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惰性發明家

惰性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1-08-05 12:50:15

㈠ 哪些名人有拖延症

拖延症作為當代青年不可避免的一種症狀,但是不要以為這種症狀只是當代有,其實這種症狀可以說是很歷史悠久了,歷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患有這種症狀,今天小編就為小夥伴們講一講世界歷史上這個總喜歡拖延工期的重度拖延症患者——達芬奇。 達芬奇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畫家,成名作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等,甚至還有一個叫作丹布朗的達芬奇的超級粉絲,在觀賞達芬奇的畫作後,創作出了舉世矚目的《達芬奇密碼》,可以說這樣的達芬奇是功成名就的,但是達芬奇其實是一個重度拖延症,一生畫作都很出名,但是並不繁多(不超過二十幅,這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確實是低產的)。 據說當年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的時候,還有一段拖延症的故事,據說當年一個富商(賈孔多)找到達芬奇,希望達芬奇為自己的妻子畫一幅畫,並承諾給予達芬奇高昂的酬勞,達芬奇當時答應的十分爽快,也十分麻利的去准備了顏料和畫筆。 但是等到達芬奇來到畫室以後,達芬奇還是沒忍住,拖延症犯了,磨磨蹭蹭的天天渾水摸魚,就這樣四年過去了,即使達芬奇的甲方(富商賈孔多)經常催促達芬奇快點交稿,但是達芬奇就是臉皮很厚的表面答應,背後還在摸魚的拖著,直到賈孔多再也受不了了,達芬奇才匆匆忙忙的提交了初稿(未完成)。

㈡ 電焊的發明家是誰

世界焊接發展史話

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出現了鍛焊技術。

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的殷朝採用鑄焊製造兵器。

公元前200年前,中國已經掌握了青銅的釺焊及鐵器的鍛焊工藝。

1801年:英國H.Davy發現電弧。

1836年:Edmund Davy 發現乙炔氣。

1856年:英格蘭物理學家James Joule 發現了電阻焊原理。

1959年:Deville和Debray發明氫氧氣焊。

1881年:法國人 De Meritens 發明了最早期的碳弧焊機。

1881年:美國的R. H. Thurston 博士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全系列銅-鋅合金釺料在強度與延伸性方面的全部實驗。

1882年:英格蘭人Robert A. Hadfield發明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氏體錳鋼獲得了專利權

1885年:美國人Elihu Thompson 獲得電阻焊機的專利權。

1885年:俄羅斯人 Benardos Olszewski 發展了碳弧焊接技術。

1888年:俄羅斯人H.г.Cлавянов 發明金屬極電弧焊。

1889—1890年:美國人C. L. Coffin首次使用光焊絲作電極進行了電弧焊接。

1890年;美國人C. L. Coffin提出了在氧化介質中進行焊接的概念。

1890年:英國人Brown 第一次使用氧加燃氣切割進行了搶劫銀行的嘗試。

1895年:巴伐利亞人 Konrad Roentgen 觀察到了一束電子流通過真空管時產生X射線的現象。

1895年:法國人 Le Chatelier 獲得了發明氧乙炔火焰的證書

1898年:德國人Goldschmidt發明鋁熱焊。

1898年:德國人克萊菌.施密特發明銅電極弧焊。

1900年:英國人Strohmyer發明了薄皮塗料焊條。

1900年:法國人 Fouch 和 Picard製造出第一個氧乙炔割炬。

1901年:德國人Menne 發明了氧矛切割。

1904年:瑞典人奧斯卡.克傑爾貝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焊條廠—ESAB公司的OK焊條廠。

1904年:美國人Avery 發明了攜帶型鋼瓶。

1907年:在美國紐約拆除舊的中心火車站時,由於使用氧乙炔切割節省工程成本的20%多。

1907年:10月 瑞典人O. Kjellberg 完善了厚葯皮焊條。

1909年:Schonherr 發明了等離子弧。

1911年:由Philadelphia & Suburban氣體公司建成了第一條使用氧溶劑氣焊焊接的11英里長管線。

1912年:第一根氧乙炔氣焊鋼管投入市場。

1912年:位於美國費城的Edward G. Budd 公司生產出第一個使用電阻點焊焊接的全鋼汽車車身。

大約1912:年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了生產著名的T型汽車,在自己工廠的實驗室里完成了現代焊接工藝。

1913年:在美國的印第安納波利斯 Avery 和 Fisher完善了乙炔鋼瓶。

1916年:安塞爾.先特.約發明了焊接區X射線無損探傷法。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電弧焊修理了109艘從德國繳獲的船用發動機,並使用這些修理後的船隻把50萬美國士兵運送到了法國。

1917年: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Webster & Southbridge 電氣公司使用電弧焊設備焊接了11英里長、直徑為3英寸的管線。

1919年:Comfort A.Adams組建了美國焊接學會(AWS)。

1924年美國焊接協會活動時紀念照片

1919年:C.J.Halslag發明交流焊。

1920年:Gerdien發現等離子流熱效應。

192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體的汽船 Fulagar號在英國下水。

大約1920年:開始使用電弧焊修理一些貴重設備。

大約1920年:使用電阻焊焊接鋼管的生產方法(The Johnson Process)獲得了專利。

大約1920年:第一艘使用焊接方法製造的油輪Poughkeepsie Socony號在美國下水。

大約1920年:葯芯焊絲被用於耐磨堆焊。

1922年:Prairie 管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術,成功地完成了從墨西哥到德克撒斯的直徑為8英寸,長達140英里的原油輸送管線的鋪設工作。

1923年:斯托迪發明堆焊。

1923年:世界上第一個浮頂式儲罐(用來儲存汽油或其他化工品)建成;其優點是由焊接而成的浮頂與罐壁組成象望遠鏡一樣可升高或降低的儲罐,從而可以很方便的改變儲罐的體積。

1924年:Magnolia 氣體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術建成了14英里長的全焊結構的天然氣管線。

1924年:在美國由H.H.Lester首先使用X光線照相術,為Boston Edison 公司的發電廠檢驗蒸汽壓力為8.3Mpa的待安裝的鑄件質量。

1926年:美國Langmuir發明原子氫焊。

1926年:美國Alexandre發明CO2氣體保護焊原理。

1926年:由美國的A.O.Smith公司率先介紹了在電弧焊接用金屬電極外使用擠壓方式塗上起保護作用的固體葯皮(即手工電弧焊焊條)的製作方法。

1926年:鉻鎢鈷焊材合金獲得了第一份關於葯芯焊絲的專利。

1926年:美國人M.Hobart和 P.K.Devers獲得了使用氦氣作為電弧保護氣體的專利。

1927年:由Lindberg單獨駕駛Ryan式單翼飛機成功地飛過了大西洋,該飛機機身是由全焊合金鋼管結構組成的。

1928年:第一部結構鋼焊接法規《建築結構中熔化焊和氣割規則》由美國焊接學會出版發行,這部法規就是今天的《D1.1結構鋼焊接規則》的前身。

1930年:Georgia 鐵路中心為了在兩條隧道中鋪設鐵路採用了連續焊接的方法。焊接軌道在兩年後線路貫通時投入使用。

1930年:前蘇聯羅比諾夫發明埋弧焊。

1931年:由焊接工藝製造全鋼結構組成的帝國大廈建成。

1933年:第一條使用電弧焊工藝焊接的接頭採用無襯墊結構的長輸管線鋪成。

1933年: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懸索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建成通車,她是由87750噸鋼材焊接拼成的。

