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審美欣賞與創造

審美欣賞與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05 10:41:20

㈠ 為什麼說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

藝術鑒賞,又稱抄藝術欣襲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接受者為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藝術鑒賞是藝術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收、接納、揚棄。
再創造,還有一層含義是接受美學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切未進入欣賞者審美視野的藝術作品,都還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過藝術欣賞,通過欣賞者能動的藝術再創造,藝術作品才能確證自身的存在,才能將自身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從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㈡ 怎麼才能做到表達創造健康的審美觀和情趣呢

怎麼才能做到表達創造健康的審美觀和情趣呢

美育,是培養孩子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礎工程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情趣。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情趣呢?1、美化孩子的家居環境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最好先從孩子的身邊做起,要做的第一點是美化家庭環境,讓孩子處在一種秩序井然、窗明幾凈、空氣清新的狀態下,愛美之心就會悄然生長。反之,家中雜亂無章,給孩子的印象是粗俗的,這種粗俗的環境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也會「培養」孩子粗俗的心靈。一個美觀、優雅的居室,就是一幅百看不厭的風景畫,即使是簡陋的房舍和傢具,只要搭配得當,放置合理,干凈整齊,也能給人以雅緻的感覺;反之,即使是高檔的房舍和傢具,如果布局雜亂,胡亂搭配,也會給人以俗不可耐的感覺。家居布置、家庭環境美化,實際上體現著人的修養。居室環境對孩子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條件允許的話,家長應幫助孩子創設一個簡潔、朴實、和諧、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個人空間,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孩子的審美意識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強化,情操也會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 2、要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大自然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頭活水。大自然能夠給人以心靈的愉悅,生命的滋潤。那如水的月光,碧綠的原野,涓涓的溪流,柔和的垂柳,使人感到安靜舒適;那洶涌的大海,奔騰的江河,巍峨的高山,使人心曠神怡。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都具有美的特質,因而都是審美的對象。我們應當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它的溫馨,感受它的靈氣。一個失去童趣的孩子,必然早熟,早熟就是生命過早失去彈性,過早定型,早熟必然早衰。早熟就是過早社會化,過早進入成人世界,兒童也因此過早失去天真與好奇,失去活力和想像力。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他們沒聽過鳥叫,不認識黃鸝和白鷺,自然體會不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春光明媚之美;他們沒到過山村,沒見過燒柴做飯,沒聽過雞鳴犬吠,自然體會不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閑靜恬淡之美;他們沒見過長江黃河,自然體會不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雄壯之美。家長們,老師們,帶我們的孩子到公園去吧,到田野去吧,去看一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看一看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無論是小橋流水的優雅情趣,還是大江東去的磅礴氣勢,無論是朝陽初升時小草上的一滴露珠,還是暮色降臨時原野的一縷炊煙,都會使我們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受到審美的熏陶。 3、引導孩子發現和感受現實生活之美。以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就是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進而產生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慾望。現在不少孩子小小年紀便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什麼都「沒勁」,一遇到挫折便唉聲嘆氣:「沒意思,活著真累!」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體驗到生活中的美。羅丹說:「生活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應讓孩子懂得,生活的美就在生活本身。 巍巍在他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後有一段話: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在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的口裡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傍晚的村頭,吹著橫笛騎牛歸來的牧童,一張張淳樸憨厚的臉龐上掛著滿足的微笑;村民們在老樹下納涼,老人們在講述著那古老的傳說;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嬉戲;抽著旱煙袋的老人在對弈;親密的三姑六嫂一邊納著鞋底,一邊說著悄悄話;歡快的小河兩岸坐著一對對唱著情歌的青年男女……這就是生活的美! 4、讓文學和藝術滋潤孩子心靈。 對孩子進行民族文化熏陶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徑,莫過於讓孩子閱讀中國古典詩詞。可以這樣說,唐詩宋詞,是引導人們走進中國文化殿堂最好的入口。熏陶性靈,啟迪文思,培養審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都可以在唐詩宋詞的吟誦中得以潛移默化地實現。所謂「書卷氣」,所謂「文化底蘊」,首先就看胸中裝有多少古典詩詞。 打開一部田園詩集,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們細心描繪的一幅幅精彩的風情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多麼淳樸安謐的氣象!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鳥啼山客猶眠。」 多麼灑脫自然的雅趣!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多麼適意自得的情態! 在詩人的筆下,我們看到的真是令人神往的人間樂園啊! 教孩子學會一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並不一定都是審美教育。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某種吹拉彈唱的技能,而是要培養人的藝術趣味、藝術情操。當前,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習藝術的動機不純,把掌握藝術技能當做謀生的一種手段,當做成名成家的捷徑,一旦發現成不了「大器」,便立即終止孩子的藝術活動,急功近利現象十分嚴重。有的孩子剛剛學了一點藝術的「皮毛」,家長就迫不及待地逼著孩子參加各種「考級」,這種功利行為嚴重影響了孩子審美情趣。我們應該讓孩子懷著純潔的童心,自覺自願地步入藝術的殿堂。我們應該讓孩子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里能夠悄悄地走近李白、杜甫、泰戈爾、雨果、莎士比亞,默默地親近徐悲鴻、齊白石、畢加索、羅丹,能靜靜地沉醉於《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與祝英台》《藍色多瑙河》《田園交響曲》……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卻迷戀眼花繚亂的動畫片,花樣迭出的廣告片,打打鬧鬧的游戲片。人是多麼容易陷進這簡單的消遣中!這是人性的弱點,更是孩子的弱點。我們家長的責任就是及早引導孩子走向高雅,避開粗俗。而這個引導的過程就是審美教育的過程。 孩子們如果具備了高雅的審美情趣,他就會為初春時悄然綻放的一枝新綠而欣喜,為晨曦中噴薄而出的朝陽而歡呼,為莎士比亞、曹雪芹而震撼,為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而激盪。他們就有可能具備純潔的心靈,寬廣的胸襟,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中笑傲風雲。 健康的審美情趣,會塑造高雅的風度氣質。你信嗎?

