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心創造果報

心創造果報

發布時間:2021-08-04 21:29:58

⑴ 果報嬰心是什麼意思

果報:是指因果報應,包括好的報應,也包括壞的報應。
嬰心中的嬰是說「聖嬰」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說的是人人都有神性的一面
果報是說人性的一面
嬰心是說神性的一面
人人都有兩面

⑵ 論心如何造萬物

lzljp668:無憂網友佛學底子深厚,具有較好的現代科學知識基礎,文筆流暢又具有嚴格的邏輯素養,甚為希有,於當今亦是第一流的人才,讓人欽敬。關於心與物的關系,既「心如何造萬物」的問題,結論很容易,一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交待完了,但要想深入認識和體認確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在確信後要解釋出來,讓當今學人明白和相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憂網友從五個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我亦認同,且認為有相當的深度和獨特的視角。但我對此略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現想偷個懶,借無憂仙人的文章進行表述,希望對大家的認識有幫助,並請善知識指點。
一、無憂仙人:首先,修行人應當理解,佛教並不探求所謂「客觀」世界的「客觀」規律;佛陀只是在為生死沉淪中的苦難眾生指出一條解脫之道。然而眾生生死沉淪的「業種子」來自於內,非來於外;因而解脫之道也要內觀心性而趣入,非由向外馳求所可得。修行人不能理解或趣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恰恰是因為在對外物的攀援、馳求中迷失了自我。
二、無憂仙人:其次,修行人的日用之心稱為妄心,又稱攀緣心,又稱生滅心;其特點是妄想、煩惱不絕,念頭剎那生滅不住。修行人趣道之心名為真心,又名覺悟之心,又名正智;其特點是自我照了,無取無染、無系無縛。修行人成佛時所證,名諸法實相(或真如);它既是眾生妄心、真心的共同依止,也是世間萬物形而上的本體。所以,妄心、真心、實相有差別又相互統一;從解脫的角度講,真如本體便是這形而上的統一體。真如與萬物的關系好比水與波的關系:離了水,波無依處;離了波,水性難顯示。又,波從水出,還從水入。正是由於萬事萬物以真如為依,出自真如、還歸真如,所以才說,「三界唯心」;此處「心」者,言「大心」,真如之謂也。另一方面,從人本位的角度講,萬物的生滅、變化又與修行人的「分別心」互相作用、互為因果,所以又說,「萬法唯識」。
lzljp668:攀緣心是妄心不錯;言修行人趣道之心名為真心,名覺悟之心或正智,這個說法則不然,何者?修行人趣道之心亦是第六識有求之心,亦是妄心,只這個是善求,修行亦是第六識修,六識不起分別為定,由定而慧,方得正智。妄心當體即空,悟之即為真心,真心照處妄心滅,所以不能說妄心真心同依實相,因真心即實相。最後「萬法唯識」,不能以萬物的生滅、變化與修行人的「分別心」互相作用、互為因果來解釋,分別心是識(阿賴耶識見分),萬物也是識(阿賴耶識相分),心與萬物平等。故「萬法唯識」,不是指它們的相互關系與作用,而是萬法即識,識外無法。
三、無憂仙人:那又該怎樣正確理解萬物與心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呢?這就不能不談到個業與共業的關系。簡單地說,個業是眾生自心所造的善惡識種子及其果報;共業是眾生所共有的人文、自然及社會環境。表面上看,個業與共業互相獨立;其實從本質上講,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為作用的,尤其是人與他的人文、社會環境,想一想:什麼樣的人文、社會環境不是人心相互作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講,難道它們不是心所造嗎?其次,人類雖然不直接創造自然環境,如地球、月亮、太陽系等等,但是生命卻是以這樣的環境為生存條件的。換句話,縱然「個業」中有無明和攀援等生命的種子,可是離開了合適的外部環境,種子便不能「發芽」、「生根」以結出生命的「花果」。另一方面,由於一切有情業與其外部環境本來就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這里指「前世因」),所以,只要外部環境適合,生命的業種子就一定成熟為生命本身。既然如此,說「心造萬物」又有何過失?如果修行人真的證得解脫了,那又何來萬物及其差別?再次,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有情眾生因業力差別,感受外部世界的方式有根本不同;不僅如此,欲界之內諸有情眾生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有根本不同---想像一下,人眼中的世界與狗眼中的世界會有少相似呢?所以,說「物由心造」或「三界唯心」,又有何不可?lzljp668:因無憂網友沒有作出個業與共業之中心與物的界定,這一點不好討論。若說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並不能得出「物由心造」的觀點。另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有情眾生因業力差別,感受外部世界的方式有根本不同,只能說明有情的意識心的分別性,心與外部世界依然是二元對待的客觀存在,亦不能得出「物由心造」和「三界唯心」的結論。
四、無憂仙人:那麼心是物質的呢還是精神的?很遺憾,都不是;物質和精神是世俗人的劃分,是無知人的妄想,所以佛不說心是物質還是精神,也不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原因很簡單:它無助於心得解脫。其實答案已經給出了,只是有人不解而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難道說的不是心和世界的本質嗎?然而如此本質不由妄想而得認知,要有觀心而得實證。世俗之人不解此理,所以有馳求攀援諸事,因而沉淪生死,譬如發了瘋的野馬,拚命追逐自己的影子;可是一旦它的狂性修歇,一切便恢復了正常。不過,若強說之,佛教的世界觀是「心物一元」。如《金剛經》所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而凡夫之人執著其事。」雲何不可說?實證境界,非言說境界故。所以,以世俗名詞講出世真理就是,「精神和物質是統一體」(眾生但由無明、攀援妄見差別;究其實質,是由於無始以來的分別習性)。
lzljp668:無憂仙人說物質和精神是世俗人的劃分,我很認同。於我等世俗之人,在未實證人法無我之前,難破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境象。要證實相有理入和行入的二途,有理無行,如望梅止渴,解不得實渴;有行無理,若迷途羔羊,識不得回家之路。生因識有,滅人色除。眾生因妄想而立三界,不識心與物本無自性。要使眾生返本還元,應為之說心物本幻、色空不二之理。佛不說心是物質還是精神,也不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原因很簡單,因為二者皆是兩邊,非中道實相。但了解心與物的關系和作用,於解脫卻並非無幫助,中庸曰:窮理、盡性、乃至於命。菩薩歷三祗劫,自利利他,盡眾生性,徹萬法源,方成佛道。所以,用不同角度探索和解析心與物的關系和本質,於心得真解脫是有很大幫助的。當然,不必徹知心物一元實質,或亦可得解脫,但只是小乘人無我之解脫,不是徹底解脫,這或許是無憂網友解脫之意吧?
