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古代最早刑法是誰發明的什麼朝代建立的
1、禹刑。具體是誰參與制定,已經不可考。
刑法起源有這樣的說法,"刑始於兵而終於禮"。這是對中國古代法獨特發生路徑的經典概括。在部族戰爭中產生的暴力行為方式作為刑罰,規范己方的軍事行為,維護己方的軍事利益,是為軍事刑法。而這種暴力方式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即通過刑罰懲罰犯罪確立正確的行為規范,是為刑法。
2、出處:《禹刑》僅見於《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3、釋義:指的是夏朝的刑法,也是夏朝刑法的總稱。
4、內容: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奴隸制五刑法——墨、劓、刖、宮、大辟。
分別指的是,在臉上刺字、挖掉鼻子、剜掉膝蓋、毀掉生殖器(男為去勢;女為幽閉)、死刑。這種對人的肉體進行殘忍懲罰的,統稱為」肉刑「,在漢朝時期被逐漸廢除(除了死刑),五代時期又逐漸興起。
5、發展:夏——《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
商——《湯刑》是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制定,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
西周——《九刑》是西周時期成文刑書的總稱,全書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襲商朝的五刑制度,又增加了贖、鞭、撲、流等四種刑罰,稱以上的九種刑罰為為西周的九刑。
5、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89014.htm
http://ke..com/link?url=9v_OGUZC1n3czkxa
http://..com/link?url=eYb5BpSOEpm7Jp6JF93fknXvpmDl9_UymOdmE0mkzjDFxu2vtJ_xair__mPBLN1VyQU8OmW
Ⅱ 法事情人閱讀法是誰發明的
」法事情人閱讀法「是包君成老師2012年發明的。
Ⅲ 干支紀法是誰創造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眾所周知的「干支紀法」。據現有文獻資料可知,我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二月己已起,連續用干支紀日,一直到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止,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紀日資料。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干支紀日法在殷商時代已普遍流行,並已有類似日歷的《干支表》出現。(見《殷虛書契前編》三卷二葉四片)在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來紀年開始成為定製而施行,這種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我國古代還曾被用來紀月、紀時等。 干支和干支紀法是誰創造的呢?《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對這大橈創造干支的傳說,人們多不以為信。因此,干支起源問題便成了一個謎,於是有人認為:「干支和干支紀法究竟最先出於何處?看來是很雄得出結論的。」(唐漢良《談天乾地支》) 早年,梁啟超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天干」「地支」這22字頗為「奇異復雜而不可思議」,所以,許慎《說文解字》對這些字義的訓釋最為牽強附會,不達本義。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馬氏良對「干支」的意見。馬氏良認為:「干支」22字「與歐洲通用之羅馬字母同物,腓尼西亞及希臘文,皆22母,其數與此正同」。他把「干支」與羅馬、腓尼西亞(腓尼基)和希臘文的字母等同起來看待,並從字形和讀音上指出了彼此間的聯系。如「甲」篆文字j,與羅馬文的A和希臘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讀音上,粵語的「甲」音也與A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體寫法與羅馬的I、B、T、S在字形和讀音兩方面皆相類似。對於馬氏良的解釋,梁啟超表示不贊同。他認為中西自古以來的字形與讀音、方言屢經變遷,「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並譏馬說為「空前之新發明」。(《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一書中,對「天干」和「地支」等有關問題,旁徵博引,詳加考釋。郭沫若認為,自漢以來,人們對干支的種種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從古文字和神話傳說的角度來看,「十天干」純屬於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創制的。 這些字既無神秘的意味,也沒外來的痕跡。(見《沫若文集》第14卷)對於「十二地支」,郭老則認為起源於古巴比倫。因為巴比倫天文學把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路徑——黃道分為十二宮,而我國古代則把周天分為十二辰,並用十二地支來命名。郭老把十二辰與十二宮互相比較後,主張中國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官演變而來的,其傳人中國的途徑,郭老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沫若文集》第14卷) 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號,商代湯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認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此為干支源於中國說,但較含糊。(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1卷) 力駁干支外來說的是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鄭文光認為,各個古老民族相互獨立產生的古代天文學體系,雖有相異之處,但在研究共同的對象中也必然會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測我國的干支法來自巴比倫」是不科學的。他進一步考證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記時中的反映。他根據郭沫若的甲、乙、丙、丁為「魚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釋意見,認為「天干」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至於「十二地支」,鄭文光認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產生於殷商之前,並又演變為十二辰。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日月出沒的時間認識。他強調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繪了「十二個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見時(古代稱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順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形與新月所在天區的星象比較後,鄭文光認為,子與獵戶座等相應的兩者在形態圖案上,都有相似之處。可見十二支的產生與觀察天象有重要的聯系。 他還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因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個「二首六身」的怪物,當時,日益強大起來的商族已對夏族構成了威脅,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貶之為十二支之末。 天乾和地支究竟產生於何地,源於何事、何物,真是個謎!
