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表現在
a,b,c
②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一)歷史觀(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價值觀、人生觀
4、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6、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價值觀與人生觀):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的貢獻),要求我們(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地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去;(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需要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和社會消極因素的沖擊.
二 : 歷史唯物主義解析論文
摘要:由於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國古代史(選修)》是在初中統編教材基礎上的「急就篇」,無論是課本還是教參都存在著「失之過簡」的弊端,這就給高中歷史教學造成了教師難以講解清楚,學生難以掌握的不少教學難點。加之,近年來歷史高考加大了對高中難點內容的考核,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突破難點,就成了高三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是一個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始終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對推動歷史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傑出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對高三歷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較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評價,教學難點也就能化難變易了。本文僅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唯物主義原理對《中國古代史(選修)》的一些難點進行解析,供參考。
一、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觀點,剖析歷史現象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而一切歷史現象產生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就在於社會經濟發展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如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的「選賢與能」的「禪讓制」,這種傳說中的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其「賢與能」的標准以什麼來定位?在已經出現私有財產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誰最「賢能」呢?這是學習「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後,學生產生的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扣結」。
如果從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前夜著手,貧富開始分化、階級逐漸產生,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是誰最有威懾性的實力,誰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說成是最賢能者了。「堯的比較富有,舜有儲糧倉庫,禹的父親曾築城保護自己的財產」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這樣一來,似乎民主公正的禪讓制,其背後就存在著以經濟實力奪位的真相。用《韓非子·說疑》的話來說,就是「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正是在這種憑借實力參與爭位的禪讓制下,也就必然會出現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舜逐共工奪堯位,禹放虞舜繼其位,啟殺伯益奪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證明。而王位世襲制則把這個參與爭位的范圍限制到王家子孫這一圈子內,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因此,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這是歷史的一個進步。而造成這個歷史性轉變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歷史唯物主義又認為社會意識不僅僅以如實地反映社會存在為己任,而且還具有明顯的創新功能,突出地表現為意識超越社會現實的局限而創造出新的觀念,進而又表現為在新觀念指導下實際地改變社會現實,創造新的社會狀態,這是人類意識的能動作用的最高表現,特別是經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之後,社會意識就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如東漢末年張角利用「太平道」的宗教意識,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召,有準備、有組織、有計劃、有綱領地發動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基本瓦解了東漢王朝,使其名存實亡。
利用宗教意識進行斗爭,是農民政治斗爭的一個偉大創舉,為後世農民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而宗教畢竟是麻醉人的鴉片,又有著其消極的腐蝕作用。它會束縛人民思想,削弱人民戰鬥力,使農民分不清敵我。如青州黃巾軍由於曹操摧毀過寺廟,便錯誤地認為他是自己的同盟者,結果被曹操瓦解和鎮壓。
二、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觀點,解釋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概念。
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而政治結構即政治法律制度等則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各階級經濟地位及其利益的體現而已。如對周滅商後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它和井田制的關系怎樣?學生對此感到很難理解。如從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相互依存的唯物史觀來觀察,疑難就會化解。周滅商後,為了有效地統治地域廣袤的領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以周族的血緣關系為依據,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級臣屬和納貢為條件的家族系統,而周天子就是這個以天下為家的家族系統的總族長。
這樣,政權族權合一,各個在血緣關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的家族,同時就是國家政治結構中的不同環節,西周的國家結構就是姬姓家族的擴大。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結的家長家庭公社關系的國家化,是西周社會的重要特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整套宗法制度。與這套宗法制度相適應的就是當時的井田制這一經濟制度。用生產關系三要素來分析,井田制的「土地國有」(即為周天子所有)是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奴隸主(諸侯臣下)強迫奴隸集體從事勞動是人們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而奴隸主(貴族階層)完全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則是產品的分配方式。這三點就是井田制的本質。至於「耕地阡陌縱橫,像井字形狀」只不過是其外在的表現而已。由於分封制的政治結構適應了井田制的經濟結構,西周的農作物品種增多,手工業門類更細(號稱「百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成為地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使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又如宋與漢唐相比,統一沒有完成,社會矛盾從建立初期就甚為尖銳,統治者也較為腐朽,為什麼商品經濟卻得以繁榮?如果從生產力發展迫使生產關系作了一定的調整來解析,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其一是北宋雖未統一全國,但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其二,「杯酒釋兵權」的交換條件是「多擇良田美宅」,使北宋土地兼並甚於前代,造成政府財政困難,因此大力鼓勵發展工商業,城鎮出現,都市繁華,交子使用,使商品經濟得以繁榮,這樣工商業增加的稅收就彌補了財政收入的不足。而南宋統治者雖佔半壁河山,但隨著經濟中心南移局面的最後完成,臨安商業的發展又大大超過了北宋的東京,其對工商業收入的依賴程度更大;其三,城鎮商品市場的擴大和作為流通手段貨幣的發展,加之造船技術的進步,又為海外貿易的興盛提供了條件,使得宋代統治者從海外貿易的收入中獲得了巨利;其四,漢唐以來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兩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矗再如資本主義萌芽,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稀疏地出現,與此同時中國明朝的中後期也有相同情況發生。
這就是說,當時中國的發展水平絕不低於西歐國家。但在此以後,為什麼中國沒有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固步自封,閉關自守,放棄海外活動良機,固守傳統的農業經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腐朽的封建制度對新生的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扼殺了資本主義向前發展。由此,歐洲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對農業經濟國家的決定性優勢。這一對比優勢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仗著這種優勢進行擴張,採用「艦炮政策」打開經濟落後國家的門戶,使其日益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這就在世界歷史上出現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其中的歷史教訓不僅極其深刻,而且又具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三、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觀點,闡述重大的歷史事變。
唯物史觀揭示,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而生產力只有通過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才能對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起決定作用。一句話,一切歷史事變的結局只有遵循了這一基本規律才會成效顯著。
如商秧變法為什麼會取得成功?「廢井田開阡陌」,動搖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縣制」摧毀了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建立起了適應封建生產關系發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層建築。商秧變法順應了當時的歷史發展的潮流,體現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協調互動的力量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又如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等方面「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為什麼「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呢?如果能從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來剖析,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秦始皇北擊匈奴是在剛剛統一六國之後進行,連年征戰使本已遭受嚴重破壞的生產力又雪上加霜,役使百姓,民不堪命,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種子;而漢武帝是在休養生息60多年後國力強盛的情況下反擊匈奴,有利於北部邊疆的安定和生產力的發展。公務員之家