佛曰「一合相」不可說,一方面是因非文字語言能到,另一方面是不直說,怕凡夫執著。所以,無憂網友之說亦無差。但實際上佛祖大慈,欲眾生入佛之見故,處處在在作方便說,了義經典無不直指實相;禪宗標月之指,讓學人以指明月,亦非明說,但實在說。五、無憂仙人:最後,談一下佛教世界觀的證據問題。證據分兩種:一、來自修行人的實證經驗。二、來自最新科學成就的佐證。不過,不是有人說佛教是迷信嗎?那無憂仙人也就不準備從浩瀚的佛教經、律、論三藏引經據典了,也不準備奢談得道高僧的證悟經驗了,這里專門談一下科學與佛教如何殊途同歸的證據,也算給那些迷信科學的人一點小小的打擊吧。畢竟,幾千年來,佛教被人貶斥為迷信,佛教從來都是被動防禦。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代不同了,學佛人也該主動進攻一回了——看一看那些迷信科學的人如何有口難辯吧:——)
那麼,佛教所說的心與萬物的聯系有何科學證據呢?請看:
一、「雙縫干涉實驗」第一次揭示量子現象之間不可解釋的關聯性以及人的因素在量子現象研究結果中的作用。
二、「海森堡(Heisenberg)測不準原理」徹底否定了科學界一直所想當然假定的「客觀」世界的存在;它指出,所謂的「客觀」世界只是人與他的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貝爾(Bell)不等式及貝爾定理」,再加上愛因斯坦(Einstein)等人的EPR想像實驗,無可辯駁地建立起了時空(或現實)的非局部(non-locality)性質;原來,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個儀器或者兩個人完全有可能發生「即時」的「心靈感應」。
四、「波姆(Bohm)隱秩序(implicit
order)理論」破天荒地將人的意識引進量子力學,以刻畫並解釋世界不可分割的整體性(unbroken
wholeness)本質。
五、更有人(如Gary Zukav,名著《The Dancing Wu Li
Masters》的作者)大膽地斷言,將來的物理學教程中很可能會包括佛教禪定的內容。這是智者的遠見還是危言聳聽?我們將拭目以待。
(註:以上所列還只是心與萬物表面上的關聯;要想探究深層次的聯系就需要一定的物理學知識和佛教的實證經驗;遺憾的是,恐怕這里沒有多少人同時具有兩者。所以請原諒無憂仙人「言而不盡」。)lzljp668:佛法是佛內證之法,因眾生皆有佛性,可依佛之教法而入佛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眾生如深信佛之經教,依教奉行,自能證得。關於心如何生物的問題,《金剛經》、《楞伽經》、《楞嚴經》、《心經》、《華嚴經》、《大般若經》等都有圓滿提示,其中又以《楞嚴經》較為直接,如曰: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悟明為咎,想像為塵;虛空生汝心內,尤如片雲現太清里,何況山河大地,亦在虛空中耶……等。
當前,世界已進入科學時代,但也是唯物主義盛行的時代,對佛理的揭示有利有弊。利者,科學而哲學,哲學而宗教,電磁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通訊真空、全息論、宇稱不對稱理論、測不準原理、系統論、控制論、模糊理論等科學理論和原理,已接近事物本質的探索,走到了上帝的腳下;弊者,心迷於物,向外攀求,終於實相相違,不得正知正智。但若有佛學與科學俱通者,應用已知科學原理映證部分佛學理論,讓人知道佛學並不是虛妄和空洞的,而確有其事,則更能增加學人信心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讓更多的人得到佛法滋養,修正身心,消減唳氣,為世界帶來祥和,則功莫大焉!
在此,本人不才,可為網友貢獻一點認識,以助網友完成功德。按佛理,一真法界無心(名相)無物,一多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重重無盡,三世只在當念,萬里唯在方寸,真心不著一塵,說生實不生。因起妄失照,以妄觀妄,建立能所,方認為有。但妄實是空,以數學諭之,實相為0,妄想為1,再多0的積聚亦0,而1的積聚則可為無窮數,而生無窮變化;楞嚴曰:「想相為塵」,無數妄想之塵的積聚則生出了三界諸有。小塵積大塵,大塵積萬物,但不論大塵小塵皆是妄想積聚,無一非空。故五蘊先有識蘊,次而行蘊、想蘊、受蘊,色蘊。「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故要返本歸元,得先認識和證得色空不二之理事。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已知,物質基本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與原子的距離和空間極大,電子和原子核之間距離和空間亦大,如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約500萬噸),其物質若去除原子間的距離,則小行星只有不到乒乓球大,再若除去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小行星就已不到油菜子大了(中子星1立方厘米物質可重達1億噸以上)。可見物質內部多半是空的,但為什麼我們平常看起來那麼實在呢?因為電子呈圓周狀繞核高速旋轉,使我們肉眼只能看到原子中旋轉電子的表面,原子的由共價電子鍵集結在一起而構成物質,我們看到的亦是高速運行的共價電子鍵,所以看起來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就象實體一樣,比如一個亮點高速作圓周運動,看起來就象一個光圈,眾多亮點的高速運轉,就會被看成一個光球,有如實體球一樣,其理如此。再進一步,原子核與電子其實亦是空,目前已有科學實驗可在量子態虛空中產生正負電子對,正負電子對相碰亦可湮滅;而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
,也說明了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而核裂變和核聚變的成功試驗也充分映正了這個觀點。由此可知,原子核與電子也非真正不變的實體,實是能的聚合。能已不能稱為物質了。如再進一步說,能是不是空呢?當然是,能無形無象,人可以看到它在物質中的作用,可以感受它的存在,但離開了人的妄心觀察和覺受,能就不是實在的了。次一點說,它的本質來源於人的識蘊和想蘊的力量,體現在行蘊。這一點尚不能由現在的科學證知,但或許以後是可以的。
結束語:無憂仙人:然而,我們根本不需要更多;以上每一個事實都是那些別有用心、惡意攻擊佛教之人的噩夢;這些人不僅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他們連世間的常識都沒有。因為沒有世間的常識,所以他們代表了無知,因為他們沒有出世間的慧眼,所以他們是瞎子。一個無知的瞎子來到一個慧眼菩薩雲集的佛教論壇來搬弄是非,以試圖動搖他人的信心,只能顯示自己的不自量力;不僅不自量力,而且根本就是小醜行為——不過,要是有人願意接著表演,請自便——一雙雙明亮、智慧的眼睛在等著呢!lzljp668:事實正如無憂網友所說,無憂網友捍衛正法的決心令人敬佩,但似乎有些偏激,失卻中正平和。要知大乘中人,不舍佛法,亦不舍魔法,無分別故,方能抵達諸法實相,獲平等性智。唯願網友察之!

