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書中說的核能在創造能量是真的嗎
這種說法不夠嚴謹。
核能是在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時產生大量的能量,這個過程可以說成核能轉化出大量的能量。參照質能守恆公式E=mc²,可以大致理解為核反應將少量物質轉化為大量的能量。
2. 核能的主要優點有什麼
一是能量密集,功率高,為其它能源所不及。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運輸量小,可以減緩交通運輸壓力。 二是在能量儲存方面,核能比太陽能、風能等其它新能源容易儲存。核燃料的儲存佔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潛艇中,通常兩年才換料一次。相反,燒重油或燒煤設備需龐大的儲存罐或佔地很大。 三是核能比較清潔,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世界上大量有機燃料燃燒後排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等氣體,不僅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和農作物生長,還導致酸雨和大氣層的「溫室效應」,破壞生態平衡。比較起來,核電站就沒有這些危害。在全球限制溫室氣體的大環境下,發展核能幾乎被認為兼顧發展經濟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唯一途徑。從而有效地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當地的環境空氣質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四是核電比火電「經濟」。電廠每度電的成本是由建造折舊費、燃料費和運行費這三部分組成。主要是建造折舊費和燃料費,核電廠由於特別考究安全和質量,建造費高於火電廠,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費則比火電廠低得多。據測算,火電廠的燃料費約占發電成本的40%~60%,而核電廠的燃料費則只佔20%~30%。經驗證明,核電廠的發電成本要比火電廠低15%~50%。
3. 為什麼人類可以製造晶元、利用核能、發明智能機器人,卻不能製造一片樹葉或一粒米
一個是製造,一個是創造。一字之差卻不一樣。
製造是用一些資源結合出一個產物。
但是創造確實空手變出來的,人類又不是神仙。
4. 人類是怎麼認識核能,造出原子彈的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類在利用核能的實踐中遇到新的核安全問題,推動著人們對安全利用核能這一認識的發展;人類認識的發展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前進性和上升性(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人類對於安全利用核能的認識不斷發展。
實踐活動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認識過程是人們在改造對象的實踐中辯證地反映對象的過程。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第二,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第三,實踐使得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能動反映具有摹寫性和創造性。以實踐為基礎的人的認識活動,是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在觀念上把握客體和創造客體的活動,也就是在觀念中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活動,其根本任務就是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即主體正確地反映客體。這種反映,是以人的認識結構為前提的具有選擇性和建構性的反映,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創造性的反映,是一種不斷深化的反映。
5. 核武器的來源,是誰發明的要短一點!
是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的,第一個成功的核裂變實驗裝置在1938年的柏林被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國家致力於研究核能的利用,它們首先研究的是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恩里科·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的鏈式核反應堆,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反應堆被用來製造轟炸了長崎的原子彈「胖子」中的鈈。
在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也在研究核能,它們的研究重點是核武器,但同時也進行民用核能的研究。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9年8月29日,蘇聯爆炸試驗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52年10月,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艘船上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11月,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核試驗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顆氫彈。
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鮮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2009年5月25日實施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是朝鮮第二次實施此類試驗。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試驗取得「成功」,核爆炸威力「比前一次更大」,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5)創造核能擴展閱讀:
核武器的分類有:
原子彈:
原子彈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
又稱弱沖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沖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只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沖彈:
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沖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范圍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
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參考資料:
核起源-網路
6. 核能有哪些應用
在治理環境污染,保護大自然生態平衡方面,輻射技術也大顯身手。加速器電子束可以去除煤、石油、礦石等燃燒後排入大氣中的廢氣中的有毒成分,如氮、硫等。美國和日本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用這種方法可以清除80%的有毒物質。1984年,日本荏原機械製造公司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建立了這種除廢氣裝置,據估計到2000年,以歐美國家為主,採用此方法的廢氣處理裝置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輻射的電子射線等照射廢水、污泥可以使污染水源的污物得到清除,它能產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生化反應,破壞了病毒、病菌等微生物里生命攸關的核酸酶或蛋白質,導致代謝紊亂、繁殖受阻,最後死亡,達到消毒的目的。
1981年,法國召開了關於放射性同位素的輻射工業應用的國際會議,專門成立了「輻射處理廢物及其回收使用」。對輻射技術的廣闊前景做了估計。
到了本世紀70年代,核能與核技術已在許多方面形成了新興的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核技術的應用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技術日趨成熟,並不斷取得新進展。
