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代表哲學,還是哲學代表人
一句話回答你,希望滿意。即:恩格斯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此論斷極其深刻精闢,可謂一語道破天機!請深思之。
㈡ 什麼是哲學
巴里·斯托德:什麼是哲學?
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是哲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問題太荒謬。稍作反思,我發現這個問題是荒謬,但還比不上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那麼荒謬。然後就我個人而言,我意識到讓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就更加荒謬了。不過現在,既然已經到了這個更為個人化的角度,我倒能夠把問題稍作改變,不再是「什麼是哲學?」,而僅僅是「我如何理解哲學?」。但這仍然令人望而卻步——「我如何理解哲學?」——不過感覺上有下手的地方了。然而,我有可能給出的答案很可能不會引起廣泛的興趣。它會像一隻跳蚤用自己的區區之身不停地忙活而發出的訊息,報道的是「我如何看待大象」。試圖回答這個大而無當、非個人化的問題是荒謬或令人沮喪的,猶如試圖回答像「什麼是繪畫?」、「什麼是音樂」一樣。這當然不是說對此什麼也不能說,其實其中還是有些可靠的東西的。但是,對想得到答案的人來說,說什麼才能對他們有所裨益呢?
首先,繪畫、音樂和哲學都是具有歷史的人類活動。它們之所以是此時此地的樣子,是因為它們昔日和彼處的存在方式。理解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在於理解它們是如何從以前所是的狀態進入現在所是的方式。但是,我們一開始所問及的那些完全一般性的問題似乎只是問「它們是什麼?」而且,如果某人是出於完全的無知而問及這樣的問題,比如一位火星來客,要是告訴他繪畫、音樂或哲學的某種類型如何導致了另一種類型,最終告訴他我們此時此地所具有的是何種類型,他不太可能對這類故事感興趣。
這道出了試圖回答那個完全一般性問題的一部分荒謬之處:問及該問題的人到底想知道什麼,這並不確定。就人類生活來說,這樣的人應當已知多少,不知道哪些?我們可以從何處開始試圖告訴某人什麼是繪畫、音樂或哲學?例如,對一位從未拜訪我們這個星球的火星來客來說,告訴他在地球這塊地方,有些人畫畫,而繪畫就是往表面上塗顏色,或者告訴他,我們所喜愛音樂就是作曲家以特定方式有序組織起來的聲音與無聲,他或許會感到滿意。就這種情況言,這沒錯,但是,要是一位離我們更近的人問及什麼是繪畫或音樂,這樣的回答可能就不能令他/她滿意了。對於「什麼是哲學?」的問題而言亦復如是,甚至更個人化的問題「我如何理解哲學」也是如此。
試圖回答那個完全一般性的問題的另一個荒謬之處在於,哲學是許多不同的東西,也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而被研究的。沒有理由堅持認為哲學僅僅是一個東西,或者能夠以某種明確的方式被概括或界定,即便對於那些人生閱歷非常豐富的人來說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我把自己限制在「我如何理解哲學」的問題上。
但是,另一種放棄讓事情變得公平了。我對(比如說)畫家對他們自己的繪畫作品所說的一切感到懷疑,也沒有太大興趣。繪畫的技術細節是精細的,材料和步驟也是令人著迷的,但是,要是輪到說那幅繪畫到底是「關於」什麼的,或者那畫家到底在干什麼,更不用說繪畫在一般意義上是什麼,對此,我並不認為畫家有任何特殊的地位。最好還是仔仔細細地觀賞繪畫本身。那才是該畫作之所是、之所為所表明的東西,才是畫家在畫它的時候的行為所顯示的(如果有什麼可顯示的話)。我對哲學的感受亦復如是。看看哲學家的個案工作要比傾聽他/她談論自己做了什麼更好,也更可靠。哲學家對哲學的構想,或他/她的研究方式,只有在實際的作品中才能真正找到。因此,對於哲學是什麼,或應該怎樣研究哲學的表述,即便是哲學家做出的,我都感到懷疑。我以為,某個具體的哲學研究是如何進行的,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進行該研究的哲學家對此並不必然擁有特殊有效的地位。
