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韁繩的發明

韁繩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4 15:13:44

⑴ 馬的馬鞍和馬蹬是哪裡發明的 大概時間是

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國後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從此使「天下一統」的觀念深入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對周邊地區甚至遠至中西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使中國作為一個穩固強大的帝國登上世界歷史的一級競爭舞台。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這一力量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它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而對於騎兵來講非常重要的馬具,其最關鍵的馬鞍和馬鐙在兩漢時代、尤其是西漢是否存在的問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事情。

對於這一問題,由於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在考古中發現西漢馬鞍和兩漢馬鐙的實物和雕塑、繪畫等方面的證據,傳統觀點是這樣認為的:「西漢時,馬鞍、馬鐙仍未出現,多少影響了騎兵的戰鬥力」⑴、「……(西漢)但馬鐙仍未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騎兵的戰鬥力。」⑵ 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及本文所說的「馬鞍」並非指其廣義上所含概的所有用於隔開人體和馬背的物體,而是指其狹義,即兩端上翹的「高橋馬鞍」。那麼事實真的如上面所說嗎?這里就要對此進行一下粗淺的討論。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西方學者這樣評論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攜帶的新裝備:「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匈奴人獨特的馬鞍引起了羅馬人的驚奇。他們的馬鞍不像羅馬人的那樣由裹住馬肚子的皮革製成,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製托架。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相反,羅馬人笨拙的騎術使不少騎手經常在戰斗中失去平衡,而從馬上掉下來,這通常很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馬鞍,匈奴人還從亞洲帶來了一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歐洲人從未見過的馬鐙。為了防止腿在長距離的騎馬後會疲勞,人們在馬鞍上繫上了綳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這樣,腳就有了可踏的地方。……盡管當時這種馬鐙還不完善,但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由於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⑶ 鞍鐙的引進,在歐洲來講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中世紀戰爭的主力,「一旦馬鐙成為8世紀的法蘭克人通用之物,馬匹不僅能用於迅速集中力量,並且也能用來作戰了。速度可以轉化為突擊。」⑷「馬鐙使中世紀穿戴沉重的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⑸ 由此可見其重要的程度。

既然馬鞍和馬鐙是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產生的前提,從中國古代騎兵運用的情況中就大致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了。可以認為,在中國至遲到秦代,馬鞍和馬鐙仍未產生。作出這一判斷不僅是由於始皇陵兵馬俑中具有表現細致的馬具,卻惟獨沒有高橋馬鞍與馬鐙(圖1),而且還因為在兵馬俑戰陣的布局上,騎兵數量相對很少,且被布置在遠離主陣的側面角落裡,這說明在秦代以前,騎兵的作用只是偵察、側翼包抄、騷擾遮斷、偷襲和追擊,並不能成為作戰主力,更不用提獨立承擔整個戰役了。

能夠為此提供佐證的是孫臏對騎兵作戰的敘述:「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梁;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纍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⑹ 可見這一時期騎兵擔任的只是輔助任務,擁有鞍鐙的可能性不大。

那麼歷史記載中漢朝騎兵的作戰情況又是如何呢?

文帝時,「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昂。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威侯赤為內使,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⑺ 可以看出,此時漢軍的騎兵在單場戰役中的參戰規模和所佔兵力比例明顯增大,已經不再僅僅擔任輔助作用了。

自武帝以後,騎兵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高闕。」⑻「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⑼「其明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⑽「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餘里,擊匈奴,過屠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⑾「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出將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驃騎。」⑿「秋,蝗。遣浚稽趙破奴二萬騎出朔方擊匈奴,不還。」⒀「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與天山,斬首虜萬余級。」⒁「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發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杼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游擊將軍韓說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萬餘人與貳師會。」⒂「冬,遼東烏桓反,以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將北邊七郡,郡二千騎擊之。」⒃ 在這些戰例中,可以看到兩個趨勢。一是騎兵在總兵力中所佔份額不斷增大,隨著車兵的逐漸退出戰場,騎步兩兵種在數量上的比率關系從十萬比數十萬,上升到七萬比十四萬,騎兵明顯已經取代步兵而成為戰斗主力,相反步兵則下降到「踵軍」即跟隨在後助戰的地位,致於只由騎兵獨立參加的戰役更是屢見不鮮。二是往往一次戰役就長驅奔襲數百里乃至一兩千里進行會戰,長時間騎馬帶來的疲勞問題愈發突出,如果騎手不能以充沛的體力投入戰斗,取得河西、漠北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在沒有鞍鐙的情況下,這樣的戰役幾乎無法想像。

