㈠ 請問凡人怎樣讓自己成為神
兩種辦法,一種實際,一種。。不太合理,但是可以,看你選那種吧。
我先說實際一點的吧。首先由於「神」定義的局限性,你可以自己每天對著鏡子里的自己默念「我就是神」,大半年(7-8個月)之後你就會符合你潛意識里神的氣質,並且堅定的認為你自己是神,而且會不屑於去向凡人們透露。你會變得高冷而自戀。
第二種就是你可以先發展自己的信徒。當足夠多的人認為你是神的時候你就是神——信徒才是狹義的神的基礎。但是這個最大的問題是幾乎沒有人會信你。為什麼宗教的神是虛構的?因為凡人之軀不足以讓他們信服。神需要一個華麗麗的生平和大量的神跡。這個凡人需要投入大量努力去虛構和創造。
其實還有第三種,不過這是真的不切實際,比如去被雷劈幾下子之類的,不過風險很大,不建議你如此。
希望對你有用。
㈡ 凡人小事的背後作文600字
漫步於田間小道,田野里的景色便一覽無余。田野里盛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黃澄澄的,宛如一個個黃色的小精靈,風兒拂過,「小精靈」就翩翩起舞,遠看就像金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小道兩旁滿是夾在青草叢中的野花,斑斑點點,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像雨後的彩虹,五顏六色;像天邊的霞光,光芒四射……聞著花兒沁人心脾的芳香,捲心菜和豆苗也毫不遜色。捲心菜撐開它那巨大而又碧綠的手,跳起了「迎客舞」。豆苗傲然挺立,像一個個庄嚴的士兵挺立在兩旁,歡迎我們來到這個屬於它們的國度——田野。不知不覺,下起了春雨。春雨是無色透明的,清洗得樹木更蔥郁,青草更鮮嫩,花兒更嬌艷……大地被春雨浸濕,泛出縷縷清香,彌漫不散。盪漾的湖面激起一圈圈漣漪。葉尖、草梗,掛著滴滴晶瑩的水珠,當雨住日出時,便折射出七彩的光華,寶石一般。花朵是紛繁的。春雨把它澆灌,春風催它綻放。靠著綠葉創造的「財富」,它們競相鬥艷,這兒一朵,那兒一束,紅的燃起「火焰」,粉的盪出「霞光」,白的飄溢清香……它們是美的使者,春的精靈。春雨滴入花心,春風搖動花枝,美不勝收。
㈢ 凡人經典句子
我有一萬個想見你的理由,卻少了一種能見你的身份。好想去見你,然後緊緊把你抱住。
寧可做個善良的人,坦盪一輩子。也不做個虛偽的人,算計一輩子。人活一世,睡能睡得舒坦,笑能笑得燦爛。就是贏了一輩子。
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再問別人好不好看。喜歡勝過所有道理,原則抵不過我樂意!
請你不要不開心,這個世界已經有很多人和事會讓你失望,而最不應該的,就是自己還令自己失望。請記住,社會很殘酷,你要活得有溫度!
年紀不大卻漸漸步入老年生活,沒有特別喜歡的人,平淡的生活,每天規律的睡覺起床,不開心了就買買買,開心了就看電視劇,生活沒有波瀾沒有驚喜。
如果真的失去了,那就假裝從來沒發生過,千萬不要獨自糾葛,感動了自己,惡心了別人。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是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生活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過於完美的感情,只發生在童話和想像中,現實的常態,除了平淡,就是千瘡百孔與劫後重生。
我愛你,愛了整整一個曾經,從無知到成熟,從沖動到沉靜。你的世界我來過,感謝你贈我一場空歡喜。
人世情感多為無常。身邊太多人的離開都讓我猝不及防,每每還沒來得及好好告別,就從此再也不見。總算明白,無情的不是時間,而是人心的善變。
無論你經歷的事是喜事悲,無論你遇見的人是好是壞,他們總能教會你一些事理,然後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沒有人能煩惱你,除非你拿別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沒有放不下的事情,除非你自己不願意放下。日子,過的是心情;生活,要的是質量。
把圈子變小,把語速放緩,把心放寬,把生活打理簡單,把故事往心底深藏,把手邊事再做得好一點,現在想要的以後都會有,等你自己可以發出微光的時候,就再也不會害怕寒冷了。
因為無能為力所以順其自然,因為心無所屬所以隨遇而安。
我相信,夢里能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能到達。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願你有一天,終會遇到這樣一個人,陌生的完全不熟悉的人,毫無感情基礎,但感覺是可以很好的一起生活的人。於是,疲憊不已的心,終於願意停靠。
笑而不語是一種豁達,痛而不言是一種修養。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如此安好。
人生是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厚度由本人決定,精彩程度可以自己創造。
易怒的人都很敏感,敏感的人都很好強,好強的人都很固執,固執的人都很單純,單純的人都很天真,天真的人都缺心眼,這才是真相。