1934年:巴頓焊接研究所成立。

巴頓所創始人葉夫金·奧斯卡洛維奇·巴頓

歐洲最大的全焊接第涅伯河上鐵橋—巴頓橋

1934年:非加熱壓力容器規范由API—ASME合作出版發行 。

1935年:美國的Linde Air Procts公司完善了埋弧焊技術。

1936年:瑞士Wasserman發明低溫釺焊。

1939年:美國Reinecke發明等離子流噴槍。

194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Exchequer號在美國的Ingalls 船塢建成下水。

1941年:美國人Meredith 發明了鎢極惰性氣體保護電弧焊(氦弧焊)。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時艦艇、飛機、坦克及各種重武器的製造採用了大量的焊接技術。

1943年:美國Behl發明超聲波焊。

1943年:飛機的製造者們首次使用原子氫焊、埋弧焊和熔化極氣體保護焊焊接飛機鋼制螺旋槳的空心葉片。

1944年:英國Carl發明爆炸焊。

1947年:前蘇聯Bopoшeвич(沃羅舍維奇)發明電渣焊。

1949年:第一台使用弧焊和電阻焊工藝製造的全焊結構的FORD牌汽車下線。

1950年:美國人Muller,Gibson和Anderson三人獲得第一個熔化極氣體保護焊噴射過度的專利。

1950年:德國F.Buhorn發現等離子電弧。

大約1950年:在前蘇聯首次把電渣焊用於生產。

1953年:美國Hunt發明冷壓焊。

1953年:前蘇聯柳波夫斯基、日本關口等人發明CO2氣體保護電弧焊。

1954年:自保護葯芯焊絲在美國Lincoln電氣公司投入生產。

1954年:第一艘採用焊接工藝製造的核潛艇The Nautilus號開始為美國海軍服役。

1954年:貝納德發明了管狀焊條。

1955年:美國托姆.克拉浮德發明高頻感應焊。

1956年:中國成立了哈爾濱焊接研究所

1956年:前蘇聯楚迪克夫發明了摩擦焊技術

1957年:法國施吉爾發明電子束焊。

1957年:前蘇聯卡扎克夫發明擴散焊。

1957年:《焊接》創刊,這是中國第一本焊接專業雜志。

大約1957年:美國、英國和前蘇聯都在熔化極氣體保護焊短路過度工藝中使用了CO2作為保護氣體。

1960年:美國Maiman發現激光,現激光已被廣泛的應用在焊接領域。

1960年:美國的Airco 推出熔化極脈沖氣體保護焊工藝。

1962年:氣電立焊的專利權授予了比利時人Arcos。

1962年:電子束焊接首先在超音速飛機和B-70轟炸機上正式使用。

1964年:熱絲焊接方法和協調控制熔化極氣體保護焊接方法的專利權授予了美國人Manz。

1965年:焊接而成的Appllo 10號宇宙飛船登月成功。

1967年:日本荒田發明連續激光焊。

1967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管線在墨西哥灣鋪設成功,它是由美國的Krank Pilia公司使用熱螺紋工藝及焊接工藝製造而成的。

1968年:在芝加哥的 John Hancock 中心的22層以上焊接而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銳角形鋼結構,高度達到1107英尺。

1969年:美國的Linde公司提出熱絲等離子弧噴塗工藝。

1970年:晶閘管逆變焊機問世。

1976年:日本荒田發明串聯電子束焊。

1980年左右:半導體電路和計算機電路被廣泛的用來控制焊接與切割過程。

1980年左右:使用蒸汽釺焊焊接印刷線路板。

1983年:太空梭上直徑為160英尺的瓣狀結構的圓形頂部是使用埋弧焊和氣保護焊方法焊接而成的,使用射線探傷機進行檢驗的。

1984年:前蘇聯女宇航員Svetlana Savitskaya在太空中進行焊接試驗。

1988年:焊接機器人開始在汽車生產線中大量應用。

1990年左右:逆變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結果使得焊接設備的重量和尺寸大大的下降。

1991年:英國焊接研究所發明了攪拌摩擦焊,成功的焊接了鋁合金平板。

1993年:使用機器人控制CO2激光器成功的焊接了美國陸軍 Abrams型主戰坦克。

1996年:以烏克蘭巴頓焊接研所B.K.Lebegev院士為首的三十多人的研製小組,研究開發了人體組織的焊接技術。

2001年:人體組織焊接成功應用於臨床。

2002年:三峽水輪機的焊接完成,是已建造和目前正在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輪機。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weldnet.com/chinese/information/hanjiesh.htm

㈢ 關於現代在逆境中成長的歷史人物的事例!

1、凡爾納

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

後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處女作問世,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即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但他毫不氣餒,筆耕不輟,終於成名。

2、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

回國以後,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解放後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後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3、王洛賓

王洛賓,這位被譽為中國西部民歌之父的音樂大師,一生歷經飲坷,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長期處於心理壓力極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卻以勝似閑庭信步的態度,投身於大西北的沙漠孤煙之中,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4、桑蘭

1998年7月21日,桑蘭在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上進行賽前訓練時,不慎受傷,最後導致重傷事故。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10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回到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之後,她加盟了星空衛視,成為《桑蘭2008》節目的主持人,在眾多媒體上開設了她的體育評述專欄。

1999年1月她成為了第一位在時代廣場為帝國大廈主持點燈儀式的中國人,2000年5月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火炬手,2000年9月代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蘭加盟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新聞集團下屬的「星空衛視」,擔任一檔全新體育特別節目《桑蘭2008》的主持人、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破格免試錄取,就讀廣播電視專業。

5、愛迪生

一場大火,把實驗室燒成一片瓦礫。愛迪生研究有聲電影的所有資料和樣板被燒成灰燼。他的老伴難過得哭了出來: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場火燒了個精光。

而今你已年邁力衰,這可怎麼辦啊!愛迪生也很傷心,但他決不會由此趴下。發明電燈時,他就先後試驗了7600多種材料,失敗了8000多次,仍不氣餒,終於獲得成功。

㈣ 人為什麼有惰性

這是因為人本身的原因 但是我們 必須克服它 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㈤ 諾貝爾獎創始人,諾貝爾做過什麼有貢獻的事情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約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O.魯德貝克的後裔。諾貝爾從父親那裡學習了工程學基礎,同父親一樣具有發明才能。諾貝爾於1842年隨家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俄國聖彼得堡的父親團聚。

