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就是在「文化」的基礎下創出新意,或者說是文化創新的成果。文化創意最核內心的就是「創造力」容。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創造力更是重中之重。合理安排時間也能更好地發揮人的創造力。
文化創意自英國首先提倡,往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提出了相關的概念,主要包括有版權產業、文化產業、休閑產業、體驗經濟、注意力經濟等概念。
一些手工藝、陶藝、布藝、木工藝、石藝等等,創意DIY這些都缺不了創意。文化創意具有獨特的魅力。
文化創意衍生的文化創意行業也有很多,這里我就舉幾個栗子(肚子有點餓),服裝設計師、廣告設計師、建築設計師、軟體設計等等。
目前也有一些網站是關於文化創意的,網路一般都可以搜得到。網頁鏈接
純手打!QAQ
2. 請問:什麼是文化創新 謝謝
文化創新,就是創建超越中國傳統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創新主要有內容創新和觀念創新。文化創新能夠弘揚、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與時俱進、更上層樓,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創新,促進民族精神的培育;堅持民族精神的培育,推動文化創新的開展。
3.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版狀況,大量呈現「為權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4. 什麼是文化創造
創造新的文化項目和文化類型。
5.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創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文化興國的進軍號角,解放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構建與經濟「硬實力」相協調、相促進的文化「軟實力」,成為各地積極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樣性、選擇性日趨增強,體制、利益的調整以及各種思想的碰撞帶來矛盾和沖突,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復雜。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規范認同的作用就愈加凸顯;越是在物質滿足的語境中,構建符合當代國人生存狀態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就更加迫切。說到文化,不少人認為會唱兩首歌,背兩首詩,說幾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這只是淺嘗輒止。即便是身懷絕藝的歌唱家、書畫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體無魂,人們照樣說你沒文化。文化強弱不是以具體的文化樣式而論,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現。那種「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嘩眾取寵、過度包裝的作品,是異化了的文化。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提供意義系統和價值系統,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以文化人」方能致遠。同樣的話題你講的巧,同質的工作你做的精,同行的關系你處的好,大家就會從內心裡敬佩你……實際上,這種由文化所彰顯的軟實力,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王道」一脈相承,具有一種安近來遠的力量。「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呼喚精神文明疾步趕上。」這些年來,從文化立省到書香城市再到農家書屋,這種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局面讓人倍感振奮。與此同時,某些因文化失調而導致的發展誤區也令人警思:一些地方不管基本史實競相爭搶名人、建廟造神,把保護傳統文化變成了「祖先爭奪」;有的地方則不顧客觀條件搞大活動大景觀大園區,將文化建設異化為「土木工程」。這種種現象說輕了是沒文化,說重了就是害文化。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是大幹快上,一夜成名,需要長期涵養、積淀。就一個城市而言,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從區域和諧穩定看文化的社會調理功效,從經濟發展質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看文化的底蘊根基表現,從文化創新能力看文化的精神氣象格局,從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安居樂業看文化的為民惠民成果。同樣,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也要以民風和不和、民心齊不齊、創新成果多不多、幸福指數高不高等一系列指標去衡量。魯迅先生曾說:「文化是骨髓里的東西。」文化發展繁榮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知時好雨、潤物無聲;文化神采飛揚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靜水深流、精氣內行。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引領,以系統的理念科學謀劃,以務實的態度把握規律,以超前的思維融會貫通,才能揮灑自如、令人嚮往,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周一波)
6. 人類為什麼要創造文化,舉例說明文化有什麼作用
文化的形成是基於我們想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這一點可以從大猩猩專身上證實,文化不是創造屬出來的,其本身就是社交,與知識傳遞,技能傳承,逐步演化而成的,只不過由於當下社會生產力遠遠超過了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所需,當然資源分配不均勻是另一回事。文化的作用,傳遞信息,傳承技能,思想,觀念等等
7. 什麼是文化創造活力
打嗝
8. 文化創意是什麼
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出台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該文件明確提出,「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
依據David Thirsby 1997年的說法,創意產業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文化創意產業活動會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某種形式的「創意」;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活動被視為與象徵意義的產生與溝通有關;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智能財產權」。
據此可以知道,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緻產業」。
換言之,這就是要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入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中,使它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顯然,這是一種使知識與智能創造產值的過程。
最近有個創成在線,是關於文化創意的電子商務交易網站,模式挺新穎的
9.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