秦始皇役使百姓主要是為一己之私利修宮室和建陵墓,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力又受到很大摧殘;而漢武帝征發農民服役是用以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對發展社會經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至於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勸焚書坑儒」的殘暴手段,對知識分子進行野蠻的鎮壓,造成了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的惡果;而漢武帝則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通過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簡言之,上層建築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其興才勃也;否則,其亡也忽焉!這一點表現在元清兩朝的統治上,也甚為分明。
二者同為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元朝僅存在了90年,清朝統治卻長達268年,何以會形成如此差異?從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來解析,一是元朝君位繼承不穩定,在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鐵穆耳之後,爭奪皇位和權利的斗爭持續不斷,僅從1308年到1333年的25年間就先後更換了八位皇帝,這種奪權斗爭往往把整個統治集團的成員都裹脅進去,造成政治和社會的動盪不安;而清朝之初就以「父傳子,家天下」的君主專制奠定了穩固的統治基礎;二是元代的黑暗統治,使漢族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特別低下。相傳元代社會把人分為十等,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淪為平民的文人學士因廢科舉而缺乏正常的入仕之途,只有寫作雜劇、小說以維生了;而清於入關第二年的1645年就開科取士,為漢族知識分子廣開仕進之門,吸引他們加入維護清朝統治的營壘。
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寫道:「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探討歷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我們的高中歷史教材,雖然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編寫的,但如何結合各種歷史問題用歷史唯物主義給以解析,這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活的靈魂」就要靠我們自己來掌握了。否則,抱著唯物史觀編寫的歷史教材,重復著費爾巴哈的失誤,不能指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答好高考歷史試題。這難道還不發人深省嗎?當然,正如列寧所說:「歷史唯物主義也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學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的話)說明歷史的方法。」
作為教師來說,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歷史方法論,面對現實歷史的具體教學,不斷地由唯物史觀的科學抽象上升到對具體歷史問題的思維,高中歷史教學才能呈現出活生生的局面。因為,運用歷史唯物觀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是對社會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的邏輯展開,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唯物辯證本性的揭示,乃是最能體現出歷史學科特色的能力的。所以,這也應是高中歷史課能力培養的核心。
③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家的本質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的科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領域的運用。 其基本觀點是:1、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3、社會歷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4、勞動發展史是揭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鑰匙。5、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6、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反作用。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④ 什麼原因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要把自然資源改造成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必須掌握適當的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共同產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腦力勞動在創造物質成果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從而使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整理和加工或由此產生靈感並形成精神財富;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創造的物質成果總會凝結著人們的某種智慧,因此這種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許多雕刻、繪畫作品,它們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歷史上一切社會矛盾的地解決,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斗爭。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 在社會變革時期。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它們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的。
⑤ 什麼原因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⑥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⑦ 求馬哲答案 論述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歷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⑧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學歷考試題庫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A)
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B.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共同創造歷史
D.上帝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⑨ 材料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由於各人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其他社會條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異。他們的活動,或者遵循或者
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不同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研究歷史的發展,必須在承認「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基礎上,探討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觀點出發,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或者具有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們的思想動機決定歷史的發展。這種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反科學的。
唯物史觀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確認作為物質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著自己的歷史,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最終決定作用。正是他們的生產斗爭和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各種社會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具體地說:(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擔者。他們生產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創造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並為政治、科學、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停止了生產,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要滅亡。必須充分估計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二)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剝削階級壟斷了科學文化,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聰明才智受到很大的壓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身於剝削階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往往成為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但他們的發明創造,歸根到底要以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科學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僅如此,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明、藝術創作是勞動人民親自製作和創造的,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許多發明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直接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精神財富。(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通過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對反動的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盡管在革命斗爭中有過挫折和失敗,但它們始終是各自時代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新興的剝削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革命的主力軍仍是勞動者階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強調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並不意味著對傑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馬克思主義認為,偉大人物發動的重大歷史運動,不僅要考慮人心的向背,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眾的斗爭相結合。 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從量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居民中的多數;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不可能離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造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條件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精神條件。
①經濟條件的制約。廣義的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不同,生產關系制約著人們的歷史活動。
②政治條件的制約。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階級對抗的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極大地被抑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義。
③精神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掌握科學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⑩ 什麼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其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的原因: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