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尺是誰發明的
在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計算工具多種多樣,而計算尺則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重要計算工具之一。早在17世紀初,計算工具在西方國家呈現了較快的發展。首先是聞名於世的英國數學家納皮爾(J.Napier)最早創立了對數概念,並在他所著的書本里還介紹一種新的數字運算工具,既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納皮爾計算尺」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木棍的表面雕刻著類似於乘法表的數字,納皮爾用它來幫助進行乘除法計算,使數字運算得到極大簡化。然而,納皮爾在數學領域最偉大的貢獻則是他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概念,而由他開創的對數概念整整影響了一代數學家,並極大的推動了數學向前發展,而計算尺的基本原理正是應用了對數原理,所以納皮爾的發明也為今後的計算尺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納皮爾發明了對數概念以後不久即由甘特(E.Gunter)與奧卻德(W.Oughtred)等先後創制了對數尺度及原始形式的對數計算尺。
計算尺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生產需要和工藝水平而逐漸進步的,它經歷了三百餘年的發明與創造,經過無數名數學家以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計算尺產品已成為計算工具發展歷史上工藝最為先進、製造最為精美、品種最為繁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計算工具。
❷ 日晷誰發明的
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又稱「漏壺」,大約發明於公元前五世紀。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刻箭」的晝夜計時器。圭表、日晷、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紀初,東漢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水力渾天儀上,就有機械轉動的計時部分(詳載《晉書·天文志》)每天規律地回轉一周,以後漢末陸績,吳國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時宋國的錢樂之,隋初的耿詢都先後製造過帶有計時裝置的渾天儀。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張遂、梁令瓚等製造的水力渾天儀,宋人張思訓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創制的水力渾天儀上計時部分都有所發展:宋哲宗元家 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製造了水運儀象台。整座機構共有150多種機械零件,使渾儀、渾象和計時儀器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計時器部分已有擒縱機構,相當近代機械鍾表上的擒縱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鍾表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十三世紀後出現了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計時器。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的大明殿燈漏,其計時部分初步脫離了天文儀器(詳見《元史·天文志》)。到了十四世紀,明初的詹希元運用齒輪系轉動製作的沙漏,才成為完全脫離天文儀、獨立計時的機械轉動的計時器。變為十二時辰。近代西方機械鍾表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明代萬曆皇帝兩架自鳴鍾,對我國開始製造機械鍾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說利瑪竇為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把歐洲的24小時改為12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中國數字,還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為一百分。
