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叫甲骨文。是對還是錯
對的,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字之一。
㈡ 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是用什麼材料來記錄信息的
1、我國是用竹木簡和帛、白樹皮、棕櫚樹葉或貝葉。埃及是用紙草。歐洲是用羊皮。
2、簡介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㈢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外國是怎麼造紙的
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一般是用竹簡記錄文字,而外國一般使用羊皮紙、貝葉以及莎草紙等載體記錄文字。造紙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不僅僅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財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其實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的先驅,蔡倫只是對以往的技術進行了改善,從而發明了造紙術。
很明顯,莎草紙就是對莎草進行簡單加工製作而成。因為莎草紙的成本很低,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技術並流行於歐洲。但是隨著中國的造紙術不斷流傳,各國人民漸漸地不再使用莎草紙。
㈣ 造紙術發明以前
史上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用什麼書寫文字呢?
這個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以留專下痕跡和記載的為准,舊石器屬時代的洞穴中 ,人們處理石面時,用石器工具刮石灰岩,使其露出類似白堊的那種白色,以其作為畫底。然後,他們把一些圖像刻到洞壁上,如果石灰石夠軟,就用手指刻,如果石灰石較硬,就用鋒利的燧石刻,他們記錄的是最古老的圖畫文字。
夏商周時期人們在獸骨,龜殼及石頭上鐫刻文字,得名甲骨文。當然當時已經有絹布,絲綢,所以有些文字會寫在上面用於記錄,但成本過高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顧不常見。
到春秋戰國時期就用竹子和木頭削製成的狹長片狀,在其上進行書寫,簡稱「竹簡」。比較有名的是「雲夢睡虎地秦簡」,是在一做秦代墓葬的墓里發現的。現為國家重寶,也就是兩千過年前的秦朝,有一個叫做「喜」的基層官吏的墓里發現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等等。
㈤ 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先後用哪幾種材質來記錄文字9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造紙術的發抄明時代是東漢 ,發明者是蔡倫。在沒有造紙術之前,人們記錄東西主要以竹簽或木板為主,富裕的人家使用的是綿帛,但綿帛的造價昂貴 ,所以當時普遍使用的都是竹簽或木板 ,木板可以寫 但竹簽必須用小刀刻上去, 特別麻煩。
㈥ 在造紙術為發明之前人們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1、有人說用布 被否決了 因為太破費了
2、有人說用木頭 也被否決了 因為很疼
3、有人說用樹葉 亦然也被否決了 如果真地用葉子那大沙漠的人就要用仙人掌了
4,有人說用水沖,但沖過後濕的,用什麼察干呢,其實呢:
古代人用廁籌來解決這一問題。稱「廁簡」。古代上廁,不用紙而用廁籌。籌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畢後以水滌盡,以備下次再用。貴族之家,以錦襄盛籌,以備取用。紙張發明後,因價格較昂,仍用竹木籌。至元代始有用紙之記載。或曰此俗傳自古代印度,故中國寺院中皆沿襲之。《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轉虧本性......雖以楊愔為宰輔,使進廁籌。」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明陶宗儀《輟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㈦ 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人們都是用什麼方法來記錄文字的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人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東漢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造紙術,此後,造紙術不斷得到改進和推廣。那麼在紙出現之前,世界紀錄單詞是怎樣的?在造紙術發明和傳播之前,世界各地是如何記錄書寫的?