盡管心裡想著所有這些保留,我還是能夠試著說些什麼是哲學或我如何理解哲學。說繪畫就是往表面塗顏色,固然是真的,但沒什麼啟發意義,因此,說哲學即思想這樣的陳詞濫調也不過如此。哲學是對世界的非常一般性的方面的反思,特別是那些涉及人類生活或與之緊密聯系的方面。能進行哲學反思的是人,因此哲學反思可以說是自我反思的一種形式。但不是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哲學,即便關於那些涉及人類生活或與之緊密聯系的方面的自我反思也並不就是哲學。正如並不是所有往表面塗顏色的活動都是繪畫,有聲與無聲的有序組合都是音樂一樣。
就哲學的特殊之處或獨特之處是什麼而言,上述看法對此問題的回答並沒有推進多少,但也確實告訴我們一些東西,它指出了一些重要的方面,而不論哲學思維的特殊或獨特性質最終會是什麼。哲學並非在每一個社會或文化中都必然存在,當然也就不是都會繁榮發展,這一事實很重要,但並不總是得到承認。不過,每個社會或文化都必定有一套觀念體系,關乎事物在一般意義上所是的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與和不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某些諸如此類的關於世界的一般構想和從人類立場出發的對自身的某些構想,對於全部人類生活而言,似乎是至關重要的,至少也是普遍可行的。
世人皆有一定的興趣和關切,一定的恐懼和熱望,無論它們出現在何處,都以某種形式存在於人類生活當中。而且,人類還需要某種制度化或社會性的東西,以處理或追求這些自然的關切,為人類群體提供在某種統一性中共同生活的方式。這既是一個文化所具有,也是它所實踐的大部分內容。不過,我並不把所有諸如此類的文化信息的內容都算作哲學,也不將其每一個都看作是一種哲學。每個文化都擁有一些關於基本特徵的思想和態度,這些基本特徵屬於人與宇宙的其他領域之關系,屬於死亡與人的有限性,屬於與他人互動的適當方式。哲學是關於這些事物的,但並非每一種全面理解它們的方式,甚至每一種思考它們的方式,都算是哲學。
僅從下面這個事實,就表明上述看法是顯而易見的:在過去和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對它們來說,存在著比哲學更重要的東西。對人類生死、對人與世界和他人的關系的關切,必定在哲學能夠產生的可能性甚至構想之前,就已經得到了關注。哲學只有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之下才能存在或繁榮,而在不是全部社會。但是,如果社會正處於最危機的形勢當中,不會給哲學留下什麼位置,卻也需要某些共同的理解和觀念,它們關乎自身以及自身與世界其他領域的關系,從而使社會團結一心,發揮作用,那麼,哲學觀念的出現也並不必然等同於哲學。
顯然,與哲學發揮作用甚至繁榮發展所必需的最低條件相對照,要想讓社會支持哲學,或為之留出空間,這個社會必須相當發達才能辦到。哲學需要相當良性的生活條件,以及相對而言水平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至少對某些人群來說是如此。但是,僅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能夠保證哲學在該文化中取得正式的位置。當然,哲學活動可以在正統文化之外,甚至與之相反對,但這只會發生在昔日的哲學創造傳統尚未消失殆盡的情況下。但是,盡管在那時,除非在更有希望的時代到來之前,有可能以某種方式保持住該傳統,否則也很難而且最終不會導致哲學領域的繁榮。
這種討伐哲學或試圖壓制哲學的高壓國家,會把那些業已失業的疲憊不堪的哲學家變成掃大街的或洗窗戶的,但這些國家並不缺乏一套想讓其公民共同具有並指導生活的觀念。它們所宣傳的學說是一些一般性的觀念和原則,其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目標和價值,以及如何獲得它們。但是,這些觀念和原則並不因此而被我認為是哲學。要麼或可被稱為「哲學」,至少試圖推行它們的國家會這樣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甚至接受並遵照這些觀念而生活的臣民,是在支持或從事著哲學。
