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天工開物發明

天工開物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5 03:59:18

❶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

1、蔡倫紙。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抽割積聚(腫塊)。」

❷ 《天工開物》是誰創作的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宋應星在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出版。

體例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上篇:

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穀物的加工過程

作咸:介紹鹽的生產方法

甘嗜:種植甘蔗及製糖、養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冶鑄:金屬物件的鑄造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製作和用途

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屬礦的生產技術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殺青:造紙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屬的開采和冶煉

佳兵:兵器的製造方法

丹青:墨和顏料的製作

麹櫱: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

評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網路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在國內卻由於清朝的文字獄長期失傳。在1920年代才從日本傳回來。後來在浙江寧波發現了初刻本。

❸ 天工開物是什麼年代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❹ 《天工開物》堪稱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為何被清朝禁掉了呢

原因非常簡單乾隆帝王查看《天工開物》中發現有反清等不好文字,從而認定這是一本思想不正確的書籍,就下令《天工開物》是禁書,誰都不準許購買觀看。實在是太可惜,讓一本這么好書就蒙塵了,好在大清晚年的時候終於解禁了。


同時外國人依靠《天工開物》裡面的記載,折騰出新的文明:“工業文明!”也是工業文明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而大清還在閉關鎖國,註定了落後就要挨打,就算日後大清這只沉睡的獅子醒悟過來,可惜已經晚了。

❺ 天工開物是什麼朝代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葯、紡織、染色、制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http://ke..com/subview/22479/7573539.htm#viewPageContent

❻ 天工開物記載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在國外被譽為什麼

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天工開物》簡介:
作者 明宋應星
天工是指造物神奇當中人力所不可能達到的力量,是相對於人工而言。開物是指利用自然的力量發明創造的生產。
《天工開物》記載和總結了中國古代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發展成就。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分別記述了農作物栽培與加工、養蠶與紡織、染料與染色、制鹽、甘蔗種植與製糖、陶瓷製造、金屬冶煉與加工、采礦、榨油、造紙、釀造、顏料、舟車、兵器、珠玉等生產過程、生產工藝、工具設備等,並附有生產流程和設備圖。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智慧結晶,被譽為《中國的網路全書》,是中國古代科技經典。

❼ 天工開物屬於哪個朝代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朝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天工開物》中有糧食作物的種植、絲麻棉毛的工藝,尤以絲織品的敘述最為詳盡,基本是從養到織一條龍服務,又加有附圖,基本可以按圖索驥。

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中充滿了科學的質疑色彩,經過調查,作者很果斷的對一些明顯錯誤卻流傳甚久的說法給予了毫不客氣的否定。

比如,對本草綱目中的錯誤,對探礦中流傳很久的看法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指出老觀點的錯誤。對來自國外的新成就,也是有所分辨,比如對倭刀用的鋼鐵的質地和特點進行客觀的評價。

(7)天工開物發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八股取士的確定,理學逐漸變為僵化的科舉教條,嚴重阻礙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明嘉靖以後,王陽明的心學風行大江南北,江西成為王學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陣地。

宋應星出生於士大夫家族,有較好的學習氛圍。加上自身的勤奮好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激烈的科場競爭,曾留給他屢次不中的陰影。往後的仕途生涯也未達到決策圈的顯赫地位,但其對於學問的追求卻從未鬆懈。

宋應星治學旨趣最大的特色在於「新」和「異」,其最主要的治學途徑就是走出書齋,接觸社會。其游歷考察和底層官員的仕途經歷,使之有更多的機會來了解基層群眾生產領域的工藝流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工開物

❽ 天工開物:旱羅盤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是中國人發明的,以下為解說:

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在羅盤的發明權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中西應當分享羅盤的發明優先權。即:磁針浮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浮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是磁針用支軸支承的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後者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旱羅盤已是16世紀的事了。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參照歷史文獻記載,筆者發現,我國不僅是水羅盤的發源地,而且早在12世紀就率先發明了旱羅盤。

江西省臨川縣宋墓出土張仙人俑

世界上關於羅盤的首次記載,見於南宋筆記小說《因話錄》(書中稱為「地螺」),曾一再為史界所稱引,但其作者卻誤為曾三異,成書年代也不確。筆者根據幾種地方誌的記載,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應是曾三異之兄曾三聘,《因話錄》寫成於公元1200年前後。曾三聘是江西臨江府峽江(今江西清江)人,峽江離臨川不遠,《因話錄》與朱濟南墓年代相近,《因話錄》「地螺」不正可與臨川羅盤相互印證嗎?

