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第一個半導體二極體是哪一年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二極體是在1947年發明的。
中國第一個半導體二極體是在1957年研製出來的 。
② 三極體、二極體是誰發明的
真空三極體的發明者是美國科學家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1873
-
1961)。1904年弗萊明在真空中加熱的電絲(燈絲)前加了一塊板極,從而發明了第一隻電子管.他把這種裝有兩個極的電子管稱為二極體.利用新發明的電子管,可以給電流整流,使電話受話器或其它記錄裝置工作起來.如今,打開一架普通的電子管收音機,我們很容易看到燈絲燒得紅紅的電子管.它是電子設備工作的心臟,是電子工業發展的起點
③ 二極體這個發展史和創造史是什麼
電子元件當中,一種具有兩個電極的裝置,只允許電流由單一方向流過,許多的使用是應用其整流的功能。而變容二極體(Varicap Diode)則用來當作電子式的可調電容器。大部分二極體所具備的電流方向性我們通常稱之為「整流(Rectifying)」功能。二極體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只允許電流由單一方向通過(稱為順向偏壓),反向時阻斷 (稱為逆向偏壓)。因此,二極體可以想成電子版的逆止閥。
一、二極體定義:
二極體(英語:Diode),電子元件當中,一種具有兩個電極的裝置,只允許電流由單一方向流過。許多的使用是應用其整流的功能。而變容二極體(Varicap Diode)則用來當作電子式的可調電容器。
二、簡介:
大部分二極體所具備的電流方向性我們通常稱之為「整流(Rectifying)」功能。二極體最普遍的功能就是只允許電流由單一方向通過(稱為順向偏壓),反向時阻斷 (稱為逆向偏壓)。因此,二極體可以想成電子版的逆止閥。然而實際上二極體並不會表現出如此完美的開與關的方向性,而是較為復雜的非線性電子特徵——這是由特定類型的二極體技術決定的。二極體使用上除了用做開關的方式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早期的二極體包含「貓須晶體("Cat's Whisker"Crystals)」以及真空管(英國稱為「熱游離閥(Thermionic Valves)」)。現今最普遍的二極體大多是使用半導體材料如硅或鍺。
三、主要特性:
1、正向性
外加正向電壓時,在正向特性的起始部分,正向電壓很小,不足以克服PN結內電場的阻擋作用,正向電流幾乎為零,這一段稱為死區。這個不能使二極體導通的正向電壓稱為死區電壓。當正向電壓大於死區電壓以後,PN結內電場被克服,二極體正向導通,電流隨電壓增大而迅速上升。在正常使用的電流范圍內,導通時二極體的端電壓幾乎維持不變,這個電壓稱為二極體的正向電壓。
2、反向性
外加反向電壓不超過一定范圍時,通過二極體的電流是少數載流子漂移運動所形成反向電流。由於反向電流很小,二極體處於截止狀態。這個反向電流又稱為反向飽和電流或漏電流,二極體的反向飽和電流受溫度影響很大。
3、擊穿
內部結構外加反向電壓超過某一數值時,反向電流會突然增大,這種現象稱為電擊穿。引起電擊穿的臨界電壓稱為二極體反向擊穿電壓。電擊穿時二極體失去單向導電性。如果二極體沒有因電擊穿而引起過熱,則單向導電性不一定會被永久破壞,在撤除外加電壓後,其性能仍可恢復,否則二極體就損壞了。因而使用時應避免二極體外加的反向電壓過高。
4、二極體是一種具有單向導電的二端器件,有電子二極體和晶體二極體之分,電子二極體現已很少見到,比較常見和常用的多是晶體二極體。二極體的單向導電特性,幾乎在所有的電子電路中,都要用到半導體二極體,它在許多的電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誕生最早的半導體器件之一,其應用也非常廣泛。
5、二極體的管壓降:硅二極體(不發光類型)正向管壓降0.7V,鍺管正向管壓降為0.3V,發光二極體正向管壓降會隨不同發光顏色而不同。主要有三種顏色,具體壓降參考值如下:紅色發光二極體的壓降為2.0--2.2V,黃色發光二極體的壓降為1.8—2.0V,綠色發光二極體的壓降為3.0—3.2V,正常發光時的額定電流約為20mA。
6、二極體的電壓與電流不是線性關系,所以在將不同的二極體並聯的時候要接相適應的電阻。
7、二極體的特性曲線
與PN結一樣,二極體具有單向導電性。硅二極體典型伏安特性曲線。在二極體加有正向電壓,當電壓值較小時,電流極小;當電壓超過0.6V時,電流開始按指數規律增大,通常稱此為二極體的開啟電壓;當電壓達到約0.7V時,二極體處於完全導通狀態,通常稱此電壓為二極體的導通電壓,用符號UD表示。對於鍺二極體,開啟電壓為0.2V,導通電壓UD約為0.3V。在二極體加有反向電壓,當電壓值較小時,電流極小,其電流值為反向飽和電流IS。當反向電壓超過某個值時,電流開始急劇增大,稱之為反向擊穿,稱此電壓為二極體的反向擊穿電壓,用符號UBR表示。不同型號的二極體的擊穿電壓UBR值差別很大,從幾十伏到幾千伏。