社會不僅必需相當發達,而且需要自身相當寬松,才能為哲學提供正式的位置,而讓哲學提供最好的結果。就現在而言,對我們來說,至少就系統性和公共性而言,除了大學可能做到這一點,很難設想還有別的什麼地方。當然並非一直如此。大學與我們相伴的時間當然要少於哲學陪伴我們的時間。但是,皇家和貴族(或任何形式的私人)充當庇護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許多哲學領域內的研究是由大學之外的各種社會贊助形式所支持的。那些明顯用於緊迫的國計民生的資源有時候也能光顧哲學家。這是發達國家的一個標志,甚至是我們西方文化的文明程度的標志。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們的社會對某些緊迫社會問題的態度的標志,但如今大學才是哲學繁榮發展的地方。
這對我來說是好壞參半。說這是壞事,因為大學正在日益專業化,大學擁有的是日益專業化的哲學。在我看來,這使大量哲學枯燥無味、空洞乏味、令人膩味。制度向個體要求的,它自己也會得到。君不見現在即便是最好的大學,對每個教授所要求的基本上都是出版發表的數量,在專業文獻上的被引用頻率,被廣泛鑒定的專業聲望,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上的其他量化手段。而這也就是哲學教授大體上所提供的,我認為這是對哲學的損害。
不過,哲學與大學的關聯也是好事。這為哲學提供了研究空間,如果也提供了明智的領導,那麼哲學就會在它能夠繁榮發展的條件下得到研究。哲學需要教學,需要公開地說出清楚的東西,既讓這些東西易於被別人理解,也使之得到批判性的評價。只要採取了讓參與到教學活動的人所接受形式,教學便是在傳播這個學科,這個傳統。大學還提供了長時間並以新的方式思考某個問題的自由,即便這些方式並未表明什麼有效益的社會效果。哲學工作(即使是那些看上去毫無用武之地的工作)得到了大學的正式支持,【30】從而得到了整個社會的正式支持,而且這些都不是因為大學或社會指望它獲得的特定結論。哲學活動應當繼續下去,這比它應當獲得這樣那樣的特定結果重要得多。以獲致的結論或確立的命題的形式出現的結果,並非實質性的東西。
依我只見,這是好事,因為我並不人文哲學是一套結果或學說,就它們是獲致的結論獲確立的命題而言。每一個社會或文化都需要一些觀念、信念或學說,以便賦予其成員的生活以意義和方向,這沒錯。而且,接受某個信念或學說,或者支持某種意識形態,也都是某種思想的形式,思維的方式。但是,這不是哲學所是的那種思想方式;倒不如說,這種思想方式可與缺乏哲學相比,或者,可與哲學處於最佳狀態時的寶貴財富的缺失相比。
宗教也是一種思維形式,也的確與人類休戚相關。但是,我認為宗教信仰或宗教思想亦非哲學或哲學思想。我剛才說過,它可與哲學的缺失相比,即便那些包括信念、態度和規則的思想亦復如是,不管這些信念、態度和規則是否建立在關於人與世界的一般性思想的基礎之上。有些思想和信念表達了關於世界的構想,或信條,但在我看來哲學並非信條,也不是去發現或創制信條的努力。
我認為,促使人們探求哲學的態度或動機也不是典型的宗教態度或傾向。哲學家在根本上是不與世界和平相處的。作為哲學家,他並不認為自己最終能夠以某種方式得多很好的照顧,獲得安全,因此也不願默認那些不經理解就能夠或必須被接受的東西。當然,哲學家也像其他人一樣,在面對事實的時候,是必須默許服從的,至少面對那些不可能以別的方式產生的事實時必須如此。但是,哲學依賴於恆久的好奇心,依賴於無盡的探求【31】。哲學源於如其所是地、如其所展現於我們面前地把握自然的希冀和嘗試,但困難在於得到正確的或在理智上令人滿意的觀點。
對我個人來說,哲學之所以有趣且富有挑戰性,只是因為不存在關於事物的其他世俗的神學解釋。即便我真地認為存在著另外的世俗的神學解釋,我想我所發現的關於這些東西的嚴肅思想,也不會像哲學所能展現的如此有趣或令人滿意。這一努力本身似乎會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困難之上:對於上帝或其他任何被認為是主宰者的東西所具有的根本不可思議的方式而言,我們能有希望得到多大程度的洞察呢?