核能與核技術目前正處於成長和成熟時期,其主要標志是基礎核技術與核軍事技術已趨於成熟,形成產業,並且具有相當可觀的價值。而其他方面尚有大量的新領域正待開發,世界各國卻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進行開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激增。而且一些核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估測目前核技術應用的開發僅為其最大技術潛力的30%—40%,核能與核技術強大的技術優勢決定了其強有力的生命力,是其他技術無法取代的。它在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能源、環境、資源、人口和糧食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傳統行業的改造和促進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將產生深遠影響。
7.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動核能還是創造核能
物理只是來揭示自然規律,可以幫源助我們改造自然,而不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出自然來
對於核能來說,核能本身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可以理解為「推動核能」。
但是即使對於可再生資源,也不能說物理理論創造了XXX,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8. 發展核能有什麼好處
「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是當前我國能源建設和核工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發展核電對保障能源供應與安全,保護環境,實現電力工業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綜合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
核電建設投資大、建設時間長、技術含量高、涉及產業多,對國民經濟建設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
2011年我國核電總發電量達874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的 1.9%,核電生產運營產出(銷售收入)約為375億元,拉動的總產出約為832億元,GDP約為442億元。假設到2020年核電在運裝機達到6500萬千瓦,在建3500萬千瓦,2020年我國核電生產運營產出約為1994億元,拉動的總產出為4423億元,GDP約為2351億元。
截至2011年底,我國大陸在建核電機組26台,總裝機容量2924萬千瓦,在建規模世界第一。根據目前我國核電發展態勢,按照建設一座200萬千瓦的核電站需要294億元投資計算(以嶺澳二期為參考電站,2台100萬千瓦建成價位285億元,1/3的首爐料為9億元,共294億元),並假設到2020年3500萬千瓦在建核電站共完成一半的投資,則平均每年需要投資建設615萬千瓦,投資額為906億元,拉動總產出增長2754億元,GDP增長934億元,可以使經濟增速提高超過0.3個百分點。
核電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乘方效應。一座裝機規模500萬千瓦核電廠,總投資可達650億元。按7800小時計算,規劃裝機投產後,年發電約390億度,售電收入近200億元,核電廠建設期每年可增加5000萬左右的建安稅,全部建成後每年可直接納稅30億元。此外,核電項目還能吸引眾多投資者搶攤地方房地產等市場,帶動建築行業發展,改善當地交通條件,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旅遊收入,提升城市消費水平;核電站運行管理正式員工約3000人,站內聘用司機、保安、保潔、後勤人員約9000人(按1:3計算),廠區周圍與核電站配套從業人員不下10000人;帶動投資配套抽水蓄能電站等核電配套工業體系發展。
在當前背景下,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核電建設,每年將創造出數千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對於實現保持國家及地方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目標作用顯著。
拉動工業體系轉型升級
核電工業是現代高科技密集型的國家戰略性產業,其發展不但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擴大了我國在核燃料循環、核電裝備、核技術應用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產業規模,同時有效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業(涉及材料、機電、電子、儀表、冶金、化工、建築)整體發展,而且先進的核科學技術可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測算, 如果按照目前我國核電發展態勢,每年投資額870億元,拉動重要相關行業的產出增長為:建築業約272億元,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208億元,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81億元,綜合技術服務業163億元,農業154億元,化學工業154億元,金融保險業154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127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08億元。
近年來,我國在核燃料科研生產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保持了完整的核燃料工業體系:計劃完成的國內鈾礦地質鑽探工作量指標大幅提高,礦床勘查成果顯著,海外鈾資源開發加快推進;多個鈾轉化、純化、濃縮工程項目開工建設,核燃料產能的提升確保燃料供給安全;已基本掌握後處理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的自主設計、建造、運行能力。
目前,三代核電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步伐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具備開工條件;自主化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ACP1000、ACPR1000等)設計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實驗快堆實現了自主研究、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行和自主管理。此外,在快堆、先進研究堆、核軍工、核技術應用、受控核聚變等領域的不斷拓展,具備較高的科技研發實力。
依託核電項目,核電裝備製造國產化、自主化不斷推進,對於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培育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具有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通過將核電設備製造和關鍵技術納入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規劃,核電裝備製造業加大技術改造升級和投入力度,在核電關鍵設備的製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建二代改進型機組平均國產化率68%。而且國內已具備較強的關鍵設備生產能力,核電設備成套供應能力得到了較快提升,初步形成了年供8套左右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主要設備能力。預計通過完善自身的製造裝備能力,積累製造工藝經驗,加強技術攻關,「十二五」末期我國能夠形成穩定的三代核電設備成套供應能力,設備自主化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此外,核電涉及工業領域的技術發展基本代表了冶金、材料、機械、電子儀器等眾多行業最復雜、最前沿技術,對開發設計、冶煉、鑄造、熱處理、精密製造等生產工藝有極高要求,由此帶動了這些行業的技術升級。
強大國防保持核威懾力