諾貝爾還是一個化學家,這個方面可能是他最擅長的領域。像炸葯,雷管等,這些都是諾貝爾發明的。他這一生就光發明的炸葯,那就要到達200種了,這樣的人物那能不厲害嗎。諾貝爾他憑借著自己的能力。最後,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春天。諾貝爾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化學家,還有企業家跟發明家。

他對於人才真的是很重視,因為從他設立的那個諾貝爾獎項,就能看得出來,他拿出自己的錢開始了諾貝爾獎的設立。諾貝爾是化學家了,還是企業家,這些都跟我們沒有大關系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的就是,諾貝爾是瑞典人,他是一個發明家,一生創造了許多的發明。

㈥ 這段連用了四個問句,請給它換一種表達方式,看看

這樣的例子很多,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去讀海倫·凱勒;想成為仕途上的不倒翁,去讀鮑威爾;從懷揣五千港幣,成就為億萬富翁,去讀李嘉誠;幻想用暴力統治世界,你只有去參考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斗》了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一定影響的。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視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氣和巨大潛力,奮勇拼搏,而最終成材。

就成材而言,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外因,是要靠內因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古英豪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了,因為順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們往往貪圖享受,不知奮進,不知道苦難為何物。而沒有志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麼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困難作斗爭,為走出逆境,大多都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堅定目標。人沒有壓力不抬頭,沒有動力不奮進,一旦二者兼備,就會發揮出令人吃驚的潛力。這正是順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備的。

當然,既然環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處順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會成材,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順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圖安逸,立下壯志,奮力拚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經不起磨難,就會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是經過逆境奮進成功的。像司馬遷,他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他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巨著——《史記》。再如現代的華人張士柏,他經歷了從游泳健將到高位截瘓的巨大變更,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將它化為動力,勤奮學習,完成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還有張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勝枚舉。北京「宏志班」的學生們,個個在困境中長大,學會了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困難。他們像是野外的小草,飽經風雨蹂躪卻不倒伏,而那些溫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不經過風浪,就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正如人說:「苦難是所學校。」而學得好壞要看自己。
還有司馬遷 臏腿以成史記
孫子 臏腿以成兵法
毛澤東向去北大教書卻分到北大圖書管理員,結果結識了當時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
蘇武 牧羊而得封侯
岳飛 抗旨才有風波亭一幕
20世紀6 7十年代的下放青年個個都是現在的人才

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領導中國勞動人民推翻壓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剝削制度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小時候因無錢買書,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親戚朋友家去借書讀。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黃的豆油燈下苦讀。就是這種追求知識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才使他後來成為中國傑出的人民領袖。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裡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逆境
清初,大清子弟僅十二萬人對抗明朝的300多萬各種武裝,可謂逆境,但是,他們卻成功擊敗了明朝軍隊,還包括曾經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實際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可以用《易經》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進入順境,自鳴不凡起來,失去原來的謙虛與自強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學會了做寄生蟲,喪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後滅亡,給我國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們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也正是在歷史的逆境中產生、成長的,他們的逆境可謂艱苦卓絕的,如長征和抗日期間的許多艱苦日,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但是,偉大、智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奮戰,建立了新中國;歷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於人的成長,漫長的中國歷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興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長的.
值得人們欣喜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正以他們親民、愛民、為民、務實、勤儉的作風,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三個代表」,並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的中國共產黨人,而且,他們已經真正徹底地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黨心民心,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最廣泛支持和擁護,他們是新世紀中國人民的希望,他們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領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向前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還有英國前首相希斯,他們都來自於單親的家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單親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於成長.

就人才成長的境遇而言,可分為順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順境所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固然有利於人才成長,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長中經常遭遇而又必須正確面對的境沮。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認為「多難興才」,魏派甚至說:「逆則生,順則夭矣;逆則聖,順則狂矣;草木不霜雪,則生意不固;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他認為只有逆境才能成才,這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逆境成才現象所體現的某種愈義上的規律性,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人才成長逆築的成因分析

(一)特定歷史條件與社會政治制度使然

時勢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扼殺和阻滯某些特定人才的進步與出現,造成人才成長的逆境。太平盛世對軍事人才需求不足,便不利於人們軍事才能的發揮,這是軍事人才成長的社會「逆境」;而在社會革命、武裝斗爭或天下分崩離亂之時,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應運而生,一展抱負,但這種時代,對於具有科學技術才能和文學藝術特長的人才來說,往往面臨求學無路、報國無門的不利境遇。可見,「時勢」對特定人才的成長也有逆境的一面。

從人類經歷的五種社會形態看,封建制度和神權統治最不利於人才成長,對人才摧殘最嚴重。在歐洲中世紀,軍隊人事制度以封建門第為核心,軍官身份是少數貴族的世襲特權,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為軍官並展現和發揮其軍事才能的渠道。我國隋唐後實行.的科舉制,實際上是限制人們發揮才能的一個圈套,廣大勞動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根本不可能參加科舉走人仕途。明清時期以八股文取士,應考者只能依葫蘆畫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獨立之思想,科舉製成為束縛人們成才的一道枷鎖。這種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

(二)落後的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使然

我國歷史上的一些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已經製造了種種逆境,至今仍然束縛著人才的成長進步。一是論資排輩的習慣性逆境。德高才隆之士能不能進身其位,要在資歷上排次序,「愚賢一概,必與格合」,晉職晉級都要「按照資歷往下排,一茬一茬順著來」。.資歷淺者只好服從安排,苦熬年頭,甚至長埋土中。二是嫉賢妒能的人際逆境。充滿嫉妒的環境,人才難以出頭,即使有成就,也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感到「窩心」受制。有的人容不得人才脫穎而出,甚至個別領導也缺乏應有的雅量,,寧可有才之士徒然荒廢,也不能讓他「冒尖」、「露臉」,以至造成潛人才「是龍得盤著,是虎得卧著」。三是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心理逆境。中國傳統文化把保守、內向的心理品格作為一種自尊的美德,「弄巧不如藏拙」、「切莫班門弄斧」等處世哲學,就是.出於所謂「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對工作有建議、有點子,在學術上有研究、有見地,甚至對一些權威定論產生懷疑,但是不露半點痕跡,因為一旦「班門弄斧」鬧出笑話,豈不丟人現眼,遭人輕薄,失掉「自尊」……。如此這般,使多少真知灼見化為烏有,又有多少創造才能胎死腹中?不適當地強調自尊,無異於為自己製造精神桎梏與心理逆境。

(三)人才發展中的不平衡使然

長跑比賽中,沖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風阻力,或逆風力。人才的發展進步有著同樣的道理,某人一旦功成名就,甚至由此成了公眾人物,社會和周圍的人們對其關注就比較多,對其期望也-比較高,對其要求就會更加苛刻,這無形中就形成一種壓力,也可稱為一種「幸福的逆境」。

還有一種「馬太效應」造成的逆境:由於人才成長的進度不同,走在前面的顯人才,容易得到組織和社會承認,獲得榮譽和獎勵;那些未出名的潛人才,則難以得到承認,常常陷於「馬太效應」的困擾和逆境中。「馬太效應」往往以犧牲潛人才的發展為代價,來促進顯人才的發展,從而剝奪了潛人才的發展機會與發展可能。「馬太效應」通過這種「剝奪」機制對潛人才成長製造人為的逆境,起到障礙作用,這不僅壓制人才,而且埋沒人才。

