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燒賣起源於哪個地方什麼來歷
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若想自己做燒賣,製做起來也並不復雜。其原料包括麵粉、乾粉、餡料。製作的時候,麵粉用開水燙好,攤涼,揉成粉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段,擀成圓餅狀,再撒些乾粉,並將圓餅的外緣壓成麥種形,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里,約蒸10分鍾後,便可食用。
② 「燒賣」的由來
「燒賣」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元大都,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1.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
2.最早起源於元代初期,後來「捎上」了些菜點,成為「茶捎賣」,經多年演變成為今天的「燒麥」。 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卜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
③ 燒賣是回族人發明的嗎
燒賣是不是回族人發明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
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若想自己做燒賣,製做起來也並不復雜。其原料包括麵粉、乾粉、餡料。製作的時候,麵粉用開水燙好,攤涼,揉成粉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段,擀成圓餅狀,再撒些乾粉,並將圓餅的外緣壓成麥種形,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里,約蒸10分鍾後,便可食用。
燒賣,又稱燒麥、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燒賣源起元大都,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現在中國南北方都有,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平潭燒賣類似北方燒賣,但用料及製法不同。先將番薯及薯粉加工成粉皮,選用蟹黃、蝦仁、紫菜、鮮肉丁加佐料炒熟為餡,爾後裝餡入皮,捏成白菜形狀,豎列籠中蒸熟。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
起源
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歷史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回族燒賣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燒麥是回族傳統風味食品。南方回族與北方回族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回族燒麥一般以牛或羊肉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餡(如大蔥、蘿卜)。而南方回族燒麥先餡則是以糯米為主牛羊肉為輔。另外,在個頭上也有區別,北方的小,南方的大,雖然風味有些差異,但美味可口,百吃不厭是南北回族燒賣的共同體特點.
④ 燒麥的起源
燒麥又稱燒賣、稍美、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 ,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
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北京,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⑤ 「燒麥」的由來誰知道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燒麥源於何時?已很難說清楚了。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燒麥就已經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麥」、「正宗歸化城燒麥」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⑥ 燒麥是幾幾年出產的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在中國土...」
⑦ 燒麥起源於哪個城市哪個年代
燒麥
燒麥是晉南地區傳統名食,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燒麥出現於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
以前燒賣的餡分四季而有所不同:
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以蟹肉餡最為應時,冬季以三鮮為當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入口香醇鮮美。北京經營燒賣的餐館不少,以都一處最有名。而都一處的燒賣則以三鮮和蟹肉燒賣最為人喜愛
主料:豬肉餡
輔料:雲吞皮、雞蛋、青豆、洋蔥
調料:香油、醬油、鹽、胡椒粉、澱粉、料酒、薑末
烹制方法:
1、將洋蔥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澱粉拌勻;
2、將豬肉餡、香油、醬油、鹽、雞精、胡椒粉、料酒、薑末、雞蛋打上勁後和洋蔥粒拌勻;
3、用雲吞皮做皮包成燒麥,頂上放一個青豌豆,上蒸鍋蒸8-10分鍾即可。
特點:濃香軟糯,老少皆宜。
⑧ 燒麥的歷史來源
燒麥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稱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燒麥名稱的由來與傳說
燒麥一詞的來歷,另有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明末清初時,在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但這,已經與名稱來歷關系不大了。
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卜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⑨ 燒麥的名字由來
燒麥是非常引人喜愛的特色小吃,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通事》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
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
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9)燒賣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燒麥也是回民傳統風味食品,據《清真特色食品》一書記載,此食品是在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由回民馬春創制,流傳至今。南方回族與北方回族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回族燒麥一般以牛或羊肉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餡(如大蔥、蘿卜)。
而南方回族燒麥先餡則是以糯米為主牛羊肉為輔。另外,在個頭上也有區別,北方的小,南方的大,雖然風味有些差異,但美味可口,百吃不厭是南北回族燒賣的共同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