④ LED等是誰發明的
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
中村修二於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職期間,基於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LED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LED。
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二極體發明擴展閱讀
中村修二教授的創新使得LED生產商能夠生產三原色(紅、綠和藍)LED,從而使實現1600萬色成為可能。或許最為重要的是,LED行業利用這種新技術來開始白色LED(半導體生態光源)的商業化生產。
1989年,中村教授開始研究基於三族氮材料的藍光LED。由於在藍光LED方面的傑出成就,中村教授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包括仁科紀念獎(1996),IEEE Jack A.莫頓獎,英國頂級科學獎。
富蘭克林獎章(2002),2003年中村教授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2006年獲得千禧技術獎。 2000年,中村教授加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他獲得100多項專利,並發表了200多篇論文。
⑤ 二極體是誰發明的
英國科學家弗萊明。
1884年,弗萊明出訪美國時拜會了愛迪生,共同討論了電發光的問題。愛迪生發現了熱電子發射現象,弗萊明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技術發現,弗萊明親自做了實驗,還找到愛迪生共同研討有關熱電子發射的問題。
並推測「愛迪生效應」的背景可能就是由陰極射向陽極的單向電子流,他根據自己對「愛迪生效應」的理解,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極體,也是人們後來所說的「真空二極體」。真空二極體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了無線電時代。並於1904年11月16日在英國取得專利。
電子二極體的原理
現代的真空管共由4種基本構件組成:極對燈絲(Filament) (加熱用)、陰極(Cathode)、柵極(Grid)和陽極(Anode)。當極對燈絲連上電壓對陰極加熱,激發陰極電子通過柵極打在陽極上。通過這樣的電子流,電子管可以將較小的交流電放大成較強的信號,實現信號放大功能。
在信號放大的同時,通過控制柵極電壓可以控制電子流量,因而獲得所需的電子特性。PN接合二極體是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互相結合所構成。PN接合區彼此的電子和電洞相互抵消,造成主要載子不足,形成空乏層。
在空乏層內N型側帶正電,P型側帶負電,因此內部產生一個靜電場,空乏層的兩端存在電位差。但是如果讓兩端的載子再結合的話,兩端的電壓差則會變成零
⑥ PN結和發光二極體是誰發明的
當然是科學家了 O(∩_∩)O~
⑦ 誰發明了二極體
1904年弗萊明在真空中加熱的電絲(燈絲)前加了一塊板極,從而發明了第一隻電子管.他把這內種裝有兩個極的電容子管稱為二極體.利用新發明的電子管,可以給電流整流,使電話受話器或其它記錄裝置工作起來.如今,打開一架普通的電子管收音機,我們很容易看到燈絲燒得紅紅的電子管.它是電子設備工作的心臟,是電子工業發展的起點
⑧ LED發光二極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你是學光電子專業 的嗎?
在發光材料方面,最早的LED(1962年問世)使用的是Ge(鍺)二極體。這內種早期的發光二極體光效低(約每容瓦0.1流明),光通量小,發光顏色單調(只有紅色)。隨後研發了GaAsP(磷砷化鎵)二極體,光效有所提高。1968年,LED的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氮摻雜工藝使GaAsP二極體的效率達到了每瓦1流明,並且能夠發出紅光、橙光和黃色光。1971年,業界又推出了具有相同效率的GaP(磷化鎵)綠色LED。80年代早期,又開發出了AlGaAs(砷鎵化鋁)LED,它能以每瓦10流明的發光效率發出紅光。
⑨ 最初二極體發明是為了干什麼用
最原始的二極體用在礦石收音機上,是用於接收AM電台的信號檢波。
最原始的礦石二極體應叫發現,稱不上發明。
⑩ 晶體二極體是誰發明的
繼真空管以後,1948年沃爾特•豪澤•布喇頓、約翰•布拉頓和威廉•肖克萊又發明了晶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