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社與日本私小說

創造社與日本私小說

發布時間:2021-08-03 21:46:40

A. 什麼是創造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B. 1921年7月,郭沫若和誰在日本創建了文學社團「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補充資料: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C. "創造社"成員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 體。1921年6月由留 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 、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 起關於「革命文學」的 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1926年創造社同人攝於廣州 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D. 比較論述創造社「為藝術」的文學主張與人生派「為人生」的藝術主張。

20年代小說的總體面貌: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與浪漫抒情小說相互對峙、互為補充。20年代大體的小說發展脈絡是:首先是「五四」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里除舊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問題小說」,但是問題小說比較形而上。「虛」一些,大部分問題小說作家都先後傾向於現實主義,與問題小說之後出現的「為人生派」現實主義小說合流,其間還出現了從20年代起便形成了一股持久的創作潮流的鄉土小說,而鄉土小說實際上可以算作是「為人生派」現實主義小說的一個分支。而在浪漫抒情小說方面,則是先後出現了「自敘傳」抒情小說和其他一些主觀型的敘述小說,這些小說主要以創造社為主。
20年代的文研會公開倡導文學「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無疑是「問題小說」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將「問題小說」的創作引向了高潮,其創作風格集中體現在王統照與葉聖陶身上,王統照突出「愛」與「美」的觀點,探討人生的「煩悶與混擾」,而葉聖陶也是由「問題小說」起步,後來又成為了「為人生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他除了簡單的表現「愛」與「美」之外,更集中於封建宗法制度之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隔膜」,而「隔膜」問題與同時期魯迅小說中關於「國民性改造」的問題有相通之處,在「問題小說」潮流過去之後,葉聖陶在專心地刻寫學校知識分子和市鎮小市民的精神歷程方面,顯出與眾不同。而文研會的其他作家則主要構成了現實主義小說中的鄉土小說的作家群體,鄉土小說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了清新的泥土氣息,突破了新文學誕生以來創作的相對狹小天地,使得新文學和社會生活土壤的聯系更加緊密。
總而言之,20年代的文研會小說創作集中於現實主義小說,影響並推動了20年代整個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
而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風靡日本的「私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於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作家私生活中靈與肉的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這樣的創作思路無疑使得創造社在2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選擇了浪漫抒情小說。20年代浪漫抒情小說的分支——「自敘傳」抒情小說以創造社的郁達夫的《沉淪》為代表,而創造社後起的青年作家緊接郁達夫幾乎構成了一個抒情作家群體(還有淺草社與沉鍾社作家)。
由此,20年代創造社的小說創作主要是集中於浪漫抒情小說的。
20年代的文研會與創造社在小說創作上,由於不同的文學主張,分別選擇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個不同方面,並成為各自陣營的主力軍,共同推動了20年代小說創作的發展。

E. 問題小說,人生派寫實小說,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名詞解釋

所謂「問題小說」是指五四以後的幾年間(1919-1925)年形成的一種小說類型或題材熱,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戀愛等人生問題的小說。問題小說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創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小說的發表後,開始形成風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後推向高潮。
問題小說形成潮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現實人生有問題而人們開始思考人生問題。五四以後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充滿青春氣象的中國,而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而新文化運動又啟蒙了中華民族,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是健全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迫使小說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國文學的影響,尤其是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大量的歐洲、俄國的表現社會與人生的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其思想令中國青年耳目一新,導致中國式的問題劇的風行,也直接推動了問題小說的創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1921年成立,代表詩人主要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學態度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主張「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等之後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先後加入文學研究會的還有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劉延陵、俞平伯、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黃廬隱、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會員人數曾一度多達170多名。
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派。
代表詩人: 魯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統照 劉延陵 朱湘 劉半農 劉大白 徐志摩
:雜談

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自敘傳抒情小說的作者大多為創造社的成員,他們在留學日本期間,較多的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於是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活動」,同時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間正風靡於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寫的《鼠災》、《未央》等表現身邊生活的小說,初具「自敘傳」抒情小說的特徵。但「自敘傳」抒情小說作為一股創作潮流還是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開始的。
郁達夫說,
「至於我的對於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覺得『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轉』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郁達夫作品,往往都帶有很強的自傳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稱,「我」,即使是第三人稱,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於質夫」等都是這樣的。如果,讀一下郁達夫傳記,郁達夫的經歷,和他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大致一致。如《沉淪》中,主人公「他」,出生於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城,14歲和哥哥到日本留學。和郁達夫本身的經歷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自傳性,決定了郁達夫的基本的敘述內容,就是自我經歷以及和自我關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瑣事,沒有社會上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所以,創造社這種自敘轉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身邊小說。這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具有密切關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為主要表現對象,在郁達夫小說中,情節居於次要的地位,郁達夫不喜歡敘述外部的事件。郁達夫感興趣的是,內心生活。特別是內心世界中非常個人化的隱秘情感,甚至變態情感。是靈與肉的沖突。道德與慾望的沖突。《沉淪》就是這樣的內容。

這種抒情性,事實上就是強調作家主體對於客體的感受。作家在寫作是時候,不是寫看到了什麼,而是寫感到了什麼。就是外部事物在心靈中的體驗,所引起的感情。那麼,這里就需要對他的自敘轉的文學觀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自敘轉,並不是記錄自我外部經歷。而是凸現自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體驗。在郁達夫那裡,文學就是心靈的東西,而不應該是所謂的寫實外部世界。
「客觀的態度,客觀的描寫,無論你客觀到怎麼樣一個地步,若真的純客觀的態度,純客觀的描寫是可能的話,那藝術家的才氣可以不要,藝術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裡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強的個性,他只要能夠修養,就可以成功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什麼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
這種抒情性,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典型特徵。在五四時期,創造社是浪漫主義的,而文學研究會是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主張寫內心世界,崇拜自我,靈感。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有三大特徵:
一是主觀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紀。

閱讀全文

與創造社與日本私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