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聖人寫出的《易經》玄妙在哪裡為何科技發達的今天還是看不懂
創立易經的人文初祖,叫伏羲,即先天八卦創造者。演繹後天八卦的是中聖姬昌。所謂文王演繹後天八卦,即《周易》。在《周易》形成之先,還有兩個版本演繹八卦。一個是炎帝的《連山易》,一個是黃帝演繹的《歸藏易》,可惜都失傳了。迄今為止,《歸藏易》的蹤跡,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道德經》中追根溯源。而《連山易》只能從千古民間口傳心授中,去發掘整理了。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經過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洗禮,我們如今雖然步入了科技發達的社會,但是科技確實發達,但是易經這種古老典籍,和科技是否發達並沒有關系,大家應該試著想一下:在先秦文明之前,人類社會真的發達嗎?當時真的有科技存在嗎?但是這本書卻誕生了,所以在我個人看來,《易經》是中華原始文明的一種思維,是中華文明的一種符號,更是一種向現代文明思維發展的一個起點,人類如果在易經的研究上花大功夫,那我想遲早有一天是能夠理解並突破一經這本書當中所包含的內容的。
『貳』 易經原創作者是誰
易經》的作者
「易更三聖」,這是秦、漢以後的作者,對於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聖」,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獨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麼三聖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釋,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聖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於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後,硬要賴掉周公在文體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於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聖」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聖」才,是指易學經過三位聖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聖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的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易學系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聖,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四)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一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漢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絕不可能的事。至於認定重復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只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傑作,至於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麼《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歸藏易》的排列為什麼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最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翼」,當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書的內容,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這便是:①上經的彖辭。②下經的彖辭。③上經的象辭。④下經的象辭。⑤《系辭上傳》。⑥《系辭下傳》。⑦《文言》。⑧《說卦傳》。⑨《序卦傳》。⑩《雜卦傳》。這是鄭氏對於《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范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了解。
