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玉璧發明

玉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5 17:57:12

① 陶瓷的發明人是誰啊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近百年來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陶瓷品種。它們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長石、石英等傳統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擴大到非硅酸鹽,非氧化物的范圍,並且出現了許多新的工藝。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獻已將「Ceramic」一詞理解為各種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的通稱。因此陶瓷的含義實際上已遠遠超越過去狹窄的傳統觀念了。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歷史陶瓷燒制的地方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夏朝以前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 「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漢朝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宋朝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編輯於 2015-12-07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鈞瓷盛世國禮,坪山鈞瓷非遺傳承基地

如何能買到好的鈞瓷,找到有價值的作品呢?鈞瓷禹州坪山鈞瓷用心做瓷,鈞瓷創新代表企業,好口碑,坪山制
禹州坪山鈞窯有限公司廣告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有哪些?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東精品廚具,實力..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東精品廚具,內外兼修,處處細節,精益求精,不一般的廚具不一般的生活!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評論
留下評論,萬一火了呢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工業陶瓷加工_專業陶瓷解決方案_值得信賴!
方寸智造廠家直銷,多年專注於非標准先進陶瓷及其它超硬脆材料的工業精密零部件的研發,製造,銷售,服務,一站式滿意解決方案,歡迎咨詢
廣告2019-11-08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1)玉璧發明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 參考資料:網路-陶瓷
5贊·4,109瀏覽2019-08-27
瓷器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20贊·253瀏覽2019-01-22
陶瓷是誰發明的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
25贊·1,114瀏覽2016-03-10
瓷器的發明人是誰?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於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創造出了原始瓷器。經過長期的改進,在公元 2世紀的漢代末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 在長期制陶燒瓷的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國瓷器的出現,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16瀏覽2020-04-02
陶瓷是誰發明的?
陶瓷不是某個個人發明的,它是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無意發現的產物,人類學會了用火來防禦、用火來燒烤食物,在用火過程中發現了火周圍的黏土燒後變得堅硬,即用這種方式燒制陶的工具、物品和器皿,這就誕生了陶器,陶器和瓷器是兩碼事,陶是用黏土燒制出來的,瓷是用瓷土(石)燒制出來的,各有各的特性,陶的誕生距今約12000年(國外考古發現),原始瓷的誕生距今3000年(國內考古發現),中國是瓷器的發明國,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了,但真正意義的瓷是距今700年的南宋末期至元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它是以高嶺土為原料生產的瓷器,所以它是瓷器的老祖宗,現在也是古瓷造假的老祖宗。陶器的老祖宗在全球各地。
42贊·562瀏覽
瓷器的種類有哪些?瓷器的種類價格?區別

瓷器的種類,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嚴重危害瓷器,不利於瓷器的種類長久保存特別是瓷器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種類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

② 筆是誰發明和演變的

史傳秦蒙恬造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灰坑裡。

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

(2)玉璧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燦爛文化,古代常稱的「文房四寶」,就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四寶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都是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漫長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毛筆,比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歷史更為悠久,可後者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毛筆與近代出現的鋼筆、鉛筆、圓珠筆,並稱為當代四大筆,在當今的書畫史上依然大放異彩,其生命力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

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③ 世界上第一隻水筆是誰發明的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圓珠筆誕生於1944年,匈牙利的一位編輯拉季斯洛·比羅發現,印刷油墨幹得很快而且不會弄臟稿紙,於是他決定製造一種使用同樣油墨的筆。可是這種粘稠的墨水無法從一般的筆尖流出來。在身為化學家的兄弟喬治的幫助下,他們設計出一種利用毛細作用把油墨送至圓珠的筆。1954年,派克鋼筆公司推出了高級的Jotter圓珠筆,這種筆容量大而且能在油墨用完後補充油墨。
圓珠筆具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書寫潤滑,且適宜於用來復寫等優點,因而,從學校的學生到寫字樓的文職人員等各界人士都樂於使用。圓珠筆的書寫原理,主要是利用球珠在書寫時與紙面直接接觸產生摩擦力,使圓珠在球座內滾動,帶出筆芯內的油墨或墨水,以達到書寫的目的。

