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你對藝術教學中模仿與創造的理解
一開始先模仿,通過模仿學習吸收別人的東西,之後在運用學來的東西自己創造
B. 為什麼需要先模仿,再來創造
這個嘛,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矛盾曾說過: 「 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版。」在我們小權的時候,我們的動作, 語言,甚至是行為習慣都離不開模仿, 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無處不模仿,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社會變化發展是從模仿開始的,通過模仿,不僅能夠復制行為,而且能夠對模仿的行為進行處理。正確的模仿,是在學習別人的長處之後, 同時能夠彌補自身的不足,而不是完全復制別人的成果,在模仿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進行創新與改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C. 辯論賽:模仿利於創造
模範利於自己``不利與 創造是不是模仿 模仿不是創造 模仿是在已知世界的東西 創造是為知世界的東西你請你模仿已知的東西 是為創造的么 那麼用以知世界的東西創造未知世界的東西 我模仿人家的漫畫 來創造自己風格
D. 你如何看待模仿與創造之間的關系
你好朋友,你目光和長草之間他們之間應該是有相互的關系,再好的作品沒有人模仿也是會讓你不知道,只要是真正的模仿你不是唱歌應該還是不錯的。
E. 關於模仿和創造的小故事
模仿--東施效顰,
創造--盤古開天.
F. 模仿和創新有什麼區別
一、表達意思不同
1、模仿:指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的內過程,模仿是容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
2、創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二、方式不同
1、模仿: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模仿的內容包括聲音、樣貌、風格、格式等。
2、創新: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
三、特點不同
1、模仿:可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外部模仿和內部模仿等多種類型。
2、創新: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產品的結構、性能和外部特徵的變革,或者是造型設計、內容的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創造,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G. 怎樣處理模仿與創造的關系
編者的話: 每一位幼兒教育工作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模仿與創造在幼兒學習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怎樣的模仿與創造才是適合老師的也是適合幼兒的?本期話題,就此模仿與創造的理論探索開始,然後結合幼兒教育具體實踐談談與之相關的策略。 謅議幼兒的模仿與創新 魏峰 南京師大教科院 這是一個需要創新的時代,但又是一個充斥著模仿的時代。 創新產生於好奇。出於好奇而產生探索的慾望、擺脫束縛的慾望是孩子們的天性。幼兒喜歡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他們試圖從大人們那裡得到解釋。他們總是努力打破大人為他們制定的框框,重新建構他們喜歡的東西。出白天性的東西大多是有價值的,而大人們由於在社會上受到的程式化訓練太多,已經不能發現孩子們的天性中體現出來的價值。有的教師嘴上鼓勵創新,其實心中期望的還是模仿;有的教師表面上鼓勵創造,可是當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東西出現時,卻不能接受,不會欣賞。於是,當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呵斥:「誰叫你這么做的?」「誰教你這么做的?」言下之意。只有「聽命為之」或「學而習之」才是正途。 模仿來自外力的引導。我們的教育鼓勵標准化,學校像麥當勞生產一樣培養兒童。標准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逐漸扼殺幼兒的想像力,這種教育是創新最大的敵人。我在幼兒園工作的時候,看到每堂課都是以師生共同說「小小手,放放好」開始,然後每個孩子都正襟危坐,感到特別不能理解。今天的玩具也是成套的,有的還配上「使用說明」,看似豐富多彩並且更加「科學」,卻限制了孩子們的想像力。農村的孩子沒有奧特曼和積木,但是一塊泥巴就能玩半天,每個孩子都以能夠標新立異,捏出新的形狀為自豪;一根玉米秸稈就能做成機槍、長矛或是一桿秤。那是憑自己的想像力創造新事物。 「壓制創新、鼓勵模仿」的現象出現在學校,這不能僅僅怪老師,其根子在文化。我們的文化是一種小農經濟狀態下形成的「阿波羅」文化。這種文化追求穩定的結構,結構中的人服從並維持外部秩序,而不去追求打破秩序、超越秩序。可喜的是,隨著外部的沖擊和內部的變革,打破秩序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超越秩序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另外,在大張旗鼓「創新」的時候,需要警惕並非所有的新東西都是好的。創新必須有價值向度。否則,新東西越多,我們失去的也就越多。 從心理學角度談兒童學習的模仿與創造 夏春 南京師大教科院 模仿是觀察學習的一種形式,也是兒童的重要學習方式。根據艾曼貝爾提出的創造力理論,創造力的組成成分包括:與領域有關的技能、與創造有關的技能和任務動機。領域知識是與領域有關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模仿習得的知識,對兒童將來創造力的發展和運用是有促進作用的。 