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帝發明的農具名字叫什麼
是炎帝發明了耒耜 (lěi sì),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炎帝的發明
1、發明了耒耜,耒耜的使用和植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使人類由原始游牧民族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
2、發明了紡織,化桑麻為布帛,解決了以獸皮、樹葉裹體的時代;
3、炎帝遍嘗百草,發明醫葯,減輕人們的痛苦,延長了壽命;
4、炎帝發明了物物交易,打下了商業發展的基礎;
5、炎帝發明了樂器,用和諧的音樂使部族們明白,以治混亂;
6、發明了陶器,可以貯藏食和蒸煮食物,改善生活條件;
7、建造房屋,使人們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進退有所。
黃帝的發明
1、黃帝發明了田畝制,以步量丈畝數,避免了百姓的領土爭端。黃帝將全國土地進行了重新劃分,並在田地間畫成一個「井」字形,中間的田地為國家所有,四面八塊土地為百姓私有,可以種植糧食,還可以打鑿水井。
2、黃帝還發明了機杼,此後百姓可以生產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3、在交通方面,車和船等代步工具都是黃帝的發明,雖然構造比較簡易,但是也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
4、黃帝還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等等。後來經過演化和改造,它們被廣泛的用於戰場之上,大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5、黃帝還發明了銅器物品,比如鼎和鍾、銅鏡等等。黃帝的發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了百姓生活質量。
㈡ 詳細介紹下犁的發明和發展歷程
【我國犁耕具的發展】
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國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和創造,出現了青銅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出現,反映了我國農具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使用,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效率也較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隋唐是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其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志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此後,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時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時期,耕犁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於冶鐵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耕犁改用鐵轅,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而又不影響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堅固耐用,既延長了使用時間,又節約了生產成本,也是一種進步。
㈢ 炎帝教人們種莊稼的故事
炎帝負責管理南方之極的一萬兩千里大地,同時還管理著夏季,所以規定:「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
炎帝的屬臣是祝融,為火神,長著野獸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關於祝融的出生,有說是炎帝的第七代玄孫,也有說是北帝顓頊的後代。
炎帝和祝融共同把南方管理得井井有條。
南方之極,有座「去室山」,山上有「南極果」,也叫「去室果」,只能生長在南之極處,移到北方便活不成;南溟島嶼住著南海之神「不廷胡余」,長著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著兩條紅色蛇,南海交由此神管理;還有個神人叫「因乎」,南方人單稱他為「因」,從南方吹來的風稱作「民」,炎帝安排神人「因乎」住在大荒南極,主管南風的起停。
上古人類獲得食物的方式一般為:采草皮、摘樹葉、獵殺野獸。當人類生育繁多之後,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常常飢餓難忍。
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一顆「五彩九穗谷」飛過天空,掠過炎帝頭頂。谷穗掉落在地,炎帝看見拾起來,埋在「囚」之地的土壤里,不久竟長成了一大片。炎帝把成熟的谷穗放在手裡,揉搓之後放進嘴裡,發覺很是好吃,凡是吃了這種穀子的人都可以老而不死。
從此炎帝開始教導人們播種穀子。可是那時的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誰也分不清楚。炎帝就一樣一樣品嘗、一遍一遍試種,從中篩選出「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等五穀,從而發明了華夏農業。
為了開荒種地,炎帝神農發明了許多農具。他砍下樹木做成「耜(sì)」,形狀如同今天的翻土農具「鍬」和「鏵」;又把木頭放在水裡泡軟、揉搓、彎曲,製成了一種叫「耒(lěi)」的農具。「耒」的上部有曲柄,下部為犁頭,可用來翻土,是「犁」的前身。
炎帝在教會萬民春耕秋收、播種五穀的同時,還教會了人們飼養牲畜,用糧食和畜牧來共同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
那時候,人們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然後果然草死苗長;後來偷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在樹上,人坐在樹下敲著喊,結果任憑人們怎麼喊,草都不死、苗也不長。炎帝神農只好叫人們用鏟子鏟草,但土地曬乾的時候,鏟草非常費力,使猛勁兒鏟子就彎了。他就叫人們把彎了的鏟子翻過來扒,不料用起來比鏟子還省勁,從此就有了「鋤」。這就是中國成語「鏟草興鋤」
的來源。
有個叫「赤松子」的神人,與昆侖山神女西王母的關系極好,經常到西王母石室中去遊玩,能隨風雨上天入地。赤松子讓炎帝神農服用了一種「冰玉散」,從此神農入火自燒也不會被燒死。於是炎帝神農發明了砍倒樹木、割掉野草、放火燒山的「火耕」辦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加工和存儲食物,炎帝又發明了取土、燒陶、制器的方法;為了解決防凍問題,他還發明了紡車,利用「輪子」來紡紗、織布。
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之後,炎帝神農首創「市場交易」,規定人們將太陽到達頭頂的時刻,作為多餘物品的交換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拿著自己的物品來到集中地點,互相交換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種「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易方式,是中國貨幣和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為了讓人們能夠根據四季氣溫變化的規律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建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把每個月都分為三十天,再規定每年的十一月份為「冬至」,每到年底都要做「臘祭」,用動物和植物來祭奠百神,保證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炎帝神農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大家發自內心的稱贊他為「神農」,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㈣ 犁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農民最早是用簡易的挖掘棒或鋤頭來挖墾農田的。農田挖好後,他們把種子拋撒在地里,內希冀著能有一個好的收成。容5500年前,美索希達米亞和埃及的農民開始嘗試一種破碎泥土的新手段——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當將犁繫上繩子並由一頭牛拉動時,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
㈤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㈥ 炎帝的發明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什麼種植五穀蔬菜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sì],種植五穀和蔬菜;還製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耒耜(lěisì)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6)炎帝發明犁擴展閱讀:
耒耜的作用:
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耜類似耒, 但尖頭成了扁頭 (耜冠) , 類似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 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耒、耜為兩種農具。據《管子·海王》等記載, 戰國時耒、耜為兩種農具, 而且也為出土的實物所證實。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
在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之後,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戰國時的耒,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㈦ 耕地的犁,最早出現於那一朝代,叫什麼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
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人■「始作耒」。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或和■並提,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為木製的鏟狀耕田工具,西周時為人們普遍使用,《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臿為﹐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而掩之。」趙岐注:「﹐籠臿之屬。」」
㈧ 犁是中國人創造發明的還是是從印度來的
我國的耕犁抄是源於本土的。和其襲它的生產工具及兵器一樣,它也依次經歷了石(木)器、銅器和鐵器的發展過程。有些學者懷疑或否認石犁的存在,把耕犁和牛耕混為一談,認為「犁的起源即牛耕的起源」;「牛耕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犁耕從什麼時候開始,兩者密切結合在一起,其產生也是互為條件的。」甚至主張:「在沒有鐵的時代是不可能有犁的」,「犁耕發明之時,必已進入農業之鐵器時期。」。其實,犁耕和牛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畜力拉犁出現以前,必然經歷過一定時期的人拉石(或木)犁的階段。只有在人拉犁耕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在人們馴服牲畜技術達到熟練程度時,牛耕才能產生和發展起來。
㈨ 犁是什麼那一個朝代發明的
我國的犁出現在商代
在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 犁
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將犁繫上繩子由一頭牛拉動,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進行了改進,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傾斜的底板。 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鑱」、「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
㈩ 犁是什麼那一個朝代發明的
曲轅犁,也稱東江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版作農具權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