至於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的認定,《十翼》都出於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是從尊孔的意識出發的。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並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復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於《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詞、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後後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並於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叄』 請介紹一下《周易》
從基本信仰方面來看,以《易》解「道」的現象貫穿於道教的產生、發展、衰落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其內容涉及了「道」的性狀,道的自身運動,「道」與「一」的關系,「道」化生天地萬物等一系列問題。在他們看來,「道」就是「易」,「易」就是「道」,《老子》的「道」的體系與《周易》的「道」的體系是完全一致的,「易」與「道」最終都成為主宰一切的神。這些領悟學堂都有的
『肆』 如何看《周易》
首先我要來介紹《周易》這本書,要介紹《周易》這本書我們就必須要回過去來講中國傳統的一些經典問題。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在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中,其實每個悠久的民族文化裡面都有自己的經典性的著作,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同樣有著經典性的著作。就中國文化來說,中國的文化有三教形成了它的基本思想構成,儒家、道教、佛教。其中儒家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主流,漫長歷史時期當中的主流,在儒家文化裡面有一些重要的經典,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所謂的四書五經。四書是在宋代以後確立起來的經典,是在五經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在宋代學者看來,四書可以用來人們理解五經思想的一個台階,因為五經離我們太遠,不是說離我們,離宋代人就已經比較遠了,所以說宋代人離五經就感到比較累,所以宋代人就編了一個四書,把四書上升為經典,通過四書來理解五經,五經中間有一本經就叫做《易經》。其實《易經》本身無所謂是經,它本來就是《易》或者是《周易》,之所以成為經是因為在漢代,隨著儒家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正統,所以儒家傳統的這幾本書就上升到經典的地位,所以才被稱之為易經,它本來的名稱應當叫做周易。在傳統儒家的著作當中,本來有六本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後來《樂》遺失了,只剩下五本,《周易》這部經典在這五本經書里頭有它獨特的地位和它的意義。差不多是什麼樣呢,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的話,其他的幾本經實際上涉及到的是我們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一些具體層面,可是《周易》這部書提供的是所有這些公共和個人生活知識的基本層面的一個背後的總的知識的支撐。大家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就好比說在經典物理學時代,雖然有很多的技術、很多的工程、很多的知識,構成所有這些應用性知識背後的知識是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今天我們有新的很多的知識,然而在這些知識背後的那個支撐,我們可能把它理解為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它是構成了一個時代知識最基礎的東西。《周易》這部書其實就有一點這樣的性質,它對於中國其他的經書當中所呈現出來的知識系統,這本書就構成了它的一個支撐的支撐。正因為如此,所以《周易》這本書又可以被成為眾經之經。《周易》這本書由於這樣的性質,所以它影響中國人就非常的深遠,以至於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過,陰陽五行,五行是另外一個系統,指陰陽而言的,它是《周易》這本書裡面的基本思想方法。陰陽五行構成了我們中國人一切行為的定律,是不變的定律。盡管到今天我們大家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很多行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其實我們不自覺的依然會有一些表現。比如說我隨便舉個例子,這位女同學把你的左手伸出來,舉高一點,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左手上戴了一個玉環,你為什麼沒有把它戴在右手呢?她可能是無意識的表現,也有人把它戴在右手,但是一般來講應該戴在左手,因為在中國傳統裡面左代表著陽,右代表著陰,所以民間看相會有所謂男左女右。其實左代表的陽是代表著它的珍貴一面,所以說你既然戴佛珠等等的就表示禮佛,所以戴在左手上就表示一個意思。比如說你跟人家敬酒,應該站在人家的下位,而不能夠站在人家的上位,下位在哪裡?右邊。所以說這樣一些生活的細微末節的表現,其實都是跟《周易》的思想依然是延續著它的思維慣性的。待會兒講了以後大家可能會看到更多的一些問題。