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西漢紙沒發明之前

西漢紙沒發明之前

發布時間:2021-08-05 01:29:12

① 紙沒發明前祖先用來寫字的材料 及缺點

自從人類發明了文字之後,書寫文字的載體之一——紙就成為人類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古代文明社會里,古埃及是寫在一種一碰就碎、壓成片的草紙上,古巴比倫是寫在泥磚上,古印度是寫在絲織品、羊皮上,後來又寫在一種名叫「貝多羅」的棕櫚樹葉上,所以在我國稱佛經為「貝葉經」。在我們國家裡,早在商周時代,有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及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春秋戰國時,間或有寫在帛上的。到了西漢時,則是簡冊與帛兼用,所以有「功著竹帛」之說。但是,用帛寫字,雖然較為便利,價格卻非常昂貴;用竹簡寫字,價值雖不及帛貴,卻十分笨重。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就必然要求有一種價廉而方便的物品來取代竹帛,大概就是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世紀中葉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民間已漸漸發明出紙了

② 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紙來自西漢,那麼誰發明的這個紙

造紙術是我國古復時的四制大發明的一種。造紙術到底是誰創造發明的一直以來,大家始終覺得是漢朝宦官蔡倫創造發明的,關鍵根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述。

書里說:「古往今來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撰寫必須裁好的紡織物)者即是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易於人。倫乃造意(創造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覺得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然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③ 沒發明紙之前古代人才有哪些材料記錄文字說出朝代

商朝,獸骨,龜甲,偶有人骨。還有青銅器。
周朝,也有青銅器。
秦朝,和西漢,竹子和樹木材料的簡。如居延漢簡和居延新簡。還有帛書。也有石刻的。後世也有石刻。

④ 紙的發明三年級下冊過程造紙術發明以前( ),西漢( ) 東漢( ),後來( )

紙的發來明三年級下冊過程造紙術自發明以前( ),西漢( ) 東漢( ),後來( )?紙的發明三年級下冊過程造紙術發明以前( ),西漢( ) 東漢( ),後來( )?紙的發明三年級下冊過程造紙術發明以前( ),西漢( ) 東漢( ),後來( )?

⑤ 在紙沒有發明以前,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經過了三個階段。 1,原始階段:最早人們用最順手的東西,海邊居民用貝殼,內陸居民用麥稈、樹枝、石子、碎磚、瓦片甚至土塊等等。古羅馬人用過木棍上長出的木耳、插在小棍上的海綿,海盜用獸毛,中世紀法國皇宮用的是房頂上垂下來的粗麻繩,俄國的彼得大帝用剛宰殺的鵝頸。古代中國人估計也是內陸人的習慣。 2,廁籌階段:廁籌是將竹片或木片削光,放在廁所里,用來刮穢物,然後如廁者再洗凈。富貴人家還要更衣。 中國有記載用廁籌的最早是魏晉時期,實際上可能更早。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廁所修得像宮殿,他「進宮」時,10多個衣著艷麗的婢女准備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排成隊站在門口迎候,拉一次屎比現在的洗浴桑拿豪華得多。以至於客人如廁,見到如此排場還以為進了石崇妻妾的卧室。而皇宮更是不同尋常,《世說新語》中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招為駙馬,新婚之夜,頭一回使用公主富麗堂皇的廁所,他見裡面有漆箱盛著干棗,只當是「登坑食品」,抓起便吃,邊吃邊拉,待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隻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裡,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干棗是「登坑」時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現在的肥皂,用來洗手。 3:廁紙階段。中國人從何時使用廁紙不可考。因為在儒生眼裡,除了經邦治國平天下外,其他的東西都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中國歷史中見不到關於民生的史料。但可以從反面證明廁紙在中國的使用。如唐朝時規定,不得拿寫過字的紙如廁,這個規定直到上個世紀仍有一些老人遵循著。出台這個規定說明當時存在把「字紙」用於不當之處的現象。我們可以理解為最晚在唐朝就已經有人用廁紙了。 4:如廁是個很私人的問題,所以人們在這個問題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在廁紙很普遍的情況下,一些窮鄉僻壤仍然使用原始工具也不能排除。 5:中國人在這方面歷史上還是比西方先進的。廁紙在中國普及時,12世紀造紙術才傳入歐洲。英國人在16世紀末、美國人到17世紀末才學會造紙。

