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東漢漢和帝時期,
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
指南針:有記載最早戰國時期,
火葯:有記載春秋時期。
B. 造紙術是什麼時候開始創造的
造紙術是中國抄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了,從上述資料可以知道,最早是能追溯到西漢早期的。通常所說的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是指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的造紙術。
C. 小說是什麼時候創造
先秦兩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成為包括古代小說在內的中國敘事文學的源頭。神話傳說已經具有小說的兩個基本元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而散見於先秦百家諸書中的古代寓言故事,也有虛構情節和敘事寄意的藝術實踐,為古代小說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先秦兩漢時期的歷史著作,以敘述人物事跡來反映歷史,有比較完整的情節結構,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及廣闊的人物活動背景,還有十分激烈的矛盾沖突,讀來已有小說的意味。兩漢以來,還出現了一些介乎正史與小說之間的野史雜記,如《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既錄事實,又收異聞,虛構成分增多,傳說色彩更濃,很接近小說的文體特徵。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承先啟後的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志怪」和「志人」的兩種文言小說。這些小說,多是當時文人信筆記錄的各種見聞,因此也被稱作筆記小說。
志怪,指記錄神仙鬼怪的各種傳說故事。此類小說繼承了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志怪傳統,兼敘神仙鬼怪的,以干寶《搜神記》為代表,其中「李寄斬蛇」等故事寫得十分生動;兼敘山川、地理、異物、奇境、神話、雜事的,以張華《博物志》為代表;專載神仙傳說的,以葛洪《神仙傳》為代表。志人,指記錄人物言行片斷的軼事小說,以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撰的《世說新語》為代表。此類小說更多地秉承史傳記載人物事跡的傳統,並在崇尚清談的風氣影響下形成。
志怪、志人皆用文言,大多篇幅短小、敘事簡單,魯迅稱其「粗陳梗概」[1],藝術上不夠成熟,只能算是小說的雛形。但在細節描寫、人物刻劃和敘述語言等方面,為中國文言小說成熟形態的唐傳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二、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三個階段
真正稱得上成熟作品的古代小說,始自唐傳奇。自唐傳奇後,中國古代小說的衍變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唐傳奇、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
唐傳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這類小說往往以「記」或「傳」名篇,作者以史家筆法「傳寫奇事,搜奇記逸」(《少室山房筆叢》)[2],故謂之「傳奇」。留存於今的唐傳奇作品,有專集40餘部,另有散篇40餘篇,主要收錄在宋初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中,內容不外乎三類,即神怪、愛情和豪俠。其中愛情小說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柳毅傳》、《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
唐傳奇是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有了質的變化。明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道:「凡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3]「作意」指自覺創作的主體意識,「好奇」指想像和虛構的藝術思維。所以,唐傳奇已經跳出了前代志怪小說寫真人真事的圈子。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細節描寫婉轉傳神,語言典雅,多用典故。唐傳奇的出現,使古代文言筆記小說定型化,並成為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大支流,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
宋元時期小說創作的發展,使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出現的用白話寫成的話本小說,結束了此前中國古代小說僅有文言小說的單線發展局面,中國古代小說從此呈現出文言白話雙線發展的趨向。
話本,原指書場說書藝人——「說話人」所用的底本。「說話」藝術唐代就有,到宋代進入繁盛時期,受其影響,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白話小說文體——話本小說,並且取代了唐傳奇在小說領域的主流地位。
宋元話本以愛情小說、社會問題小說成就最高,愛情小說的代表作有《碾玉觀音》、《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等;社會問題小說以公案小說為主,代表作有《錯斬崔寧》、《快嘴李翠蓮》等。還有豪俠小說,如《宋四公打鬧禁魄張》等;神怪小說,如《西山一窟鬼》等。其描寫對象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轉向平民,大量的商人、店員、小手工業者成為小說的主角,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和美學情趣比前代發生了很大變化。話本小說的最大成就是語言。它摒棄典雅的文言,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話,大量吸收群眾口語,朴實生動,增強了小說語言的表現力,為白話文學開辟了新紀元。現存宋元話本作品,主要見於《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新編五代史平話》等書籍之中。
