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子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1904年
電子管,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
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說起電子管的發明,我們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愛迪生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在研究白熾燈的壽命時,在燈泡的碳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趨向附近的金屬片。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裡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專利,並稱之為「愛迪生效應」。後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
Ⅱ 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是誰發明的
弗萊明。
1883年,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產生了微弱的電流。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極體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2)中國第一支電子管發明在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電子管的分類:
1、按外形分類
電子管按其外形及外殼材料可分為瓶形玻璃管(ST管)、「橡實」管、筒形玻璃管(GT管)、大型玻璃管(G式管)、金屬瓷管、小型管(也稱花生管或指形管、MT管)、塔形管(燈塔管)、超小型管(鉛筆形管)等多種。
2、按內部結構分類
電子管按其內部結構可分為單二極體、二極體、雙二極三極體、雙二極體極管、單三極體、功率五極管、束射四極管、束射五極管、雙一極管、二極——五極復合管、又束射四極管、三極-五極復合管、三極-六極復合管、三極-七極復合管、束射功率各處室等多種類型。
3、按陰極的加熱方式分類
電子管按陰極的加熱方式可分為直熱式陰極電子管(電流直接通過陰極使其達到熱電子發射狀態)和旁熱式陰極電子管(通過陰極旁的燈絲加熱陰極)。
Ⅲ 電子管發明人是誰
FJHUFHAGFTYRFGEYRGYKGR RYERT4
Ⅳ 第一隻電子管是哪一年研製成功的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Ⅳ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是哪一年
1958年。
1958年,計算機103型機(即DJS-1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運算速度每秒450次。
8月1日,該機成功運行了四條指令的短程序,標志著中國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為紀念這個日子,該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
(5)中國第一支電子管發明在哪個年代擴展閱讀
我國研製電子計算機始於1956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要求,1956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計算技術研究所。集中了科學院、二機部十局、部隊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工廠的技術力量著手研製電子計算機。
為了進一步了解計算機技術,1956年派人去蘇聯考察。中蘇雙方協議提供M—3和M—20兩種計算機圖紙。二機部和科學院共同決定動手仿製。仿 M—3的定名為103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仿M—20(後決定改仿B3cM機)的定名為104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Ⅵ 電子管是誰發明的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回為此獲得了這項答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網路:http://ke..com/view/50088.htm
Ⅶ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於哪一年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於1958年8月1日試製成功,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
103機,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山東曲阜師范大學保存著。
103機體積龐大,僅主機部分就有好幾個大型機櫃,佔地達40平方米。它十分精密,在它的機體內有近四千個半導體鍺二極體和八百個電子管。
電子管計算機的歷史
ENIAC及ENIAC的總設計師莫奇利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噸,佔地170平方米,肚子里裝有18800隻電子管。它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了飛機和火炮,猛烈轟炸對方軍事目標。要想打得准,必須精確計算並繪制出"射擊圖表"。經查表確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彈正中飛行目標。
但是,每一個數都要做幾千次的四則運算才能得出來,十幾個人用手搖機械計算機算幾個月,才能完成一份"圖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計算機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103機
Ⅷ 電子管的發展歷史
1883年,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產生了微弱的電流。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極體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1906年,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極體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隻真空三極體.
1947年,美國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三人合作發明了晶體管——一種三個支點的半導體固體元件.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用1.8萬只電子管,佔地170m*2,重30t,耗電150kW。
說起電子管的發明,我們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愛迪生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在研究白熾燈的壽命時,在燈泡的碳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趨向附近的金屬片。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裡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專利,並稱之為「愛迪生效應」。後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
弗萊明的二極體是一項嶄新的發明.它在實驗室中工作得非常好.可是,不知為什麼,它在實際用於檢波器上卻很不成功,還不如同時發明的礦石檢波器可靠.因此,對當時無線電的發展沒有產生什麼沖擊.
此後不久,貧困潦倒的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隻真空三極體.這一小小的改動,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它不僅反應更為靈敏、能夠發出音樂或聲音的振動,而且,集檢波、放大和振盪三種功能於一體.因此,許多人都將三極體的發明看作電子工業真正的誕生起點.德福雷斯特自己也非常驚喜,認為「我發現了一個看不見的空中帝國」.電子管的問世,推動了無線電電子學的蓬勃發展.到1960年前後,西方國家的無線電工業年產10億只無線電電子管.電子管除應用於電話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訊外,也廣泛滲透到家庭娛樂領域,將新聞、教育節目、文藝和音樂播送到千家萬戶.就連飛機、雷達、火箭的發明和進一步發展,也有電子管的一臂之力.
三條腿的魔術師電子管在電子學研究中曾是得心應手的工具.電子管器件歷時40餘年一直在電子技術領域里占據統治地位.但是,不可否認,電子管十分笨重,能耗大、壽命短、雜訊大,製造工藝也十分復雜.因此,電子管問世不久,人們就在努力尋找新的電子器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電子管的缺點更加暴露無遺.在雷達工作頻段上使用的普通的電子管,效果極不穩定.移動式的軍用器械和設備上使用的電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因此,電子管本身固有的弱點和迫切的戰時需要,都促使許多科研單位和廣大科學家,集中精力,迅速研製成功能取代電子管的固體元器件.
電子管的替代產品叫晶體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生產的機械在體積上向體積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由於電子管的體積大,而且在移動過程中容易損壞,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其的弊端,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和開發電子管的可替代產品.隨著後來的晶體管的出現,已越來越多的機械不再使用電子管.晶體管的出現是人類在電子方面一個大的飛躍.
早在30年代,人們已經嘗試著製造固體電子元件.但是,當時人們多數是直接用模仿製造真空三極體的方法來製造固體三極體.因此這些嘗試毫無例外都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