⑶ 用心創造美

金色九月,我再次走進學校,我又升了一級,我上了一個新台階。相信自己在新的學期里有更出眾的表現!按照慣例,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再次盛大開幕了!
我准時守在電視機旁,左手拿本,右手拿筆,做好記錄的准備,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屏幕。
隨著主題歌《第一課》美妙的旋律,我們走進了開學第一課的殿堂。今年的主題是——美就在你身邊。正如羅丹那句話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你有了這么一雙能夠發現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美的眼睛,你眼中的世界將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第一節課上,我國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來到了現場,當了老師。她講到了在太空中回首遙望地球——一個蔚藍色的水晶球,好像還散發著光芒。再看周圍,漆黑的宇宙,這時才能感覺到地球之渺小。奇妙的宇宙,等著你去發現它深藏不露的美。只有去探索才能發現美,這是探索之美!
目睹姚明的非洲生活,讓我們感受到這些動物的靈氣;韓美林,親切地把自己的小狗叫做二鍋頭,這些都是自然之美。而我們只有邁出自己的腳步,走進大自然,親近這些富有靈氣的動物,才能感受到這自然之美!
葉詩文、焦劉洋——2012年奧運泳壇上的中國著名人物,我們只看到2012英倫領獎台上的她們,卻不知其背後的一面。焦劉洋,很早就步入了奧運的聖殿。可一次次的失利,輪番進攻焦劉洋的內心深處。但她有一種力量永遠不可打倒——自信的力量。她始終相信自己會成功。在今年夏季,她第一個觸摸住倫敦200米蝶泳決賽的終點!那一刻,這是體育之美,是中國之美,也是自信之美!
劉大成,從星光大道走出來的農民明星。他的創造力很強,他用樹葉、葯瓶、針管、花生殼、梳子等物品演奏了優美的曲子。最後,他總結了制勝的秘訣,有聲音的地方就有音樂,音樂來源於生活。他的表演,是創造之美。讓我們動起手來,共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
吳斌,一位巴士司機,正當他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時候,被由窗外飛來的一鐵塊猛擊砸中了腹部。但他第一時間握住了方向盤,剎車,掛檔,打雙閃等一系列的動作,僅用了45秒鍾。這45秒鍾,拯救了一車的乘客!他在45秒鍾內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偉大的!在他開車9年生涯中,從沒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訴,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30圈。這就是一個負責的司機,他平凡的舉動創造了卓越和偉大。吳斌走了,但他的精神永放光芒!吳斌,中國最美司機,當之無愧!
接著,《開學第一課》的老朋友於丹,用精美凝練的語言高度闡述了大美和小美的關系,無論最美媽媽、最美老師、最美司機,他們都是我們生活中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個個體,但是用普通平凡的行動創造了道德的大美。
最後中國男子體操隊在現場講述了他們之間相互鼓勵拿下冠軍的精彩故事。他們之間的擊掌、擁抱為我們展示了團結之美!
哪裡有美?美就在身邊!探索之美,和諧之美,自信之美,創造之美,平凡道德之美等都是美的再現啊!
我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用心學習基礎知識,探索科學,編織探索的花環;我們同學和睦相處,創造班級師生和諧的音符;我們追求理想,雖然歷經挫折,但要揚起自信的風帆;雖然我們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但是我們也要發現生活的真善美,用心創造,打造文明的新風,給周圍的人帶來新鮮的氣息,帶來高尚的道德美!
讓我們每一人留意生活中的小美,用心經營,讓它們開花 ,讓美麗的生活之花開在我們的四周,我們的明天一定會很幸福精彩的!

