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香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香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5 10:28:48

❶ 肥皂是誰發明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滌用品,它的由來依據古老的傳說: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❷ 香皂是誰發明的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另一個傳說:據說在五千多年前,古代埃及一個給國王做飯的廚師,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當他趕忙扔掉後回來洗手時,發現手洗得特別干凈,他覺得很驚奇?抓來一些叫其他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後便叫人仿製,這就是肥皂的雛形。到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後來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鹼等原料生產.

❸ 肥皂是誰發明的

古代各個地域之間的交流很不方便,所以每個地區都有類似於肥皂這樣的東西。
在中國應該是胰子和澡豆了。
但是據傳說是公元前7世紀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現的。
相傳在公元前7世紀在古埃及皇室中一位腓尼基人廚師在做飯是不小心把油扣到了地上,他怕被發現後受到責罰,就用灶台里的草灰覆蓋到油上,然後用手將沾染了油的草灰捧著扔掉,在洗手時他心想這下要用很長時間才能把手洗干凈了,結果在洗手是輕輕一搓就把手洗干凈了,還把之前的油污都洗掉了,他就叫其他的廚師一起用這種方式洗手,後來法老王知道了便也開始用沾有油的草木灰洗手了。


而根據考古能發現的最早類似於肥皂的物品是在公元前29世紀的古巴比倫。

❹ 肥皂是怎麼發明的

你好,很高興為你答題

最早的肥皂是怎麼誕生的呢? 很久以前,在古埃及的皇宮里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國王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到了半夜,人去席散,廚房裡的廚師們忙著收拾餐具。有人一不留心碰翻了灶旁的一盆食油,油流進灶里,混在滅了火的木炭上。有個高盧人(古法蘭西人)廚師,擔心引起火災,慌忙把油乎乎的木炭捧到外面去。說也奇怪,當他洗手的時候,發現帶油的手非常光滑,洗得比過去干凈許多。他把這事告訴了同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於是大家如法炮製地試了試,一致感到:好極了。後來,他們就把灶里燒完了的木炭留出一些,澆上點油,等幹完活用它洗手。國王知道了,也叫其他人這么做,並把它捏成圓棒狀,拿起來方便, 供宮里人洗手用。這就是最早的肥皂了。 公元2 世紀,高盧人流傳下來的肥皂製造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人們利用山毛櫸樹燒成木灰,再與山羊的脂肪混在一起,熬製成一種膏狀物。肥皂不僅僅是用來洗手的,也洗別的東西:衣服啦,餐具啦,頭發啦。隨著肥皂的廣泛應用,肥皂生產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法國的馬賽,義大利的薩沃納等地,大大小小建立了很多肥皂作坊,因為這些地方出產橄欖油和鹼,原料多。他們生產的肥皂還向別的國家銷售。俄羅斯在國王彼得大帝當政時期才進口了肥皂。在沙皇時代,只有皇宮里的人和貴族才有權使用它,嚴禁農奴用肥皂,他們只能用鹼水(把木柴灰放在水中煮後的清水)。如果違反,定遭處罰。直到1791 年,法國的化學家路布蘭發明了制鹼方法,木炭混油洗手的秘密才被揭開。他說:把油脂與鹼混合在一起,生成的化合物就是肥皂。木炭中含有一些鹼,會和油污起作用,在水裡就把臟污溶掉。這樣一來,肥皂就可以大量生產了。 肥皂的發明年代雖然久遠,但是真正普遍使用還是在19 世紀以後。無論用肥皂洗身體還是洗衣物,它的優越是不言而喻的。在河裡或湖邊洗衣服用肥皂要比洗衣粉強得多,肥皂不易使河湖水變得糟糕。因為它容易被水中的微生物消化吸收,也容易在污水中形成沉澱沉入水底。洗衣粉卻不行。如果洗絲綢和毛料,肥皂比合成洗滌劑要好,它對面料的損傷性小。現在的日用洗滌劑花樣很多,尤其洗衣粉廣告大戰使得洗衣粉的位置與日俱增。肥皂雖然古老,但是仍不過時。而且肥皂的獨到之處。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還是深有體會的,它不僅不會被其他洗滌品所替代,反而會有更大的發展和更廣泛的運用。譬如,向肥皂中加進香料、葯料研製而成的混合式肥皂就是很好的例證。

希望對你有幫助,希望被採納,謝謝,祝你天天快樂!!!

❺ 香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是不是也是中國發明的,

古代不管是東西方,最早的洗滌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鈉和碳酸鉀。前者為天然湖礦產品,後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滌成分。 肥皂的發明據傳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傳說在西元前7世紀古埃及的一個皇宮里,一個腓尼基廚師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趕快趁別人沒有發現時用灶爐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後再把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著自己滿手的油膩,他想:這么臟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麼時候才能洗干凈啊!他一邊猶豫著一邊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跡出現了:他只是輕輕地搓了幾下,那滿手的油膩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連原來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隨之被洗掉了。這個廚師很奇怪,就讓其他的廚師也來用這種灰油試一試,結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來更加干凈。於是,廚房裡的傭人們就經常用油脂拌草木灰來洗手。後來法老王也知道了這個秘密,就讓廚師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當然,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未必完全當真。不過埃亞歷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產天然碳酸鈉,因此古埃及洗滌技術相對發達,發明肥皂也就不足為怪了。

❻ 肥皂出源於哪個國家!