我們講《周易》這本書雖然在兩千多年以前,三千年甚至更久,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它形成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慣性,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至於它還有很多其他層面的問題,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更為普遍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這本書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因此我們常常會對這本書有很多的地方充滿著它的神秘性,以至於不知道怎麼樣面對它。假如說各位有興趣到坊間買一本《周易》的時候,你會發現拿來翻起來讀不下去,因為《周易》這本書可能讓大家覺得不知道從何理解。其實可以理解,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也沒有幾個人能聽懂是一樣的。我不是要拿《周易》跟相對論作比較,我想說的是,它作為一個民族所有知識背後的那個基礎性的東西,它肯定是有一些超乎於我們經驗層面以上的東西,所以說我們對它的理解可能就有一些困難。我希望今天在我的演講過程當中能夠幫助大家消除這樣一種神秘性,可以為你們以後自己有機會去讀《周易》有一個基本的入門,這是我今天希望達到的目的。先簡單介紹一下《周易》本身,作一個概述。關於《周易》的解釋其實是一個比較多樣性的,在座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借來《管錐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這本書,如果知道這本書的話打開《管錐篇》的第一頁,他寫的第一個札記就是易有三名。就是《周易》這個書名本來就有好幾個含義,周就有好幾個意思,有人說這個周代表的是周朝、周代,第二代表著普遍,第三個代表著這個周是圓的,也就是說是循環的。易也有好幾個意思,第一個是變化,第二個是簡單,它也有不同的意思。其實就是說《周易》這個書現在一般我們都認為它是在周代所形成的,既然它是一個那時候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其實在周以前有商朝,商以前有夏朝,據文獻記載,夏、商、周三朝都有自己的類似於《周易》這樣的著作。在夏朝這部著作叫做《連山》,表明裡面所提供的思想和知識就像山一樣綿綿不絕、連續的。而商朝叫做《歸藏》,就是所有的知識是深藏在那本書裡面。《周易》就是《周易》。後來我們說夏、商、周三部這樣的書流傳後世只剩下了《周易》,而《連山》和《歸藏》在後世的文獻裡面只留下了一些殘篇,很少。也就是說《周易》這部書作為人們認識自然和人生知識的一個基礎,這個書其實並不是說它是憑空來的,是在我們祖先認識過程當中有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只不過這個推進的過程當中,周所提供的《周易》要比前兩者更為人們所接受,用《論語》當中所講的,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也就是周的知識和他們的認識,是在接受和吸收了夏、商的文明之後才產生的,所以它當然就可能勝出一籌。相傳,《周易》的創作完成經過了三個偉大的人物,所以在易學史上有所謂的易經三聖這樣的說法。這三個偉大的人是誰呢?第一個是伏羲。伏羲畫卦,伏羲的工作是畫了卦。卦是什麼呢?卦就是八卦。我這里有兩張圖,我們只看卦,卦有乾、坤、坎、離、震、艮、兌、巽,至於他們後面那兩句話,比如乾三連、坤六斷,這是一個口訣,便於人們記憶,這一符號裡面的天地,乾卦代表著天,坤卦代表著地,也就是說在《周易》的作者看來,八卦分別代表著世界當中八種最重要的東西,而由於這八種最重要的東西,又構成了整個世界的萬世萬物。當然在這個八卦當中又有更重要的卦,那就是更為重要的四卦,乾、坤、坎、離,也就是天地水火,韓國的國旗四卦其實就是乾、坤、坎、離,在《周易》裡面兩個最重要的卦稱之為天地卦。這是伏羲的工作,創造了這八個卦。大家可以看這八個卦只是用兩種符號來構成的,一個是兩根短線,一個是一根長線,所以這種一根線一根線就稱之為爻。在八卦當中可以看到是由陰陽二爻演化出來的。伏羲畫的八卦在我們今天看來好像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一個符號。如果假設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從樹上下來的猴,這些猴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都是一樣的光著屁股,現在我們要把這一群猴進行識別,給每個猴取一個名字,那也不容易,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我們必須要通過某種方式給大家區別開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我們現在是古人,我們面對的世界是渾然一體萬物的世界,我們現在要對萬物進行明確的指稱,很不容易。就好像我今天看到在座各位,我跟大家不認識,當然大家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因為剛才有人介紹了,可是我並不知道你們叫什麼名字,我現在要指認你們,就不太那麼容易。所以古時候實際上是創設的一種符號體系,用這樣一個符號體系能夠來指認世界萬物。可是大家可以看到世界萬物很多,怎麼可能用一個符號非常簡單的把它指認出來?這就很難。