⑥ 紙發明之前古代是如何生活的

在紙張發明出來之前的生活中古人所用書寫材料是竹簡,另外他們上廁所之後所用擦拭工具則是“廁籌”。對於古人來說,紙張最重要的用處就是拿來書寫。紙張最早誕生於西漢時期,但是因為當時製作工藝不夠成熟,所以紙張的質量與數量都十分有限。待東漢蔡倫對造紙術進行改良之後紙張的數量雖然得到一定提高,但是並未得到全面普及。在紙張還未出現以及還未普及的時期里,古人所用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

廁籌的使用並非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重復使用的。每用完一次,古人都會將它拿去清洗干凈,以便下次接著使用。當然除了廁籌之外,古人也會拿樹葉、瓦片等物來擦拭屁股。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並沒有因為沒有紙張而過不下去日子。

⑦ 紙沒發明之前,人們用什麼記錄

用竹簽穿起來做成書本一樣的

⑧ 西漢前朝發明了紙 對不對

近日,敦煌附近發現寫有漢字的西漢麻紙的消息引起了眾人的關注。據專家考證,這些麻紙要比東漢時期的蔡倫造紙早一百多年。這也充分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不僅造出了麻紙,而且已經將它用於書寫了。與此同時,陝西專家也對蔡倫造紙說法提出質疑。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難道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真的要被改寫?
甲方:

敦煌市博物館館長傅立誠:玉門關遺跡發現大量西漢麻紙,比東漢的「蔡侯紙」要早113年

敦煌市博物館傅立誠館長告訴記者,其實這個發現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存在,敦煌的文物工作者當時在距離敦煌100多公里的玉門關遺跡發現了大量保存較好、殘存面積較大的西漢麻紙。其中一塊寫有漢字的褐黃色麻紙殘片上的字跡清晰可辨。文物專家初步考證分析,這些文字可能是書信的一部分,根據同時出土的紀年竹簡判斷,其中早期的麻紙產生於漢成帝時期,比東漢的「蔡侯紙」要早113年。些殘片的生產工藝包括:麻絮-剪切-乾燥-塗布-再乾燥-再塗布等造紙工藝。文物專家鑒定,這不是用一般的簡單方法生產出來的紙。

中國造紙史研究專家林川:秦始皇的「軍服工廠」可能就是最早造紙的地方

與此同時,陝西印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造紙史研究專家林川,也對蔡倫造紙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造紙術應是從古代治麻技術發展而來的,時間可能就在戰國末期和秦漢之際,而秦始皇的「軍服工廠」可能就是最早造紙的地方。林川分析說,遠古時代沒有棉花,平民和士兵穿麻制的衣服,寒衣里的保暖填料也是麻料。在戰國末期諸侯的國家工廠里,制衣剩下的麻渣滓數量很大。於是,古人可能效仿處理蠶繭頭時用簾子盛絮漂絮,再把留在簾子上的絲渣薄片揭下來的做法,撈取麻池中的麻絮渣滓,並晾曬成片,這就得到了最初的麻紙。

乙方:

中國造紙協會副秘書長李玉華:西漢麻紙之說不能自圓其說

兩位專家的先後表態讓此事逐漸升溫,為了更深一步進行了解,記者采訪了中國造紙協會副秘書長李玉華教授。

李教授說,任何一個歷史上有過記載的東西想要推翻要有兩條:第一,就是歷史記載要比現有能查到的歷史記載更早;第二,考古的新發現一定要保證斷代沒有錯誤。

從目前看來,對於造紙術的記載史料上沒有比《後漢書》上蔡倫發明造紙術更早的關於發明造紙術的記錄。蔡倫的造紙術,不僅有時間記載,還包括原料和一整套造紙的方法。蔡倫發明的是造紙術,是一種技術,而不是單單的一張紙。這之前也會有一些紙存在,但是只是幾張紙,而不是一項技術。

