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大元帥的成名之戰是那次
朱德(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朱德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編輯本段]彭德懷(1898-1974)
彭德懷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斗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斗中屢建功勛。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聯合國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編輯本段]林彪(1907-1971)
林彪林彪,原名林育蓉,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將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展到一支擁有70萬人野戰部隊,30萬人地方部隊的大軍,隨後與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等接連指揮了四平防禦戰、新開嶺戰斗、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東北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同時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組一隊這六條戰術原則。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編輯本段]劉伯承(1892-1986)
劉伯承劉伯承,1892年生,重慶開縣趙家鎮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戰略家、戰術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被譽為「軍神」。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參與指揮陽明堡戰斗、長生口戰斗、七亘村戰斗、響堂鋪戰斗和反六路圍攻,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破襲正太路,指揮關家堖戰斗,給日軍予重大殺傷。
解放戰爭時期, 劉伯承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5年與鄧小平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採取軍政雙管齊下的攻勢,挫敗頑固派的進攻,使高樹勛率新八軍起義。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與鄧小平率部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全國內率先發起反攻,使解放戰爭我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1948年發起鄭州戰役、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為總前委常委,指揮中原野戰軍12萬人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4月20日參與組織、指揮渡江戰役、隨後又發起西南戰役、成都戰役,同時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3年失明,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編輯本段]賀龍(1896-1969)
賀龍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120師師長、12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指揮曹家莊戰斗、陳庄戰斗等一系列戰斗,使日軍傷亡慘重。同時率部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部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任晉綏軍區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賀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幫、林彪等人的迫害。
不幸於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編輯本段]陳毅(1901-1972)
陳毅陳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參與反頑抗日斗爭,加強了華中的抗日力量。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粟裕、譚震林率部在山東外線作戰期間,三次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連續發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等著名戰役。1948年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1949年4月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編輯本段]羅榮桓(1902-1963)
羅榮桓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指揮梁山戰斗,殺傷日軍600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役。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60年代起,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時,對林彪鼓吹的「突出政治」「帶著問題學」「背警句」進行了原則斗爭。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編輯本段]徐向前(1901-1990)
徐向前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指揮商潢戰役期間,大敗國民黨軍精銳第2師,隨即使用圍點打援戰術,在蘇家埠戰役中大獲全勝。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對張國燾蓄意分裂紅軍的行為做了原則斗爭,提出「天下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後來率2萬餘人的西路軍與反動「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終因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陳昌浩同志的指揮錯誤和任務的不明確彈盡糧絕,兵敗祁連山下,隨即回到延安。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指揮響堂鋪戰斗,擊毀大量日軍軍車。不久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開展平原游擊戰,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與周士第率領6萬偏師,在臨汾戰役期間使用「土行孫」坑道爆破戰術,一舉攻破歷史上從未被攻破的臨汾城,隨即和晉軍打運動戰,取得晉中戰役的勝利。1949年取得太原戰役的勝利,總計殲敵近30萬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編輯本段]聶榮臻(1899-1992)
聶榮臻聶榮臻,1899年12月生,重慶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37年9月24日,與林彪率部進入平型關進行伏擊。25日,發現日寇第五師團一部從靈丘推進,迅速發起戰斗,將敵人分割包圍在十里長溝,在激戰一日後,殲滅敵軍1千多人,取得了平型關大捷。1939年,在太行山一帶與楊成武指揮黃土嶺戰斗,利用有利地形展開伏擊,大敗日軍第2混成旅團,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指揮大清河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編輯本段]葉劍英(1897-1986)
