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的西方學者稱科舉制度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主要是因為i
b.首先題目說科舉制是」第五大發明「,那麼就側重其原創性和影響性。首先排除A,易理解。然後排除c,比歐洲制度早只能說明發明時間早,不能說明其作用影響大。最後排除d,因為不是唯一的,後來也有徵辟,推薦,恩蔭等。
❷ 外國學者為什麼稱科舉制度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外國學者為什麼稱科舉制度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智者見智!
❸ 科舉考試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嗎
A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正式創立於隋煬帝時期,故選A。
❹ 歷史上中國科舉制的五大發明是神馬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❺ 為什麼科舉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的影來響是廣泛的源.對外而言,現代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借鑒和發展;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都對科舉所體現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則驚嘆和折服.
美國漢學家卜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認為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越南、朝鮮更如中國一樣是科舉社會;日本也曾經學習採用過科舉制度.對內而言,「科舉制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保持一個令人尊敬的文明水準,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舉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中國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無不留下了科舉的烙印.科舉造就了中國的讀書人群體.他們的性格就成了中國人性格的集中體現.中國人性格中,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精神,蔑視其他行業的崇尚讀書觀念,寧可個人奮斗而不求集體解放的個人主義觀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宗族觀念,當官以求富貴的官本位觀念,都與科舉制度密不可分.可以稱之為「科舉性格」.這種性格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
❻ 科舉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西方哪位學者所說 哪位大神幫幫小女子~~
原話難以考證,但丁韙良提出了類似的說法。他指出,科舉是「中國文內明的最好方面」,「當今在容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鑒而來的。」
丁韙良(1827-1916)是基督教新教教會長老派傳教士。丁韙良是清末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韙良在長老派神學校畢業後,派來中國,在寧波傳教。隨後為美國政府提供太平天國情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國,不久又來華,在北京建立教會。1865年為同文館教習,1869-1894年為該館總教習,並曾擔任清政府國際法方面的顧問。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銜。1898年又得二品官銜。1898-1900年,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丁韙良仇視義和團運動,主張列強劃分勢力范圍,「以華制華」和由美國割據海南島以加強奴役中國。繼返美國,尋復來華,協助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籌建大學堂,未成,隨又去北京。創立北京崇實中學(現北京二十一中學),並親任第一任校長。
希望能夠幫到您!
❼ 為什麼科舉制會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因為科舉制度,真正是開創了普通人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地位的願望。而這個制度對於統治者而言,既收獲了當局想要的人才,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社會矛盾。
西方人盛贊我們的科舉制度,是因為他們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中國人很多人會看輕我們自己的科舉制度,是因為我們也同時看到過科舉制度的腐朽。
而且有了科舉制度,普通的老百姓就有了希望。民間矛盾可以通過十年的寒窗苦讀去消化,對於統治者來說壓力就小了許多。
❽ 為什麼說科舉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到了清朝才廢除,對中國的影響很大很大
❾ 中國有四大發明,那麼第五大發明在那裡,是什麼呢
中國科舉制度
「中國第五大發明」 作者:白虹貫日
中國科舉制度概述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