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的書是誰發明的啊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Ⅱ 誰發明的書
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內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容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
Ⅲ 書是誰發明的
是:北宋慶藩年間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專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屬、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大德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弘治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3)誰發明書本擴展閱讀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紙的發明與改進,促進了書籍的社會生產。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業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後,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Ⅳ 書本是誰發明的
①看著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聲ㄧ~筆記 ㄧ~得間(讀書時能發現問題)。②指學習功課:他~很用功。③指上學:當時,我還在~ㄧ他在那個中學讀過一年書。
讀書的好處:
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
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
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
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
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
誦讀一冊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著,讀者的靈魂答著
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裡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麼?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 比較閱讀,還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麼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啟發。
Ⅳ 是誰發明讀書的
①看著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聲ㄧ~筆記 ㄧ~得間(讀書時能發現問題)。②指學習功課:他~很用功。③指上學:當時,我還在~ㄧ他在那個中學讀過一年書。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 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 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 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 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一.最好是具體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對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讀一部作品,常常領略不到其精華所在。三.年輕時,泛舟書海,如同步入塵世一樣,應去尋朋覓友。當發現知音,選擇、確定之後,就要攜手並進。 誦讀一冊好書是不斷的對話,書講著,讀者的靈魂答著 關於讀書有很多觀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NEW)》裡面討論;但是就讀書而言,如果要講求效率,必然有些關鍵的要素: 1.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關於這個題目/目的最好的資料是什麼?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是什麼? 比較閱讀,還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讀書時學習的一種手段,沒有什麼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樣也可以從認知心理學方面得到不少的啟發。
希望採納
Ⅵ 書是誰發明的
廣義的書,是指書籍,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書也就應然而生,肯定不是某一個人專發明的。
但書的形式,屬也不是由哪一個人來發明的,而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在中國,最早的是由卷軸開始,發展到唐朝出現了旋風裝,繼而出現貝葉裝,再出現蝴蝶裝、包背裝,最後再發展到線裝,這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等亞洲國家的書籍形式。
在西漢前期,仍然是以竹簡作文備案,直到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也就開始發展起來。
Ⅶ 是誰受到了什麼的啟示發明了書本
老大、您好強大哦。
發明書本的人呢、書本並沒有記載的說、您這個問題問的太那個了....
第一個寫在牆上寫字的人應該算是第一個發明書本的人吧..准確我就不能確定了...
Ⅷ 是誰發明的書
書可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更不是秦始皇發明的。最早沒文字的時候人們是用接繩記事。有了文字還沒紙的時候,就刻在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啊上面,後來有用竹片,就是所謂的「簡策」,用細木片的就叫「版牘」,還有用絲綢,就是「帛」,呵呵,絲綢當然比竹片輕多啦,可一般人可用不起喲!後來在西漢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很快現代意義上的書就開始發展起來啦!隨著唐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後來宋慶歷年間活字印刷排版的發明,圖書事業就更快的發展啦
Ⅸ 你們覺得書是誰發明的
當然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原始的石頭記事,到竹簡刻字,不都是書的雛形嗎!具體到是誰發明書,要先有紙。所以書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