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圖書目錄
主題1 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
二、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
主題2 撬起教育質量-課堂變革和課程建設
一、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
二、課程建設釋放學生的潛能
主題3 育人的第三課堂-建設積極的教育環境
一、建設隱性的第三課堂
二、建設積極的第三課堂
三、正確認識小環境和大環境
四、多元起點建設第三課堂
主題4 為幸福人生奠基-實施實效德育
一、德育需要改進也需要加強
二、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主題5 特長和選擇-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
一、合格+特長
二、規范+選擇
主題6 享受講台-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一、熱愛講台,享受講台
二、熱愛講台是一種職業標准
三、珍惜講台,才能夠熱愛講台
主題7 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一、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
二、積累經驗,學會反思
三、學會合作,實現雙贏
四、做復合型的老師
主題8 優化學校文化-文化是發展的保障
一、一流的單位出標准
二、實現全員全程過程最優化
三、文化的價值在於執行
主題9 來自媒體的聲音
跨世紀教育工程-建平中學整體改革巡禮
探索者的新里程-記上海市「模範班主任」馮恩洪
合格加特長 規范加選擇
中國,呼喚明天的教育-上海建平中學教育改革紀實
一個深刻把握理想與現實的開拓者-訪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
文化鑄精魂 激情滿校園-上海市建平中學課程改革之路
⑵ 數學專著的心得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數學新課程標准解讀》,通過本次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為廣大數學教師深刻領會數學新課改精神,有效的進行數學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數學新課程標准解讀》中的「內容領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別具體闡述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運」這四個內容方面的基本設計思路、內容特徵和呈現形式,對每一領域需要注意的基本問題給出了相應得建議。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樣化與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為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課標》里「數與代數」中貫穿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演算法的。可以說,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應該明確「演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演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演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演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如果在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演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其結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為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演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演算法中,有的並不見得有優劣之分。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演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並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演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演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復。總之,一切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新課程改革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是數學課改的最大亮點。
數學,對兒童來說,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編排,有的通過調查商品標價引入小數乘法,調查父母月工資的收入計算多位數加減,測量足球場的面積並以其為參照物,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有的結合新課內容介紹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有的復習課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補漏,知識系統化」上,開始著力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體嘗到數學應用的價值。但是,我們該不該有這樣的疑惑:「數學問題是不是都必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提出?」「教三角形內角和怎樣從生活實際引入?」「循環小數又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應該看到,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有來自數學外部的(即現實的生活實際),也有來自數學內部的。無論來自外部或內部,只要能造成學生的認知矛盾,都能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會出現發展,都是有價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內角和」,如果採用由舊引新的方法(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因此,看問題必須全面,不能絕對化。教學是科學,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當前,數學教學注重應用,既講來源,又談用處,大大地克服了過去「掐頭去尾燒中段」脫離實際的傾向,成效是明顯的。但必須認清,我們反對的是只「燒中段」,而不是不要「燒中段」,我們反對的是過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數學的形式化是數學固有的特點。我們既要注重應用、返璞歸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應加以概括,常見的數量關系(如速度、時間、路程等)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仍要揭示,在重視直覺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探索與發現
學習方式一般說來,可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
發現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其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亦稱發現法)是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提倡的,並流傳歐美,這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問題研究法、探索法等,實質均基本相同。布魯納認為,在人類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點是會發現問題。他把學生視為「發現者」,甚至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教師不給任何啟發和幫助。創導者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探索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時,我國教育家將「發現法」引申為「引導發現法」,主張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點「引導」,與布魯納的「純發現法」有些區別。教學實踐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外國的先進經驗或理論的引入,必須本土化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強調的「自主探索」與「發現學習」亦基本相同。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針對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以為講授必然會導致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片面看法,在創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觀點後,首先對學習進行了兩個維度的不同分類。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
他不像布魯納那樣只強調發現學習,認為學習可以分為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後者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奧蘇伯爾的見解對我們研究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啟發的。
小學生學習數學,首先要掌握前人積累的數學基礎知識(往往以符號形式表示),學生必須積極思考,理解每個符號、式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如果學習中僅僅記住這些符號的代表組合,例如,只知道讀作「三分之二」,卻不明其意,這就是機械學習。一般的數學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當然不排斥個別的機械學習,如背乘法口訣,這種熟記只有助於記憶,並不表明推導其結果的過程,而且機械學習也只是輔助性的學習。
數學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已以定論形式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去獨立發現,只要學生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新知識具有實質性聯系的固定點,使之相互作用,實行新知識意義上的同化,從而擴大或改組認知結構。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除後加減」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
目前我國提倡的探索學習則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索發現某些數量關系和圖形特徵。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時,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後分析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從而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底×高」。