不過,模仿與創造的關系並非如此簡單,模仿的對象和模仿的內容都會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兒童在控制智力水平之後,隨機分為四組,每組都看一段錄像,然後進行一個創造力的測試。第一組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在創造力測驗中表現出低靈活性一低獨創性;第二組看到這位女性在創造力測驗中表現出高靈活性一低獨創性;第三組看到這位女性在同樣測驗中表現出高靈活性一高獨創性;第四組只看到這位女性在進行測驗,但沒有看到測驗的結果。結果發現,第一組兒童在隨後的測驗中表現出比其他三組都要低的靈活性分數,但是前三組兒童的獨創性分數都要低於第四組的兒童。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推論,模仿創造力低的對象不利於兒童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模仿不利於兒童的獨創性發展。 模仿是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獨創性的發展?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實驗。將兒童分為三組:第一組讓兒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戲組;第二組,讓幼兒模仿實驗者運用該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組;第三組,讓幼兒對實驗者使用該材料所用方法進行觀察,即觀察組,然後測量三組兒童列舉該材料獨特性用途。結果發現,游戲組兒童優於其他兩組。其實第二組和第三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組(只不過第二組強調了對實驗者的模仿),由此可見。自由游戲比模仿更能促進孩子的獨創性和想像力;反過來說,模仿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限制了孩子的獨創性和想像力。 總結一下,模仿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但教師和家長要教會孩子不要表面的模仿,而要理解模仿對象的深層規則,並恰當地運用到其他地方。為了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模仿的對象最好也要有較高的創造性。此外,對游戲材料進行介紹和示範不要過多,多給孩子使用新穎的材料自由玩耍的機會。 幼兒藝術教育中模仿與創造的關系 季琴 南京師大教科院 一、模仿與創造 模仿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學習新行為的有效方式。對兒童來說,模仿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不斷的模仿中,兒童完成了自我建構。語言,最初也是通過模仿習得。但是如果僅僅停留於模仿階段,不進行體驗、重組,那麼語言僅僅是語句的重復。人無法理解詞語的意義,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向。所以,我們要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才能達到自我表達的目的。 何為創造?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法,創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創造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當你已經開始從事一項工作或是想像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就是創造過程的一部分,因為這里有你的發現和冒險。創造也並非憑空產生,是需要廣闊的認知基礎的。而模仿提供了人認識世界的基礎。所以說,模仿是創造的前提。但是創造的真正實現,不僅需要模仿來積累知識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夠的試錯空間,需要創造的慾望和創造性思維。 二、如何在藝術教育中恰當處理模仿和創造的關系 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變得更富於創造力。在日常的藝術教學中,模仿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創造的產生,這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價值取向——教師將兒童的創造活動作為自我表達的方法還是僅為模仿?自我表達,是根據兒童的現有經驗(包括認知、審美、情感的經驗)來表現,兒童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鼓勵和發展。如果教師將兒童的創造活動等同於模仿,就會以成人的標准為依據,使兒童的整個經驗變為視覺的經驗。 我們強調藝術教育要重視兒童的自我表達。但是如果對於要表現的經驗和表現的媒介缺乏認識的話,一切藝術創造將免談。藝術教育的一條重要的原則是——擴大經驗的范圍,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以兒童個人的程度和發展的階段為本,在正確了解兒童的基礎上才能給予適當的指導。模仿是擴大兒童經驗的一種途徑。在模仿的過程中,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和理解力,讓孩子體驗到知覺的、情感的、審美等方面的經驗。我認為欣賞藝術作品對兒童藝術經驗的豐富是重要的。藝術欣賞不僅讓兒童體驗作者的表現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兒童體驗到作品的情感,提升其美感經驗。在保護兒童的創造慾望和能力中,教師還要關注評價的標准。我們不應該以「像不像」來評價兒童的藝術表現,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兒童是否有積極表現自己的慾望,關注兒童體驗其經驗和表現的程度。 