㈢ 什麼是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就是創造審美產品。寫一篇散文,畫一幅畫,彈一支曲子,都是審美創造。文學和藝術都具有審美功能。文學作品往往妙語連珠,讀來使人神清氣爽。欣賞藝術作品則令人盪氣回腸。這都是審美過程,心靈的激盪中體現著個體的審美創造。
此外,走進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體味鳥語花香的世界,欣賞山川河嶽,再做一篇游記,便是審美創造了。

㈣ 什麼是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力,亦稱審美能力。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在人學習、訓練和實踐經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對客體美的認識、評價和再創造,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創造的統一。主要在藝術創造與欣賞中形成並獲得發展,因此有時也稱「藝術鑒賞力」。它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審美鑒賞力的提高,有助於以美的規律和美的理想去改變世界,發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

㈤ 怎樣理解審美欣賞是一種創造

審美欣賞一般由人的精神狀態、心理因素、社會環境等決定,創造則是在洞悉客版體的基礎上,受權非理性支配下產生的能動性欣賞活動。審美欣賞也是一種創造即審美欣賞不僅可以使我們對客體做出創造性的解釋,更為我們提供了多種視角更好把握理解客體,增強客體的感染力。無論何種審美欣賞,我們都不能憑空捏造,在客觀的基礎上能動的反應客體特徵,身處其中,在主觀意願的支配下慧眼識美。簡言之,審美欣賞本身就是一次來料加工客體形象的創造活動。(本團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勞駕採納,謝謝支持!)

觀察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注意到全部的細節,我們通過注意到細節而想像出沒注意到的或者不存在的細節,比如只有5個調的素描蘋果,卻能讓人感受到像真蘋果一樣圓滑有無數的過渡,有無數個小面組成了一個球體,但它其實只有5個調,5個不同明度的塊面。別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創造出來的。

㈥ 以一藝術作品為例,談談審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在審美或藝術創造和欣賞中的作用