葉劍英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指揮了南昌起義。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
隨便幫你找的資料,應該還可以吧!呵呵
⑵ 麻醉葯是誰發明的
麻醉葯是華佗發明的。
麻醉劑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治療的葯劑。「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
(2)廣西發明協會擴展閱讀:
麻醉葯用於那些在人體的限定范圍內能暫時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斷神經傳導,即在意識未消失的狀況下使人體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覺,以便於外科手術進行的葯物。普遍應用於口腔科、眼科、婦科和一些外科小手術中,用於暫時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葯和全身麻醉葯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葯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結合後,通過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減少從而改變神經膜電位,導致神經沖動的傳導被阻斷,最終實現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劑則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葯按結構類型可分為對氨基苯甲酸酯類、醯胺類、氨基酮類、氨基醚類、氨基甲酸酯類。
⑶ 一個朋友在廣西南寧和越南交界的地方加入中華商會,要交五萬塊錢 說以後每個月都能拿到上萬的工資。這
商業行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體經營,一種是投機。投機利潤大風險也大,和賭博差不多。實體經營,利潤不可能太高,而且玉家的5萬塊錢做什麼用,也沒有說清楚,顯然是騙錢的。最後5萬塊錢,拿不回來,在找那個什麼商會,也人去樓空。風險太大。還是算了吧。
⑷ 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如何積極參與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前,中國社會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入到生態文明建設階段。生態文明作為高校德育的新內容,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程度和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生態文明建設能否取得預期成果,更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要站在民族振興和國家興旺的高度認識和審視大學生參與和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光榮使命
1.大學生承擔著人類文明延續的歷史使命。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入的整體狀態,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和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大學生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這也是時代和國家賦予青年的神聖使命。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是投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只有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更加奮發的努力,才能創造出更加燦爛的人類新文明。
2.大學生承擔著社會模式轉型的歷史使命。生態文明不僅是社會整體狀態的更迭,而且也是社會基本模式的轉型,這是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發展的要求,符合當前國家發展和戰略目標實現的需要。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推動社會進步,就是利用大學生群體的力量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社會變革的需要。只有深入理解和認識目前社會所處的時代和模式,才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上建功立業,開拓創新。
3.大學生承擔著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在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在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准備、打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毫無疑問,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和重要內容。歷史已經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賦予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要光榮地承擔起這項任務。只有將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緊密聯系,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大學生群體的歷史使命並為之努力和奮斗。
二、新時期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任務
1.大學生是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者。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思想前衛,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要充分發揮和利用這個優勢,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影響和帶動周圍群眾和社會公眾積極了解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歷史背景、發展階段、建設要求等,使他們深刻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以及與自身學習、工作、生活休戚與共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全民族、全社會發自內心地主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2.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大學生廣泛開展綠色環保、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實踐活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大學生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理念的學習,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本領,不斷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鍛煉能力,將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而然地融合和體現在實踐中。