古代不管是東西方,最早的洗滌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鈉和碳酸鉀。前者為天然湖礦產品,後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滌成分。 肥皂的發明據傳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傳說在西元前7世紀古埃及的一個皇宮里,一個腓尼基廚師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趕快趁別人沒有發現時用灶爐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後再把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著自己滿手的油膩,他想:這么臟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麼時候才能洗干凈啊!他一邊猶豫著一邊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跡出現了:他只是輕輕地搓了幾下,那滿手的油膩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連原來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隨之被洗掉了。這個廚師很奇怪,就讓其他的廚師也來用這種灰油試一試,結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來更加干凈。於是,廚房裡的傭人們就經常用油脂拌草木灰來洗手。後來法老王也知道了這個秘密,就讓廚師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當然,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未必完全當真。不過埃亞歷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產天然碳酸鈉,因此古埃及洗滌技術相對發達,發明肥皂也就不足為怪了。

❼ 誰發明的香皂

肥皂是一種很平常的家庭用品。它的發明並不是由某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像發明拉鏈、圓珠筆那樣的方式。實際上,肥皂是很重大的化學發明之一。它告訴人們:化學能產生奇妙的作用——使臟乎乎的手變得乾乾凈凈; 使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變成一種嶄新的東西。 肥皂的發明啟迪人類去探索,世上可能有一種看不見的「魔力」,它能夠昭示我們打開神秘的寶藏,製造許多新東西。然而,最早的肥皂是怎麼誕生的呢? 很久以前,在古埃及的皇宮里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國王大擺宴席招待客人。到了半夜,人去席散,廚房裡的廚師們忙著收拾餐具。有人一不留心碰翻了灶旁的一盆食油,油流進灶里,混在滅了火的木炭上。有個高盧人(古法蘭西人)廚師,擔心引起火災,慌忙把油乎乎的木炭捧到外面去。說也奇怪,當他洗手的時候,發現帶油的手非常光滑,洗得比過去干凈許多。他把這事告訴了同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於是大家如法炮製地試了試,一致感到:好極了。後來,他們就把灶里燒完了的木炭留出一些,澆上點油,等幹完活用它洗手。國王知道了,也叫其他人這么做,並把它捏成圓棒狀,拿起來方便, 供宮里人洗手用。這就是最早的肥皂了。 公元2 世紀,高盧人流傳下來的肥皂製造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人們利用山毛櫸樹燒成木灰,再與山羊的脂肪混在一起,熬製成一種膏狀物。肥皂不僅僅是用來洗手的,也洗別的東西:衣服啦,餐具啦,頭發啦。隨著肥皂的廣泛應用,肥皂生產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法國的馬賽,義大利的薩沃納等地,大大小小建立了很多肥皂作坊,因為這些地方出產橄欖油和鹼,原料多。他們生產的肥皂還向別的國家銷售。俄羅斯在國王彼得大帝當政時期才進口了肥皂。在沙皇時代,只有皇宮里的人和貴族才有權使用它,嚴禁農奴用肥皂,他們只能用鹼水(把木柴灰放在水中煮後的清水)。如果違反,定遭處罰。直到1791 年,法國的化學家路布蘭發明了制鹼方法,木炭混油洗手的秘密才被揭開。他說:把油脂與鹼混合在一起,生成的化合物就是肥皂。木炭中含有一些鹼,會和油污起作用,在水裡就把臟污溶掉。這樣一來,肥皂就可以大量生產了。 肥皂的發明年代雖然久遠,但是真正普遍使用還是在19 世紀以後。無論用肥皂洗身體還是洗衣物,它的優越是不言而喻的。在河裡或湖邊洗衣服用肥皂要比洗衣粉強得多,肥皂不易使河湖水變得糟糕。因為它容易被水中的微生物消化吸收,也容易在污水中形成沉澱沉入水底。洗衣粉卻不行。如果洗絲綢和毛料,肥皂比合成洗滌劑要好,它對面料的損傷性小。現在的日用洗滌劑花樣很多,尤其洗衣粉廣告大戰使得洗衣粉的位置與日俱增。肥皂雖然古老,但是仍不過時。而且肥皂的獨到之處。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還是深有體會的,它不僅不會被其他洗滌品所替代,反而會有更大的發展和更廣泛的運用。譬如,向肥皂中加進香料、葯料研製而成的混合式肥皂就是很好的例證。

❽ 肥皂是誰發明的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滌用品,它的由來依據古老的傳說: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香皂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