(四)人才個性特質使然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說:「有天才的人,在字義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較多個性的,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適應社會為了省去其成員形成個人性格之麻煩而准備下的那些少數模子而不感到有傷害的壓束。」人才的這種鮮明個性常常為舊的傳統觀念、腐朽社會制度和落後習慣勢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個性鮮明的人才常常要面臨社會逆境的嚴峻考驗,尤其那些立志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們要反叛於腐朽的社會制度,其個性必然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假若歷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那麼安分守己,順時聽命,那麼其所處的社會制度環境對他們就不構成逆境,但如果那樣的話,他們也就不成其為歷史巨人了。同時,那些個性鮮明、鋒芒畢露的人才,有時難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傷害與其發生聯系的一些人,容易樹敵積怨,加之自身才華出眾,樹大招風,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些執拗和倔強,就會與周圍環境難以協調。人才獨特的個性往往在自身所處的逆境形成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五)客觀條件和人才所處地位使然

逆境常常是由社會客觀條件、人才自身條件、人才在其成長中所處的地位等共同決定的。家庭出身貧寒,生存生活條件惡劣,是父輩的社會地位造成的,不可更改;天災人禍,突如其來,令人束手無策,非人力可抗拒;重大疾病、意外傷殘、先天不足,生理缺陷,是人生的一種不幸,誰也無能為力;人微言輕,懷才不遇,只能默等時機;初來乍到,環境不利,人際生疏,工作尚不能打開局面,只能從頭做起……。種種險、災、窮、困、厄造成的逆境,絕非人的意志可以使之轉移,有時人們確實無法選擇自己的地位處境。這正是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受動性的體現。

二、全面認識和辯證分折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逆境確實對某些人才的成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但並非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也不能以逆境成才現象來否定順境對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對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有必要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辯證具體的分析。

(一)逆境充滿荊棘但也蘊藏著成才成功的機遇

逆境對人才成長的確有諸多不利,然而如培根所說,「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逆境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奇跡和成才成功的機遇。

古人說,禍兮福之所倚。有犀利眼光和創新意識的智者,總能打破常規,在危機中窺見機遇,找到轉危為安、反敗為勝的對策。1791年深秋法軍進兵荷蘭,荷蘭掘開運河,以為退兵之計。猶豫之間,拿破崙得知樹上蜘蛛大量吐出結網,根據知識和經驗,他判斷馬上將有寒潮來臨,於是發出停止撤退、准備進攻的命令。不久果然寒風勁吹,一夜之間河水冰封,法軍踏過瓦爾河,一舉攻佔荷蘭要塞烏得勒支城,避免了功虧一簣。這正是拿破崙在形勢不利的逆境中發現機遇的成功範例。黎明前特別黑,成功前格外難。人才成長過程中,只要在危機時刻再堅持一下,挺過最難熬的一段,那麼緊接著可能就是機遇的光顧,奇跡的出現。

(二)逆境壓抑人才但也激發人才成長的強勁動力

逆境給人才成長製造困難,形成壓力和壓抑,使人才成長備受挫折。但是,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居逆境.中,周身皆針貶葯石,石氏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時,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糜骨而不知。」久處順境,易生驕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時,資源匾乏,精神壓抑,成功慾望迫切,成才動機強烈,因此常常能夠取得在順境中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實正是如此,豪門子弟多不成器。而出身貧寒者始終處於憂患之中,逆境使人別無選擇,逆境給人很大壓力,而壓力能激發出強勁動力。當然,這種動力作用,主要還取決於身處其中的成才者所採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逆境磨難人才但也磨礪人才的優良個性

樹木受過傷的部位,往往變得最硬。人才成長也一樣,經歷逆境的傷痛和苦難之後,能磨礪出優良的個性。立志成才的青年如果能經歷一段逆境的磨難為自己的人生「墊底」,那麼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意外和困苦之境遇,都能應對和承受。

少時苦難磨礪性情,可抑濁揚清成大業。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年輕時因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被捕人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小島上整整27年,3名看守總是尋找借口欺侮他。1991年曼德拉出獄並當選南非總統,當年在監獄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應邀參加他的就職典禮,曼德拉還恭敬地向他們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讓所有到場的各國政要和貴賓肅然起敬。後來,曼德拉解釋說,他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漫長牢獄歲月的悲慘遭遇給了他思考的時間,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磨難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個性的弱點,也成就了他最後的輝煌。

傅雷曾經說:「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至為深刻。逆境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使人學會駕馭自己的個性,適度地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淪為個性的奴隸,並消除個性中的不良傾向,成為一個自身發展和諧的、與社會相融的有用之才。

(四)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獲得升華性補償

生理學中的「補償功能」認為,人身的某一器官如果發生病變或殘缺,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會相應加強,以補不足。如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手和足的觸覺也特別精銳,他甚至可以通過聲音、觸覺去辨別人的面貌和形象。

補償原理同樣適用於身處逆境者。斯蒂芬·霍金二十多歲就癱瘓,後來連話都說不成,但他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史鐵生患嚴重腎病,但最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楊小凱飽受十年牢獄之苦,但他也因此而成為聞名海內外的經濟學家。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因禍得以成功,因福歸於平庸。

三、逆境成才現象的現實啟示

(一)對青少年人才進行有益的逆境培養

人才成長初期,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宋朝神童方仲永,5歲就能作詩,傳為奇聞,但12歲時卻變得「泯然眾人矣」,就是因為優裕的環境害了他。有時,環境太好並不利於人才的成長。「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明朝宰相張居正,從小聰明過人,13歲參加鄉試的試卷令考官拍案叫絕,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玉麟卻建議讓張居正落第。他解釋說:「居正年少好學,吾觀其文才志向,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讓他發達,易叫他自滿,斷送了他的上進心。如果讓他落第,雖則遲了三年,但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發奮圖強。」這位巡撫的遠見的確令人折服。後來張居正果然成為中興明朝的傑出政治家,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精神,這不能不說與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關。

對青年人才進行逆境培養,並不是刻意製造「逆境」,而是讓青年人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煉,實際上是給青年人創造鍛煉成長的更多機會和條件。

(二)提高人才在逆境中奮進搏擊的逆境商數

同樣面臨逆境,有的人跨了過去,功成名就;有的人乃至有些高智商人才,卻陷了進去,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缺少應對逆境、解決現實難題的能力。換言之,他們的逆境商數AQ比較低。

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也就是將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如果-逆境無法避免,危局不可挽回,那麼面對現實就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初陷逆境,人的腦海里會出現一連串的惱怒,也會產生驚慌,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復抱怨,憤憤不平,卻忘記了去尋求解決辦法。而AQ高的人稍事之後則會冷靜下來,審時度勢,理智分析和判斷,從逆境中走出。這就是應對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為人推崇,是因為它體現了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

