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針灸銅人誰發明的

針灸銅人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5 08:53:20

❶ 針灸的發展歷史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葯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

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

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

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❷ 關於發明針灸銅人的電影

《天下第一針》
2015年2月9日,亳州市拍攝的電影《天下第一針》回,在央視6套電影頻道首映。
《天答下第一針》由亳州市委宣傳部與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聯合拍攝。該片於2013年12月20日在橫店影視城開機,2014年1月殺青。
影片講述了北宋醫家、中國著名針灸學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者王惟一,奉旨鑄造針灸銅人,歷盡艱辛,終有所成的傳奇故事。王惟一娶亳州剛烈才女(劇中王夫人)為妻,作為亳州女婿,常回亳州省親,對亳州的地域文化尤其華佗的針灸醫學思想浸淫至深。當王惟一被翰林醫官院辭退後,心力交瘁、萬念俱灰之際,隨夫人回到亳州,參拜華佗,從中受到啟發,從無數次失敗中找到動力,終於把銅人成功製造出來,築起了針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❸ 「針灸銅人」的問世有什麼意義

在中國醫學史上,特別是針灸史上,醫學家王惟一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主持製造了聞名於世界的針灸銅人,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這部劃時代的針灸學巨著,又將《圖經》刻於石上,昭示大眾。可以說王惟一為中國針灸醫學奉獻出了稀世珍品。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是北宋著名醫家,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他曾任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葯奉御等職,並在太醫局教授醫學,精於針灸,《宋史·藝文志》中載有王氏《明堂經》3卷,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此書沒有流傳於世。王惟一把畢生的經歷都放在了針灸學方面的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上,尤其對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很有研究。他把很多不統一的有關針灸學著作,加以去偽存真的整理。

宋代以前,醫生主要按照唐代《黃帝明巨經》指定的人體經穴進行針灸治病。然而《黃帝明堂經》因唐朝末年的戰亂遺失,致使後來的針灸取穴失去了標准。為給針灸經穴重新制定國家標准,宋天聖四年(1023),宋仁宗詔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醫官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歷任宋仁宗、宋英宗兩朝醫官的王惟一。王惟一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作為法定教本在全國頒布。(《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為便於保存,又將它分別刻在五塊石碑上。宋仁宗認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如案形」。於是再次詔命根據《新鑄銅人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

王惟一也是針灸銅人設計的負責人。當時朝廷組織全國的能工巧匠進行鑄造,於1027年鑄成了兩具一模一樣的針灸銅人,即後來被人們稱頌的「宋天聖針灸銅人」。針灸銅人由青銅鑄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體格健美。頭部有頭發及發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褲及腰帶;人形為正立,兩手平伸,掌心向前。銅人被澆鑄為前後兩部分,利用特製的插頭來拆卸組合。銅人身上總穴位有657個,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穴位深約1.2分。銅人體腔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不僅外殼能夠打開,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胸腹腔內的五臟六腑,臟器的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與正常成人的相似,在銅人身體表面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的穴位名稱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進行詳細標注。更為奇特的是。它的實用性及強,四肢關節亦可活動。宋天聖針灸銅人不僅可以應用於針灸學,也可應用於解剖學。它不僅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無可挑剔的人體美學藝術,更表現了我國古人精湛的鑄造工藝。

據史料記載,宋代每年都會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針灸銅人體內,再將其體表塗上黃蠟完全遮蓋經脈穴位。而應試者完全看不見水銀注入的痕跡,只能憑借經驗下針,當應試者一旦准確扎中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曾把這一奇特的現象稱之為「針入而汞出」。

「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它開創了世界上用銅人作為人體模型進行針灸教學的先河,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世界都引起了極大關注。其成功的鑄造,為針灸教學提供了盲觀形象的模具,使教學更為標准化、形象化、直觀化,在當時來說對於指導太醫院里學習針灸經絡穴位的學生非常實用。

可以說「宋天聖針灸銅人」是稀世珍寶,但是它的奇妙和奇特卻似乎註定了它坎坷的命運和滄桑的經歷。

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奪奇珍異寶。從此,兩具「宋天聖針灸銅人」失去蹤跡,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那麼,「宋天聖針灸銅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

後世對宋鑄銅人丟失的去向說法不一。目前一種普遍的說法是:金軍入侵汴京後,「宋天聖針灸銅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軍掠走,另一具則可能流入襄陽府。