大家都知道計算機能夠在短期內大量的迅速計算,是因為它採用的不是十進位制,而是二進位制,周易恰恰就是二進位制。雖然在易學的研究當中,有學者認為周易對現在的二進位制數學有它的貢獻,但是這只是一種說法,當然也有一些蛛絲馬跡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因為二進位的創造者萊布尼茲取得很大的貢獻,而萊布尼茲早年是通過傳教士接觸到了周易,這在萊布尼茲大量的書信裡面已經反映出來了。所以問周易對二進位制是不是有影響,可能也是有影響的。我在這里不講這個問題,我想來說明伏羲畫卦是如何通過這樣陰陽二爻就能夠把它區分出來的。一根陽爻,一根陰爻,那就好比是現在我們是從樹上下來由猴子變來的人,大家把屁股露出來以後會發現,其他都一樣,只有一個不一樣,有雄性的,有雌性的,多一個把或者少一個把。就好像醫院護士接生的時候就告訴那個母親,或者是守在產房外面的父親說,你生了個兒子,你生了個女兒,其實都一樣,就是一個肉團,可是他告訴你這是一個兒子,因為他多了一個把。所以陰陽裡面首先因為一個把來表明這是一個陽性,那是一個陰性,所以首先把兩類人區分開來。區分開來以後,可是還有那麼多人,怎麼辦?在雄性裡面,都是陽爻裡面,又看到那一群都是有把的猴子裡面,有一批猴特別的剛猛有力,那就給他加一個把,而那個雄性裡面不是那麼孔武有力的,比較溫順的那批,就在陽爻上面加兩個短線,表現他有點陰性。本來是一個混沌的,本來天地萬物是一個圓,是萬物混在一起的,首先分出一二,然後在一裡面又分出一二。陰性的猴裡面也可以分出,有些同樣是雌性動物,有的雌性動物脾氣比較像雄性,有些比較女性,所以它也可以再分。大家可以看到,又分出陽陰陽陰,每一個上面都可以分。所以有這樣一個陰陽就可以衍生出一層層的上去,而這個衍生規律正是二進位制。2的N次方,當N=0的時候,就是沒有關系,是1,是混沌不分的狀態。當N=1的時候,就是2;當N=2的時候是4;當N=3的時候就是8。八卦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不管世界有多麼龐大,都可以用陰陽來簡單的分出去,而且永遠不會重復。所以說畫卦非常重要,這是符號的創作,有了這個符號使得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個符號來對這個世界進行表述和指認。比如說我們今天這么多人,我本來說外面的同學站起來,誰知道是哪個同學?好像老師在指你,其實我不一定在指你。可是如果我們有符號就可以很明確說,某某,當然也可能這個某某跟那個某某是重復的,沒問題,我們再區分一下,如果他叫張三他也叫張三,沒問題,我就說那個高個子的張三。這就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把事物區分出來。周易畫卦的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個符號系統加以描述。經過很多年以後,到了周文王的時候,相傳他的貢獻就是把六十四卦一一對應,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用它來解釋人是社會的種種現象,所以就變成了演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一共有六十四個卦,八八重疊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所謂文王演易,就是由八卦上升為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其實就構成了整個的知識系統,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遇到了問題,就會用六十四卦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什麼意思?比如說今天我們每個人在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里有一瓶礦泉水,以我的經驗我來這里講課,主辦方會給我提供一杯水,不管是瓶裝的水還是一杯茶,我想這是干凈的,假如是茶,裡面倒了水,我覺得也是沒問題。然後我再打開,它確實還是密封的,所以我就打開了,我就可以喝了。為什麼?因為我的知識、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杯水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假如說現在我拿了這杯水,我想應該是給我喝的,結果看到這個水為什麼比正常的水少了,然後我再一擰,怎麼這個口也已經打開了,好像是有人喝過了,那我就不應該再喝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就是以我的經驗和知識來判定這件事情是不宜做的,當我願意去做表明這件事情對我是有利的,當我不願意做就是這個事情對我是沒有利的,因此在判定上我們就說,有利的事情就是吉,不利的事情就是凶,吉凶的判定就是很清楚的。雖然我們以為是清楚的,但是有時候可能是被人騙了,即使是被騙了也是有一種知識在支撐著你。比如說女同志一天到晚把臉上抹,她總認為把臉往上抹可以保護皮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因為皮膚老是抹要老化了。可是所有的廣告、所有的宣傳、所有的知識告訴你,沒有問題,這是好的,所以你就相信了,繼續抹。這還是一種知識的支撐,總之是一種知識,我們所有行為的背後都來源於我們的知識。包括我們開汽車,我以60碼的速度往前開,你怎麼就放心的開呢?你就不怕你的車萬一剎車有問題呢?萬一剎車有問題不是就要撞死人嗎?就像我們開著我們的汽車要過錢塘江,你怎麼敢過呢?你怎麼就不擔心萬一從這個橋上掉下去怎麼辦?