就以上兩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比較而言:探索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直覺思維和創新潛能的培養和發揮,但是費時較多,何況數學學習,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課題對原認知結構具有潛在的意義(即有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二是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心向。如果兩個條件俱全,同樣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就容易造成死記硬背。
由此可見,兩種主要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有時在同一節課內,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我認為,新一輪課改中反復強調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等,主要是針對過去過分沉湎於接受學習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的情況而提出的,絕不意味著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各因素進行考慮,引導學生採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那種提倡一種又去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做法和說法,不僅不符合教學實踐,而且對課改的深入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面對挑戰性的問題,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就應大膽放開,放要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應該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收效極微,失去了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主體性往往也是蒼白無力的。
四、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為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為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本人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學習方法、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為新課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⑶ 《建設中國好課堂 為大國教育奠基》馮恩洪觀後感
我們需要提高我們的教育和教學質量。
教育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基石。
⑷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專家簡介
馮恩洪,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馮恩洪先生1946年出生,畢業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曾先後擔任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業界普遍認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馮」的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馮恩洪)。
他不僅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創並踐行「合格+特長」的辦學理念。
曾先後六次獲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頒發的教育科研成果獎一、二等獎,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專著。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班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優秀教師標兵、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中央電視台曾將他的教育改革事跡以23集電視連續劇形式搬上熒屏。
⑸ 馮恩洪的個人榮譽
曾先後六次獲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頒發的教育科研成果獎一、二等獎,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專著。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班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優秀教師標兵、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中央電視台曾將他的教育改革事跡以23集電視連續劇形式搬上熒屏。
⑹ 馮恩洪提出的合適的教育主要包括哪3項
馮恩洪是一個嬰幼兒,
少年兒童的心理學博士
和教育學博士後研究型
學者,他的合適的教育
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①合適的才是最合理的;
②合適的才是最有生命力
的和長期存活的;
③合適的才是最有發展
潛力的和容易推廣的。
⑺ 能"撬"起中國教育質量的支點是哪幾個
國慶抽空拜讀了馮恩洪教授所著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感受頗深.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的理解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知識,讓學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學生是否享受學習似乎不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為讀書就是枯燥的,需要每個人勤奮的.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所以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撬起教育質量的支點在哪裡?在課堂.「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於,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 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課堂承擔著個體社會化的第一責任.國內知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教授就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努力實現使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課堂教學中,應旨在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即實現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的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無視教學規律的「一言堂」、「滿堂灌」式的作法必須改變.把學生從「應試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來.真正做到面向全體,生動活潑地發展. 2、讓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好壞,首先是看教師能否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首要的任務就是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讓課堂真正「活動」起來. 合作性學習是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而不是四個人簡單的作樣子.所討論的問題要具有思辯性,討論時要帶動其他同學共同學習,討論後要進行每組間的組際交流.不要把一看就會,一找就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如果把真正能表現學生不同見解的問題拿來討論,那討論後的學生回答將是各抒己見,百花齊放.這樣,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統一認識,這樣的討論才真正有意義.但這樣的討論需要教師認真的備課,了解學生實際,精心的設計才能夠完成. 4、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 課堂上,對於教學重點、難點部分的講解、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實際.對於疑難問題,只找舉手同學答對就完事是不行的.還要考慮到其他層次的學生,給中等或低層次的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讓大家幫助分析、解決.這樣,才能是真正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不僅全體都學習,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學會. 5、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名天才的想像家. 所說的創造性學習,應該是在課堂上,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問難,發表不同見解的結果.只要求學生按教師的思路作出預定答案的,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只局限於課本內知識的,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想像力.學生的想像力是相當豐富的.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像家.就看我們的老師能否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啟發學生,並創造條件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就看教師能否為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誰做到了這一點,誰的課堂就將是學生展示才華的天地.那麼,他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掌握者,更將是有獨立見解、有創造力的一代優秀人才. 教為了不教,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心系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們當前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教師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異;對於學生的評價只有理性的對錯,沒有感性的激勵,特別對於學生的 「錯誤」回答,缺少引導,缺少尊重,致使學生在忍受教育,在挫敗中痛苦學習;圍繞中考指揮棒,我們經常性地忘卻學生潛能的發展,只是固執地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學習網內掙扎,這樣的教育能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關懷.「適合教育」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追求人文關懷,引導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強調教育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適合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要.作為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為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准備,做出貢獻.
⑻ 馮恩洪原來是教什麼學科的
馮恩洪校長原任教學科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