1888年,繼華特曼發明自來水筆4年後,美國的勞比提出一種全新概念的筆,它不同於自來水筆,而是在筆尖上裝上一個圓球,書寫時,隨著圓球的滾動,把墨水留在紙上,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圓珠筆」。令人遺憾的是,勞比的嘗試失敗了,一方面因為圓珠滾動不靈,寫不出字;另方面,通過圓珠流出的墨水無法控制,會大量漏水。這項發明被耽擱了下來。

半個多世紀後的1943年,匈牙利某印刷廠名叫拉茲羅·約瑟夫·比克的校對員,發現機器上剛印好的清樣含水分多,用自來水筆改正,會發生浸潤模糊的現象。為此,他經常琢磨用何種辦法進行改進。

一次,比克找來一根圓管,裝上油質顏料,把筆尖改成鋼珠,於是,世界上第一枝圓珠筆誕生了。後來,比克將這項發明提供給英國皇家空軍。不久,英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廠就推出了首批商業化的圓珠筆。

當時,美國有位名叫雷諾的商人看到這種圓珠筆,就像嗅覺靈敏的獵犬發現獵物一樣,以商人特有的敏感,認定這是前程無量的新產品。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原子彈在美國製造成功!為了聳人聽聞、招徠顧客,雷諾別出心裁地將他生產銷售的圓珠筆稱作「原子筆」。雷諾聲稱,他的原子筆可以在水下寫字,可以在寒冷的北極使用,可以長期書寫,而且方便攜帶。

圓珠筆油是一種墨油

④ 中國玉器的中國玉器的發展史

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質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暢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閃石玉)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極廣,蘊量豐富。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或是琢玉、碾玉、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確實簡陋。直到近代,中國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鋪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剛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氣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制呈裝飾品,打扮自記,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由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鉞、三*形器及成串玉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河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 、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的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利、財富、貴*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色彩。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的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以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地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奴律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文明,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統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 鬼)、清玉簋登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鱉。最令人嘆服和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文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樂圖案華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術,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玉器作為一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物在中華文明史上形成了經久不衰的玉文化傳統。玉器的研究、鑒賞、辨偽和收藏是相輔相成的,它是一種高雅的、學術氣氛濃厚的文化活動,正是這種活動的經久不衰,將我國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斷推向更高級的階段。
玉文化旅遊資源是開發玉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靈魂,文化旅遊是地方旅遊業品質、品位提升的關鍵。在中國諸文化的歷史傳承中,從文明發祥就始終一脈相傳、未曾中斷的就是玉文化。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息繁衍在亞洲東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在史前時期便用心血的結晶建造了屬於中國自己的「玉器時代」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卓爾不群的民族風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玉文化鮮明的個性、豐厚的底蘊為玉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奠定了深厚的物質、文化基礎。特色是旅遊之魂,而旅遊資源的特色是發展特色旅遊的基礎,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關鍵因素。
開發玉文化旅遊資源有利於弘揚中國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玉器經過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經過理學家的詮釋美化,成為高尚人格的象徵、美麗形象的代表,融合在傳統文化與禮儀之中,能比較系統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風貌、生活習俗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弘揚玉文化是傳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⑤ 古代有什麼奇葩的發明

中國古代有一個神奇的發明守宮砂,只要女孩子身上有了這個東西,那麼就完全可以證明她是個恪守貞潔、安分守己的女子,但是如果這個守宮砂在出嫁之前就已經掉色或者是脫落的話,恐怕這個女子就要被人懷疑了。

千古以來,中國人幾乎對於這種說法深信不疑,守宮砂的有無也牽動了很多人的命運,到底這個在傳說之中神乎其神的守宮砂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守宮砂在漢武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當地的方式,東方朔就曾經告訴過漢武帝這個方法。

怕未必,畢竟古代社會對於女子的看護還是非常嚴格的,並不是和電視劇展示的那樣,男女之間可以很輕易就跨越深宅大院的距離走在一起,畢竟在古代,男女之間的確是保持著一種授受不親的距離的,富貴人家的小姐,成年之後甚至直到出嫁都不能邁出閨房。

在這樣的狀態下,你說他們會和什麼男子有關系呢?花前月下的故事不過是文人編出來自娛自樂的,切莫當真,但是經過現代醫學研究,守宮砂是取其寒涼之性,至於玉璧,使之沿手三陽經變形落脈,涵養心神,卻玉女心火,可見其作用除了一種心理暗示,其實還有去孕育心火之功效。