創造需要以模仿作為前提。在藝術教育中,我們應該以模仿作為一種手段去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幼兒音樂學習中的模仿與創造 禹心悅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兒園 在日常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示範、幼兒模仿的教學模式一直被我們一線的許多教師應用,而這一模式也確實是簡單易行,且對幼兒音樂成長有益。但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進步,學習掌握某種音樂技能早已不是音樂活動的唯一目的了。在關注幼兒整體性發展,讓幼兒成為學習主體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關注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創造性的發展,並開始反思調整自己的教育活動環節。為了體現孩子的自主創造性,老師在設計活動中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幼兒模仿環節,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隨便跳隨便唱。可是這樣的調整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疑惑:在隨便唱隨便跳中,幼兒的音樂技能如何得到提升?其實《綱要》已經有答案:在支持、鼓勵幼兒參加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見,技能與創造表現是和諧統一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師適當的示範支持。 在音樂活動中,模仿和創造並不是矛盾的,它們統一於一個完整的活動中,都是為幼兒的發展服務的。如何把握幼兒模仿與創造的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師示範是提供操作的材料與規則,提供態度上的榜樣,為幼兒提供更長遠的追求目標,而不是讓幼兒機械地模仿。其次,幼兒模仿的對象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被模仿的事物、現象的本身。所以在活動中老師可以鼓勵幼兒先觀察現實中的事物、現象,再用各種方式進行模仿,最後再隨音樂表演。模仿與創造在一節課中所佔比例應當根據不同音樂活動的關鍵價值而決定,如:創造性韻律活動,它的關鍵價值就是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創造性參與機會,所以創造在創造性韻律活動中所佔比例就應該大一些。又如集體舞活動,它的關鍵價值在於與同伴的合作,那麼對幼兒的動作要求就需要規范,以便於與他人合作完成舞蹈。這就需要幼兒模仿規范的動作。
H. 模仿與創造哪一個更重要
兩個都重要,一般來說先模仿再創造。有模仿比自己創造容易掌握東西。。兩者沒有絕對的對立。。
I. 關於模仿與創新的作文開頭
首先,你要弄清作文是哪個年級的學生的;
其次,看寫這一篇文章都有哪些限製版;
再有,就是想自己該在文章權中表達什麼;
還有,如何用具體的語言把要表述的東西說出來,讓人透徹理解……
我對「模仿與創新」的理解,供參考:
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模仿的歸宿;
模仿永遠落後,創新即「人無我有」,永遠領先;
模仿因為懶惰,創新源於勤勞;
……
J. 模仿與創新 議論文800字誰會寫啊
我們這個社會,會思考的人,願意思考的人,認真思考的人,越來越少了。思維的惰性促使人們多是習慣於簡單的模仿,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沒有壓力,沒有寂寞,心理上感覺很安全。而這種對社會沒有任何價值的、機械式的、形式上的模仿,最多是別人吃肉,你喝湯。常有人感嘆機會越來越少,事實上,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多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需求越多,機會也就越多。人總是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正如一個圓,已知的在圈內,未知的在圈外,而未知的要遠遠比已知的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去創新的空間還很多,如汽車業的發展帶來了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汽修、汽配、洗車、汽車裝飾、旅遊休閑、能源、環保等等。每一個產業的每一個價值鏈需求都可以是一個創新的機會。創新就是創造一種需求或者滿足一種需求。創新不是高科技,商業模式、用人模式、銷售模式都是創新。據統計80-90%技術上的創新者都沒有賺到錢,而是那些把技術創新和產品效用、價格、成本整合在一起的企業,他們才是有價值的創新。創新並不是很神秘,別人想不到的,別人不願做的,別人做不好的,你想到了,你願意做了,你做好了,這就是創新。如四川的李惠女士靠擦鞋起家,如今擁有2000餘家擦鞋連鎖店;煙台喜旺集團1996年賣豬頭肉起家,現為中國肉類行業50強企業。創新並不是不模仿,而是要在技術、成本、服務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優於模仿對象。比如星巴克,咖啡製作是向義大利咖啡館學的,營銷模式是向麥當勞學的。模仿到極致或者超越也是創新。創新並不是很復雜,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理念都可以創新。別人一天能發100份傳真,你能發10000份,就是創新;別人應付工作,你用心工作(據調查,目前企業員工真正用心工作的不到20%)就是創新。財富是創造出來的,模仿只能使財富轉移。創新雖有風險,但能使人生增值,推動社會進步。創新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有足夠的責任心,創新的意識會滲透在你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