蔡倫畫像
造紙圖表
由於造紙術的發明,我們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得以傳承。例如,在印度,在樹葉上寫字基本上很難流傳下來。
㈧ 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現代工廠
造紙的木材鋸成合適的呎吋後即進行去皮的工序,將原木放入大型滾筒內,滾筒轉動時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樹皮,脫落的樹皮會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後的原木會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軟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開處理。
木材由細小的細胞膜質纖維(cellulose fibers)以稱為木質素(lignin)的膠狀物質黏合組成,製造紙漿時利用化學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質素從而而將纖維分離。將木片放入稱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內,其功能類似廚房用的壓力鍋(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學物在加壓下蒸煮1.5到4小時直至成為濕軟如燕麥片的混合物,分離後的纖維可懸浮於水上。混合物經清洗以去除剩餘的化學物和分解的木質素及漂白至合適的白度(whiteness)。從這里紙漿要通過一系列精煉機(refiners),將紙漿內的纖維壁上線狀元素松閞令表層粗糙,纖維互相纏著成為張狀。接著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劑使成品的紙張擁有所需的特性。
紙漿以二十份水對一份纖維的比例加水,通過造紙機的成形布或網(forming fabric or wire),紙漿的纖維互相交織而形成紙張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鍾3,000呎的高速前進,紙張再通過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熱稱為烘乾機(dryers)的滾軸,清除紙張內留存的水份。紙張再經一個塗布工序在紙張兩面添加澱粉溶液,澱粉使紙張表面平滑及將來用於印刷時油墨不會化開,由於塗布過程帶來水份,紙張需重復先前的烘乾程序。烘乾後的紙張再通過沉重而光滑的滾軸進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紙張在後方收集捲成大紙卷,再分割成合適闊度的小紙卷,部分原卷包裝出貨,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適呎吋的平張才包裝出貨。
造紙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紹:
水力碎漿機:漿板在水力碎漿機內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從而實現紙漿碎解的目的。
打漿: 打漿使纖維產生變形、潤脹、壓潰切斷和細纖維化等作用。通過打漿,可以改變纖維的形態,使紙漿獲得某些特性(如機械強度、物理性能),以保證抄成的紙和紙板能取得預期的質量要求。 凈化: 凈化的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大的雜質,如金屬屑、煤渣等。凈化設備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選分雜質。常用設備:錐形除渣機。
篩選: 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密度小而體積大的雜質,如漿團、纖維束、草屑等。
常用設備:壓力篩。
流漿箱: 流漿箱是現代紙機的關鍵部位。其結構和性能對紙頁的形成和紙張的質量具有決定形作用。
其主要任務:
能有效的分散纖維。高湍動流漿箱能產生高強度微湍動,可有效的分散纖維,防止纖維沉澱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紙頁的強度。
沿紙機橫向均勻的分布紙料。(決定紙幅的橫向定量分布)
噴漿穩定,確保漿速與網速相協調。(決定紙幅的縱向定量分布)
網部:紙漿在網部脫水成形。上網紙漿濃度 為0.1~1.2%,出伏輥時紙頁干度度為15~25%,成形紙干度為90~95%。由此可見,網部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90%以上。
壓榨部: 利用機械壓榨作用進一步脫水提高紙幅干度。同時增加紙的緊度及紙的強度,改善紙的表面性質(如平滑度)。機械壓榨脫水在經濟上是比較合算的。紙機壓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減少5%。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壓榨部應盡可能低脫掉水分。採用新式復合壓榨,濕紙頁出壓榨部的干度可達48~50%。
烘幹部的作用:
1. 繼壓榨部後脫出濕紙的水分,使成紙干度提高到92~95%。
2. 提高紙的強度。
3. 增加紙的平滑度。
4. 完成紙的施膠。
壓光: 壓光機用以提高紙的平滑度、光澤度和厚度均勻性。
取卷: 將出壓光機的紙在線捲成捲筒。
復卷: 卷紙機上捲成的捲筒兩邊不齊,而且紙幅太寬,必須縱切復捲成捲筒紙或橫切成平板紙。
包裝: 用定量不小於120g/平方米的包裝紙卷到捲筒紙上,形成外包裝。
㈨ 造紙術發明前人們書寫材料有哪些
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用龜甲,獸骨,青銅器,竹木簡和帛作為書寫材料,材料或昂貴或者笨重,書寫極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