但是,即使我熱衷於諸如此類的思想和信念,而且它們對於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言也確實重要,我也不會認為,在接受它們的時候,我是在從事那種我所認為的哲學。這並不是因為我認為關於這些思想和信念的哲學毫無價值,在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態度和關繫上毫無效果,我只是想說,我所理解的哲學與上述哲學是不同的,所具有的效果也是以另外的方式產生的。哲學並非達到一些結論,而這些結論可以應用或運用到對生活的指導或系統安排之上。這些是思想,是反思,從事哲學純粹是為了理解一些東西,只是為了發現那些困擾我們的世界的各個方面究竟是怎樣的。即使從事這一事業的每一個個人的生命終結了,這一活動在一定意義上仍是沒有窮盡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產生任何東西或任何效果。只是當這些效果出現的時候,所採取的形式並非發現一些用於引導或指導人們生活的結論或學說。
㈢ 關於哲學:「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出處!別跟我說《鋼之煉金術師》
克蘇魯,猶格索托斯設定。門之鑰,他是所有存在的化身。一生萬物,萬物歸一者
㈣ 哲學 創造聯系與建立聯系的區別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 聯系的普遍性:聯系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系,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系。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聯系和事物的相對獨立存在是互為前提的。 · 聯系的多樣性:從大的方面說,聯系可分為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主要聯系和次要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等等。 聯系的客觀性一方面,聯系是有條件的,不是憑空想像的。1、不能憑空「創造」事物間的聯系。「8——發」 「星期五——黑色——不吉利」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上存在的這種現象,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2、不能隨意「消滅」事物間的聯系。「溫州市的溫瑞塘河水質的變化」 從溫州經濟發展導致水質變差,人們不能無視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聯系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人們環保意識。總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聯系,利用聯系為我們服務,克服主觀臆想,以免造成損失。
㈤ 真正的哲學創造
首先哲學大致上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第二是人和有形或無形的上帝之間的對話(是類似古希臘哲學先哲們對自由真理的終極思考還是公元以後基督興起後大哲們對「她」信仰、敬畏、依賴)第三印度佛教收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響她有出世思考也有入世的關懷不知道怎麼不算
第四中國的哲學是你所說的中國的邏各斯還我們所謂的哲學?第五其實我們無論是儒家道教墨家甚至是刑名家它都有我們自己的思想和關懷、拋開人倫規范你仔細細心認真的閱讀論語道德經莊子裡面講的很「深」並不浮於道德類的東西,馮友蘭說過中國的很多哲學家都是蘇格拉底似的人物,他是一種宏觀海納百川似的思想。我一直認為道德經中的第一章第一句話是最經典的哲學理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六近代西方分析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對語言做了很大的分析和認知建議去看看畢竟我們所有認知思考都在運用語言和他相關的東西,認識清楚它的美妙矛盾糾結是對我們以後的「認識」有很大幫助的!第七為什麼「哲學」中國很少甚至沒有關鍵是我們沒有西方類似的有條理語言邏輯清楚地著作,我們的著作很多都是語言匯編、它沒有對細微的方面有更完善的研究,這或許和我們的語言有關,重意會而非言傳!東西方哲學就像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或者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
㈥ 關於哲學―什麼叫做發明與創造
發明
①創造(新的事物或方法):~指南針 ㄧ火葯是中國最早~的。
②創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新~ㄧ四大~。
③〈書〉創造性地闡發;發揮
②:~文義ㄧ本書對《老子》的哲理頗多~。
創造
1.亦作"剙造"。
2.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3.製造;建造。
4.猶創作。謂撰寫文章或創作文藝作品。
㈦ 哲學是誰創造的呢
呃。。。這還真是一個問題。。。
哲學 應該不是誰創造的,而是誰發現的。。。
哲學這個詞是西方外來的詞彙,不是中國本土產的。
西方哲學的起源,不得不說起蘇格拉底。。。
他在理想國中對於哲學王的描述有很高的見地。
哲學 就好像真理一樣,一直在世間中存在著,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他,發 現他。
㈧ 馬克思稱蘇格拉底是「哲學的創造者」,是「智慧」的化身,這主要是指他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出於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㈨ 人們創造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啊謝謝回答
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源於:好奇、驚異和閑暇。我想這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專。所謂好奇,屬就是人對生存於其中的世界和自身的無盡的探索,對世界的探索越加精深越加發現未知世界的范圍是如此的廣闊,反觀自身這一點體現為人類的求知慾,對知識的渴望,而知識最終是用來消除人類的不安全感和本源性矛盾(有限性和無限性)的最有力武器;驚異乃是在探索過程中對人類的發現和創造所感受到的,這一點激發了人類不斷探索的勇氣和信心;最後是閑暇,從事哲學思考的人必須豐衣足食,有足夠的條件,有閑暇的時光。哲學當然是人類對世界和自身的探索活動之一,與科學不同的是它是反思性的,從本源性矛盾出發的反思,反思人與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反思知識的本性是什麼,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麼,人類的終極關懷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