⑷ 請教佛教 這個世界是如何製造的創世的技術細節是什麼眾生皆苦 創造一個苦海有何意義

佛陀對人類來龍去脈的驚世預言

1。人類的起源

《起世經》最後一品是《最勝品》,又稱《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類的由來。
佛教認為,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因他們一念貪心起,品嘗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體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貪吃過甚,結果身體沉重得無法飛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來,即成為人類的祖先。這就是佛教中關於人類的起源。
在《世紀經》中,佛陀首先說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狀況:「諸比丘,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身心歡愉,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往。」
接著說明地球形成之後,空無一物,光音天人開始下凡到地球的狀況:「諸比丘,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訶波帝。」
娑訶波帝即為「世界主」,意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從母胎降生,而是因緣聚合,變化而降生。爾後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爾時,復有諸余眾生,福壽盡者,從光音天,捨身命已,安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悅住持,以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其間,長久住持,彼諸眾生於是住時。無有男女。無有良賤。唯有此名。名曰眾生眾生也。」
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體煥發出自然奪目的光明,不須吃食即能維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來自自生的喜悅。因有神通力,他們不需要宇宙飛船就能自在飛行,並且壽命長久。這些從天而降的人,沒有男女性別的差異,也沒有種族、貴賤、貧富之分,人人平等,名為眾生。當時的社會,猶如後世所尋求、企盼的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
不過,好景不長。不久,地球上長出「地肥」,從此改變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 「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鑽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試復嘗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齊一節,沾取地味,吮而嘗之,嘗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貪者,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多掬,恣意食之。」「時彼眾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時,復有無量其餘諸人,見彼眾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學,競取而食。」「諸比丘,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變厚,顏色暗濁,形貌致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以上引述描寫地球形成之初,尚無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從光音天下來的,當時他們有神通,可是當吃了地上的物質之後,便整個改變,神通消失,變成難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來具有的與神溝通的能力,後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漸漸消失,成為不能飛騰虛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後,也就是《起世經》最後,佛陀用很大篇幅細說地球人演化的經過:「諸比丘,劫初眾生,食地味時,多所資益,久住於世。而彼諸人,若多食者,顏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勝。……地味便沒,續生地皮,色味具足…… 彼諸眾生,皆共聚集……食於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勝……地皮復沒,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猶如淳蜜……林蔓已沒,有粳米出,不耕不種,自然而生,無芒無檜,米粒清凈,香味具足。」
以上詳述地球表面的變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地球人知「愛欲」。
這種與西方《聖經》中描述亞當、夏娃吃了蘋果之後,知男女之別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彼時眾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濃血泉脈流皮,及男女根相貌彰顯,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數相視瞻,既數相看,遂生愛欲,以愛欲故,便於屏處,行非梵行不凈欲法(男女之欲)。」
這一段很詳細的點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後的差異。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從光音天來的生命,可以飛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類仍具有超能力的時代,而且生命的能量場仍較高。之後地球人隨年代隨飲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後,進入了有男女之別的時代,身體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煩的是,猶如夏娃與亞當受蛇的影響吃了「果」一樣,進食後,光音天人不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體,並且有了男女情慾。他們彼此觀看後,便有人心生愛欲,並到屏靜無人處,行男女之欲。由此產生了人類的最大墮落。
