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

發布時間:2021-08-05 02:50:35

Ⅰ 印刷術是如何西傳的

我國印刷術發明後,就逐漸向國外傳播。首先是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之後又通過伊朗、埃及傳及歐洲,這西傳的經過頗為曲折,而且時間長達800 年之久,我國在公元7 世紀已經發明了印刷術,而歐洲正式開始採用是在公元14世紀末,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印刷術不像造紙術,養蠶那樣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傳到西方呢?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謎,流行著不同說法。「一、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史》一書中認為,「印刷術西傳之舉,可能是由維吾爾人在蒙古時期完成的……如果印刷術由東方傳到西方的過程中有過那麼一個中間環節的話,即熟悉雕版印刷又熟悉活字印刷的維吾爾人極有機會在這種傳播中起重要作用。」公元9 世紀,回紇人維吾爾族居住在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這里當時處於中西交通的樞紐地帶,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1902~1907年,在吐魯番的古代遺跡中,發現了大量的印刷品的殘頁和碎片。對這些印刷遺物的分析表明,約在13~14世紀的時候,回紇人的印刷工業曾經相當發達,而且,回紇人的印刷術是源於宋朝和元朝的。1907年的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回紇人的木活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這完全是按王楨的方法製造的。回紇人也曾大量印刷書籍,隨著書籍的流傳,把我國的印刷術也傳到了中東一帶,直至埃及,並經由那裡影響到歐洲。二、波斯(今伊朗)是我國印刷術西傳的另一中繼站。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公元1221年攻佔波斯,也把漢、蒙等民族的文化帶到了波斯。這以後,波斯逐漸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但是由於宗教的原因,波斯的印刷事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伊斯蘭教徒認為,真主像是不能印刷的。公元1294年,伊爾汗國曾在波斯的首都塔布里茲,用雕版印刷術印刷,發行過一種紙幣,紙幣是仿照元朝的「至元寶鈔」用漢字和阿拉伯文兩種文字印的,這顯然是宗法中國的印刷術。可是,這次紙幣的發行引起了很大的騷動,僅發行三天就以失敗告終。此後阿拉伯的文獻就再沒有從事印刷的記載。由於阿拉伯世界對於印刷不感興趣,因而延遲了印刷術迅速向西方傳播的過程。但是,印刷術的優越性還是吸引了有些阿拉伯人。在19世紀末,埃及發現了50張阿拉伯文印刷紙片,其中有《可蘭經》殘頁。據西方學者斷定,這些印刷品是公元900 ~1350年之間的產物。在這段時期,埃及地區正處於伊朗統治之下。這是阿拉伯地區有人從事印刷的鐵證。波斯著名的歷史學家拉施德在其公元1310年完成了名著《世界史》中,也有關於中國的印刷術的詳細描述。波斯的印刷品和拉施德的名著都曾經流傳到歐洲,這對於歐洲人認識印刷的意義、作用和方法是有幫助的。三、從1096~1270年,歐洲發動了八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把中國的印刷品如紙牌、版畫陸續帶到歐洲。豐富了歐洲人對印刷的認識。在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許多歐洲人到中國,回去後寫書談到中國紙幣的情況,義大利旅遊家馬可。波羅,曾於1275年到1295年留居中國,歸國時帶去了元朝的紙幣,並在他的《游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歐洲一學者曾經講過,歐洲雕版書籍幾乎在一切方面都和中國的模式完全相象,「我們只能認為,歐洲雕版書的印刷方法也一定是嚴格按照中國的樣品復制的,把這些樣品書帶到歐洲來的是早期去過中國的人,只是他們的姓名沒有能夠流傳到今天而已。」14世紀末,德國的紐倫堡已能夠印出宗教版畫,義大利威尼斯也成了一個印刷聖像的中心,那些來過中國並且看到過中國雕版印刷的歐洲人則是在中國居留期間,直接從中國印刷者那裡學會這項與歐洲傳統迥異其趣的技術的。「四、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中葉,中國的北面俄羅斯也為蒙古人所統治,印刷術有可能先傳入俄羅斯,再由俄羅斯傳入歐洲,因為俄羅斯貨幣中有印有顏色的皮革或毛皮的皮幣,這當然是仿照大汗印的紙幣。16世紀西班牙史學家剛柴豐說過:「中國人懂得並使用印刷術,比谷騰堡要早500 多年。」他推測這個發明,是經過俄國與莫斯科或經過紅海與阿拉伯傳到德國。「五、元朝初年,由於連年戰爭,蒙古軍許多懂得雕版印刷的工人,與所到之處的群眾、部隊都有接觸,於是,諸如版畫、符咒、紙牌、紙幣一類的印刷品隨之傳入,使得這些地方的一些城市,成為推行雕版印刷活動的活躍地方,對歐洲產生印刷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中國印刷術究竟如何西傳的,這一爭論方興未艾,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得世界政治地圖重新劃定一樣,印刷術西傳的「新大陸」也一定能找到。

Ⅱ 印刷術是怎麼傳到西方的

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十四世紀末年,歐洲就開始有了雕版印刷品。他們最初印刷畫像,接著就用雕版印刷書籍,印刷方法和中國相同。

1450年前後,德國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谷騰堡使用活字印刷,比畢升使用活字印刷已經晚了四百多年。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2)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擴展閱讀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在亞洲的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或是由於受到中國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製經書。