逆境(AQ)跟情商(IQ)一樣,並非先天帶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AQ 。按照AQ的發明人保羅·斯托茨博士的觀點,應對逆境的能力可分解為四個關系因素—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控制就是認清自己改變局面的能力;歸屬是指承擔後果的能力;延伸是對問題嚴重程度及對工作、生活影響的評估;忍耐是指意識到問題可能會長久存在,需要堅持一段時間。培養逆商,主要應當在這幾個方面提高應對逆境的能力。

(三)講究逆境成才的策略

一是在等待和忍耐中轉逆為順。身處逆境要忍耐,沉得住氣,受得起委屈,坐得住冷板凳。這時,沒有機會,需要冷靜觀察,韜光養晦。如果在逆境中錯判情勢,急於求進,就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和禍患。在逆境中只要坦然自處,奮發有為,就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化不利為有利,成其大才。

二是以樂觀心態超越逆境。這心態來自於對事業的沉迷和追求所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不為任何逆境所掠奪、所壓制。因為逆境已經存在,不必急於改變現實,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現實,繼續在對事業的執著中尋找最大快樂。只有這樣,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業就之時。

三是積蓄力量待機突圍。面對逆境,還應當注意運用頑強而靈活的反「埋沒」策略,要為破障突圍進行長期艱苦的力量積累和精神准備,待條件基本具備時,以沖天之勢突破逆境的羈絆,成就一番事業。比如當自己確已獲得突破性成就和創新成果,而又身處逆境的壓制和封殺時,要有「突圍」的勇氣,披發盤腸,大膽一搏—或跳出圈子爭取外界權威的支持,或爭取有效的「組織保護」,或跳槽流動、遠走高飛。