但在當時而言,行男女之欲的僅是一部分人,而許多人由於天人的高尚清凈的習氣尚存,還不能接受這種墮落行為,不禁紛紛指責這些偷吃禁果的「先驅者」。這時行欲之人(男)心生慚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墮落之義,墮即成丈夫、夫主。
其後,同行欲者之婦人送飯食來,以共進食,而諸波帝(丈夫)以墮於諸惡法之故,羞惱不快,見彼婦人,即言:「汝有墮也!汝有墮也!」遂立名為『婆梨耶』。婆梨耶,乃「飯食」之意,即是「婦」之意。這時,人類第一次產生了「夫妻」稱謂。
如《起世經卷第十》雲:「諸余眾生,未行此者,見已告言:咄!汝眾生所作甚惡,雲何如此?時彼眾生,即生慚愧,墮在不善諸惡法中。便得如是波帝 (丈夫)名字。時彼眾生,以墮如是諸惡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將飯食來,共餉遺之。語彼女言:汝有墮也!汝有墮也!因此,立名為婆梨耶(婦)。」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優秀人類,為阻止此類行為發生,決定將墮落男女驅趕出擊,被驅趕者開始試圖返回,但均被拒絕。後來,被驅趕者便乾脆建立了家庭,人類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產生。
如同經雲:「先舊下生諸勝人等,見於世間夫妻事出,心生惡賤,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離其處。時彼夫妻,或復二月,或復三月,去已還來。即以杖木土塊、瓦石而打擲之,作如是言:汝善隱藏!汝善隱藏!是故今者諸女嫁時,或擲諸花,或擲金銀衣服羅闍(羅闍梵語即是熬稻穀為花者)。作如是咒願之言:願汝新婦,安隱快樂。諸比丘:如是次第,往昔眾人,用之為惡,今時諸人亦如是作,用之為好。以是因緣,諸眾生等,於世法中,行於惡行。如是次第,乃至起作種種舍宅,為彼惡業,作覆藏故。」「時彼眾生,即生慚愧,墮在不善諸惡法中。」
此種退化可以視為上古人類的墮落。
這時光音天的天人由於福報、壽命享盡,紛紛投生於地球,所有殊勝神通,出生全無;並且由於入胎的緣故,生來就帶有了貪欲的習氣。這樣,人類不僅數量大增,而且貪愛染欲成了社會風氣。如經雲:「有餘眾生,福命業盡,從光音天,捨身來下,於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緣,世人漸多,非法漸增。」
這時地球人愈來愈多,以前先民不用耕種,土地自然出生粳米,不用燒煮即可食用,並且隨采隨生。但由於夫妻家庭的出現,人心開始貪婪,不少人開始貯藏糧食,粳米便不再隨采隨生,而是必須耕種,才能漸次長大,成熟後方可收獲食用。人類必須付出較多的勞動才能生存下來。
如《起世經卷第十》雲:「諸舊勝人,先生世間,彼諸眾生染餘福力故,不須耕種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須者,日初分取,於日後分尋復還生。日後分取,日初還生,成熟無異。若未取者,依舊常在。後時眾生,福漸薄故。……於是稻穀便有分段,叢聚而生。」
2、四大部洲的男女婚戀
四大部洲的男女情愛狀況,如經雲:「南瞻部洲人、西牛貨洲人、東勝神洲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北俱盧洲人,無我我所,樹枯若垂,男女便合,無復婚嫁。」
佛經提到這四大洲人的壽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壽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貨洲人,壽命二百,亦有夭逝。東勝神洲人,壽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盧洲人,定壽千年,無有夭殤。」
(1)、南贍部洲:我們人類的生活范圍屬南贍部洲(地球),南贍部洲又名閻浮提。
生活於此洲的人類雖然在生態環境、福報、壽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們人類所特具的「勇猛」、「憶念」、「梵行」三種特性,則優勝於其它三洲及諸天界。這也是為什麼佛陀降生於此世界(南贍部洲)的緣故。如《世記經》言:「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南瞻部洲(地球人類)的情愛婚姻如前已述故從略。
(2)、北俱盧洲(又名郁單曰):在男女交往上最為自由和開放,完全沒有家庭、私有制觀念;故不用結婚,男女交往後則各走各的路,甚至生育的兒女也不自己撫養,而是放置於十字街頭,由路人養育,生長成人後也歸於大眾,是名副其實的共產主義。
如經雲:「郁單曰人若於女人生染著,隨心所愛,回目觀視,彼女知情,即來隨逐,其人行至於樹下,所將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親戚類者,樹枝如本, 不為下垂,其葉應時萎黃枯落,不相覆苫,不出華果,亦不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者,樹即低枝,垂條覆蔭,枝葉成郁,華果鮮榮,亦為彼人出百千種床敷卧具,便共相入於樹下,隨意所為,歡娛受樂。」
這是描述男女情愛狀況。當時可以隨心所愛,而樹枝會分辨有否有血緣、親族關系,若沒有親族關系,就低垂枝葉遮蔽外界視線,並鋪出床具來。其中也描述四大部洲的人類交合狀況、婚嫁之法,以及當時人生育、養育狀況:「若行欲時,二根相到(男女生殖器官相合),流出不凈。」「郁單曰人,住於母胎,唯經七日,至第八日,即便產生。其母產訖,隨所生子,若男若女,皆置於四衢道中,舍之而去。於彼道上,東南西北,行人往來,見此男女,心生憐念,為養育故,各以手指內其口中,於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飲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飲乳,經於七日,彼諸男女還自成就一類身,與彼舊人形量無異。」
北俱盧洲小孩生育七天後,即長大成人,但也不會回家。男女同類各聚一處,不置設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財產。由業力福報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長壽,沒有疾病,壽命千年後,無疾而終。死後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鳥來將屍體叼走,不用擔心環境污染。能夠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須前生修十善行。
