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的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會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跡
我國關於玉器製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萬年前。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了一些原始飾品的製作,這些製作比較粗糲的飾品材質各異,主要有獸骨、貝殼和石頭(石頭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閃石等)這三種材質。製作工藝上除了簡單的鑽孔刻畫外,甚至還有染色工藝(暫不確定這些顏色是出於先民們刻意染色還是自然染色,因為當玉器、石器與硃砂等顏料放在一起長達千年之後,在它們的表層就會形成硃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這一系列的發現,足可見兩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石器的鑽孔技術和刻畫技術。
桯具打出來的孔道
總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隨形而造,孔道和痕跡是古玉鑒定的必由之路,在筆者看來鑒玉學很多鑒定知識都來自於痕跡學原理!
② 劉漢天下是如何創造出一個玉器黃金時代的
劉漢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國玉器史上繼紅山、良渚、殷商盛世和春秋時代四大高峰之後又一個黃金時代,根據《漢書》《後漢書》記載,當時朝廷規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③ 俗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古代玉器是怎麼製作的
古代雖然沒有鋒利的工具,但前人用豐富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套打磨玉器的方法。
第一步:開玉
這一步就是將未經雕琢的玉石切開,需要派人把玉架到木架子上,然後周圍分別安排人用一些初級的刀具將其外邊包圍著的石頭削去,削去多餘的石頭後就出現了一塊完整的玉。
第五步:雕刻
工人根據畫好的圖樣現在玉石的表面大致勾勒設計圖的輪廓,然後用各種小工具一點一點雕刻成型。這里安排的工人往往都是經驗豐富的工人,否則一不小心就把一塊寶貴的玉料給毀了你。
第六步:打孔
古代的玉一般用來佩戴在使用者身上,所以打孔是必不可少的最後一步。工人們把玉放在小孔的桌上,然後一起使用金剛鑽和彎弓來迴旋轉,直至穿透玉石到達桌上的小孔處。
④ 古人的玉器是怎樣煉成的
從古至今,人們對玉有著特殊的情感,賦予它或神秘、或莊重、或美好的寓意。早在八千年前,興隆窪文化的先民們就製作出了最早的玉器,他們選石制器的過程中,分辨出了「玉」這種美麗的石頭,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玉文化。
面對材質堅硬的各色玉料,古人發現了解玉砂的妙用,利用材質硬度更高的解玉砂對玉器進行切割打磨。《詩經·小雅·鶴鳴》中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里說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解玉砂。
展出的解玉砂
那古人究竟是這樣把這些玉石原石琢磨成精美玉器的呢?請聽下回分解。
⑤ 自然的玉器是怎樣形成的
它們大多來自地下幾十公里深處的高溫融化的岩漿,這些高溫的漿體從地下沿著裂縫涌到地球表面,冷卻後成為堅硬的石頭。在此過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緩慢地結晶成堅硬的玉石或寶石。它們的形成距離我們十分遙遠,距今8000年的遼寧省查海遺址,出土了最有價值的玉塊。距今6000-7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玉珠、玉管和玉塊等。玉器的起源,應該說比這還早,不過,當時的人並不懂得玉器的價值,他們只是選用那些堅硬和精美的石塊磨製成武器或工具罷了。
⑥ 什麼是玉器文化都是怎樣創造的
在很早的時候,人們發現了很多好看的石頭,便把它們收集起來,後來便把他們雕刻成一件件好看精美的小飾品珍藏,一直到現在玉文化已經是中國流傳千年的一種文化了。
玉器是由我們中國人發現的,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瑰寶,直到鴉片戰爭時,玉器開始慢慢的流向了國外,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之後一起形成了一種中西結合的狀態。那個時候的玉器是結合了中西方的傳統文化,變得更加的精美,價值也越升越高。
⑦ 玉器是如何製造的
製造玉器的工序大致分為下料作胎、鑽孔、減地浮雕、畫線刻紋、拋光等。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玉器,片狀玉器佔了很大比重,製造時一般先用較薄的玉塊磨製或先依石料紋理將其劈成薄片,再進行研磨加工。最先進的是鋸片,比直接磨製省工,又比劈製成功率高。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一般都有孔,孔的形狀有馬蹄形,即從一面鑽孔,孔徑越來越小,孔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狀。還有一種是對穿孔,即從兩端對鑽,所鑽形狀不規矩,有時呈蜂腰形。再有一種是螺旋紋孔,可能是用某種管鑽的鑽位發生變化時所造成的。
⑧ 古玉的沁色是怎麼行成的
古語雲:無沁不成玉!可見沁色,是古玉器鑒定的標准之一.