(四)對人為逆境進行組織干預

逆境能夠使人成才,但並不必然使人成才。逆境本身不賜於人們任何成就,在通常情況下,常常會摧殘、扼殺、毀滅人才。
對於組織一方來講,斷不可以逆境成才為名,置人才於逆境或陷人才於困境而不顧。不能把「逆境成才」當教條,搞盲目的「逆境崇拜」。畢竟,逆境中的成才是壓制性的,它不利於人才認知系統和身心性情的健康發展。任何組織和領導者都應對人才成長中的各種人為逆境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和思想教育工作,以消除產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過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諧的內部環境與適當的物質待遇,為人才的社會角色成熟和德識才學體全面發展提供更良性的空間,使人才遠離逆境的折磨與推殘。這也是社會和諧、民主、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㈦ 放飛夢想當一名發明家發言稿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屬於自我的夢想。
然而,什麼是夢?什麼又是夢想?夢是期盼,而夢想是堅強--是你把飄渺的夢堅持作為自我理想的勇氣和執著,是你對自我負責的最高境界。但捫心自問,咱們有多少人能夠成就自我心中最初的夢想?
咱們的夢想,也許是二十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沖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無數的可能,無數的期望,正因咱們的青春歲月充滿奇跡,咱們心中大大小小的夢,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芬芳彌漫。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回眸自我走過的路,還記得每一個夢想帶來的悸動,在性命中留下了怎樣的足跡嗎?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還有人說,最貧的是無才,最賤的是無志。由此可見立志的重要性,因此,人不可沒有夢想。雄鷹和母雞都有一對翅膀,但雄鷹能夠搏擊藍天,而母雞只能撲騰於庭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雄鷹的理想是展翅翱翔!因此,咱們立志就要立大志,志當存高遠!
咱們青年人好幻想,每個人都有自我完美的夢想。但如果不經過奮斗,那夢想終究是夢想,絕無實現的可能。大家必須聽說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窮和尚和富和尚都立志要去南海,結果窮和尚憑一瓶一缽去成了南海,而富和尚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原因何在?就在於窮和尚勇於立志,更勇於踐志;富和尚則只敢想,卻不敢做。
心動不如行動,發奮永遠不會太遲!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吧!做一件事情,只要開始行動就可算是獲得了成功的一半。演講大師齊格勒曾說過這么一段充滿哲理的話:
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只需在它的八個驅動輪前面各塞一塊一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然而,一旦火車頭開始啟動,這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的時速到達100公里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泥土牆也能被它輕而易舉地撞穿!從幾塊小木塊就可令其無法動彈到能撞穿一堵鋼筋混泥土牆,火車頭威力變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別的,就正因它動起來了。
其實,人的威力也會變得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障礙也會被你簡單地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務必開始奮斗。奮斗是萬物之父,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肯發奮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務必一心一意地做,務必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小事情。
人都有惰性,都有太多的慾望,有時難免戰勝不了身心的卷怠,抵禦不住世俗的誘惑。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廢,功虧一簣。我也是如此,做事總鍾愛往後拖。一件事情明明能夠在這天完成,卻偏偏要拖到明天甚至後天。只有早日改掉這個陋習,我才能離成功更近。
古希臘最著名的雄辯家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每一天口含一石子對著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發奮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他為了使自我能專心一致的工作,剪掉了自我一大半頭發,這使他很長時刻不能出門,不能會客,於是工作效率大為提高。當一個人沒有退路可逃時,他就只能一門心思地朝前奔了。咱們就應向狄摩西尼領悟,斬斷自我的退路,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大多數人都想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我。其實改造自我才是最難的事情。只要咱們每一天改變一點點,每一天進步一點點,咱們離成功,離騰飛的日子就會更近一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了咱們的夢想,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從此刻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奮斗吧,騰飛吧,咱們的夢想!
記得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長大後要當科學家!
二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的夢想是做一個不怕任何困難,打擊,挫折與失敗,能夠跌倒後爬起來向前走的人!出處:www.binzz.com,轉載請保留。
十年寒窗苦讀只是為了等待今朝的金榜題名時。然而,當心中帶著一絲酸楚與遺憾重新拿起了聖賢書時,難道真的就能為了第二年的天空而充滿自信與干勁嗎?
是啊!在權衡了一年的苦難與一輩子的後悔以後,心中不禁長嘆奮斗便騰飛!
思想,有的時候對於我來說不是那麼的聽話。其實,偶爾覺得,再一次的選取並不那麼的簡單,反而很壓抑,就像自我看者兄弟姐妹一個個奔向夢想的身影,心頭卻只是麻木了,麻木得忘記了祝賀和祝福,甚至忘記了自我的存在與選取的前進的方向。心裡卻飄來了幾朵惆悵的雲。就好象一桌盛筵,所有的菜都上來了,熱氣撲面而來,但惟獨沒有米飯,但對於此時飢腸轆轆的自我而言,應對一桌盛筵已失去了胃口,難道只正因沒有那一碗可有可無的米飯嗎?
但無論怎樣,應對現實,我明白,我不會讓自我再一次跌倒!那麼既然躲不掉這個擔在身上的主角,那麼只有微笑著大步走出去,不能在這一刻還有掙扎。走出去,給自我看,給別人看,告訴以前痛苦一夜的自我,站出來的,不是一個被憂傷壓倒的靈魂!
無論歲月給咱們留下了多少遺憾,無論世事在咱們胸口劃過多少到傷痕,只要咱們還有呼吸的權利,就擁有重塑夢想的激情!只要咱們還有生存的氧氣,就擁有締造激情的勇氣!
選取堅持,選取珍惜,選取成就性命的激情,讓咱們勇敢的成就心中最初的夢想吧!
參考演講稿二:
放飛夢想演講稿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唯美網名)
小鳥正因選取了藍天,才能盡情飛翔;小溪正因選取了大海,才能盡情流淌;青松正因選取了危峻,才顯示了性命之頑強;花朵正因選取了綻開,才顯示出性命之美麗。才而我正因選取了放飛,才擁有了以前的夢想。
在過去的旅途中,無論你是否擁有過歡笑,擁有個陽光,這都已成為永遠的記憶,加上一把鎖將它封閉起來吧!擺在咱們面前的,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旅途,新的夢幻,新的性命正在破土而出,應對這一切,咱們該怎樣辦。由於現實的殘酷,咱們將化身為一個個騎士,抹掉胸口上的創傷,擦掉昔日的榮耀,拿上咱們的以前的利器,整裝待發,新學期的目標是咱們新的征途的開始!
夢想是咱們通往成功的地圖,只有付出了行動,邁出咱們堅實的步伐,才能讓咱們到達成功的彼岸。確定咱們的目標,就要為了他發奮拼搏。志當存高遠!咱們要立長志不好常立志。
人生是對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燈,失去了這燈的作用,就會失去生活的勇氣。因此,只有堅持遠大的人生理想,才不會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爾斯泰將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輩子的理想,一個階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個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時、一分鍾的理想。
同學們,讓咱們樹立信念,放飛夢想,你將能隨它一齊到達美麗的地方。樹立信念,放飛夢想,你將會擁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讓夢想飛翔,讓信念開花。
參考演講稿三:
放飛夢想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軟體三班的吳繼偉。這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擁抱青春,放飛夢想》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屬於自我的夢想。
然而,什麼是夢?什麼又是夢想?夢是期盼,而夢想是堅強--是你把飄渺的夢堅持作為自我理想的勇氣和執著,是你對自我負責的最高境界。但捫心自問,咱們有多少人能夠成就自我心中最初的夢想?
咱們的夢想,也許是二十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沖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無數的「可能」,無數的「期望」,正因咱們的青春歲月充滿奇跡,咱們心中大大小小的夢,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芬芳彌漫。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回眸自我走過的路,還記得每一個夢想帶來的悸動,在性命中留下了怎樣的足跡嗎?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還有人說,最貧的是無才,最賤的是無志。由此可見立志的重要性,因此,人不可沒有夢想。雄鷹和母雞都有一對翅膀,但雄鷹能夠搏擊藍天,而母雞只能撲騰於庭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雄鷹的理想是展翅翱翔!因此,咱們立志就要立大志,志當存高遠!
咱們青年人好幻想,每個人都有自我完美的夢想。但如果不經過奮斗,那夢想終究是夢想,絕無實現的可能。大家必須聽說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窮和尚和富和尚都立志要去南海,結果窮和尚憑一瓶一缽去成了南海,而富和尚「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原因何在?就在於窮和尚勇於立志,更勇於踐志;富和尚則只敢想,卻不敢做。
心動不如行動,發奮永遠不會太遲!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吧!做一件事情,只要開始行動就可算是獲得了成功的一半。演講大師齊格勒曾說過這么一段充滿哲理的話:
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只需在它的八個驅動輪前面各塞一塊一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然而,一旦火車頭開始啟動,這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的時速到達100公里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泥土牆也能被它輕而易舉地撞穿!從幾塊小木塊就可令其無法動彈到能撞穿一堵鋼筋混泥土牆,火車頭威力變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別的,就正因它「動」起來了。
其實,人的威力也會變得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障礙也會被你簡單地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務必開始奮斗。奮斗是萬物之父,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肯發奮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務必一心一意地做,務必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小事情。(動情的話)