如經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彼人命終,不相哭泣,庄嚴死屍,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鳥名憂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時,地即為開,便利訖已,地還自合。其土人民無所系戀,亦無畜積。壽命常定,死盡生天。彼人何故壽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壞命終,生郁單曰,壽命千歲,不增不減。」
(3)、西牛貨洲人、東勝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與我們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但生存環境、福報、壽命均優於地球人類。而略次於北俱盧洲。
3、人類的最終消亡
「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有生必有死,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因慾望引發爭斗乃至戰爭,最後由盛而衰。
最初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壽命也長(活八萬四千歲),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報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寶,沒有高低不平,飲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點力不用費。後來因為人們的「分別」「執取」心重,漸漸由蜜酥妙味;而變為粗質的五穀雜糧。
按諸經論所說,人壽起初以八萬四千年為本位,過一百年減一歲,(人身量亦減短一寸)一千年減十歲,萬年減一百歲,如是次第往下減,將來減到人壽三十歲時,人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時人類的道德倫理、因果觀念,喪失殆盡,福報享盡,連粗質的五穀雜糧也開始漸漸沒有了,五味也隱沒或變味了。普通應用物資、珍寶、好的房廊屋舍等,也漸漸破壞沒有了。只有以稊稗充飢,為食中第一;以發褐遮體,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至寶,為庄嚴中第一。沒有好飲食,便相煎人皮朽骨為宴會。偶爾得到一粒麥谷等,如獲摩尼寶珠一樣,藏在箱子里,嚴加守護,恐人偷去。如是經七年七月七日大旱無雨,井河悉皆涸竭。由於飢荒緣故,把人們餓死百分之九十九,這時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厭離心,(想離苦得樂)這樣經一千年慢慢度過,由三十歲減至二十歲時,身形由三尺減至二尺高,把原來那一念下品的厭離心又失掉了。這時繼之而來的便是瘟疫災病,比現在非典型肺炎(沙斯)、霍亂症還厲害百倍。得病即死,亦無醫葯相救。
如是經七個月零七天,在上次飢饉劫中所剩下來的那一分人數,在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這時早已沒有國王,沒有文化,也沒有什麼軍政領袖。國土空廢,城鎮敗壞,只有一些小的村莊,灑灑落落的相去很遠。
災病劫過後,人們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厭離心,(思離苦得樂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經過一千年,人壽減到十歲時,身形才一尺高,生下來五個月就結婚,十歲人為上壽。普通活七八歲的,五六歲的,三四歲的不等。到這時原來那一念中品厭離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惡法者為人所敬。這時刀兵劫降臨,人心殘忍到極點!無論父母妻子,兄弟眷屬等,互有殺害心。因業力所感,隨便拿起一件什麼東西來,都成了殺人利器,所謂草木皆兵。這樣無論男女,如邪魔附體一般,以為自己不殺人,便被人所殺。於是見人必殺,逢人必砍,如是互殺互砍,經過七日七夜(是謂刀兵劫末)。在這時,也有心裡懷「慚愧」心的,不欲殺人,但又恐被人所殺,於是隱於山野。
經過上面所說的飢饉、瘟疫、刀兵、三種災劫之後,世界上所剩下的,統起來也不過一萬多人了。走起路來個月二十天遇不到一個人,原先隱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有一念『慚愧』心,護法善神護持他,從山野出來之後,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親愛,視如親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厭離心,希望從此永遠離苦得樂。
這時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認為過去是由於不善心、殺心,致令親族人類殘殺殆盡;今後寧可共行善法,先離殺業,離殺業已,十歲生子,漸漸增至二十歲,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殺可以得好報,增壽命,於是再進而離不與取的盜業,離邪淫業,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離貪、嗔、痴、三毒,祛十惡 法,行十善法。這時人們的道德倫理,因果觀念,漸漸增長起來,壽命也由一百年增一歲,千年增十歲,以此類推。由十歲起,過一百年增一歲,身量增一寸,經過八百四十萬年,增到八萬四千歲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這時地面平正,衣食豐足,七寶、五味、種種出現,人們也知道孝順父母,恭敬沙門(出家修行者)。從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始出世,龍華三會說法,度釋迦佛滅後遺法種福之人,然後再化同緣。
釋迦牟尼佛是在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已2533年了。到了佛法將滅盡時,佛為哀愍眾生,特留《無量壽經》多住世一百年,眾生有聽到此經,看到此經的,能至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皆可得度。過此百年,佛法滅盡,再也沒有佛經文字了。