明清是中國古代小說從興盛走向輝煌的時期。此時的白話短篇小說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精緻,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其中包括宋、元、明話本、明代文人擬話本和馮夢龍自己的創作。內容主要寫世情,視野擴展到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以市井生活為主體,表現市民的價值觀念。「二拍」是凌濛初的個人創作,有78篇,主要寫社會問題,從不同角度反映當時的社會腐敗,以及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識。
D. 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2月14日。
ENIAC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給人類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僅就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言,在10年的服役生涯中,它所進行的運算比有史以來人類運算量的總和還要多。今天,電子計算機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引領人類邁入「信息時代」、「計算機時代」、「互聯網時代」。雖然那時候的計算機有三層樓那麼高。甚至性能不及我們現在有的好點的手機。。
E. 電視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貝爾德 。 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貝爾德:「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 1925年10月2日是貝爾德一生中最為激動的一天。這天他在室內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線轉化為電信號的新裝置,希望能用它把比爾的臉顯現得更逼真些。下午,他按動了機上的按鈕,一下子比爾的圖象清晰逼真地顯現出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睛仔細再看,那不正是比爾的臉嗎?那臉上光線濃淡層次分明,細微之處清晰可辨,那嘴巴、鼻子,那眼睛、睫毛,那耳朵和頭發,無一不一清二楚。 貝爾德興奮得一躍而起,此記得浮現在他腦際的只有一個念頭趕緊找一個活的比爾來,傳送一張活生生的人臉出去。 貝爾德樓底下是一家影片出租商店,這天下午,店內營業正在進行,突然間樓上「搞發明的傢伙」闖了進來,碰上第一個人便抓住不改。那個被抓的人便是年僅15歲的店堂小廝威廉·台英頓。 幾分鍾之後,貝樂德在「魔鏡」里便看到了威廉·台英頓的臉——那是通過電視播送的第一張人的臉。接著,威廉得到許可也去朝那接收機內張望,看見了貝爾德自己的臉映現在屏幕上。實驗成功了! 接著,貝爾德又邀請英國皇家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前來觀看他的新發明。1926年1月26日,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應邀光臨貝爾德的實驗室,放映結果完成成功,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貝爾德研製的電視第一天公開播送,世人將這一天作為電視誕生的日子。
F. 我的世界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我的世界《Minecraft》(官方中文名:《我的世界》)是一款沙盒式建造游戲。於2009年專5月13日發行。其靈感來自《無屬盡礦工》,由瑞典游戲設計師馬庫斯·阿列克謝·泊松(Notch)開創,現由Mojang AB維護,是Xbox工作室的一部分。
G.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誰創造的
年節,今稱之為「春節」,其起源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由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歲首的時間。天皇氏時代以寅月(攝提格)為正月,立春為歲首;夏代以孟春一月一日為元,即使用夏歷;
商代使用殷歷,以十二月一日為歲首;周代使用周歷,以十一月一日為歲首;秦代使用秦歷,以十月一日為歲首;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鄧平、落下閎、唐都等人創制的太初歷,又恢復使用夏歷的一月一日為歲首。
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以十二月一日為歲首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以十一月一日為歲首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一月一日為歲首直至清朝末年。
H. 百度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網路(Nasdaq簡稱:BIDU)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由李彥宏、徐勇兩人創立於北京中關村,致力於向人們提供「簡單,可依賴」的信息獲取方式。「網路」二字源於中國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詩句:「眾里尋他千網路」,象徵著網路對中文信息檢索技術的執著追求。2007年9月26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2007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調查報告》,其結果顯示,網路的用戶首選份額已從2006年的62.1%升至74.5%。之前的宣傳口號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迄今(2008年11月18日)網路在Alexa中網站排名第11。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文搜索引擎為網站帶來流量的比例網路為74.88%,Google為13.54%,而雅虎僅為3.94%。
I.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影是1872年發明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
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9)什麼時候創造擴展閱讀:
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