人都有惰性,都有太多的慾望,有時難免戰勝不了身心的卷怠,抵禦不住世俗的誘惑。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廢,功虧一簣。我也是如此,做事總鍾愛往後拖。一件事情明明能夠在這天完成,卻偏偏要拖到明天甚至後天。只有早日改掉這個陋習,我才能離成功更近。
古希臘最著名的雄辯家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每一天口含一石子對著大海演講,經過艱苦的發奮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他為了使自我能專心一致的工作,剪掉了自我一大半頭發,這使他很長時刻不能出門,不能會客,於是工作效率大為提高。當一個人沒有退路可逃時,他就只能一門心思地朝前奔了。咱們就應向狄摩西尼領悟,斬斷自我的退路,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大多數人都想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我。其實改造自我才是最難的事情。只要咱們每一天改變一點點,每一天進步一點點,咱們離成功,離騰飛的日子就會更近一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了咱們的夢想,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從此刻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奮斗吧,騰飛吧,咱們的夢想!
記得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長大後要當科學家!
二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的夢想是做一個不怕任何困難,打擊,挫折與失敗,能夠跌倒後爬起來向前走的人!
「十年寒窗苦讀」只是為了等待今朝的「金榜題名時」。然而,當心中帶著一絲酸楚與遺憾重新拿起了「聖賢書」時,難道真的就能為了第二年的「天空」而充滿自信與干勁嗎?
是啊!在權衡了「一年的苦難」與「一輩子的後悔」以後,心中不禁長嘆「奮斗便騰飛!」
思想,有的時候對於我來說不是那麼的聽話。其實,偶爾覺得,再一次的選取並不那麼的簡單,反而很壓抑,就像自我看者兄弟姐妹一個個奔向夢想的身影,心頭卻只是麻木了,麻木得忘記了祝賀和祝福,甚至忘記了自我的存在與選取的前進的方向。心裡卻飄來了幾朵惆悵的雲。就好象一桌盛筵,所有的菜都上來了,熱氣撲面而來,但惟獨沒有米飯,但對於此時飢腸轆轆的自我而言,應對一桌盛筵已失去了胃口,難道只正因沒有那一碗可有可無的米飯嗎?
但無論怎樣,應對現實,我明白,我不會讓自我再一次跌倒!那麼既然躲不掉這個擔在身上的主角,那麼只有微笑著大步走出去,不能在這一刻還有掙扎。走出去,給自我看,給別人看,告訴以前痛苦一夜的自我,站出來的,不是一個被憂傷壓倒的靈魂!!!
無論歲月給咱們留下了多少遺憾,無論世事在咱們胸口劃過多少到傷痕,只要咱們還有呼吸的權利,就擁有重塑夢想的激情!只要咱們還有生存的氧氣,就擁有締造激情的勇氣!
選取堅持,選取珍惜,選取成就性命的激情,讓咱們勇敢的成就心中最初的夢想吧!
參考演講稿四:
放飛夢想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我是09級運管二班的李蔓,這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放飛青春夢想
總是讓心聲裝滿期盼,總是讓夢想連著未來,咱們的心海,是一首純真浪漫的歌謠,是1條絢麗繽紛的綵帶,是跳動著不知疲倦的音符,是播種著充滿期望的未來!帶著一路風塵,帶著對青春的渴望和對五彩夢幻的追求,咱們最後走到一齊來了。應對未來和自我的挑戰,只有讓理想在那裡放飛,青春才能夠變得色彩斑斕!青春如夢,歲月如歌,時不消逝,何能復得?青春是人生中一段難以磨滅的插曲,它註定是「不平凡」的。它需要咱們用心靈和智慧去詮譯,它更需要咱們用勇氣和自信去充實。當咱們背起行囊,來到了平頂山這個象牙塔,青春就該由咱們來抒寫和舔彩了!
薩特說過:「青春這玩意兒真是妙不可言,外部放射出紅色的光輝,內部
卻什麼也感覺不到。」(堅持到底的名言)
一恍之間,有人稱呼你為「小姐、先生」,而不再是「小丫頭、小鬼」。父母開始用征詢意見的目光與你交流,甚至有人愛用「青春」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你。人們總說「夢一樣的青春」,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再醒來時,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但那些流下的汗水,純潔的友誼,熾熱的夢想都保留了下來。飛揚的青春有飛揚的心,咱們的夢想可能幼稚了些,可能平凡了些,卻是不加修飾,不沾染風塵,最真最美的。
那些美麗的夢不能只是你幻想中的城堡,務必一磚一瓦地堆砌。夢想的確是需要去夢、去想,但別忘了,咱們是青年啊,是激情洋溢、躊躇滿志的青年啊,咱們有旺盛的精力,有聰慧的頭腦,既然夢想是有可能實現的,你甘心於只是夢和想嗎?你期望別人都在做愉悅的守望者,自我卻一事無成嗎?你期望別人的汗水耕耘出金黃的麥浪,自我一伸手,卻打碎了一面鏡子,鏡子中是自我縹緲的夢想嗎?
俞敏洪老師說過,一個人要實現自我的夢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倆個條件,一個是勇氣,一個是行動,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放飛理想,不好怕路途艱險;放飛理想,不好說山遙路遠;放飛理想,讓汗水繪成人生的畫卷;放飛理想,讓成敗譜寫人生的詩篇!
讓理想,黯淡艱難困苦;用期望,沖淡失敗與挫折。讓清風,吹散漫天雲霧;用啟明,引導光明的出現!放飛理想,升起心中的啟明,讓心中的啟明引導你走出黑暗,托起性命中的太陽!
這天,我願把汪國真的一首詩歌作為我演講的結尾,送給在場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咱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在一往情深的日子裡/誰能說得清/什麼是甜/什麼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反顧/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夢想」。
參考演講稿五:
放飛夢想演講稿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屬於自我的夢想。
然而,什麼是夢?什麼又是夢想?夢是期盼,而夢想是堅強--是你把飄渺的夢堅持作為自我理想的勇氣和執著,是你對自我負責的最高境界。但捫心自問,咱們有多少人能夠成就自我心中最初的夢想?
咱們的夢想,也許是二十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沖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無數的「可能」,無數的「期望」,正因咱們的青春歲月充滿奇跡,咱們心中大大小小的夢,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芬芳彌漫。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回眸自我走過的路,還記得每一個夢想帶來的悸動,在性命中留下了怎樣的足跡嗎?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還有人說,最貧的是無才,最賤的是無志。由此可見立志的重要性,因此,人不可沒有夢想。雄鷹和母雞都有一對翅膀,但雄鷹能夠搏擊藍天,而母雞只能撲騰於庭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雄鷹的理想是展翅翱翔!因此,咱們立志就要立大志,志當存高遠!
咱們青年人好幻想,每個人都有自我完美的夢想。但如果不經過奮斗,那夢想終究是夢想,絕無實現的可能。大家必須聽說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窮和尚和富和尚都立志要去南海,結果窮和尚憑一瓶一缽去成了南海,而富和尚「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原因何在?就在於窮和尚勇於立志,更勇於踐志;富和尚則只敢想,卻不敢做。
心動不如行動,發奮永遠不會太遲!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吧!做一件事情,只要開始行動就可算是獲得了成功的一半。演講大師齊格勒曾說過這么一段充滿哲理的話:
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只需在它的八個驅動輪前面各塞一塊一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然而,一旦火車頭開始啟動,這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的時速到達100公里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泥土牆也能被它輕而易舉地撞穿!從幾塊小木塊就可令其無法動彈到能撞穿一堵鋼筋混泥土牆,火車頭威力變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別的,就正因它「動」起來了。
其實,人的威力也會變得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障礙也會被你簡單地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務必開始奮斗。奮斗是萬物之父,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肯發奮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務必一心一意地做,務必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小事情。
人都有惰性,都有太多的慾望,有時難免戰勝不了身心的卷怠,抵禦不住世俗的誘惑。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廢,功虧一簣。我也是如此,做事總鍾愛往後拖。一件事情明明能夠在這天完成,卻偏偏要拖到明天甚至後天。只有早日改掉這個陋習,我才能離成功更近。
古希臘最著名的雄辯家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每一天口含一石子對著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發奮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他為了使自我能專心一致的工作,剪掉了自我一大半頭發,這使他很長時刻不能出門,不能會客,於是工作效率大為提高。當一個人沒有退路可逃時,他就只能一門心思地朝前奔了。咱們就應向狄摩西尼領悟,斬斷自我的退路,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大多數人都想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我。其實改造自我才是最難的事情。只要咱們每一天改變一點點,每一天進步一點點,咱們離成功,離騰飛的日子就會更近一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了咱們的夢想,讓咱們立刻行動起來,從此刻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奮斗吧,騰飛吧,咱們的夢想!
記得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長大後要做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長大後要當科學家!
二十歲時,別人這樣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對別人講:我的夢想是做一個不怕任何困難,打擊,挫折與失敗,能夠跌倒後爬起來向前走的人!
「十年寒窗苦讀」只是為了等待今朝的「金榜題名時」。然而,當心中帶著一絲酸楚與遺憾重新拿起了「聖賢書」時,難道真的就能為了第二年的「天空」而充滿自信與干勁嗎?
是啊!在權衡了「一年的苦難」與「一輩子的後悔」以後,心中不禁長嘆「奮斗便騰飛!」
思想,有的時候對於我來說不是那麼的聽話。其實,偶爾覺得,再一次的選取並不那麼的簡單,反而很壓抑,就像自我看者兄弟姐妹一個個奔向夢想的身影,心頭卻只是麻木了,麻木得忘記了祝賀和祝福,甚至忘記了自我的存在與選取的前進的方向。心裡卻飄來了幾朵惆悵的雲。就好象一桌盛筵,所有的菜都上來了,熱氣撲面而來,但惟獨沒有米飯,但對於此時飢腸轆轆的自我而言,應對一桌盛筵已失去了胃口,難道只正因沒有那一碗可有可無的米飯嗎?
但無論怎樣,應對現實,我明白,我不會讓自我再一次跌倒!那麼既然躲不掉這個擔在身上的主角,那麼只有微笑著大步走出去,不能在這一刻還有掙扎。走出去,給自我看,給別人看,告訴以前痛苦一夜的自我,站出來的,不是一個被憂傷壓倒的靈魂!!!
無論歲月給咱們留下了多少遺憾,無論世事在咱們胸口劃過多少到傷痕,只要咱們還有呼吸的權利,就擁有重塑夢想的激情!只要咱們還有生存的氧氣,就擁有締造激情的勇氣!
選取堅持,選取珍惜,選取成就性命的激情,讓咱們勇敢的成就心中最初的夢想吧!