世界最古老的堪輿旱羅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臨川羅盤不但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羅盤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針與水羅盤的磁針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明確、形象地表達出用軸支承之意,無疑是一種堪輿用的旱羅盤。清代乾隆年間堪輿家范宜賓的《羅經精一解·針說》曾說「指南旱針(即旱羅盤),造自聖王」,「創自江西,盛於前明」。他認為旱羅盤系中國古制,創自江西,確有見地,或許當時有所根據,可惜不能起古人於地下而問之。但有了臨川羅盤,加上《因話錄》「地螺」,說江西是羅盤的故鄉該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然而,假如對臨川羅盤的認識到旱針為止,那就既對不起羅盤的發明者,也辜負了張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羅盤十六分度制源於中國

羅盤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兩大體系。學術界曾認為前者系中國所固有,後者則純屬歐式。查西方羅盤採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記載,見於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1391年所作的《論星盤》(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關於西方羅盤(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記載,僅可上溯到1269年法國軍事工程師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court)的《論磁書簡》(Epistola de Magnete)。反觀12世紀的臨川羅盤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條刻度,根據上下左右對稱的原則,校正第一象限,補足第四象限,可以確定整個羅盤採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產生於我國。

中國十六分度制來源於堪輿家視為羅經之本的八卦。八卦圖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前者以乾坤為南北,後者以離坎為南北。宋代堪輿家王伋《針法詩》說:「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表明他的堪輿羅盤用的正是後天八卦。用後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從八卦出發,一卦管三山,則得二十四向,加其縫針,共四十八向。

現在還不能確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間在歷史上是否有過交流。唯知荷蘭18世紀有一種十六分度的旱羅盤,根據王大海《海島逸志》的描述,恰似臨川羅盤的翻版,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仙人俑手持的臨川羅盤,現存江西省臨川縣文物陳列室,吸引著愈來愈多的觀眾和研究者。更為古老的中國羅盤,或許正躺在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去發現和研究。

❾ 《天工開物》在古代設計史上有什麼意思

「天工開物」一詞取自中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工藝文獻《天工開物》。該書記載了中國明代中葉以前的工藝技術,是一部綜合性的科技巨著,被世人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之名,是借用《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辭》中的「開物成務」二詞而成。「天工」即自然規律,「開物」乃「開道釋物」。 「天工開物」表層意思即為自然力創造化育萬物。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先生在《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1942)一文中指出:「『天工』是與人類行為對應的自然界的行為,而『開物』則是根據人類生存的利益將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種種由人類加工出來。」由此看來,「天工開物」思想強調人與天(自然界)相協調、人工(人力)與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過技術從自然界中開發出有用之物。「天工開物」的思想還有一個內涵是,自然界本來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益之物,但不會從天而降、輕易取得,而是「巧生以待」,必借人力和技術通過水火等自然力的作用,再用金屬、木石工具從自然界開發出來,為人所用。「天工開物」思想強調人類順應自然規律、科學規律,立足民生的工藝造物行為,表達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工藝思想,是中國工藝造物思想的集中體現,具有豐富的設計文化內涵。

「匠心獨運」源自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匠心,即工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的創造性。獨乃「獨特」,運為「運用」。「匠心獨運」指獨創性地運用精巧的心思,形容巧妙而獨具一格的藝術構思。「匠心獨運」是「天工開物」思想的一種延續和深化。「天工開物」強調藉助人力從自然界中開發有用之物來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物質需求。然而,這種開發不能是毫無節制的恣意掠奪,尤其是在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自然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對自然界的開發除了應該符合自然規律外,還應力求在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同時,努力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並且這種開發應該是經濟、環保的。這就要求「開發」者具有「匠心獨運」的思想,創造性地進行「造物」活動。

「天工開物,匠心獨運」思想體現在設計藝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設計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尊重生態倫理,而進行「生態設計」。生態設計的理念與「天工開物」中強調「天工」(自然力)與人工相配合、自然界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相協調的思想不謀而合。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急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和索取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一系列懲罰。面對這種現狀,各國政府、社會團體以及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有計劃地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行動以改善環境狀況。在設計藝術領域中,提出和倡導「生態設計」理念,目的在於從人類造物的第一個環節來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生態設計是設計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將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降到最低的一種設計理念。從產品的設計階段直至生產、運輸、使用、維護、回收這一生命周期,都必須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進步的設計理念的推廣和實現離不開教育。突破設計藝術教育原有的以培養審美能力和藝術造型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和教學體系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對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對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來說,合理擺布我們的學科定位既關繫到我們的培養目標,同時也體現了設計藝術的本質特徵。筆者認為以設計藝術學科為主體,人文工學兩翼協調發展的「一體兩翼」學科布局不僅對應了培養具有生態倫理觀、社會責任感以及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的設計師的要求,同時也是對設計教育改革的嘗試。設計藝術學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科主體,也是重點學科;藝術學也是重點學科,還有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為山東省人文社科基地,在人文學科的基礎上還設置建築學、包裝工程等工學相關專業及方向為藝術學科提供學科支持,注重學科互補,努力打造學生廣闊的文化視野、多元的知識結構、綜合的素養、符合社會正常發展取向的健康的價值觀系統,才能使「生態設計」的思想滲透到每個學生的設計理念之中。