所以以你的經驗是沒有問題的,或者以你的經驗覺得有問題你就不做了。但是恰恰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這樣的問題,有一些事情你是必須要做的,可是以你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沒法判斷,比如說所有的知識來幫你判斷的時候,都是只有50%,好像這件事情可以做也是50%,不可以做也是50%,所以你就拿不定。拿不定我們怎麼辦呢?通常是用丟硬幣的方法,但是現代人常常認為自己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不願意丟硬幣,你真的願意丟硬幣嗎?假如你丟了一個硬幣的時候,本來你想花朝上是吉,花朝下是凶,可是你啪啦一丟,結果花朝上是吉的,可是你又想是不是再丟一次吧,再丟一次花又朝下了,一正一反,然後你就不放心,那我們三局二勝,再來一次,三句二勝之後還會來五次,有這樣的經驗嗎?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更多的是來自於什麼呢?假如我不確定的時候我會去咨詢別人,我去找我的朋友,告訴他這個事情,問他應該怎麼做,我擺不定,你幫我分析一下。然後我這個朋友跟我說應該做這個事,他雖然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我聽下去覺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我還是不敢。我再去問問另外一個,我的老師見多識廣,他給我分析來分析去,結果說還是不應該做。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在這樣不斷咨詢的過程當中,你的朋友、你的老師並沒有幫你做任何的決定,只不過是你在不斷咨詢的過程當中,把你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在這樣的傾訴過程當中消解掉了,最後還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但是你通過這樣的傾訴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講,如果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問神,沒有神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一個工具,那就是周易。周易就是一個知識系統,我們通過一套儀式來幫我們判定,做這個事情的決定是吉的還是凶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周易的作用。同學們可能會問我,老師你說,這樣一套周易的占卜,如果是吉,如果是凶,准不準?我告訴大家,准。這個准不準也是個概率,什麼叫准?100%那是准,連孔夫子也說沒有100%,有75%可能就不錯了。比如說我們不知道明天股票是漲還是跌,你每次就按照算卦來定,有75%那也不錯了,你肯定這輩子還是賺多賠少,還是賺了。可是既然如此,我告訴大家,你不用周易來算也可以,所以周易就會衍生出簡易卦。大家在寺院里看到過用三個銅錢卜卦嗎?那個就是簡單的三個銅板就可以。甚至還有更簡單的梅花易,拼就行了。還有剛才這位老兄講了,你就拿個硬幣投。但是你要記住,我們說統計你的75%的勝算是你的一生嗎?從今天開始凡是遇到疑難問題你就投硬幣,凡是花朝上的就是吉的,花朝下就是凶的,你不要老反悔,因為投硬幣很簡單,投一次就是投一次,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吉,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老,你把每次結果計下來,你會發現75%的勝算。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用投硬幣呢?我們為什麼還要演卦呢?投硬幣很簡單,正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不相信它,我們有沒有這個經歷?你花了很多錢買的東西就以為是好東西,其實花很多錢買來的和花很少錢買來的東西是一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花了很多錢你就當它是個東西,就是這樣。所以演卦的時候要卜一個卦要費很多的周折,古人算卦很認真的,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要洗澡、要沐浴、要焚香,然後用非常正式的儀式進行演卦,所以這個過程非常神聖、非常認真,所以你得出一個卦大半就不會隨隨便便的推翻它。就好像你考大學的決定,選擇某個志願都是很認認真真想過的。或者說再舉一個庸俗的例子,男男女女談戀愛,談來談去,到 後說跟他結婚了,你要知道一結婚就意味著你把你的一輩子賭上了,可是你就會很認真的生活,不會今天結婚明天就離了,其實盡管這個風險是巨大的,你就把自己一輩子綁架在這個人身上了,很莫名其妙的。所以我們講它是很慎重的過程,很神聖的過程,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儀式,婚禮等等搞來搞去的事情,很莊重。演卦也是一樣,通過一個非常嚴肅神聖的過程,然後我們得出一個卦,我們對這個卦就會有一種敬畏,然後我們就會說吉就是吉,凶就是凶。 文王演易以後的六十四卦純粹就是一本占卜的書,什麼是占卜的書?就是斷吉凶的書。可是到了第三個偉大的人物,孔子讀了幾回就寫,寫了再修改,等等這樣搞,一搞了就搞了十篇文章,這十篇文章是孔子解讀《周易》文字,所以稱之為系辭,就是這些話是掛在那六十四卦下面的,所以孔子的內容變成了最早的對《周易》的解釋。