有點小困難,噓!他在思考,別打擾他

㈦ 審美體驗與藝術創造的關系

兩者的關系在於審美體驗貫穿在藝術活動中,藝術活動是審美體驗的符號化。在藝術創造活動、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藝術接受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上都關聯著審美體驗。
一、藝術創造與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起點,又是貫穿在其中的創造性動力因素。而藝術創造具體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藝術創造的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
第一,審美體驗是藝術興發的根本動力。藝術創造的興發階段,是指藝術主體創造慾望的興起和創造激情的發動。藝術的興發看起來是突然降臨在主體身上的一種慾望和激情,但它卻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過去和現在的審美體驗醞釀而導致的精神爆發效應。鍾嶸有一段非常優美的文字說明了詩歌創作的慾望與激情:「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也。嘉會寄思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詩品序》)這是豐富的痛苦體驗、深沉的憂患意識積聚和醞釀,由此激活了詩歌創作的慾望和激情。
第二,審美體驗是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藝術構思,是主體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以情感為中心的多種心理活動對感知材料進行審美改造和組織,把客觀物象變為審美意象的過程。遍歷人生百態,嘗盡苦辣酸甜,就像阿·托爾斯泰所說的那樣,「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苦難的歷程》,第二部題記),這是深刻的文學家的豐富體驗。可見,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是審美體驗。
第三,審美體驗是藝術物化的終極根據。藝術物化,是指藝術主體把心靈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客觀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動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藝術家心靈中構思的山水審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麼,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符號實踐和運用精湛的技術呈現出來的山水就是「畫中山水」。藝術家艱辛而快樂的勞動,就是要把豐富的生命體驗變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大詩人屈原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了太大的生命阻力,經歷了太多苦難的折磨,遭受了太沉重的打擊,在他心靈中有一場忠君的愚昧和揚己的渴望之間的惡戰,而他的詩篇就表現了他生命中非凡的苦難和靈魂中過度的緊張。所以,審美體驗是藝術物化的終極根據。
總之,從藝術興發、構思和物化三個主要環節上看,審美體驗作為動力、邏輯和根據貫穿在藝術創造之中。
二、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與審美體驗
藝術作品由形式、形象和意蘊三個基本層次構成,審美體驗貫穿在各個層次上,賦予這一符號體系以活的生命。
第一,審美體驗是形式的構造力量。在藝術中,正是審美體驗使這些實在的自然形式成為一種生氣勃勃的構造力量。這種構造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審美知覺與對象的形式的合一,知覺的形成也就是形式的形成。其次,審美情感賦予對象的形式以動力,對象的形式成為情感的形式。所以,審美體驗是形式的構造力量。
第二,審美體驗是形象的生命。藝術形象,是審美意象在物質符號形式中的具體化。審美意象是審美體驗中形成的幻象,尚不具有可見的感性形式。審美意象有兩種類型,一是偏重於再現事物的審美意象,二是偏重於表現情感的審美意象。偏重於再現的審美意象是外在體驗活動的產物,如小說中敘述的行為、事件,繪畫中所描摹的自然景象和人物外表。偏重於表現的審美意象是內在體驗的產物,如詩歌意象中傳達的意味,畫面上流動的神韻,音樂中洋溢的情感。無論這些意味、神韻和情感是什麼,它們都必須凝聚在可感的形式中,是可感的形式使無形體的精神、韻味等等具有了有血有肉的形體。總之,是審美體驗賦予形象以生命。
第三,審美體驗是意蘊的實質。藝術意蘊,是蘊涵在藝術形式、形象中的意義。藝術之所以是具有個性靈魂的有機整體,就因為它具有內在的意蘊。曹丕論文,說「文以氣為主」;王夫之論詩,說「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高日甫論畫,說「亦有靈氣空中行」。凡此種種,無非是強調藝術蘊涵著深邃遙遠的意蘊。這種意蘊本質上是審美體驗。因此,審美體驗是藝術意蘊的實質。
總之,從藝術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蘊三個主要存在層面上說,審美體驗是藝術作品的生命與靈魂。
三、藝術接受與審美體驗
藝術接受,就是通過審美體驗接納和感受藝術的過程,是藝術家(作者)與觀眾(讀者)之間的信息傳播和經驗的溝通。在藝術活動的這一環節中,觀眾(讀者)的審美體驗完成了藝術,實現了藝術的價值。審美體驗在藝術接受中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審美態度規定著真正的藝術接受者。真正的藝術接受者是以審美態度去解讀藝術作品,凝神觀照藝術形式和傾心體會藝術意蘊的觀眾(讀者)。只有那種聚精會神地進行審美體驗的觀眾(讀者),方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接受者,他們在審美體驗中感受著藝術,與藝術家進行對話交流。
第二,審美知覺是藝術意蘊的具體化。我們上面說過,藝術意蘊就是蘊涵在藝術形式中的意義,即藝術家的深層審美體驗,它朦朧飄忽,甚至還神秘莫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些極不確定的意蘊,恰恰是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觀眾(讀者)的審美知覺的加入使不確定的意蘊具體化了,在觀眾(讀者)的審美體驗中,審美知覺把藝術作品變成具有生命力的形象,從而呈現出它的意蘊。
第三,審美認同是藝術的主要功能的實現。審美認同,就是在審美體驗中把自我置於他人的情境中進行體認。看《三國演義》而替古人擔心,讀《紅樓夢》而為紅顏薄命流淚,誦《離騷》而深刻地感受著詩人屈原心靈中的悲劇,看卓別林電影而對小人物的卑微命運充滿同情,這些具體情形都是審美認同。通過把自我置於他人的情境中,就在他人身上體驗著自我,通過別人的享受來自我享受,通過別人的悲哀來自我悲哀。審美認同導致了兩種後果:一是用他人充實了自我,二是通過他人超越了自我。是故,審美認同實現了藝術的主要功能。
從審美態度、審美知覺和審美認同三個方面說,審美體驗貫徹在藝術接受過程中,完成了藝術,實現了藝術的價值。
審美體驗與藝術具有本質的關聯。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創造性的符號實踐,就是審美體驗的形式化。從藝術創造活動看,興發、構思和物化三個主要環節都離不開審美體驗,審美體驗作為動力、邏輯和根據貫穿在藝術創造之中;從藝術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蘊三個主要存在層面上說,審美體驗是藝術作品的生命與靈魂;從藝術接受過程看,審美體驗貫徹在藝術接受過程中,完成了藝術,實現了藝術的價值。