❸ 游標卡尺是誰發明的
游標卡尺是由法國人約尼爾·比爾發明的。
在他的數學專著《新四分圓的結構、利用及特性》中記述了游標卡尺的結構和原理,而他的名字Vernier變成了英文的游標一詞沿用。而這把赫赫有名的游標卡尺沒有見到,因此有人質疑他是否製成了游標卡尺。
19世紀中葉,美國機械工業快速發展,美國夏普機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於1985年秋,成功加工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四把0-4英寸的游標卡尺,其精度達到了0.1毫米。
1854年荷、法、德、英、都普遍用上了游標卡尺,1856年日本也普及了游標卡尺,游標卡尺的製造技術逐漸更新迅速提高,使之成為了通用性的長度。
(3)誰發明的刻度擴展閱讀
使用游標卡尺的注意事項:
1、游標卡尺是比較精密的測量工具,要輕拿輕放,不得碰撞或跌落地下。使用時不要用來測量粗糙的物體,以免損壞量爪,避免與刃具放在一起,以免刃具劃傷游標卡尺的表面,不使用時應置於乾燥中性的地方,遠離酸鹼性物質,防止銹蝕。
2、測量前應把卡尺揩乾凈,檢查卡尺的兩個測量面和測量刃口是否平直無損,把兩個量爪緊密貼合時,應無明顯的間隙,同時游標和主尺的零位刻線要相互對准。這個過程稱為校對游標卡尺的零位。
3、移動尺框時,活動要自如,不應有過松或過緊,更不能有晃動現象。用固定螺釘固定尺框時,卡尺的讀數不應有所改變。在移動尺框時,不要忘記松開固定螺釘,亦不宜過松以免掉了。
❹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❺ 溫度計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發明的。
他的第一隻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製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具備了溫度計的雛形。以後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
(5)誰發明的刻度擴展閱讀:
溫度計的主要類型:
1、轉動式溫度計
轉動式溫度計是由一個捲曲的雙金屬片製成。雙金屬片一端固定,另一端連接著指針。兩金屬片因膨脹程度不同,在不同溫度下,造成雙金屬片捲曲程度不同,指針則隨之指在刻度盤上的不同位置,從刻度盤上的讀數,便可知其溫度。
2、半導體溫度計
半導體的電阻變化和金屬不同,溫度升高時,其電阻反而減少,並且變化幅度較大。因此少量的溫度變化也可使電阻產生明顯的變化,所製成的溫度計有較高的精密度,常被稱為感溫器。
3、熱電偶溫度計
熱電偶溫度計是由兩條不同金屬連接著一個靈敏的電壓計所組成。金屬接點在不同的溫度下,會在金屬的兩端產生不同的電位差。電位差非常微小,故需靈敏的電壓計才能測得。由電壓計的讀數,便可知道溫度為何。
4、光測高溫計
物體溫度若高到會發出大量的可見光時,便可利用測量其熱輻射的多寡以決定其溫度,此種溫度計即為光測溫度計。此溫度計主要是由裝有紅色濾光鏡的望遠鏡及一組帶有小燈泡、電流計與可變電阻的電路製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
❻ 攝氏度的是誰發明的
1714年,德國人華倫海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製造溫度計,他發明了水銀溫度計,並創立了第一個溫度標准——華氏溫標,使溫度計第一次有了統一的標准。華氏最初選定冰和鹽混合物凝固時為0度,用酒精溫度計分度,結果把人的正常體溫測到96度,數值太大了,不能為人們所接受。後來他選用水沸點和冰點這兩個恆定溫度作固定點,用水銀溫度計進行分度,把兩個溫度點之間分成180格,每格定為1華氏度。遺憾的是,他沒有把冰點定為0度,而是定為32度,這樣到水沸點時,就成了212度。雖然有這樣一個缺點,但仍得到了普遍贊同。這種華氏溫標(單位符號為F),直到今天歐美國家仍在使用。
大家熟悉的百分攝氏溫標(單位符號為℃),是瑞典人攝爾休斯於1742年建立的。起初,他以標准大氣壓下的水的冰融點為100度,沸點為0度,並將玻璃毛細管中水銀柱的間隔分成100格,每格定為1攝氏度。這樣分度的溫度計,人們使用起來很不習慣。第二年,他的學生法國人克利斯把兩個固定點的溫度值顛倒過來,即冰點為0度,沸點為100度。由於這個溫度標准符合自然規律,使用方便,所以很受歡迎。
❼ 誰發明的數軸
自古希臘以來,數學的發展形成兩大主流:一支主流是幾何,它研究圖形及其變換,像點、直線、平面、三角形、多面體等等,都在它的研究之列;一支主流是代數,它研究數學(或是代表它們的字母)的運算,以及怎樣解方程等等,像有理數、虛數、指數、對數、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組等等,都在它的研究之列。但是,在笛卡兒之前,這兩大主流各管各地發展,彼此很少相關。笛卡兒企圖在這兩大主流之間「挖」一條「運河」,將它們溝通。