《周易》本身被稱之為經,對它的解釋我們都稱之為傳。孔子有一本書《春秋》,《春秋》到了漢代有不同的學者來解釋,或者同時代的人就有人來解釋,解釋的那個東西就叫傳。比如說我們知道有一個叫左丘明的人來解釋《春秋》,所以左丘明的解釋叫做《春秋左傳》,還有一個《穀梁傳》,還有一個《公羊傳》。本來傳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但是因為孔子的地位高,相傳這個傳是孔子寫的,孔子的《論語》都變成經了,四書裡面第一部是《論語》,所以孔子寫的對《易經》的解釋也同樣變位經。所以雖然分為《易經》和《易傳》,但是《易經》、《易傳》這以後就合二為一了,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個文本。通過這樣一個過程,由於孔子的解釋,使得《周易》這部書又從一個純粹占卜的書變成了一部知識的經典。但是當我們說這部書是知識的經典的時候,我們說它是一部哲學的著作,而不是科學。因為科學是一個近代的概念,嚴格的科學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的,是可以被證實的東西,那叫科學。可是古時候像《周易》裡面很多東西並不是實驗可以證明的,很多實踐當中的問題是沒法證明的。可是這些東西我們說它不是宗教,因為宗教有一個神,有一個信仰,它不是宗教,它的所有道理是建立在對於一個知識的闡述上面的,是通過你的經驗理性闡述上面的。比如說復卦裡面有一爻,不遠復。走得不遠就要回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學習當中難免會要犯錯,犯錯就好比背離了你的主體,你的本體離開了,可是你要是時時的不遠就要回頭,就是這個錯誤才犯、才有萌芽,你就能夠回頭,這樣這個錯誤就沒有問題,所以叫做不遠而復。當一個父親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復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告訴你,用這樣一個名字提醒你,你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缺點,不要走得太死。在我們中國文化裡面有大量的人是用《周易》來取名的,比如嚴復,上海過去有個著名的周而復,隨便查一查會有很多。《易傳》經過孔子的完成以後,它就變成了一部哲學的著作,所謂哲學的著作就是說它不是宗教的著作也不是科學的著作,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它的特點是訴諸於理性,而不是訴諸於信仰,它的結論又是可以用經驗來印證,但是又不可以用實驗來證明的,是這樣一個情況。這里的一個問題是,《易經》和《易傳》加起來以後,使得《周易》的性質就變成了它的復合型,它既是一部占卦、占卜的書,同時又是一部哲學的書,所以不同的人在運用它的時候就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這里是大家要注意的。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我要補充一下,我剛才所講的,《周易》這部書經過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偉大的聖人,這只不過是說大家把它理解為這本書經過了三個長遠的時代,未必就是這三個人的創作,它只代表了那個時代。比如說畫卦的應該是屬於伏羲那個時代,而演易的時候大致在文王的那個時代,而創作《易傳》的十篇文章大概是孔子發起,但是它的完成可能是由他的在傳的學生一點一點完成的,所以經過了三個不同的時段。在說明下面我要舉例六十四卦的時候我先說一下這兩幅圖,一個先天八卦,一個是後天八卦,因為待會兒講到應用的時候會要用到這兩個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這兩幅圖都是宋代人根據《周易》裡面文字的形象化的描述。圖書、圖書,今天我們的圖書館叫圖書館,什麼叫圖書館?就是藏書的地方,為什麼叫圖書呢?是有圖有書,以前只是書,沒有圖的,有圖是後來加進去的,是為了書傳播的方便。就像小的時候我們看連環畫,我們看圖比較容易理解,宋代的時候學者們在傳播《周易》的時候,為了讓它更為形象直觀,所以把《周易》裡面的很多文字通過圖來表現出來,其中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是來自於這兩幅圖。當然這兩幅圖到底表明了什麼問題,其實學術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想用一個簡單的解釋,所謂先天八卦,大家看這幅圖意識到,八卦兩兩之間的符號是完全對稱的,先天八卦以天地為對稱,而後天八卦以坎離為對稱,是水火為對稱的,但是其他的卦就不是對稱的。這里就意味著什麼?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中國人講,你今年幾歲,我們多半講虛歲,為什麼講虛歲呢?因為中國人從受孕那一刻起就算是生命出來了,西方人講周歲,所以我們生下來你的生命已經是十個月了。一個生命的形成是由陰陽二氣的結合。從理論上來講,天地陰陽之氣的結合應該產生的事物是完美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先天而言,萬物應該是對稱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生下來就應該是兩個耳朵是對稱的、兩個眼睛是對稱的,眉毛是對稱的,嘴巴也是對稱的,整個人的形式就是對稱的。