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會意的會意字類型
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如「休、塵、取、采」等。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
B.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http://ke..com/view/1712.html?wtp=tt#2
C. 創造漢字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D.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從倉復頡造字的古老傳制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
會
意
法
形
聲
法
E. 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後,
由
於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
雕
塑、
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
這
是
形
成
漢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創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寫
成
,
「月」
寫
成
,
水
寫
成
,
牛
寫
成
等
等。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後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後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
——
會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號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號
來
表
達
一
個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寫
成
,
意
為
「日」
和
「月」
帶
來
光
明。
「旦」
字
寫
成
,
(意
為太
陽
出
地
平
線
而
升
起。
形
聲
法
象
形
字
和
會
意
字
都
能
從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義,
但
卻
不
能
讀
出
聲
音。
因
此
又
創
造
了
形
聲
法
來
造
字。
把
表
示
聲
音
的
聲
旁
和
表
示
意
義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來,
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結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這
樣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據
統
計,
形
聲
字
占
漢
字
的
90%
左
右。
漢
字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成
為
人
們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適
應
了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
F. 漢字是誰創建的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 相貌奇特, 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 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 創造了文字。 有的古書說, 倉頡創造出文字後, 由於泄漏了天機, 天落下了小米, 鬼神夜夜啼哭。 還有一種傳說, 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 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 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 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 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 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 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 雕塑、 裝飾品等藝術作品。 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 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 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 (距今已有 4500 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 共發現了 10 多個單字。 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 所以稱為 「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但比甲骨文要早 1000 多年。 因此, 「象形字」 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徵。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 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 例: 「日」 寫成 , 「月」 寫成 , 水寫成 , 牛寫成等等。 這些象形字經過逐 漸的 演變, 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 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 有的筆畫減少了, 有的筆畫增添了, 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 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 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造字法——會意法。 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 「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號來表達一個抽象的意思。 例: 「明」 字寫成,意為 「日」 和 「月」 帶來光明。 「旦」 字寫成, (意 為太 陽出地平線而升起。 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 但卻不能讀出聲音。 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 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 組成很多新字。 例: 「爸」 字是表音的 「巴」 字和表形的 「父」 字的結合; 「芭」字是由 「巴」 和「++」 搭配而成。 這樣文字越造越多, 據統計, 形聲字占漢字的 90% 左右。 漢字的形成和發展, 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適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hanzi/chhanzi.html
G. 會意法造字有哪些
從組成上分類
1、異體會意字是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內下有腳,表容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2、同體會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3、疊羅漢式會意字: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素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並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炎」;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等。
4、破體會意字:會意字由於字形的變化太大,如今已看不出字源,例如婦女的婦字。
(7)由會意法創造的漢字擴展閱讀:
會意字意義
會意字的表意具有「形而上」的特徵,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關系,需要人們憑著字面所提供的「信息」,去發動由表及裡的聯想,同時還需要人們根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及對一定時代的社會意識和觀念形態的把握等等,去作深層的、特定的理解,才能准確地把握字義。
反過來說,也正是先哲們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主觀能動性,才造出了這樣一些能為人們所接受的、貌似形象實則十分抽象的會意字。
H. 許慎給[會意]的定義
許慎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
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如「休、塵、取、采」等。
會意造字法沖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擴大了造字的范圍。象形和指事造字多隻能對單一的、靜態的事物(包括人)而進行圖形示意。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不是孤立和絕對靜止的,它們在運動過程中彼此關聯,就形成了人世間和自然界的種種行為和現象。要為這種種行為和現象造字,象形和指事顯然不能勝任。
於是古人採用了這樣的手法:把表示有關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讓人們通過經驗和意識來體會其中的意思(即字義),這就是會意造字法。例如休字,從人從木,甲骨文作休,從這兩個文字的組合方式,表現出了人與樹的關系----人倚樹下。「背靠大樹了乘涼」,人們根據在野外勞累之後常於樹蔭下上憩的經驗,就能理解這是休息的意思。
I. 會意字有哪些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
會意字類型:
①異體會意字: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體會意字: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