不要羨慕談太多次戀愛的人,心動得次數太多,幸福感也就逐次降低了。其實一生可以有很多種別致的活法,最完美的那一種無疑是:在你慢慢變老的路上,一直有他。
年齡大了,電話也不響了,微信也沒人聊了,好友越來越少了,信息也只有10086了,日子過得是越來越清凈了。
我們曾經真誠地抱團取暖,如今只剩客套的寒暄,人和人之間大約就是這樣漸行漸遠。
其實當你踏入社會就會知道,你所謂的個性,在別人眼裡一文不值,這個世界從來都是這樣,聽話的孩子才有糖吃。
所謂成熟就是,喜歡的東西依舊喜歡,但可以不擁有;討厭的東西依舊討厭,但可以忍受;害怕的東西依舊害怕,但可以面對;以前覺得難以理喻的事情可以理所當然。
㈣ 偉人創造自然,能人改造自然,凡人適應自然,庸人受制於自然。你認為這話怎樣又有何感想呢
從哲學上來說復這話本身是錯制誤的
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
人是自然界不斷發展的產物 從總體上 一般來說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以人類不可能創造自然
傑出的歷史人物也就是偉人可以推動或加速歷史的前進 當然也是是無法創造自然的
「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即意識的能動性 人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改造自然 。
所有人都受自然界的制約 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改造自然 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
這句話從文學上來講 有一定的意義
至於意義是什麼 我就不多說了 本人學哲學的 思維有限制 覺得這句話是錯的 怎麼分析都不會合理
㈤ 是誰創造了人
人和神,到底誰創造了誰。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神話,外國有上帝造人的故事,看起來是神創造了人。 然而,達芬奇密碼卻告訴我們一個秘密,那就是,是人創造了神。其實,耶穌基督是個不折不扣的凡人,不僅結了婚還生了子,且後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那麼,耶穌是怎麼成為神的呢?羅馬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命令全國改信基督教,並且組織專班篡改了聖經,將耶穌神化了。 由此想到中國歷史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治者為了愚弄人民,總是利用一些宗教、學說,篡改其教義,將其中於已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從而達到愚弄的目的。 那麼馬克思主義呢?嘿嘿,也是洗腦的工具吧。其實,在西方哲學史上,它只是毫不起眼的一個小學派,只是它的學說於某些人有利,於是,拿來做了工具。 以前聽說,有愚昧的村民將毛爺爺畫像掛於堂屋,供上香火,名曰辟邪。有人驚訝於毛爺爺的神化。其實,這不過為了加強獨裁統治,而故意提倡個人崇拜,人為地進行了神化。 啊,自古廟里的菩薩都是人製造出來的,人做了個泥胎卻偏要對此頂禮膜拜,真是莫大的嘲諷。
㈥ 魯迅是怎麼從凡人成為偉人的急!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兒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有3個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編輯本段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閏土》一文選進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㈦ 凡人所生者神也是什麼意思
凡人所生者神也,,文言文解釋為,,所生凡人者神也,倒裝句,但是也有有另外一個意思,凡人的想法產生了神這個概念,,看你理解啦,其實神就是古代人創造出來的,從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夢想中出來的,,神就是人們對一些事物寄託所產生的產物
㈧ ( ) 的創造
偉大的創造
㈨ 「」凡人終有一死我們活著不是為了不朽,而是為了創造不朽。」這句話出自哪一部電影
搏擊俱樂部
㈩ 《凡人的品格》創作理念是什麼
如今市場上大量無營養偶像劇橫行,整天都是披著女強外衣實則女主是瑪麗蘇的劇在電視上播放著。在這眾多「妖艷賤貨」中,唯有《凡人的品格》作為其中的一股清流脫穎而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不辣眼睛專門講職場和家庭的勵志電視劇。那麼,製作方在創作這部電視劇時的創作理念是什麼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