可是同學們回到家裡自己面對鏡子照照看,你都會發現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對稱的。而且我告訴同學們,年紀越大不對稱就越來越厲害,如果你生病的時候不對稱就更明顯,如果到老了快死的時候就徹底歪了,鼻子、嘴巴都歪掉了。所以後天是不對稱的。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理論上的對稱在天地陰陽之氣感應一剎那產生這個事物,受胎時候形成一個物的時候,它可能受到當時那一點點的影響,或者有一點點的不完美性,所以它就發生了一種偏轉,所以它就不完美。一對夫婦生三個孩子,都很優秀,也長得很好,理論上應該說三個孩子都是一母同胞,應該是長得一樣的,可是就是有智力、腦力、體力的不一樣,為什麼呢?可能就在受孕那一剎那陰陽之氣發生了偏轉。所以先天和後天有區別。通常先天是用來算命的,在江湖上面使用,而後天八卦是用來斷風水的,因為後天八卦是幫你來調整,算命算的是先天的,你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早就定了,我們講命定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早就定下來了,但是後天是可以調的。這是解釋這兩幅圖,解釋之後待會兒講應用的時候大家才知道有什麼東西。然後解釋卦,六十四卦就是有六十四個這樣的卦形成的。這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卦一就表明它是第一個卦。乾上乾下,這就是乾,告訴你上面是乾下面也是乾,也就是六到線都是陽線。怎麼讀這個卦,《周易》有自己的讀法。《周易》的讀法從下往上讀,六根爻是從下往上讀,最底下的爻叫做初,第二根爻叫二,第三根爻叫三,第四根爻叫四,第五根爻叫五,最上面那根叫做上,所以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是什麼意思呢?九代表的是陽爻,所以當我們說初九,就一定代表著最底下那根爻是陽爻,如果是陰爻我們就稱之為六,我現在說六二,就是說第二根爻是陰爻,這是讀爻的方法。第一根爻告訴我們是潛龍勿用,這是對於初九的解釋,每個爻都有一句話來解釋,這句話被稱為爻辭,剛才孔子十篇裡面有一個系辭,這個稱之為爻辭。乾卦也有一個解釋,叫做元亨利貞,這是對乾卦的解釋。乾卦跟其他的卦有區別。在六十四卦裡面,乾卦跟坤卦跟其他的卦有區別,那就是乾卦跟坤卦都有最後一句話,用九或者是用六。其他的六十四卦是沒有用九、用六的,就是六根爻辭的解釋就OK了,只有它是有用九和用六的。換言之,到底用九和用六怎麼解釋,歷代的易學家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說法是說因為有一個變爻的問題,如果全變那麼就用用九,這是有不同的解釋,我們不去管它。六十四卦都是這樣的,這個卦來說明什麼問題?假如說我遇到什麼事,今天把握不定,我就來佔一卦。啪,是乾卦。乾卦是什麼意思呢?它代表著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天為象徵,我們看到天上雲在那裡飄來飄去,天上下雨,所以萬物成長,所有事物在這種成長過程當中並行了。天有光明有黑暗,日夜循環,所以時間也就確定了。所以天象的變化使得我們所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本來的位置確定你的性質、你的軌跡,每個事物各盡自己的本分來做事情,所以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得到成長,天下各國都很安寧平和,所以乾卦是告訴你這樣的意思。這里只是講它的意思,還有六條爻,這個圖像的意思,所以他來解釋這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六根爻表明什麼呢?表明很剛毅,不變。大家看閱兵式的時候,飛機飛過要拉噴氣,為什麼要拉這個噴氣呢?是一種速度感,讓你感覺到是很強硬的一種意象。所以用天象就表明宇宙是很剛健的,什麼是剛健呢?他不會隨隨便便改變,他也不會改變。《詩經》里有一句話,「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雞到了
『伍』 什麼叫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陸』 《易經》既沒有作者,也沒有創作年代,孔子五十多歲才接觸《易經》,是矛盾的,有謊說是孔子的註解,胡扯
易經博大精深,是中國人千百年提煉出來的精髓。
『柒』 三十六計創作者
三十六個計謀,大部分來自孫武的作品《孫子兵法》中,是由後人在研讀《孫子兵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其中戰例則有國內外各處的。另外部分計謀則來自後人對部分近代或當代戰役想出來的。
所以《三十六計》的著作過程經過了許多年代和許多人的智慧結合,沒有單一或固定的作者
『捌』 八卦陣的創造者是誰
八陣是孫臏創造的?孫臏,生卒年不詳,他的本名沒有傳下來,因為他受過臏刑,即剔去膝蓋骨,所以稱為孫臏?是孫武的後人,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即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一帶?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相傳,孫臏早年曾經與龐涓一道跟鬼穀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便陰謀派人把孫臏騙來?孫臏到了之後,龐涓越發害怕孫臏的才能超過自己,更加嫉恨他,於是蓄意用計陷害孫臏,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蓋骨,並在額頭刺字?孫臏也因此得了這個名?