另一方面,從具體的戰斗方式上看,早在楚漢戰爭時期,「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⒄ 能夠採用此種在敵陣之中沖突的戰斗方式,說明騎者在馬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穩性,否則極易摔下。

西漢時期,弓箭是匈奴和漢軍騎兵最重要的作戰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馬具的嚴重製約。沒有馬鞍的時候,在奔馬上射箭極為困難,因為騎手一邊要雙腿使勁夾住馬腹並保持平衡,一邊還要雙臂用力拉開弓並盡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標,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這一作戰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難於實行的,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停住馬射箭或乾脆下馬發射;當高橋馬鞍投入應用後,它給予騎手一個縱向的穩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飛馳時向前方射箭,但由於橫向上無有效支撐,朝左右方向甚至轉身向後射箭時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險的,前面引用西方學者的評價中就可看出這一點。但是,在史料中卻有這樣的記載:「匈奴追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⒅ 這種轉身後射的情況,說明此時應已有馬鞍和馬鐙的使用。況且在漢代的史料中,除個別故意表示輕蔑漢軍者外,從未見到有關匈奴下馬作戰的記錄,假如沒有鞍鐙的應用,這不能不說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古代弓箭的使用還受到天氣影響,弓弦如果被雨水澆濕,作用將會大減,而假若遇上嚴寒天氣,威力也會嚴重下降。宋人就曾記載:「契丹將耶律遜寧號於越者,以數萬騎入寇瀛州。都部署劉廷讓與戰於君子館,會天大寒,我師不能彀弓矢,敵圍廷讓數重。」⒆ 而在著名的白登之圍中,「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圍高帝於白登。」⒇「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21) 在如此寒冷的境況下,匈奴和漢軍的弓箭很難說還會保持威力,雙方一旦接陣就會爆發激烈的白刃戰。在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沒有鞍鐙的騎兵戰鬥力不可能趕得上步兵,如果匈奴下馬迎擊,也不會是歷來擅長步戰的漢軍的對手,要阻止漢軍突圍便是件困難的事情,那麼長達七天的輕松圍困就變得難以解釋了。更何況此戰匈奴的兵力雖據《史記》所稱有四十萬,卻很可能是個虛數,因為在《史記》中原本就提到冒頓時期的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22),扣除留守草原的兵力,又何來如此之多的人馬?再說縱使「四十萬」之數是准確的,由於游牧民族參加出征的人數中經常要包括大量婦女、老人、兒童等非戰斗人員,其真正的作戰兵力也遠不會有那麼多,加上前面所述近戰中的質量劣勢,應付起漢軍的突圍來更加捉襟見肘了。既然如此,不懼戎馬的劉邦為什麼還遲遲不敢突圍呢?對此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當時的匈奴騎兵已經裝備了馬鞍和馬鐙,對步兵具有強大的近戰優勢和沖擊力,冒險突圍只會導致全軍覆沒。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兩漢史料中出現了「突騎」這一叫法:「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橈亂也」(23)「會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等將突騎來助擊王郎」(24)「賊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光武,光武撫其肩而上,顧笑謂耿弇曰:『幾為虜嗤。 』」(25) 對於《漢書》中「突騎」一詞的含義,顏師古注為:「突騎,其言驍銳可用沖突敵人也。」(26) 顏師古是唐人,其注釋未必就能代表漢代「突騎」的真正意義,那麼在漢代史料記載中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光武北擊群賊,(吳)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數先登陷陳。」(27)「劉永將周建別招聚收集得十餘萬人,救廣樂。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建等遂連兵入城。」(28) 可見至少在東漢初年,騎兵已經能夠擔當站在頭排正面沖鋒、「先登陷陣」的任務了,利用騎兵的沖擊力沖垮敵陣、步兵隨後跟進決定勝負的作戰方式已經確立。如果說在同匈奴的近戰中僅僅是用騎兵對抗騎兵,雙方彼此處境相同,對騎手穩性的要求不一定很高的話,那麼在此要面對的則是以步兵為主力的敵軍,若想正面沖擊其陣,只有同時裝備了馬鞍和馬鐙才有可能辦到。

