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創立時間.創立地點.文學陣地.代表人物.文學主張和對外譯介等比較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不同如題 謝謝了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min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他們著重翻譯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介紹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莫泊桑、羅曼羅蘭、易卜生、顯克維奇、阿爾志跋綏夫、安特萊夫、拜倫、泰戈爾、安徒生、蕭伯納、王爾德等人的作品。該會會刊《小說月報》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特號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在介紹外國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麻煩採納,謝謝!
❷ 請問新月社的代表人物,語絲社的代表人物,文學研究會的代表人物,創造社的代表人物各是誰,請詳細列舉。
1、新月社來:胡適、徐志摩自、聞一多、梁實秋
2、語絲社:孫伏園、周作人
3、文學研究會: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孫伏園
4、創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
(2)朱自清文學創造社擴展閱讀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
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小說創作佔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鄭振鐸先後主編了《小說月報》。
創作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❸ 朱自清對文學做出什麼貢獻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❹ 朱自清的文學成就
朱自清的文學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
二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三則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核心。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4)朱自清文學創造社擴展閱讀:
朱自清的最後歲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勞累的朱自清體力衰弱,經常連走一點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驟然衰老,不過並不因此而消極。他把唐人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作為對自己的鞭策,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讀書勤奮不息,工作毫不減輕。在生命的最後兩個月,朱自清的身體已極度衰弱,體重低到77.6斤,且又「徹夜胃痛不止」,「不斷大量嘔吐」,病情日益危重。
可他仍然編輯《聞一多全集》,編寫教科書,備課講授,演講吶喊。在這兩個月的日記中,他直接寫到讀書、買書、選書的日記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認真閱讀瞿秋白同志的《魯迅雜感集序言》和《大眾哲學》的記載。
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還在日記中訂了一個閱讀計劃,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堅持輪流讀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說到做到,此後兩天,即訂出計劃的第一個星期一,他開始讀布爾芬奇的《神話集》和《波羅克夫的眼界》一文。
❺ 朱自清參加過的文學團體是
中國新詩社
❻ 茅盾、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等人參加文學社團是
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發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6)朱自清文學創造社擴展閱讀:
成立背景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經受新思潮沖擊並且懷著美好希望覺醒過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渴望通過文藝來表述自己的政治苦悶和人生理想;文學革命的發展也要求在創作實績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學社團於是應運而生。
文學研究會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社團成就
文學研究會十分重視外國文學的研究介紹。他們的目的一半是為了介紹外國的文藝以促進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一半是為了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他們著重翻譯俄國、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
文學研究會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新文學團體,對中國現代文學和白話詩歌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❼ 朱自清早期參加的文學社團是
雙選可以嗎?
五四時期雙峰並峙的兩大新文學社團文研會是和創造社。
文研會創造社
C
❽ 茅盾、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等人參加文學社團是 A:文學研究會 B:創造社 C:左聯 D:新月社
文學研究會
❾ 朱自清 文學論著有哪些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
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
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的《匆匆》、《春》等文章均列入我國中小學語文課本。
作為一個「90後」的年輕人,如果說我對中國傳統古籍經典開始有了一些初步基礎學習的話,我想,朱自清先生應該是我一位十分重要的引領人。
朱自清先生出生於1898年,江蘇省海州(今東海縣)人。朱自清先生文史兼長,尤擅詩論,不僅以詩人、散文家著稱於世,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學者、通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僅在我們幼年啟蒙之時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常讀常新,百讀不厭。朱自清先生的學術著作,更是很多成年人文化「啟蒙」的經典教材。
著名文史學家王瑤先生青年時期師從朱自清先生,王瑤先生在《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說:「他雖然是有成就的專門學者,但並不鄙視學術的普及工作。他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廣度。」把我領到中國傳統古典之學大門口的,正是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本小冊子。這本書是1938年9月朱自清先生為當時的教育部編寫的教科書目錄,1942年編訂成冊出版。這本書深入淺出,文詞平實,幾乎沒有深奧的術語,內容豐富,條理明晰,通俗易懂,輕松有趣,「確是罕見的普及古代文獻知識的讀物」。
這本書以介紹古書經典為主,涵蓋經史子集的必讀書目,類似於名著導讀。全書以文字之學居首,以《說文解字》為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為第十三,是全書末章,有總結全書的意思。
從甲骨卜辭,一直說到清末「新文體」、五四運動之後白話文暢行。全書最終,朱自清先生說:「中國一切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語言的現代化也是自然的趨勢,並不足怪的。」朱自清先生寫下這話距今已有80年,今天聽來,非但沒有過時,反倒似乎更是在說明當下發生的事實。
朱自清先生《經典常談》這部小冊子,成為了我在成年時期的一本啟蒙教材。朱自清先生自序此書說:「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可是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如果說,我是那個在經典之海中希望有所收獲的漁人,那麼朱自清先生的這部書便是他贈給我這漁人的筌箵。
❿ 朱自清早期參加的文學社團是什麼五四時期,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的代表人物是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胡適和新文化運動領袖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