龐涓的目的是想把孫臏埋沒起來,讓世上再沒有同他競爭的對手?不久,有位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與之相見,說動齊使?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奇才,便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了齊國?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
周顯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八萬由大梁出發,北上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打破魏軍的圍攻,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率兵八萬救趙?
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把主力集結在預設陣地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准備殲敵?
大約在農歷十一月間,龐涓回兵桂陵,遭到齊軍截擊,敗回大梁?圍魏救趙的成功經驗從此被中國歷代兵家所借鑒,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桂陵戰後的十三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國在韓魏兩軍久戰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直取魏國首都大梁?
魏國得知齊軍攻魏救韓的消息後,立即撤去圍韓之軍回到大梁?魏國國君魏惠王決心集中主力迎擊齊軍,以報桂陵之戰失敗之仇,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十萬軍隊主動迎擊齊軍,尋求決戰?
孫臏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彪悍驍勇,輕視齊國,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後乘隙予以致命打擊?
孫臏還具體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就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退卻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戰鬥力迅速減弱,以誘使魏軍追趕?
果然,龐涓見齊軍爐灶天天減少,得意忘形地說:「我原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士兵就逃走過半了!」於是丟下步軍,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銳部隊,兼程追趕?
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天黑當可趕到馬陵,即今漢南范縣西南?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埋伏兵馬?他命令削去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木頭上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然後命令齊軍善射者一萬人,手執強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說:「夜裡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見白色木頭上寫了字,鑽火照看,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彼此無法相顧?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已經智窮兵敗?齊軍乘勝攻擊,全殲十萬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而歸?孫臏也由於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
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孫臏在《孫臏兵法》中提到的八卦陣,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而創造的?
『玖』 你見過的精通《易經》的高手都高到什麼程度
在講述精通《易經》的高手都高到什麼程度之前,有必要先弄明白什麼是《易經》,《易經》講的是什麼,《易經》有什麼用。不然你根本不可能理解為什麼精通了《易經》之後的人,一個個都那麼厲害。他們簡直可以說是能博古通今,預言未來,避禍躲災,察言觀色之間就能了解一個人的過去與未來。
其實《易經》看上去難,學起來容易,想要精通卻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從古至今學習的人有很多,真正能被稱為精通的就只有那麼數十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