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共產黨是誰創立的
在當代,世界上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和自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絕大多數採用「共產黨」這一名稱。那麼,共產黨這一名稱是從何時開始使用的呢?
恩格斯在1843年10月23日至11月初寫的《大陸上的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共產黨」一詞。文中寫道:「這樣,魏特林在日內瓦及其近郊建立了共產黨的核心以後,就到了蘇黎世;……魏特林被看作共產黨的領導者……」「德國在有教養的社會階級中建立共產黨的條件,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優越。」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共產黨,只是那些主張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平等的空想社會主義團體和派別,並不是指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工人階級政黨。
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正式把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稱為共產黨,並且十分詳細地闡述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指導思想。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起來。共產黨的目的,是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從此,「共產黨」這一科學要領有了特定的含義。
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2. 共產黨由誰發起,在哪建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3. 共產黨有哪些豐功偉績
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土地改革的成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順的完成,中國近現代工業基礎的形成,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
4. 共產黨的創造者是誰
最早把共.產.主義搞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應該此二人應稱之為共黨的創造者。
5.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背景有哪些
參考資料:http://jiandangweiye.ke.com/article-33285.html
一、近代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和辛亥革命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國社會及人民革命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
政治背景:中國仍然陶醉於昔日的輝煌之中。而事實是,原來文明程度落後於中國的歐美國家,這時已遠遠地跑在了中國的前面。
經濟背景:在此之前,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一方面,則促進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給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
社會背景: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外國資本一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聯合壓迫,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成為民族災難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時代背景: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期資產階級嘗試-階級背景:二十世紀中國最初的革命領導者,是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勝利地領導這場革命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二、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思想背景:新文化運動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1914年至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尖銳化的表現。這就逐漸引起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懷疑和批判。正是這種懷疑和批判,為他們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國際背景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這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得到了列寧領導的第三國際的幫助。
社會背景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同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隨著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出現,建立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提上了日程。
6. 共產黨是誰創立的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7. 共產黨是誰創建的
在當代,世界上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和自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絕大多數採用「共產黨」這一名稱。那麼,共產黨這一名稱是從何時開始使用的呢? 恩格斯在1843年10月23日至11月初寫的《大陸上的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共產黨」一詞。文中寫道:「這樣,魏特林在日內瓦及其近郊建立了共產黨的核心以後,就到了蘇黎世;……魏特林被看作共產黨的領導者……」「德國在有教養的社會階級中建立共產黨的條件,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優越。」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共產黨,只是那些主張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平等的空想社會主義團體和派別,並不是指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工人階級政黨。 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正式把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稱為共產黨,並且十分詳細地闡述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指導思想。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起來。共產黨的目的,是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從此,「共產黨」這一科學要領有了特定的含義。 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8. 為什麼廣西不叫省卻叫壯族自治區!但也是漢族人多壯族少!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是東盟十國和中國團結合作的聚會地點,素有綠城之美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戰國秦漢時期 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和象三郡,。當時桂林的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在當時的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廣西稱「桂」由此而來),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長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廣西境內。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攻佔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廣西為南越國屬地。 廣西銅鼓文化是中國燦爛的一面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中國西漢開始廣西部分和越南中部和北部屬西漢的交州的交趾郡,今廣西其它部分部分地域分屬鬱林、蒼梧、合浦3郡21縣,其中鬱林郡治布山縣(今桂平西南),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從漢建武十九年(43)從徐聞遷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內)。此外,漢時今廣西還有小部分地域分屬零陵、武陵郡。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屬蜀國。吳在今廣西境內設桂林、始安、臨賀、蒼梧、鬱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屬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屬蜀國的興古郡。設置的縣增至39個。 兩晉時期,今廣西境內設置蒼梧、鬱林、桂林、合浦、始安、臨賀、晉興、寧浦、永平、西平10郡,設置的縣增至57個,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統轄。 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地域始屬南朝宋、齊、梁,後大部屬陳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屬北朝周。先後設置9州、48郡、127縣,其中37郡、78縣為新設。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為九州,廣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楊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屬荊州。先後設置85個縣,其中61個承襲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於貞觀元年(627)將全國分為10道,今廣東、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東北部分地域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屬黔中道,桂東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將嶺南道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南寧在唐朝開始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道除廣西外,還包括現在的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嶺南西道設立桂、容、邕三管經略使,史稱"三管",基本上形成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此外,富川、鍾山、賀州、藤縣、岑溪一帶屬嶺南東道。貞觀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34州。這些州大部分沿襲久遠,直到明清時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縣。