首先,他發明了「坐標系」,這是從一個原點出發互相垂直的兩條數軸,一條X軸,另一條叫Y軸。有了這么一個簡單的坐標系(嚴格講來,這樣的坐標系應稱為」平面直角坐標系」)之後,如果平面上有一點,已知它到此平面坐標系的距離,那麼這一點的位置就可以確定;反過來,如果平面上一點的位置已確定,那麼這一點的位置就可以用它到坐標系的距離來表示。這樣,笛卡兒應用坐標系建立了平面上的點和有順序的實數對(一個表示X,一個表示Y)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從而把幾何研究的點與代數研究的數結合起來了。不僅如此,笛卡兒還用代數方程來描述幾何圖形,用幾何圖形來表示代數方程的計算結
是笛卡兒提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也就是互相垂直的兩條數軸)說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天,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病卧床,但他頭腦一直沒有休息,在反復思考一個問題:幾何圖形是直觀的,而代數方程則比較抽象,能不能用幾何圖形來表示方程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組成幾何的圖形的點和滿足方程的每一組「數」掛上鉤。他就拚命琢磨。通過什麼樣的辦法、才能把「點」和「數」聯系起來。突然,他看見屋頂角上的一隻蜘蛛,拉著絲垂了下來,一會兒,蜘蛛又順著絲爬上去,在上邊左右拉絲。蜘蛛的「表演」,使笛卡爾思路豁然開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個點,它在屋子裡可以上、下、左、右運動,能不能把蜘蛛的每個位置用一組數確定下來呢?他又想,屋子裡相鄰的兩面牆與地面交出了三條線,如果把地面上的牆角作為起點,把交出來的三條線作為三根數軸,那麼空間中任意一點的位置,不是都可以用這三根數軸上找到的有順序的三個數來表示嗎?反過來,任意給一組三個有順序的數,例如3、2、1,也可以用空間中的一個點 P來表示它們。同樣,用一組數(a,b)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個點,平面上的一個點也可以用一組二個有順序的數來表示。於是在蜘蛛的啟示下,笛卡爾創建了直角坐標系。 無論這個傳說的可*性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笛卡爾是個勤於思考的人。這個有趣的傳說,就象瓦特看到蒸汽沖起開水壺蓋發明了蒸汽機一樣,說明笛卡爾在創建直角坐標系的過程中,很可能是受到周圍一些事物的啟發,觸發了靈感。 直角坐標系的創建,在代數和幾何上架起了一座橋梁。它使幾何概念得以用代數的方法來描述,幾何圖形可以通過代數形式來表達,這樣便可將先進的代數方法應用於幾何學的研究。 笛卡爾在創建直角坐標系的基礎上,創造了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圖形的數學分支——解析幾何。他的設想是:只要把幾何圖形看成是動點的運動軌跡,就可以把幾何圖形看成是由具有某種共同特性的點組成的。比如,我們把圓看成是一個動點對定點O作等距離運動的軌跡,也就可以把圓看作是由無數到定點O的距離相等的點組成的。我們把點看作是留成圖形的基本元素,把數看成是組成方程的基本元素,只要把點和數掛上鉤,也就可以把幾何和代數掛上鉤。 把圖形看成點的運動軌跡,這個想法很重要!它從指導思想上,改變了傳統的幾何方法。笛卡爾根據自己的這個想法,在《幾何學》中,最早為運動著的點建立坐標,開創了幾何和代數掛鉤的解析幾何。在解析幾何中,動點的坐標就成了變數,這是數學第一次引進變數。 恩格斯高度評價笛卡爾的工作,他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爾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 坐標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多。例如象棋、國際象棋中棋子的定位;電影院、劇院、體育館的看台、火車車廂的座位及高層建築的房間編號等都用到坐標的概念。 隨著同學們知識的不斷增加,坐標方法的應用會更加廣泛。 坐標系的發展歷史 如果把坐標法理解為通過某一特定系統中的若干數量來決定空間位置的方法,那麼戰國時代魏人石申用距度(或入宿度)和去極度兩個數據來表示恆星在天球上位置的星表,可以說是一種球面坐標系統的坐標法。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也廣泛地使用球面坐標法。西晉人裴秀(223-271)提出「制圖六體」,在地圖繪制中使用了相當完備的平面網路坐標法。 用坐標法來刻劃動態的、連結的點,是它溝通代數與幾何而成為解析幾何的主要工具的關鍵。阿波羅尼在<<圓錐曲線論>>中,已藉助坐標來描述曲線。十四世紀法國學者奧雷斯姆用「經度」和「緯度」(相當於縱坐標和橫坐標)的方程來刻劃動點的軌跡。