⑸ 佛教的異熟心和果報心兩者區別何在

異熟心是果報心的一種,果報心是總說,
異熟心是分說,詳細的分類的其中一種,
異熟心是證得前三果聖人的一種果報心。

⑹ 誹謗一個初發心要成佛的人,果報是什麼

一般真正的發心的菩薩 他遇到這類的人一定是會祝福這個人 如同看到一個要墮落的人一定會去接引他而不是再踩一腳 即使這個人業報應該墮落地獄 一定會念佛迴向此人不令墮落地獄 消除他的惡業
如果不是這個發心的人根本是打妄想
標榜自己發心了而已 實在是自贊毀他 不知諸法空相 此人反而容易墮落地獄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⑺ 信佛講因果,人身口意和起心動念造業,會有哪些果報

是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因果報應」的道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爽」是差失,違背的意思,如:爽約,毫釐不爽,屢試不爽)。「縱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現代因果報應錄》(道升居士編著)--學佛網」 、 「現代因果實錄三合一」 ,裡面有很多關於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的事實。「色是刮骨鋼刀」,「萬惡淫為首」,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白話《壽康寶鑒》_網路文庫」 、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學佛網」,裡面有很多戒淫得福、邪淫得禍的因果報應的事實;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地獄變相圖-大圓滿法網」,裡面有地獄中受報應詳細的圖像講述,看了會大開眼界。

另外,做了善事會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中搜索「了凡四訓白話文--學佛網」,裡面有詳細的講述。

