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絲綢之路的故事有幾篇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並在以後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並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並在以後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後,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並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於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並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後,一方面由義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後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於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雲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並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並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幹道為依託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並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於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算是周穆王了。雖然關於他的「西行見西母王「的故事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但在人們的頭腦中揭開了西行的一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上的商賈、使節、僧侶、以及屯田戍邊的官兵等各方人士,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