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

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

考慮到雕版印刷術從發明到完善應用,從在民間流行到引起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重視和記載,其間必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因此,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

它採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張紙上套印出多種顏色。其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顏色的多少,分別刻成相同規格的版,然後,再按顏色的先後次序逐塊印刷。套版的規格尺寸都要求准確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證在印刷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移動。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熟練的技藝來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稱為套印本。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製作技術是關鍵。我國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了許多嘗試,也曾成功。畢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近代的鉛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膠泥製成一粒粒活字,經火燒硬,排置於一塊帶框並鋪有松香、蠟和紙灰混合土的鐵板內,用火加熱,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將其壓平。類似鐵板可備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燒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數十個,以保證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則隨用隨燒,極為方便。畢升不僅發明了膠泥活字,並且還用這種方法印過書。

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

(3)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擴展閱讀: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研討會上共有來自6個國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題演講。

如韓國韓語博物館學者的《李氏朝鮮早期的書信、印刷及紙張》,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學者的《十九、二十世紀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術與知識發展》,德國克林斯博爾博物館學者的《對印刷術的一些思考:誰印刷?什麼是印刷?為什麼印刷》。

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學者的《韓國為印刷文化傳播與保護所做的努力》等。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了英文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以紙墨、雕版、活字為主的技術發明,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中華印刷術的發明,引領和啟發了世界其他地區印刷術的發展,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李英對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進行了思考。李英說:「在印刷術的故鄉,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和個人正在為推動印刷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在「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優秀印刷文化帶進了校園、軍營和社區,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反響。由該館主辦的「中華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展出。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籌劃創辦《世界印刷文化》雜志,成立印刷術相關課題小組,建設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今年6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牽頭,國內16家印刷博物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

Ⅳ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與發展史,利用印刷術形成的產業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元朝末年(14世紀中後期)已有朱墨兩色套印的《無聞和尚注金鋼經》。

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內發現了三幅彩刷的《南無釋迦尼佛》,據與同時發現的其它文物相印證,其印刷年代應在遼代統和(983—1012年)年間。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根據沈括《夢溪筆談》 「卷十八」記載。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我國宋朝人畢升,時間是公元1041—143年。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

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是在1590年中國澳門排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一書時才得見。值得一提的是木活字的使用,元代王楨在任安徽旌德縣縣官時曾著有一部學術巨著《農書》,因字數較多,使用雕版印刷不僅耗資高,而且還費時費力。

後請木匠刻木活字3萬,先行試印6萬余字的《大德旌德縣縣志》,獲得了成功。為方便排版,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架,使排字從完全手動轉為使用簡單機械,提高了效率。他還把木活字製作方法和操作程序進行了認真的記錄和整理,寫成《造活字法》一書。

刻書是繼沈括記載畢升活字印刷術的又一部記載我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主要歷史文獻。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早於西方近400年。而且,與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時,省料之優點,為中國和世界的印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代的鉛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種。自動排字鑄字機。需要鑄造的字由打字機一樣的鍵盤輸入,每打完一行字,機器會自動將那些字的字模放下,隨即射出合金鉛自動鑄造出輸入的字。其操作與自動排字同樣依靠鍵盤輸入,但得到的是單個字的,比手工排字進一步。

油印技術———油印又叫孔版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鐵筆在紙、布或金屬薄鐵上刻劃出微孔,以此作版置於紙或其它類承印物上、加油墨後,用輥和刮片使油墨從刻版上的微孔漏印到紙上。中國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現過類似於今天油印技術的鏤空紙版印刷和絲網漏印方法。

用來在絲織物上印製花卉和圖案,稱之為「夾纈」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

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

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做活字,而且還製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

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於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

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製版的製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

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於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採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

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於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

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製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由於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

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製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4)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擴展閱讀:

深遠意義: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勛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關於印刷術的故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布衣。湖北英山縣人,卒於北宋皇佑四年二月。宋初為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為盛行。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後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

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

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升跟著「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後一行時,畢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畢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後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幹了以後,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製的木格里;然後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採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Ⅳ 印刷術是發明於哪個朝代

北宋平民抄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襲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Ⅵ 有沒有一個是《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還有一個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的pdf,感恩

1、只找到其中一個,確認下是不是;

2、由於某些不可控因素,鏈接發不出去,若需要請查看 頭像簽名 或追問,分享給你!

Ⅶ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7)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擴展閱讀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

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Ⅷ 簡述印刷術發明及傳播的歷史

印刷術
早在先秦、戰國時期就存在的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由此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製經書。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我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Ⅸ 中學西傳材料一: 「公元8世紀中國發明了印刷術,11世紀發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紀這一技術才傳到歐洲

(1)交通及工具不發達、國與國之間交流往來不頻繁、對文明的認識程度不同、戰爭阻隔等。
(2)造紙術和印刷術,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開了先路,並使推廣民眾教育和民族文化成為可能;火葯的發明,有利消除封建割據;指南針的發明導致發現美洲和到達亞洲,促進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歷史的舞台不再是孤立的歐洲、非洲、美洲和亞洲。
(3)法國:贊譽;英國:批判。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啟蒙思想家理性的藍圖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法治,他們對這一時期中國出現的開明君主制推崇備至;英國歷經「光榮革命」已確立起君主立憲制度,資本主義得到較大發展,對法治的要求更強烈。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