3.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創新的推動者。雖然有關生態文明的知識在古代有很多論述,但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性,只能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去理解和認識。大學生群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在生態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內涵、建設方式等方面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使生態文明成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使生態文明更符合經濟建設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從而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4.大學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引領者。青年運動始終與時代發展相一致,青年運動始終是所處時代社會發展方向的代表。在當今社會,青年大學生不僅要成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更要成為生態文明發展的引領者。大學生群體只有站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高度來推動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使自身不斷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帶動更多的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在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實現和發展。
三、履行使命和責任的實踐探索和根本途徑
1.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第二課堂素質教育體系,並逐漸引入第一課堂。生態文明起源於中國古代文化,是中國古代思想注入新的內涵後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大學生要把生態文明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思想來加以認識和理解,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深化和推廣。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素質教育的平台,將生態文明納入第二課堂素質教育體系,並作為重點課程、活動和實踐項目加以推進和實施,這樣不僅解決了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生態文明教育推進緩慢的問題。
2.將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並作為重要素質之一加以衡量和完善。隨著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實踐的深入推進,生態文明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可,他們自覺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正廣泛、深入地推進,需要有更多符合要求的青年人才參與。只有將生態文明作為大學生基本素質加以完善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我們提倡將生態文明素質作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素質之一加以培養,並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使大學生群體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宣傳意識,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基本素質,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和造就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青年人才隊伍。
3.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大學生綠色活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多年來,北京林業大學依託自身優勢和學生環保組織廣泛開展環保活動,打造了綠色咨詢、綠橋、綠色長征等品牌活動項目。
一是首都大學生綠色咨詢活動。1984年,第一個首都義務植樹日誕生。當環保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新詞時,北林學子就走上街頭,在長安街沿線舉辦了第一屆綠色咨詢活動,宣傳介紹關於生態保護的各種知識,號召市民行動起來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綠色咨詢活動得到了其他高校的熱烈響應和北京市高教局(現並入北京市教委)的高度重視。1987年,綠色咨詢活動被列為北京市高教局重點活動之一,至今該活動已經開展了25年。25年來每逢首都義務植樹日,數百名北林人聯合兄弟高校的環保志願者,組成綠色咨詢隊伍,走上北京街頭,深入各大公園,向首都市民介紹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向市民發放綠化、美化、環境保護知識的資料,介紹植樹、種草、養花的技術。目前,綠色咨詢活動已成為傳播綠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成為北京市綠色文化活動品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二是首都大學生「綠橋」活動。1997年鄧小平同志逝世,北林學子為了追憶偉人倡導綠化、帶頭綠化的感人事跡,滿懷對鄧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在首都義務植樹日當天,以「繼承偉人遺志,締造綠色家園」為主題,懷著「為祖國母親撒播點點生命綠,替華夏大地架起座座愛心橋」的美好願望,啟動了首屆首都大學生「綠橋」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13屆,先後催生中國青少年生態環保志願者之家、首都大學生環保志願者協會、首都青少年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等青少年環保組織。2003年,第七屆「綠橋」活動開始在中華文明發祥地——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實施「首都大學生青春奧運林」營建工程,至今該工程已經連續開展6年,先後組織青年學生營建跨世紀青年林、大運林、密雲生態林、中日友好林、中韓友誼林等植樹造林活動。「綠橋」活動先後制定發布了《首都大學生創建綠色奧運環保志願服務工作規劃》、《2005-2008首都大學生迎奧運環保志願服務行動規劃》和《北京青春奧運志願者綠色環保培訓規劃》,編寫了北京奧運環保志願培訓教材,出版了《生活的革命——綠色生活指南》等書籍,開展了「綠,來自你手」世界華人青少年環保發明與徵文競賽活動、「首都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十大環境問題」調研、首都大學生綠色論壇、環保公益晚會、北京奧運環三環水系水質資源調查、綠橋文化廣場等活動。依託首都大學生環保志願者協會,先後與朝陽、宣武、海淀等多個城區近300個社區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工作,與平谷區、延慶縣、門頭溝區等50多個村開展了共建生態文明村工作,服務了首都生態環境事業發展。13年來,「綠橋」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每年都有中央電視台等50餘家新聞媒體進行深入報道。「綠橋」活動受到了首都大學生的熱烈歡迎,每年都有50餘所高校近3,000名學生直接參與,成為首都大學生綠色環保活動的重要品牌。學校在傳播生態文化、開展生態體驗、貢獻生態經濟、引領綠色文明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被團中央等8個部委評為「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五周年優秀項目獎」。