發展核電是保持和提高我國核工業實力,穩定和壯大核科學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依託,也是建設我國強大國防、進一步提升核大國地位、和平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現代化建設、走強國之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核科學技術具有典型的軍民兩用特性。核動力既是民用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可用於軍用核動力艦船;核燃料循環技術既可為民用反應堆提供燃料,又可為核武器提供裝料。先進的核動力、核燃料、核安全與輻射防護技術、核監測和控制,以及高端裝備製造、特種材料等技術均可用於軍用核動力艦船、空間飛行器核電源、核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核電產業是國家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核電廠的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關鍵技術往往比軍用堆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通過大力發展核電產業,可以促進核技術的大力提升,充實和提高國防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發展民用核電依然是世界核大國保持核威懾能力的重要考慮因素。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前蘇聯等大國除了在積極發展艦船核動力、空間激光武器核電源、軍用車載移動式核電源、魚雷及火箭核動力推進裝置等新概念軍用核動力的同時,大力發展民用核電作為保持核威懾的重要手段。眼下,俄羅斯依然制定了較大規模的核電建設規劃。奧巴馬政府上台之後美國的核電政策也更加明朗、積極。
「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建設」的要求,「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要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我國核電事業又好又快安全發展,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品牌,盡快形成後來居上的強勁競爭力,走出國門,在世界核電技術制高點和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
首先,核電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對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將發揮獨特作用。通過幫助希望發展核電的國家建立必要的基礎結構提供支持,包括建立法律和監管框架、開展培訓、幫助其培養本國的核能人才、幫助其了解各種核技術、促進和支持新核電站融資等方式,或將核電項目出口作為經濟援助一種重要方式,滿足這些國家的能源和經濟發展需求,獲取所在國民眾的認可和政府的信任,提升我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和加強利益交融的合作紐帶。
其次,通過海外核電市場開拓,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憑借高端、密集的核電技術、產品及服務,真正進入世界產業格局中的高附加值環節,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角色地位,分享更多的經濟全球化的利益。
第三、核電項目耗資巨大,開發海外核電市場將大幅帶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融資和出口,而投資、出口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引擎。同時,核電「走出去」項目作為大型對外投資項目,將進一步平衡我國國際資本盈餘。
最後,核電出口有利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並提升中國核電產業鏈條的技術水平。我國有實力的核電相關企業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以自己的相對優勢,開發自主品牌,參與海外核電市場開發與項目建設,在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學習提高自身在研發、設計、製造、建設等各環節的技術能力與水平。
9. 核能是如何產生的
原子學說的起源
以前人們有的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有的人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了這件事情,大家爭論不休,形成了原子說和分子說兩種不同的理論。經過幾千年,人們發現單獨的原子說和分子說都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說,叫做原子分子說。該學說認為:(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留原物質性質的微粒。例如,糖溶解在一杯水裡,糖分子遍及全杯水,水就有了甜味。(2)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則是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它已失去了原物質的性質。例如,我們平時食用的食鹽(氯化鈉)的分子是由鈉原子和氯原子組成的,氯是有毒的,顯然食鹽的性質與氯和鈉的性質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完全無害的元素碳和氮,組成的化合物卻可以是劇毒的氣體氰(CN)化物。
看到原子
原子結構分裂圖
我們熟悉的自然界的物質有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可以這樣理解:固體的分子排列得比較整齊和緊密,分子運動的范圍相對來說是很小的;液體分子的排列就自由些和鬆散些,因此分子運動的范圍就比較大些;氣體的分子,表現得最自由,它們往往或多或少地獨立運動,與其它的分子無所牽連。永無休止的分子的劇烈運動足以說明氣體的性質。後來計算出在一秒鍾內,氣體中的一個分子和其它分子的碰撞次數就達50餘億次。氣體分子的運動,就總體來說,它全是不規則的運動。
從19世紀中期,開始了氣體分子的運動論的研究。這一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學家們根據氣體分子運動論確定了原子的質量和直徑。各種原子的大小不同,它們只有1億分之一至1億分之四厘米。50萬個原子只能排滿頭發絲細的距離,500萬個原子排成一行,也只不過是在我們這里的一個小句號的范圍里。原子的重量只有1千萬億億分之一克。一杯水的重量與其中的一個原子的重量相比,約等於地球的重量與其上的小塊磚頭的重量之比,可見原子是何等的微小。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用肉眼看見過原子。原子,就是在高倍顯微鏡下,在近代電子顯微鏡下也很難看見。但是,人們對原子的客觀存在不再懷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展科學和檢驗真理的唯一可靠的標準是實踐。人類的大量的生產實踐,間接地證實了原子的存在,用原子分子學說可以准確無誤地解釋和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
一直到1970年,才有一位美國科學家報道說,他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了單個的鈾和釷的原子。1978年2月,日本一位科學家宣布,他們用具有超高度分辨能力的電子顯微鏡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原子的照片,看到了幾種原子的圖像。
2001年,中國科學家汪正民用新的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獲原子體系(銣原子)不同電子雲影相。
核能誕生
發現原子後,科學家們又發現原子核能夠發生分裂,也就是一個原子核分成兩個原子核、三個原子核……而且在分裂後還能產生很大的能量。
鈾核裂變為兩個碎片(兩個新的原子核)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全世界。緊接著各國科學家們都證實:鈾核確實是分裂了。
鈾核分裂產生的這個能量,比相同質量的化學反應放出的能量大幾百萬倍以上!就這樣,人們發現了「原子的火花」,一種新形式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原子核裂變能,也稱核能,或原子能。但當時,人們只注意到了釋放出驚人的能量,卻忽略了釋放中子的問題。稍後,哈恩、約里奧·居里及其同事哈爾班等人又發現了更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在鈾核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時,還放出兩、三個中子來。
這是又一項驚人的發現。為什麼呢?