而最不可思議的因果報應是「念佛能成佛」,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 其中「阿」讀【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會親自來接引你,如彈指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獲得無生法忍,這是七地以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具備天眼洞視(十方三世一切事情都看得見)、天耳徹聽(十方三世一切音聲都聽得見)、他心遍知(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想的是什麼)、宿命通(知道自己及眾生以前生生世世的事情)、神足通(各種變化神通),壽命無量,也不再有生死,徹底脫離六道輪回,而且只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成佛。

發心念佛願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才發一念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內便生蓮花一朵,並標上這位念佛人的名字。如果這位念佛的人願心精進,念佛念得很勤,這個蓮花一天一天就大,光色一天一天就好。將來你往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手上拿的蓮花,就是你自己修的蓮花。如果你念得懈怠,念得不勤快,這個花長得就很慢,光色就差一點,你那朵蓮花就一日比一日萎悴,最後就自動殞滅了。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 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說歸依瞻禮阿彌陀佛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又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稱揚贊嘆阿彌陀佛,贊嘆這個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能學習,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做阿惟越致菩薩,獲得無生法忍,這是七地以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而且成佛快速,學習其他法門我們一生的時間根本不夠。至於這句佛號的詳細意義,可以看看《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會集本,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並且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凈空法師影音報恩講堂」,裡面有其詳細的視頻講述。

而且念佛現世就能得大利益,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念佛感應見聞記--學佛網」,裡面有很多念佛獲得感應的事實。

可以在「網路」中搜索「e世紀往生傳」,裡面有很多當代人念佛往生的事實。

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程晉林居士助念心得(41集)--學佛網」, 裡面有很多臨終助念心得。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向身邊的親友廣泛介紹因果報應、介紹念佛法門,使他們也早日脫離六道輪回之苦,早日成佛,如果能這樣做,佛說此人是最孝子、真善友!

(如果覺得自己搜索嫌麻煩,我已經把它們做成了pdf形式,請下載下面的附件。)

南無阿彌陀佛!


⑻ 如何以心念轉變業力,感召境界和果報

阿彌陀佛



問: 如何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



凈空法師答:

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就轉過來了。業力身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有我,一切都為我,這是業力。如何轉?從今之後,起心動念再不想「我」,一切都想眾生,為社會、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就把業力轉變成願力。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業力就轉不過來;決定沒有自己,舍己為人,為佛法、為眾生,就轉過來了。

⑼ 今生做算命的行業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呢

誰算命算得准?那麻煩幫我算一下下期五百萬中獎號碼是多少。哈哈!

⑽ 因果報應究竟是依據發心、行為本身、還是後果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層面去看: 第一,因果報應的依據是緣,佛教認為這是揭示世界的一個普遍的規律 佛教的宇宙觀認為世界萬物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那麼因緣決定了事物的因果。這個緣,不是發心產生的,而是獨立於心的一個客觀。這應該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根本區別。 強調發心而產生因果,這是西方宗教的一個特點。基督教說這個世界的產生,完全是由於上帝的一個理念,比如說《聖經》的創世紀中說,「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所以,如果認為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因果是由於發心造成的,必然會引導人們去追問最高的發心是誰,而這種追問,就會進入神創論。這個邏輯很簡單,人的報應是人的發心造成的,這可能在這個層面上可以合理解釋,但如果追問,動物之間的報應,自然的報應是誰造成的,就必然要尋找一個更高級別的發心者。顯然,人的發心不會是這些事物之間報應產生的原因,那麼,神的結論就自然產生了。 佛教否認這個世界是佛創造的,也就是否認了神創論,當然也否認了人的發心決定事物的決定作用。因而,緣作為事物的因果是唯一的依據。 第二,就個人行為來說,用發心來解釋因果報應是不周延的 用發心可以來解釋某些因果報應,但不能解釋全部的因果報應現象。一個人產生惡念而招致惡果,但不排除確實有人確實出於善念,行為沒有瑕疵而導致不幸。對這種現象,用發心去解釋,盡管可以把原因遠遠推到前世之業的上面,也會在本質上失去說服力,給人以不周延的感覺。 當然,也可以出現的現象是,盡管一個人出於惡念,但結果可能會完全相反,這也是無法用發心合理解釋的。 佛教對這些現象給出的正確解釋是,一切皆是緣。 所以,佛說發願普度眾生,也沒有把發心作為唯一的條件,去包打天下,而是說「佛度有緣人」,緣是決定條件,沒緣就度不了。 順便說一句,至於行為本身和後果更不是因果報應的依據,而是因果報應本身。所以,不再贅述。

閱讀全文

與心創造果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