㈧ 愛迪生為什麼遭到唾棄

相信大多數人都在兒時聽過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當時只有7歲的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來幫助醫生進行照明,順利的讓媽媽度過了急性闌尾的手術。這個故事的確讓人感動,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不過如果仔細去推敲,卻發現這僅僅是個理想型的故事,完全不符合事實。根據記載,歷史上最早的闌尾手術實在1886年,而那個時候,我們尊敬的愛迪生已經40歲,那他怎麼跑到7歲去救媽媽呢,何況愛迪生32歲就已經發明電燈了,為什麼不用電燈而是去用鏡子反光?如果是真的,那愛迪生這么對待自己的親媽,是不是有點恐怖呢?只能說這個是一個善意的小故事,想通過愛迪生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不過反觀愛迪生的所做所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一樣,他本人其實並沒有給我們樹立好的榜樣。那句「成功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我們也是耳熟能詳。但究竟他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們現在也不得而至。何況最近流行在後面添上一句「更重要的是那個1%的靈感」。而在我看來他的成功很大一方面是他某些遭人唾棄的手段。

比如上文提到的愛迪生發明電燈,通過不斷的努力,嘗試1000多種材料才發明了電燈。這其實也是不正確的說法。在那個時期,有一種叫「電燭」的東西,但是這玩意光太亮,讓人眼睛受不了。後來有人嘗試用燈絲熱致發光,剛開始的時候燈絲壽命太短,使用效果不好。而愛迪生當時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商人,有著自己的公司,有著自己的員工,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實驗了上千種材料,後來確定了碳化的竹絲可以作為材料,並且可以發光上百小時。這就是當時電燈的誕生。從這可以看出兩點,第一:動手做實驗的當然不是愛迪生本人,但是發明專利落到愛迪生本人頭上。第二:愛迪生的貢獻並不是發明電燈,屬於改良,當然了,這個改良是非常重要的。再後來就是鎢絲、惰性氣體等。

至於愛迪生遭到唾棄,沽名釣譽,這肯定是與特斯拉有關,他瘋狂的誹謗大發明家特斯拉,通過一些手段將美國教科書上特斯拉的名字刪掉。

愛迪生通過一系列手段,獲得了直流電的發明專利,創辦了直流電氣能源公司,壟斷市場,出售高價電。生意做得極好,整個美國甚至歐洲都是他的公司觸及范圍。他的直流電有一個死穴,就是每個一公里就要設置一套發電機組,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電。而特斯拉發明交流電,很好的解決了長途用電的問題。就是這個發明,影響到愛迪生的商業帝國,讓愛迪生狂躁不安。每一次特斯拉演示的時候,愛迪生都會派人搗亂,謠言交流電會讓人死亡,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交流電得不到推廣。為了讓市民看到交流電的可怕之處,當街抓流浪動物進行電擊,殘忍的電死它們。嚇得市民根本不敢使用交流電。直至後來,愛迪生買通官員,用交流電電死犯人,讓囚犯恐怖的死去。而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不被破壞。幾年之後,特斯拉在萬眾矚目中用雙手接通了交流電,讓電直接通過自己的身體,告訴人們電是可以被控制的,人們才逐漸接受。

當然,這只是愛迪生所做的一件事,還有很多其他的投機取巧,修改他人發明,然後申報自己的專利,大家可以去查查。

㈨ 為什麼德拉斯·卡薩斯認為印第安人生活在沒有變革的社會里,而George Bancroft又把這種永恆性視為惰性

歐亞大陸上東西方文明的繁榮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著不同文明間技術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拓展。
在古代海路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美洲大陸和歐亞非大陸先進文明進行交流顯得非常不方便。雖然美洲土著在某些方面創造出了獨特的成就,但是由於無法和其他大陸的先進文明進行交流,美洲土著很多方面的發展不得不處於原始的停滯狀態。幾乎與世隔絕的美洲,大洋洲,非洲類似於沒有授粉的花朵。以上是美洲為什麼落後的傳統觀點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新觀點是印第安人之所以文明程度沒有提高、社會組織沒有變革是因為農業落後食物不足導致人口稀少,簡單的社會結構就足以解決內部矛盾,所以保持落後的部落體制,所以群體之間的戰爭和兼並不能形成較大的群體,即大一統國家(歐亞大陸的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
另外和遷徙有關的原因是同一個緯度下的環境和氣候通常比較接近。而同一個經度則更可能大不相同。因此一般來說,原始人類遷徙的方向更傾向於在同緯度上進行跨經度的橫向遷徙如(歐亞大陸),而不是南北遷徙(如非洲大陸、澳洲大陸和美洲大陸)。
如此一來,歐亞大陸的居民不但有條件產生最早的農業、畜牧業,率先做到了人口數量的激增。又隨著人口數量的激增,發展出了復雜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然後,又能藉助歐亞大陸各地居民的橫向交流把各種文化成果推廣開去,讓整個歐亞大陸的人口都隨之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和牲畜的馴化加上相對方便的交往,又給歐亞大陸的人類帶來一個既是災難又是福音的因素:病菌,死於來自舊大陸病菌病毒的印第安人要遠遠超過死於刀劍槍炮者。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基因方面)的生存競爭。
所以人口數量,可以說是影響原始族群命運最關鍵的因素
第一,眾多的人口導致的結果是對食物更多的要求,於是刺激農業進一步發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增長。
第二,眾多的人口導致眾多潛在的發明家,集思廣益,從而使技術迅速進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三,眾多的人口導致新型的復雜管理技術出現。在成千上萬人的一個群體裡面必須靠法律,靠官吏和暴力機構(剩餘糧食也足以養活這些脫產者)來處理問題。
而印第安人之所以文明程度沒有提高、社會組織沒有變革是因為農業落後食物不足導致人口稀少,簡單的社會結構就足以解決內部矛盾,所以保持落後的部落體制,所以群體之間的戰爭和兼並不能形成較大的群體,即大一統國家(歐亞大陸的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在西方人發現新大陸後,毀滅性的病菌又消滅了美洲大陸印第安人本來就不多的人口,所以印第安人的族群變小無法供養脫離糧食生產的基本勞動力,就沒有更多搞發明創造的脫產人口發展科技,就越來越落後

閱讀全文

與惰性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