⑥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在哪個年代

中國象棋復並沒有具體的發明者,制應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

中國自古講究用兵之法,手握重權的貴族們,通過棋盤上的鬥智斗勇,可以模擬和重現戰爭場面,不僅僅獲得游戲的樂趣,對兵法的發展變化起也起到一定的領悟作用。事實上,象棋的演變一直和軍事密切相關。比如唐朝,由於軍隊普遍使用火器,因此象棋棋子中出現了「炮」。

(6)玉璧發明擴展閱讀:

象棋相傳在三皇五帝時代,舜帝親手制棋,以此開導其弟。因其弟名「象」,故名「象棋」。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由於歷史文獻的缺乏,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出象棋具體的起源時間。

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

另外,這一時期象棋的諸多方面也與現今的象棋有著許多不同。一套棋具是由棋、箸、局組成。棋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箸,相當於骰子,在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局,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

⑦ 原始社會玉器的主要功能是什麼,有哪些代表器物

玉器發展簡史: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⑧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制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⑨ 文房四寶中的四寶是誰發明的

這個就不好說清是誰發明的咯,因為都無從根據哦 談談毛筆的起源吧: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根據發掘報告講,「毛筆,在竹筐內,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內,桿長18.5厘米,徑口0.4厘米,毛長2.5厘米。據制筆的老技工觀察,認為毛筆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與現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筆毛插在筆桿內,而是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然後用絲線纏住,外面塗漆。與筆放在一起的還有銅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據推測,可能是當時寫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當於後世的紙,銅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貯墨一類物質的。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筆。 先秦文獻中用筆的記載屢見不鮮,但缺少對筆形制的具體描述。據考古發現提供的直觀材料,從早期筆的形制上看,筆尾部削尖,合乎記載中的「簪筆」說法,便於別在頭發或冠巾上。這種用法到了漢代即演變為「簪白筆」,「簪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漢代時很多見。秦筆較之戰國筆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筆頭鏤成腔狀納人筆毫。它的優點是筆頭可以保持渾圓的狀態,更利於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定性。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說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為筆柱,羊毛為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為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為藝術品了。 秦漢之際人們有將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厘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之「簪白筆」。「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漢代有「簪白筆」制度。漢代****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 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辭章,並以制筆和墨聞名當時,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著有《筆經》一卷留世。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韋誕的制筆方法:「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將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為筆柱,復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齊,亦使平均,育頡管中寧隨毛長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韋誕的制筆方法,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制筆的過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筆風行天下,其中制筆名家有: 1、黃暉。相傳他得到蒙恬的制筆方法,所制的筆稱「雞距筆」,雞距即雄雞跖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因鋒短,犀利如雞距,故名。 2、宣州陳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制筆名家,名字不詳,相傳陳氏之筆特別為當時書法家喜愛。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親手寫過《求筆貼》向陳氏之祖求筆;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向陳氏求筆。宋邵博《聞見後錄》中載:「宣州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3、諸葛氏。其制筆以一種或二種獸毛參差散立組合而成,經久耐用,與當時宣州陳氏同享盛譽。鄭文寶《江表志》中載:「宜春王從謙喜書禮,學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於當時,從謙號為『翹軒寶帚』。」唐時諸葛氏筆已為詩人書家所推崇。 唐代的筆,以兔毫為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緻。 由於唐筆的鋒短,過於剛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產生了一種鋒長精柔的筆。長鋒筆的出現對於毛筆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帶來了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的書風。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眾多,有: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筆世家。書法家蘇軾曾稱當時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入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歙州呂道人,呂大淵,新安汪伯立,均為其傳人。 