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4節氣是誰發明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內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容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貳』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呢閏年又是怎麼來的呢
再回首——《呂氏春秋》記錄了十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完整記載了廿四節氣,《太初歷》首次在國家歷法中收錄了廿四節氣。接著,《魏書·律歷志》記載:「肅宗以歷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歷》,班於天下。」北魏《正光歷》之廿四節氣以冬至開頭、大雪為終;又「因冬至虎始交後,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為歷法里的廿四節氣並七十二候,臻於完備。
劉安和落下閎整理創制的廿四節氣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經驗,但他們並非源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包括周朝和漢朝、西晉與北魏,都活躍在黃河流域,從來文獻豐富,皆屬皇家;劉安奉命整理文藝,獲得宮室藏史及文獻資料,有其正當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記載廿四節氣,是學術交流和運用宮室文獻的結果。這一點,從七十二候草木蟲魚之動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豫陝地界的表現,便可證明。落下閎雖然參與了《太初歷》的創制,但由於歸總人是鄧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顯著對應川北地界。
這就必須要說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觀星台了。今年6月21日夏至恰逢日食,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所在地登封市,當地人在「廿四節氣核心傳習地」——周公測景台祭周公。中原地區一直將此地視為廿四節氣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發明創造,直接演化為秦、漢的遺產,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對應太行中條和伏牛秦嶺之間,大河兩岸的風土物候。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今人好奇廿四節氣反映出的天地律動,立足一小塊地方再次實驗,以驗證古人和前人的經驗,這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
項麗敏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用文字和影像記錄的節氣物候,頗具皖南特色,與經典的廿四節氣有同有異。比如皖南同樣稱立春為「打春」,但與北方的「春雨貴如油」不同,皖南雨多,她在《山中歲時》里說:
進入雨水節氣,季候隨之啟動了降雨模式。
「百年難遇水澆春」,這是民間的說法。這個說法頗為生動,尤其「水澆春」三個字,讓人覺得空中有一隻提著水龍頭的巨手,看見大地草木萌動,鳥雀出巢,就吱扭一聲旋動開關,澆灑起來,好比一個殷勤的花農,提著灑水壺,一遍一遍澆灌他的園子。
還有深冬,與黃河兩岸說「十冬臘月」不同,皖南人曰「臘月黃天」。大寒節氣時,項麗敏站在黃山的山腳下望雪:「比如這場雪,在城裡只剩下薄薄的一層,無法造景,到山裡就是另一個世界——從進入山門開始,便如同進入古代,進入唐、宋,或更古老的時空。」
『叄』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誰發明的呢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專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屬)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肆』 二十四節氣是誰研究出來的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顓頊發明的。有人可能不認識顓頊這兩個字,顓的意思是圓頭胖腦,頊是飾品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頭戴玉的人。顓頊(zhuān xū)中國上古部落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於若水,生活在窮桑,後封地於高陽。後來稱帝。廢除鳥官制,建立五官制。並把少昊創立的八卦歷廢除,根據當時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創立了更為科學實用的顓頊歷法。顓頊歷法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節氣,四季共十二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和基礎。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的,而是陰陽歷。陰陽歷平年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盡」,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時故須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所以《尚書·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二十四節氣來歷,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充之是對的。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
『伍』 二十四節氣表誰發明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由於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1] 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20張)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農歷既不是陰歷也不是
90後鏡頭下唯美24節氣圖 (24張)
陽歷,而是陰歷與陽歷結合的一種陰陽歷。農歷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歷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農歷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歷的日期相對應,更不能與干支歷(含二十四節氣)相對應。只有公歷和干支歷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歷!比如:每年公歷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所以,雖然農歷裡麵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認為二十四節氣要以農歷正月初一為起始,這是錯誤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以立春為始,立春當天就是干支歷的寅月的開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陸』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和閏年都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農歷,整個發明過程比較復雜,應該是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被精細化整理出來的人應該是顓頊和祖沖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跟著節氣生活的習慣,尤其是農耕更是如此,什麼節氣種什麼,吃什麼、穿什麼也都有明確的講法。
如果單論二十四節氣來歷,我們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沖之是對的。而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
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實地考察。
『柒』 二十四節氣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捌』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8)二十四節氣誰發明擴展閱讀:
央視網消息: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農歷又稱「夏歷」。時至今日,我國一直遵循著二十四節氣的規律,下面就向您介紹一下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勞動人民也總結出了便於記住的節氣。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個節氣的開始,還有「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驚、清、滿、芒」,它包含了人們對四季變化以及轉換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祖先留給人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玖』 請問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24節氣是逐漸確立的,不是某個固定的人發明的。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專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屬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後來,《尚書·堯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周禮》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稱呼。到了西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