史料曾記載: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繼位,史稱南宋。趙構登基後不久,襄陽府將「宋天聖針灸銅人」送歸南宋朝廷。在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汴京——金國的都。

宋以後,歷代統治者都很珍視「宋天聖針灸銅人」,銅人經歷了風風雨雨輾轉於歷代,最後經修補於至元年間移置北京,直到明末在戰亂之中湮滅。明代英宗正統八年(1443)。歷經幾百年的銅像因年久失修,穴位和經絡已經昏暗難辨,模糊不清,英宗隨即下令重鑄銅人模型,以代替宋銅人。人們稱之為「明正統針灸銅人」。「明正統針灸銅人」與「宋天聖針灸銅人」幾乎相同。然而,其針灸銅人的厄運並未結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太醫院遭到洗劫。被俄國占作使館區。據說「明正統針灸銅人」很可能就在這時被掠走。後來,我國中醫針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發現了「明正統針灸銅人」,當我國中醫針灸研究院通過外,交途徑向俄羅斯方面索回「明正統針灸銅人」時,遭到婉言拒絕。至此,這一座「宋天聖針灸銅人」也下落不明。

銅人和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和醫官考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圖經》、石碑、銅人的問世,可以看出,王惟一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使經穴理論規范化。那麼,作為官書問世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系統地總結了宋代以前的針灸學成就,並且推動了宋代以及後世針灸學的發展。針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更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兩具銅人作為最早的人體模型和針灸直觀教具,在醫學史上的重要意義也為歷來針灸學家所推崇,即使在今天,針灸銅人依然具有很高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❹ 是誰最早發現的人體穴位的功能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❺ 王惟一鑄造的兩具針灸銅人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兩具針灸銅人鑄成後,頗得國人之注目。12世紀中葉,宋金戰爭宋人失利,在宋金議和時,金人即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金統治階級是如何看重針灸銅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由於元朝定都北京,將宋針灸銅人從河南開封移至北京。由於宋銅人已經歷200來個寒暑,其形象已經昏暗,穴名或已不清,或有缺損。至公元1265年,為了修復針灸銅人,曾請尼泊爾匠人阿尼哥對針灸銅人進行修整。經過修復後,其形象「關鬲經脈皆備,金工嘆為至巧」,說明這位尼泊爾工匠的技術也是很高明的。修復後的宋針灸銅人,經近200年,其孔穴經絡又已昏暗難辨,明代正統八年(1443),明英宗朱祁鎮曾組織金工范銅仿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從此之後,就難以尋找宋代針灸銅人蹤影的文獻記錄了。

❻ 針灸銅人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寶貝,被中外四位帝王當作「寶」

這個針灸銅人是北宋時期的王唯一所做,王唯一是著名的針灸學家,並且他做出來的針灸銅人身上的穴位特別准確,而且每一個穴位都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還為此寫了一本書。

王唯一耗費了一生的心血做了這兩個針灸銅人,治病效果很顯著,還經常為皇帝治病,所以皇帝特別喜歡這個針灸銅人,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然是會把針灸銅人當做寶,代代相傳,畢竟他已經知道了這個銅人的厲害。