十七世紀,費馬和笛卡兒分別創立解析幾何,他們使用的都是斜角坐標系:即選定一條直線作為X軸,在其上選定一點為原點,y的值則由那些與X軸成一固定角度的線段的長表示。 1637年笛卡兒出版了他的著作<<方法論>>,這書有三個附錄,其中之一名為<<幾何學>>,解析幾何的思想就包含在這個附錄里。笛卡兒在<<方法論>>中論述了正確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表示要創造為實踐服務的哲學。笛卡兒在分析了歐幾里得幾何學和代數學各自的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幾何與代數的結合----解析幾何。按笛卡兒自己的話來說,他創立解析幾何學是為了「決心放棄那僅僅是抽象的幾何。這就是說,不再去考慮那些僅僅是用來練習思想的問題。我這樣作,是為了研究另一種幾何,即目的在於解釋自然現象的幾何」。關於解析幾何學的產生對數學發展的重要意義,這里可以引用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格朗日的一段話:「只要代數同幾何分道揚鑣,它們的進展就緩慢,它們的應用就狹窄。但當這兩門科學結合成伴侶時,它們就互相吸取新鮮的活力,從而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 十七世紀之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了一個在本質上全新的階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這個階段里「最重要的數學方法基本上被確立了;主要由笛卡兒確立了解析幾何,由耐普爾確立了對數,由萊布尼茲,也許還有牛頓確立了微積分」,而「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它,運動進入了數學,因而,辯證法進入了數學,因而微分和積分的運算也就立刻成為必要的了」。恩格斯在這里不僅指出了十七世紀數學的主要內容,而且充分闡明了這些內容的重要意義。 解析幾何學的創立,開始了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新時代。從古希臘時起,在西方數學發展過程中,幾何學似乎一直就是至高無上的。一些代數問題,也都要用幾何方法解決。解析幾何的產生,改變了這種傳統,在數學思想上可以看作是一次飛躍,代數方程和曲線、曲面聯系起來了。 最早引進負坐標的英國人沃利斯,最早把解析幾何推廣到三維空間的是法國人費馬,最早應用三維直角坐標系的是瑞士人約翰 貝努利。「坐標」一詞是德國人萊布尼茲創用的。牛頓首先使用極坐標,對於螺線、心形線以及諸如天體在中心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的研究甚為方便。不同的坐標系統之間可以互換,最早討論平面斜角坐標系之間互換關系的是法國人范斯庫騰。 我們今天常常把直角坐標系叫做笛卡兒坐標系,其實那是經過許多後人不斷完善後的結果
❽ 現代的24時計時法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後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後來,人們發明了鍾表,計時就越來越准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24時計時法。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❾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9)誰發明的刻度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❿ 是誰發明的攝氏度
您好!
「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溫標,它是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攝爾維斯提出來的。他把冰點定為一網路,沸點定為零度,其間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為一度。但是,在使用中,人們感到很不方便。攝爾維斯第二年就把該溫度表的刻度值顛倒過來使用。又隔兩年,著名博物學家林耐也使用了這種把刻度顛倒過來的溫度表,並在信中宣稱:「我是第一個設計以冰點為零度,以沸點為一網路的溫度表的」。這種溫度表仍然稱為攝氏溫標(又叫百分溫標)。後人為了紀念攝爾維斯,用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
攝氏度,用符號「℃」表示,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是: 5(F- 50�0�2)= 9(C-10�0�2) ,式中F-華氏溫度,C-攝氏溫度。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