唐朝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24個縣,唐末減至154個。從唐朝開始,在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置50個羈縻州、51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今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餘地區全屬南漢。這一時期,今廣西境內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襲唐代,設置的州有37個,其中34個為唐舊州;設置的縣有135個,其中133個為唐舊縣;此外還有羈縻州32個,羈縻縣31個。 宋朝開寶四年(971),宋滅南漢,統一嶺南。先後將全國劃分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於廣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路。元豐元年(1078),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治所設在桂州(今桂林),桂林從宋朝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轄地除廣西外,還包括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此外,分荊湖路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南路。大觀元年(1107),分廣南西路另設置黔南路,轄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觀三年(1109),黔南路並入廣南西路,更名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廣南西路。南渡後更名為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廣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府、41州、3監、139縣、85羈縻州、80羈縻縣。 元朝時期,設省、路(府)、州、縣四級區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國設1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廣西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從湖廣行中書省南部劃出,設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行中書省內劃為12路、1府、1司、9州分別統轄各縣。12路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靜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移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東)、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寧明),潯州路(治桂平),來安路(治奉議州,今田陽)、廉州路(治合浦)、欽州路(治欽州)、鎮安路(治今德保),還有平樂府(治平樂)、慶遠南丹安撫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鬱林州、容州、象州、賓州、橫州、融州、藤州、賀州、貴州。此外,今全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行中書省(治今湖北武昌)統轄。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2府、1安撫司、13路、9州、53縣、60土州、8土縣。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11個府和3個直隸州統轄各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寧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3個直隸州是:歸順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東)、泗城州(治今凌雲)。此外,全州原屬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後,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 清朝時期,推行省、府(直隸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廣西全省劃分為11個府、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泗城府(治凌雲)、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天寶,今德保);2個直隸廳是:上思直隸廳(治今上思)、百色直隸廳(治今百色);2個直隸州是:鬱林直隸州(治今玉林)、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欽州直隸州(治今欽州),均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劃歸貴州省統轄。清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10土司和3長官司。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地域與清朝大致相同。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全省劃分為10府: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慶遠府、梧州府、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思恩府,分別統轄各縣。民國二年(1913)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民國六年(1917),全省劃分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寧道(治今南寧)、蒼梧道(治今梧州)、鎮南道(治今龍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別統轄各縣。始自明清的對土官管轄區的改土歸流措施,至民國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縣改設新縣。民國十五年(1926),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制,把全省劃分為若干區。民國十九年(1930),全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在此期間,廣西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達28年之久。民國三十三年(1944),全省劃分為8個區,轄99縣,外加1個直轄市和1個設治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省劃分為1市(桂林)、15區(1―15區)、99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統轄。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12―1936)遷於南寧。 新中國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廣西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1952年12月10日,在壯族聚居的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此後,廣西境內的行政區劃雖時有變動,但自治區一級的建置未改變。1965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從自治區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的3月5日改為12月11日,與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9. 共產黨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是誰組織的,它為什麼要成立,成立的意義在哪裡
國民黨先成立的。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召開,而黨的誕生紀念日是7月1日。為什麼兩者的時間不一致呢?為什麼7月1日成了黨的誕生紀念日呢?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當時在延安的曾經參加過一大的黨的創始人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回憶一大是7月份召開的,但記不清楚確切的開會日期。因為缺乏檔案材料,一時無法查證,所以就把7月1日確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最早見於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當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指示》說:「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採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並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這是以中共中央名義作出的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進行紀念的第一個文件。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沉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不斷的向前發展,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其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它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各種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廠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並溝通了中國革命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10. 共產黨到底是誰創立的
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中國共產黨是由李大釗和陳獨秀創立的。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得到了列寧領導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成立於1919年3月)的幫助。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布)遠東局派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他們先後在北京、上海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討論建立共產黨的問題,並幫助進行建黨的准備工作。
1、李大釗是中國頌揚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他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2、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
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是: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在廣州的陳獨秀派遣,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會議。
黨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參考資料: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