❼ 針灸銅人的演進

宋天聖銅人(宋代)
宋天聖銅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銅人,於天聖五年(1027)醫官院醫官王惟一主持鑄造,共兩具,一具藏於醫官院,一具藏於大相國寺,並且先後藏於元大都(北京)太醫院三皇廟、明洪武初之內府。
明代正統八年(1443),宋天聖銅人身上的穴位已經模糊難辨明英宗下令嚴格依照宋天聖銅人復制一具新銅人,復製成功後,被稱為「明正統銅人」。然而就在明正統銅人鑄成後,宋天聖銅人卻突然間沒有了蹤跡。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聖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體內有五臟六腑和骨骼。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後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
懼於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聖針灸銅人」獻出。《元史.阿尼哥傳》記載:後來,因「宋天聖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聖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修復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獎並賜官。
1264年,「宋天聖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廟。
明正統銅人(明代)
「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簡稱。該銅人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1)外形特徵
穴眼為1-1.5cm深,內端為盲端。腹部(正當左「通谷」穴處)有一直徑約為2cm圓形,似彈痕。頸部有明顯的通貫斷裂傷痕,疑為聯軍入侵北京時所傷。
銅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頭圍(經兩耳上際)62.5cm;胸圍(經兩乳頭)86cm;底座長73cm,寬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徵
腧穴總數:654穴,352個穴名(會陰、湧泉二穴在銅人上無法表示,故缺),經穴間無連接線。雙字穴名一般從右至左書寫,穴眼兩旁各一字;空間不夠時,則於穴眼下書寫(如極泉、陰都、四滿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採用楷體陰刻,穴孔直徑約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對稱。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成功仿製了明正統仿宋針灸銅人。
明嘉靖銅人(明代)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該銅人外形似一名兒童,左手拇指與中指彎曲連成一環,表現古人穴位測量單位——將中指中節內側橫紋頭間的距離規定為1寸,又稱為「中指同身寸」。
該銅人身上出現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標志及經絡連線。銅人表面由於經年已久,色澤呈暗褐色,但是在鑄制時的修補痕跡以及經脈腧穴的刻記,用肉眼還是可以細心分辨出來。穴名錯金楷體書寫,腧穴無孔,以圓圈表示。腧穴總數665個,穴名358個。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將其從故宮借出並進行了仿製,仿製品現藏於中國針灸博物館。
清乾隆銅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獎勵大型醫學著作《醫宗金鑒》編寫人員每人一個小銅人。當時編纂的官員及醫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銅人系發給參編人員之一 ——福海的獎品。
該銅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體老婦人。全身刻有經絡線和穴位小圓孔,但無穴名。
民國銅人(民國)
民國銅人由北京同濟堂葯鋪製作(此葯鋪系劉漢臣於民國初期開設),1956年贈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由中國針灸博物館收藏。
此銅人是一位長相俊美的光頭裸體兒童,打開胸腹部的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體內的彩繪器官。該銅人設計巧妙,雕工細膩。344個穴名,穴位總數647個,穴點用圓圈表示。
蒙醫銅人(當代)
該銅人為一位成年裸體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帶飾物具有鮮明的蒙族藝術風格,共有穴位538個,各穴位置與排列方法與漢醫不同,體現了蒙醫針灸的特色。

❽ 中醫針灸的創始人是哪個啊`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葯,只是在病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根據古代醫學經絡學說,經絡遍布人體各個部位,有運送全身氣血、溝通身體上下、內外之功能。穴位則是經絡系統的控制機關,刺激穴位可以起調節經絡系統作用。針灸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到漢晉時逐漸完備,開始用圖形表示針灸穴位。北宋仁宗天聖年間,朝廷命翰林醫官王惟一考訂針灸經絡,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作為法定教本在全國頒布。為了便於該書的長久保存,同時將《圖經》刻在石碑上。

在書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設計並主持鑄造了兩件針灸用的銅人,銅人與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銅人表面鑄有經絡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鑽孔。據記載,當考核學生掌握針刺技術的熟練程度時,先在銅人表面塗上一層黃蠟,向銅人體內灌滿水,學生用針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確,水就會由孔中流出,否則無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績。兩件銅人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在相國寺內有"針灸圖石壁堂",堂內除針灸銅人外,其後壁上嵌有針灸圖經刻石。針灸銅人不僅是實用的醫學模型,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北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模型,銅人上總穴位有657個,穴名354個,開創了應用銅人進行教學的先河,既是針灸醫療的範本,又是醫官院教學和考試的工具,在醫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❾ 宋代針灸銅人是怎麼被製作出來的

王惟一(約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醫學研究機構翰林醫官院醫官、為王室服務的殿中省尚葯奉御等醫葯要職,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有著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奉宋仁宗詔書之後,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腧穴位置、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進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統總結了歷代醫學家對針灸穴位、主治等反復實踐的豐富經驗,刪節迷信之說,增加古今治驗,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於公元1026年呈宋仁宗,次年由翰林醫官院刻印刊行。宋仁宗看後認為「經書訓詁雖精,而學者執之多失」,指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行」,於是「復令創鑄銅人為式,內分臟腑,旁註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王惟一據此要求,又設計鑄造針灸銅人兩具。這兩具銅人,大小與人體相當,於公元1027年鑄成由翰林醫官院上於宋仁宗,趙禎詔令一置翰林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中。

閱讀全文

與針灸銅人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