「天工」固然開萬物,但必須藉助技術,才能從自然資源中開發有用之物,否則自然界「合乎目的性」的美就無法展現。《天工開物》中的技術是法、巧、器三者的結合,即工藝操作方法、生產勞動者的操作技能與工具設備的結合。人只有借技術作用於自然界,才能實現開物過程。三枝博音先生認為,技術是自然界與人類協調的產物,它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賴以溝通的橋梁。只有很好地理解技術,才能在利用天工的同時假以人工去開物。在今天看來,「工」也就是科學技術。現代意義上設計的產生實際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即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內燃機的發明,使大批量的機械化生產成為可能。市民階層的出現,面對普通大眾的現代市場環境也形成了,針對他們的喜好和消費特點,原來為了王公貴族等少數人的繁冗裝飾已變得不合時宜,現代設計也隨之誕生。科學技術的進程一直在影響著設計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明,極大地影響了設計的發展方向和速度。設計只有在順應科學技術發展潮流,符合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進行自然力(天工)與人工的配合,實現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相協調的造物活動。在設計教育領域,只有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創新能力,拓展知識領域,提高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與知覺能力,才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打造寬厚的基礎,因而,「技術能力」也就十分必要。強調實踐技藝的培養,是設計藝術的本質的要求,是符合設計規律的,也是逐步完善設計實踐教育體系的必然環節。

「匠心獨運」思想反映在設計藝術領域就是「藝術創新」,同時它又是與「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技術能力」相輔相承的。創新是設計藝術的靈魂。某種意義上說,設計的誕生就是為了改進或創造已有或新的造物過程和結果,如果不能有所變化或進步,一味機械地重復,那麼設計也久失去了它的價值,所以,設計存在的意義本身就是創新的需要,沒有創新也就無所謂的設計。與設計藝術密切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是朝陽產業,創新是它的核心,有了創意與智慧,才能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那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成了設計教育的重心。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後,我國的設計藝術專業成了高等藝術教育的熱門專業,很多綜合大學、單科大學也開始設置這樣的院系或專業,藝術學院更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擴充專業方向,藝術設計高等教育雖然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模式,但多偏重於學生藝術個性和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在設計藝術教育中技術能力的培養。創新不僅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僅僅具備「匠心」是不夠的,還因該具備運用「匠心」,付諸實踐的能力。創新不是存在於想像和概念中,而在創意的基礎上運用工藝技術的造物活動。

「天工開物」中的「開物」是指根據人類生存的利益將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種種由人類加工出來。那麼,作為這種「開物」行為的謀劃者——設計師又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倫理規則,有著怎樣的責任呢?按中國傳統文化來理解,設計者,乃智者。只有假借天工的方為智者。《考工記》雲:「(知)智者創物」,而「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工」乃工匠、工巧。傳統的工匠與今天的工人不同,在造物的行為中,有意匠,也有製作,我們稱之為「手工藝」。科技的發展、工業的進步使設計與製作分離,走向了不同的社會分工。設計走向謀劃,一種運籌帷幄的規劃設想;製作走向技術,大批量的復制加工,這是符合社會發展、民生需求的必然。手工藝時代,因為人對於材料、工具、自然條件等外在環境把握的有限性,人總是對自然心懷敬畏。中國傳統工藝造物思想認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物生自天,工開於人」,將人的智慧、創造與機巧置於「天」之下,最高的贊譽也不過「巧奪天工」,即接近、近乎於大自然的造化了。工業生產時代和信息科技時代,在人的設計謀劃之下,在科技的協力之下,漸漸地,人類幾乎沒有什麼不能實現,設計者成了造物者!而同時,由這些造物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也帶給了社會人所無力控制的顛覆,環境、資源、社會現象、人性本質,凡此種種。設計的目的是解決人的需求問題。優秀的設計在於能夠更好地使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滿足民生。因此,設計和設計教育必須樹立關注民生,服務大眾的設計意識。

設計藝術行為通往人類的精神自由,卻不是人類的自我放逐,必須順應自然規律、科學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在這樣的前提下,設計教育和設計師當秉承「天工開物,匠心獨運」的思想,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設計規律,立足民生需要,以人類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尺度,運用創造性的藝術構思,服務和創意當代生活,提升人類生活質量。

閱讀全文

與天工開物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