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在繼承宣筆製作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宋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黟州呂大淵悟韋仲將作筆法,為余作大小筆十餘枝,無不可人意。」呂道人,歙州人。其制筆技藝 繼承宣筆製作之長又有創新,名揚一時。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歙州呂道人非為貧而作筆,故能工。」吳說,宋代筆工吳政之子,繼家法制筆,筆經久耐用。程奕。蘇東坡說錢塘筆工程氏制筆,有前人風格,使寫字輕巧,製作精妙。待其瑛,擅長紫毫「棗心筆」。所謂「棗心筆」為筆毛中心有物,如棗中之核,故稱。張遇,以制丁香筆為人所知。黃庭堅說:「張遇丁香筆,捻心極圓,束頡有力。」丁香筆為宋代毛筆的一種。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 則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 墨,羊頭嶺舊坑硯稱為「新安四寶」,一並列為進獻朝廷的貢品。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所造成的。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為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游善蓮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智永喜愛書法,他用敗的筆頭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曉園(今善璉鎮輪船碼頭處),名「退筆冢」。智永禪師圓寂後,筆工把他埋葬在「退筆冢」旁。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御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湖筆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經過浸、撥、並、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渾圓飽滿,修削整齊,具有「尖、齊、圓、健」的筆之「四德」。他們的代表人物是:馮應科,元初湖州著名筆工。所制湖筆被稱為「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 的字,錢舜舉的花鳥畫,一並譽為「吳興三絕」。《湖州府志》中曾有「吳興馮筆妙無倫」的詞句給予贊揚。張進中,元代湖州筆工,以 毛作為制筆原料,製成 筆,為皇宮中所用。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都城耆老,善制筆。管用竹桿,毫用 ,精銳宜書。吳興趙子昂,淇中王仲謀,上黨宋齊 皆與之善。尚方有所需,並非中筆不用,進中每月執筆入宮,必蒙賜灑食。」周伯溫,元代筆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黃羊尾筆揚名當時。繼承了古代製法,深受世人贊美。陸文寶,元末明初制筆家。浙江吳興人,聲名出眾,制筆技藝傳至其子陸繼翁後,大有繼往開來之勢。明書法家曾 《贈筆工陸繼翁詩》稱:「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陸文寶製作的筆還曾入貢為御用筆。 同時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地向外輻射,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製作。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作為工具的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明清兩代精製華麗的毛筆,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的精美表現在筆頭選毫極精,筆頭捆紮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筆頭與副毫因毛色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或鋒淡而副毫漸濃, 色變化頗為美觀。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並創新了毫制筆,即利用各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達到剛柔適中,經久耐用,揮灑自如和尖,齊,圓,健的要求。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現了揸筆,斗筆,聯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筆管的裝飾上也創制出了許多精巧的工藝,從質料到裝飾花紋都有創新。當時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烏木、雞翅木)、琺琅管等多種質料(圖69)。裝飾題材豐富,雕鏤精緻,色彩鮮艷,大體以吉祥圖案為主,有雙龍戲珠,龍鳳,八仙,雲鳳,雲蝠,古錢,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筆工有: 陸繼翁,明代筆工,陸文寶之子。施文用,明代筆工。浙江吳興人。精製筆翰,多作為貢品,進獻皇宮內府,被達官貴人視為案頭清玩,筆桿常標「筆匠施阿牛」記號,弘歷皇帝鄙棄其名,改為「施文用」。此後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筆界有了盛譽。張文貴,明代筆工。杭州人。長於制畫筆,有「畫筆以杭之張文貴為首稱」的贊評。周虎臣,清初著名筆工,江西臨川人。制筆規模較小,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經營,清康熙三十三年(694)在蘇州開設「周虎臣筆墨店」,專門製作經營毛筆;後於1862年擴展到上海開設分店,而後總店也遷至上海,成為擁有100多名筆工的作坊。子繼父業,連續七代。周虎臣制筆選料,做工,以精美實用而聞名。王永清,清代筆工。江蘇吳縣大郎橋人。善制筆,不傳徒不設肆,治筆於家,制筆做工精細。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記有王永清語:「吾之治筆也,先納筆頭於粗管,修去其曲與偏之甚者,膠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凈,換管再扎,又擇去不甚直而圓者,再膠再梳,又恐曲與扁者雖凈,或有圓正而其材不長,不能齊尖者廁其間,上齊則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齊則腰發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發揮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擇而梳之,然後固扎其根而黍以投於精管,故終筆之用,而無一褪毫,尖盡禿而筆身仍韌好不僵也。」說明王永清制筆相當講究而能耐用。王興源,清代筆工。浙江歸安善璉鎮(今屬浙江省吳興縣)人。在揚州設肆賣筆,是湖筆名師之一。李馥齋,清代北方筆工。道光時人。精於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筆,尖,齊,圓,健四德皆備。又能製作卷心筆,其功能超過一般規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書,為當時書家文人所贊頌。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

⑩ 瓷器是誰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回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答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創造者應該不止一個人,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閱讀全文

與玉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