⑸ 豆腐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⑹ 廣西百色有光陽摩托車專賣店麽光陽獵路者有麽
1884年,英國人埃德華·布特勒在自行車上加裝一個動力裝置,製成了一輛三輪車,採用煤油發動力驅動。1885年,德國的「汽車之父」特利布·戴姆勒製成用單缸風式汽油機驅動的三輪摩托車。同年8月29日他獲得了這一發明專利。因此,戴姆勒被世界公認為是摩托車的發明者。戴姆勒的第一輛摩托車是用四沖程內燃機作動力,氣缸工作窖為264立方厘米,在每分鍾700轉時,功率可達0.5馬力,時速可達12千米。車為木質結構,後輪為皮帶傳動,兩側有輔助支撐輪。鑒於戴姆勒的這一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德國工程師協會尤登堡分會在他去世後,於堪的休塔特廣場建立了他的紀念碑,因為他就是在這個廣場駕駛他的第一輛摩托車的。
⑺ 誰發明了散打
散打又稱為散手,在中國歷代有許多種稱謂,如相搏、手搏、白打、對拆、技擊等。由於多種對抗都採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國民間還有「打擂台」之稱。然而,現在的散打與傳統的散打有著本質的區別。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1979年,隨著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體委按照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並於同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匯報表演。同年,又進行了幾次比賽。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現在武術散打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即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通過規整,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經過高度抽象,確立進攻技術具有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型方法,另一種是弧線型方法。拳法以沖、摜、抄、鞭,腿法以蹬、踹、掃、擺、勾為內容,摔法則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主要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同時,防守技術也劃分為「接觸式防守」和「不接觸式防守」兩種。 散打從比賽形式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打擂台」的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為輸方。在競賽方法上採用三局兩勝制,先贏兩局者即為贏家。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眾多散打高手登台競技,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解放軍體院的「劈腿王」柳海龍。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比賽的直播工作在2000年湖南衛視現場直播的基礎上,採取國內各地方與國外電視台同步直播的形式進行。從2001年2月15日開始,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北京電視台、北京有線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全國180多家媒體對賽事的籌備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2001年散打王爭霸賽的廣泛關注。 通過2000年一年來的比賽,散打王爭霸賽已經在體育界、武術界尤其是散打專業隊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參加散打王爭霸賽的熱情空前高漲。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報名工作業已於2月10日截止,報名隊由2000年的25支增加到40多支,報名人數由117名增加到200多名,其中很多是國內、國際比賽的冠軍。由於報名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比賽採用單循環淘汰制。 2001年的散打王爭霸賽以北京為主賽區,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輪回比賽的形式進行比賽,這場賽事給越來越多的人帶去新的驚喜。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整體燈光、音響、舞台包裝、武舞表演比2000年更精彩,更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這是競技體育、時尚文化和影視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競賽組織方面的最大突破是邀請外國選手正式組隊參加常規比賽。這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將由設想變成為現實。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將分為資格晉級賽、八強賽、半決賽、決賽(各級別冠軍賽)、總決賽(王者爭霸賽)、超級散打王爭霸賽等六個階段進行比賽。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北體大的「白眉大俠」「鞭腿王」苑玉寶。
滿意請採納
⑻ 中國天眼對中國的影響
為了觀測遙遠的天體
在上個世紀60年代,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建成之後風靡一時,一次又一次的升級設備,讓它成為了全球第一,在波多黎各一個天然凹地當中,一口像大鍋一樣的射電望遠鏡,橫亘在那裡口徑超過了300米,面積達到7300平方米。當時他在建成的時候,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為之驚嘆,有4台發射機,在觀測的同時還可以作為發射天線使用。曾經它就向2.5光年的一個球狀星雲發射了一個信號,這是在它首次升級之後的第1次任務,這一信號當中包括了人類的具體長相以及DNA的結構,甚至還通過十進制的方式標注了地球的具體信息。即使這一行為遭到了大部分科學家的反對,但是阿雷西博已經還是這么做了,這是為了尋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蹤跡。
搜尋地外智慧生命
簡單的來說搜尋地外智慧生命的方式就是區分開「自然天文射電信號」和「非自然的信號」。
因為天空中充滿了各種射電源,比如脈沖星,活動星系核甚至太陽射電暴等等。
首先建造FAST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觀測脈沖星、中性氫、宇宙分子和外星文明信號。
在科學方面,可以探測到百億光年之外的電磁信號,可以探測極端物理條件下的基本物理規律,為物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數據。
在通訊方面,有可能把我國的空間探測和通訊能力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
在軍事安全方面,具備反隱身能力,能探測到具有隱身能力的飛機,並通過其發動機噪音信號區別出飛機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