一個中子打碎一個鈾核,產生能量,放出兩個中子來;這兩個中子又打中另外兩個鈾核,產生兩倍的能量,再放出四個中子來,這四個中子又打中鄰近的四個鈾核,產生四倍的能量,再放出八個中子來……。以此類推,這樣的鏈式反應,也就是一環扣一環的反應,又稱連鎖反應,持續下去,宛如雪崩,山頂上一團雪滾下來,這團雪帶動了其它雪,其它的雪再帶動另一塊雪,這樣連續下去,愈滾愈烈,瞬間就會形成大雪球,滾下山坡,勢不可擋。這意味著:極其微小的中子,將有能力釋放沉睡在大自然界中幾十億年的物質巨人。
正是由干這一發現,盧瑟福和同他持同樣觀點的人認為開發利用原子能量的設想不可能的結論,終於被一種新的科學手段所動搖,並且最後被徹底摧毀了。
1944年,哈恩因為發現了「重核裂變反應」,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是,在這一研究中曾經與其合作並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梅特納和斯特拉斯曼卻沒有獲此殊榮,對此,人們不免感到遺憾。特別是對梅特約而言,是她首先創造性的採用了「原子分裂」這個科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名詞,難道僅僅因為她是一位女科學家就可以「忽略不計」嗎?對此,一直到20世紀的90年代,仍然有人為她和有同樣命運的女科學家們感到不平。
不過,尚可欣慰的是,1966年,梅特納博士和哈恩博士,還有斯特拉斯曼博士共同獲得瑞典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5萬美元的「恩里科·費米獎」。那時的梅特納已有80高齡,身體很虛弱,不能到維也納去領獎,是由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西博格博士親自到英國劍橋向她授獎的。這對梅特納博士來說,當是極大的榮譽,也是莫大的欣慰。
愛因斯坦和原子能
愛因斯坦早在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的原始論文,作為相對論的一個推論,他又提出了質能關系。這種關系的發現,對解釋原子能釋放有重大意義。
在知道原子能以前,只知道世界上有機械能,如汽車運動的動能;有化學能,如燃燒酒精放出熱能轉變為二氧化碳氣體和水;有電能,當電流通過電爐絲以後,會發出熱和光,等。這些能量的釋放,都不會改變物質的質量,只會改變能量的形式。
例如,兩輛完全相同的汽車,都是5噸,一輛在運動,一輛是靜止的,運動的車雖然有動能,但其質量與靜止的車是完全一樣的,不會因為運動而發生變化;如果運動的車一旦與靜止的車發生碰撞,猛然停止時,動能雖然失去了,可我們發現,汽車在相撞處變得很熱。這是什麼原因呢?汽車的動能轉變成了撞擊點金屬的熱能,而汽車的質量仍然沒有改變,還是5噸。這是用我們的常識可以理解的。
但愛因斯坦發現質能關系以後,他的理論是,質量也可以轉變為能量,而且這種轉變的能量非常巨大。
例如,原子能比化學反應中釋放的熱能要大將近5千萬倍:鈾核裂變的這種原子能釋放形式約為200,000,000電子伏特(一種能量單位),而碳的燃燒這種化學反應能量僅放出4.1電子伏特。原子能是怎樣產生的呢?前面已經提到,鈾核裂變以後產生碎片,我們發現,所有這些碎片質量加起來少於裂變以前的鈾核,那麼,少掉的質量到哪裡去了,就是因為轉變成了原子能。數學上用E=mc2
的公式來表示,即: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於光速是個很大的數字(c=30,000,000,000厘米/秒),所以質量轉變為能量後會是個非常巨大的數量。愛因斯坦的理論超出了人們的常識范圍,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愛因斯坦的這個質能關系正確地解釋了原子能的來源,奠定了原子能理論的基礎。
10. 核能的開發有哪些作用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