古玉上的沁色,是因為玉器長期埋在土中,通過本身微量元素與土中物質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顏色變化。由於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質不同,埋藏時間長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顏色。清代的陳原心在《玉紀》中,對玉器的沁色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一般來說,我國的北方土壤多呈鹼性,玉器沁色多為黃色土沁,南方土壤濕潤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則多為白色水沁。
http://ke..com/view/181784.htm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偽)風氣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處。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徵、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
一、邊料、原生色與土沁色:前者有單色與多色兩種,是在玉石成礦時形成,性質非常穩定,無沁門;而後者是入土後的次生變化,有沁門,且在沁色與原玉色間多有明顯的過渡擴散暈現象;
二、留皮、帶糖與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現的突出點上,原玉帶糖部分也與雕刻所要表現的主題有關;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後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為轉移,不僅在突出點上受沁,且入沁過渡現象。
--------------------------------------------------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徵:
玉器受沁雖說需經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於入土之後所處壤質有別,時間長短不同,玉質不同,受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南方地濕,玉器易受沁變質;北方較乾燥,受沁較淺,或有歷經數千年不受沁者。但無論如何,都是有證可驗的:
一、受沁時,玉器表面會遭破壞,淺者為蝕斑——起伏不平者為「桔皮紋」,深入玉中者為蝕孔——「土咬」,局部受侵蝕嚴重,朽爛如枯骨、膏泥者——「唐爛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見,故有此稱);其不可人為作偽者有三:
(1)蛀蝕孔呈外小內大的不規則狀,孔內有如纖維網;
(2)蛀孔周圍有一白化過渡層;
(3)蝕孔或裂綹內或有砂粒(質硬未風化者),或有均質膠固體;
二、凡玉質較脆弱的紋路或裂綹處更易受沁,形成沁紋——顏色較深,且有向周圍擴散之勢,且沁紋多呈凹陷現象。古玩界,對不同沁紋現象分別有不同稱謂:
(1)牛毛紋:沁紋呈同向排列,狀如牛毛般細密;
(2)亂柴紋:沁紋如樹枝狀結構延伸;
(3)螞蟻腳:沁紋呈不規則網狀,細如蟻跡;
(以上沁處,撫之無痕,在20倍放大鏡下,均可見凹陷現象;而人為火燒紋,紋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狀)
(4)釘金沁:受沁處呈點狀凹陷,鐵銹般的黃褐沁色沉積,有如釘狀,是高古玉的獨有表徵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淺,很有層次感——擴散沁色現象,尤其是在受沁與不受沁處之間、表裡之間、此一沁色與彼一沁色之間,更易分別(唯一例外的是,水銀沁有呈塊狀,而與周圍沁色截然分明者),至於比較好的玉質,從「開窗見地」處往裡看,沁層更有立體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紋與蝕斑處通常更為明顯,呈色深淺層次有很自然;兩種以上沁色,常會發生顏色取代與覆蓋現象,比如黑色覆蓋紅色、紅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蓋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連續分布時,不會因刻痕而中斷,否則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連續分布時,其中的刻痕或孔內也當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積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處的刻痕或孔隙內,則多有粉狀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質變處,透光性通常會比原玉質開窗處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一般來說,刻工比較繁復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變質,沁色也會比較深,但與周圍沁色之間還是會有所過渡與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內俱呈深色,則為染色作舊);
⑨ 古代的玉器是怎麼製造的
在我國古代歷史長河中最早玉和石是不分的。遠
認為「石之美者為玉」,從石頭之中將玉篩選出來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金沙
是如何製作的?
透露道,通過顯微痕跡探索技術,他們用顯微鏡觀察
上的痕跡,從而找到其製作方法。經過切割、刮蹭、銼磨、拋磨、旋截等工藝後,可以觀察到工具攪動礦物集合體後,礦物晶體形成的各種各樣聚集形態。他們通過在實驗室還原聚集形態依次找到了製作
的方法,從而揭開了玉器製作之謎。
通過實驗的還原,專家驚奇地發現古人單是在玉器的切割上就有好幾種辦法:使用柔性的
、棉繩等工具,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
片或金屬片,單向或往復雙向直接帶動解玉砂間接對玉料進行加工。對玉器鑽空、拋光等製作的方法更是繁多。
⑩ 中國古代玉器是怎樣發展的呢經歷了哪些時期
《說文解字》稱:“石之美者謂之玉”,中國古代玉器應用於祭祀、禮儀、喪葬以及佩飾等等場景。玉器憑借著它質體潤澤、美觀大方,在歷史中久享盛名,同時玉器被賦予“瑕不掩瑜”“氣如長虹”等多種品格,成為道德的象徵。自古以來,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玉器一開始是裝飾品。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後,小型的玉制飾品逐漸被大型的玉器所取代,並且大型玉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當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以及原始的宗教觀念,慢慢地滲入到玉製品中,中國玉文化禮制時代正式到來。
總體來說,在中國歷史上,玉器的發展演變主要有三個巔峰階段。
玉器歷經七千多年的曲折發展,從簡單的裝飾品發展為古代宗教祭祀和禮儀用品,又發展為標志高尚道德品質的佩飾,最後上升為內容豐富的藝術欣賞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演變。
特別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人們把玉的自然特性加以道德化,使它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發揮了其他藝術品不能取代的作用。這是在全世界文化史上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未曾有過的文化現象,玉器的演變發展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