李教授說,所謂發現西漢麻紙是藉助漢簡斷代,是否正確還值得推敲,這需要進行嚴格的鑒定。其次是這片紙的工藝是否完善也需要分析。在傅館長的文章中提到,這片紙經過塗布這項工藝,但是根據古書上的記載,塗布工藝是東漢晚期大概比蔡倫晚幾十年的時間才發現。因此西漢時期不可能出現經過塗布的紙,經過塗布就應該比蔡倫晚,傅館長提出的理論都不能自圓其說。

秦始皇「軍服工廠」製造麻紙只是憑空想像

對於林川的說法,李教授說,林川的分析僅僅是他的推測,我們任何人對於一種現象都可以進行推測,但是光想像不成。如果有這樣的事件,史料上應該會有記載,我們委員會的一位老師早些年曾經公開懸賞一百萬徵集比蔡倫造紙術更早的關於造紙術的史料記載,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人來認領。我們知道,先進的、前人沒有的和可以大規模生產推廣的技術才可以叫發明,偶然的事件和正式啟用是不能都稱為發明的。蔡倫發明造紙技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後發明的。因此,在蔡倫之前出現過紙的雛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倫發明了完善的造紙工藝,在歷史的發展上進了一大步,因此才說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

秦始皇的軍隊有服裝廠?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安作璋說,秦始皇的軍隊規模雖隨龐大,但穿著統一、整齊,是因為軍部中有一個專門為這些將士提供軍服的機構,在《里耶秦簡》中有過這種類似現代的「服裝廠」的介紹。

而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衛民認為,這種類似現代「服裝廠」應該就是「武庫」。「武庫」,顧名思義,就是為將士提供武器、刀劍的倉庫,但也提供服裝。另外,有些士兵向家裡要衣物,徐教授認為這種衣服應該是內衣,秦兵的戰服是統一的,應該由統一的機構提供。

延伸閱讀

近年挑戰蔡倫造紙術事件回放

李玉華教授告訴記者,過去曾經有過幾次知名的想要推前造紙時間的事件。

「一、1957年,陝西灞橋的工地內發現了一團費麻絮,當時專家把麻絮分離出了90多片。有人說,這是西漢時的紙。但是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這些紙片有一個特點,纖維全部都是原生態的麻絮,很光滑,但是經過造紙工藝處理後的麻絮纖維會是比較毛躁的。最後專家認定這些麻絮是銅鏡用的墊片,和紙的概念一點都不沾邊。」

「二、『紙地圖』也是一件當年十分著名的西漢紙片。當時作為精品放在故宮博物院進行展覽,這一小塊紙片上面被畫了幾道,解釋是古人畫得河流和山川。我們當時也去看了,並且照了一些照片。但是後來專家在照片上發現了一些很明顯的布狀織紋。更奇怪的是,紙地圖據說在死者的胸口上發現的,但是死者的屍體都已經爛掉了,但是紙的植物纖維卻沒有爛。因此當時我們就認為關於紙地圖的報道有一些漏洞。紙地圖很可能就是絹帛地圖。」

「三、在甘肅北部的烽火墟中曾發現了一些漢代的經過臼搗的紙,但是卻沒有抄造的痕跡。所以這些紙的工藝不完整,還都不能稱作紙。」

「四、除了這些紙片,各地還發現了一些帶有字的紙,其中最著名的是甘肅安西在一個烽火墟中發現了鑒定為西漢的紙。但是後來一位考察文字的專家看出這些字中一個「之」的寫法是在晉朝之後才出現的,西漢帶字紙的說法不攻自破。」

⑨ 在沒有發明紙之前,古代人為什麼把字寫在竹簡上

1、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2、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3、竹簡的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與西漢紙沒發明之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