Ⅳ 法律是誰創造的
國家制定
Ⅳ 法律由什麼而創造
1.法律的本質屬於契約。
2.契約約束達成協議內容的當事人。
3.法律的創造由當事人自己創造。如:憲法從本質上講,是由本國人民和國家管理者簽訂的。建議讀讀《社會契約論》。
Ⅵ 中國古代的刑法是誰發明的
這個抄問題問得很不簡單。襲因為誰也不知道是誰。最早關於刑法的記述出現在《尚書·呂刑》。可這是關於西周的記載。里邊說的流三苗是早一些的記載。
不過刑法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認識的那樣。當我們文明了,很仇視刑法。
但是當你看過魯迅的《葯》,你還能用現在觀點認識刑法嗎?對(白米飯)的質疑
Ⅶ 法律是誰創造的
由立法機關制定的。
Ⅷ 是誰創造了法律
這個問題很有趣……大概分成兩種觀點: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雖然他們的爭論在內於「法律是什麼」容,不過應該也能回答你的問題。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神的意志或者人們的正義觀念,認為除了我們日常看到的法律之外還有一個「神性的法」,或者稱為「自然法」。如果我們的實然法和這個「自然法」相抵觸,那麼就不能稱之為法。
實證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來自於當權者的命令,即使當權者的法律並不是正義的,也依然可以稱之為法。當然這並不是說實證法學派同意當權者的暴政,只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已。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法律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社會合作的秩序,調節人們的共存關系而相互妥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規范。
如果想深究這個問題,建議去自學法哲學和法制史。
Ⅸ 法律行為概念的創造者是誰
法律行為一詞是由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創造的,這個詞源於《德國民法典》,定義是「行為人創設其意欲的法律關系而從事的意思表示行為」。
Ⅹ 法家是誰創辦的
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因為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占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實際上,法制從來就是階級社會的有效統治工具,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更如此。可見,法律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目的就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復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為,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應該說,法家思想在社會的進步中有一些積極影響,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法家思想消極負面的一面,法家思想雖然提倡社會的有序性,但是,更注重的是階級統治,是徹底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律更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當前,我國的社會,同樣是法制的社會,有些人也喜歡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法律最重要的不是法律本身,而在於法律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為人民服務,我們常常看到,我國的法律幾乎是形同虛設的,許多領導幹部根本是沒有法制觀念和意識的,他們常常把自己與法律對立起來,以為自己應該在法律的約束外,他們常常以權代法,無視於法律的重要,比如,有些人的兒子,搞官倒,把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財產偷跑到國外去了,法律對他們有效嗎?難道,社會主義中國社會主義法律也是官僚資產階級的附屬品嗎?
所以,法律在當代社會雖然是必要的,但是,一個國家真正要搞好,還不在於法律,恰恰在於人們的思想,只有用先進思想的引導人們,使人民真正有正確的是非曲直觀念,才會有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得法律真正能夠執行起來。說到底,法律只是強制手段,而思想的先進,才是一個社會的最終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