盡管有這么多的文獻證據證明漢代鞍鐙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實證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所發現的最早表現高橋馬鞍的文物是東漢末年作品,如雷台漢墓出土的騎俑(圖2)和鞍馬彩繪木雕;而最早具備馬鐙的雕塑作品是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騎馬樂俑(圖3),因這批俑中有馬鐙者只是在馬身左側鞍下有一個三角型鐙具,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側則沒有,且騎者的腳也未踏於其中,所以被認為是馬鐙的雛形,即用於上馬的器具;致於最早的實物雙馬鐙,則是遼寧北票十六國時期北燕馮素弗墓的鎏金銅裹木質馬鐙(圖4)。但迄今為止,對於西漢和東漢初年的高橋馬鞍及兩漢馬鐙,卻始終沒有發現其實物和能夠證明它們存在的藝術作品。

未發現不等於沒有。既然通過史書可以推測出它們的存在,就應該從「為什麼這些東西沒有出現」的方面去思考。

⑵ 馬韁繩什麼朝代出現

馬韁繩是太簡單的東西,不是什麼朝代出現,而是人類馴化動物時期(1.4~1.0萬年前)就出現了!

⑶ 馬鐙未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上馬的

據史學家考證,中國馬鐙最遲出現在東漢時期,那麼在馬鐙未被發明之前,古人是怎麼上馬的呢?其實在馬鐙沒有出現的時候,古人並沒有單獨的使用馬匹,而是將一匹或是幾匹馬套在馬車中,當時的馬只是做為一個驅動,一個牽引而已。那時的人認為馬背光溜太不安全,給馬套上一個車,人坐在車中,遠比直接騎在馬背上要安全的多。

馬夫將自己騎馬的經驗告訴了其他的人,於是許多人紛紛效仿,人們驚奇的發現,原來單獨的騎馬遠比坐馬車要方便許多,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琢磨起怎樣給自己 的坐騎裝備。當馬鞍馬鐙的出現,古人也就切底地告別了上馬踏椅踏石的老古方法。

⑷ 操控馬的韁繩是誰發明的,是誰想到要騎馬的

是廣大勞動人民發明的,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歷史上有很多東西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發明的,而是在人民的辛勤勞動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騎馬也是這個原因。

⑸ 馬蹬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馬蹬

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馬蹬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蹬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歐則至8世紀時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滅亡時才有。馬蹬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蹬。
網上資料實在太少,但實際上馬蹬確實應當成為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剪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
。馬蹬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蹬,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蹬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蹬最早的是東晉, 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蹬,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哪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斗能力大幅提高。

⑹ 韁繩的介紹

韁繩,讀作:jiāng shéng。該詞意指扎住馬上唇的一圈繩索或皮帶、附帶交織而成的手柄,作為控制裝置。

⑺ 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漢代。

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其初步奠定了中國後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從此使「天下一統」的觀念深入漢民族的內心深處,並且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對周邊地區甚至遠至中西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使中國作為一個穩固強大的帝國登上世界歷史的一級競爭舞台。

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於其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這一力量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它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

(7)韁繩的發明擴展閱讀:

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

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的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第一個革新(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實際的發明順序不一定是這樣)是高橋馬鞍的出現,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

第二個則是馬鐙的使用,它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沖擊成為可能。

⑻ 波賽達斯韁繩的簡介

等級78
騎術等級225 4.1版本加入,為史詩物品。可以在任何水域使用,在瓦許伊爾 的速度會是270%,在其它區域速度108%。
4.1版本中加入

⑼ 馬蹬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十六國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9)韁繩的發明擴展閱讀

馬蹬的重要性

歷史上也的曾出現過沒有馬鐙的重騎兵,但是由於沒有馬鐙存在,騎兵在沖鋒時無法藉助馬的力量,騎手的沖鋒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沖擊力非常有限。

同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虛晃的雙腿無法給上肢增加輔助力量,殺傷力反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這種騎兵部隊在與步兵方陣的對抗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金屬雙鐙無疑是變革性的發明,它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騎兵的雙手不用再一直薅著韁繩來駕馭戰馬,雙腿終於不用再像以往那樣緊緊夾住馬肚子來保持身體穩定。

這樣,騎兵們就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做各種復雜的高難度動作。尤其可以披掛在重甲、使用大型武器的情況下,肆意在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閃的等復雜的格鬥而不用減速或擔心掉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鐙

閱讀全文

與韁繩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