㈧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審美鑒賞與創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 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回德品質,答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這也就決 定了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更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㈨ 如何理解審美欣賞也是創造

審美是欣賞、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是對美感的評判。審美欣賞,即欣賞領會審美的美。在無形中形成了另一種審美,審(審美)的美。所以欣賞審美也是一種創造。

㈩ 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1、從欣賞教學中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多媒體教學即就是通過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中學生的課程
教學內容都是以欣賞為主,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會欣賞作品,欣賞一幅作品的好壞
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欣賞即是通過享
受美好的藝術作品及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從中獲得感性認識,以提高他們的
藝術修養及審美能力。欣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還可以陶冶
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說,美術欣賞是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素
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上一堂欣賞課是較為枯燥的,如不藉助於多媒體這個教學
輔助工具,學生光聽老師講解即枯燥乏味,還可能導致學生雲里霧里。因此,
老師在多媒體課堂欣賞教學中要結合圖片、實物等形式來進行講解,才能吸引起
學生的注意力。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凡操千曲而後
曉其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2、利用較為有感染力,並貼近實際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審美 。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
在的學生大都是充滿理想和希望的少年,他們渴望美、追求美,但什麼美?美在哪裡?怎樣去發
現生活中的美,他們都很難說的清楚。其實,美好的東西並不都是眩人眼目的,許多事物的美
就藏在平凡的外表後面。對於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美,要讓學生們去理解它並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3、掌握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審美認知程度
在教學活動中,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中去是完
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如今單一、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首先教師
要應談吐文雅、幽默風趣、平易近人使學生產生好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進而在與學生活
動中形成和睦的氣氛,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其次,在欣賞作品時,能利用多媒體放大
圖片,再配以內容接接近的音樂,那麼就會事半功倍。
要有創新能力,首先要有很豐厚的生活積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何來豐厚的生活積累?如果沒有積累,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創新?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會偶然間的想到一些好的發明創造或者通過某個小技巧去取得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是鮮少發生的,要有創新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夠的積累。這個積累不一定都得來源於自己親身經歷的實踐,一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經歷的了大千世界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因此,這種積累必須來源於書籍。各種各樣的豐富內容的書籍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基石,只有看的多,積累的多才有可能爆發出那靈光一閃的瞬間。
第二,創新必須是通過人腦想出來的,這毋庸置疑。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就得培養孩子無窮無盡的想像力。都說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在大面積的抹殺孩子的想像力,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只懂得讀書的書獃子。學校的教育機制無法徹底改變,那就通過家庭教育來保護孩子的想像力。為什麼要用保護?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有十分豐富的想像能力,只要家長適當的保護和引導,就能把孩子的想像力留住且發揮出它的作用。比如,畫畫不用按照既定俗成的想法去畫,畫山可以化成紅色,畫天空可以畫成粉紅色,只要符合孩子的興趣,未嘗不能多嘗試一點新鮮的東西。
第三,創新能力需要積極的鼓勵和刺激。創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創新的過程中可能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家長或老師都需要適當的激勵孩子,鼓勵他們朝他們想要的結果去邁進。很多家長總是喜歡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做的事,家長覺得無意義的事就喜歡阻止孩子去執行,這恰恰是在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不管結果有沒有意義,都該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嘗試中才能迸發出創新的能力。
第四,要適當的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或是課外,都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需要創新思維的練習機會,比如在河邊打水漂的時候,可以考考孩子,讓他們思考一下如何能夠打的更遠,可以從現象中找出本質,並通過自己的想法去實踐來尋找方法可以打的更遠。
當然,創新是一種十分困難的行為,要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閱讀很關鍵,想像力也很關鍵,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一直是我在教育過程中的金句。希望大家能夠在不斷的教育過程中掌握精髓。

閱讀全文

與審美欣賞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