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到現在有啥重大的發明中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清朝歷史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後金時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康熙朝
一代聖君康熙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平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心狠手辣,大興文字獄。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他編纂《四庫全書》,對其中不少書籍大肆進行篡改,篡改及毀滅的書籍竟占編纂前收集書籍的絕大部分。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民變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貳』 求這個煙槍的年代價值
應該是民國的
『叄』 大權在握的象牙煙槍是那個年代的
大權在握的象牙煙槍,真品常見於晚清民初時期的風格;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肆』 什麼事情之後,康熙君王徹底戒煙,並發明了一種有效的戒煙手段
在清朝歷史上,康熙皇帝一直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帝王。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在其執政期間,平三藩、退沙俄、三征噶爾丹,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位皇帝身上也有自己的一些小毛病,比如抽煙。但在兩件事之後,老煙民康熙便徹底戒了煙,還因此發明了一種有效的戒煙手段幫助臣子戒煙。
康熙在巡幸熱河時特地召見和英,對他說:“朕知道你抽煙多年,煙癮大。一把年紀了,也不好戒,朕特許你繼續抽。”說完還賞賜給和英一桿京制煙袋。
和英叩首謝恩,回家之後焚香沐浴,坐在太師椅上享受皇帝御賜他的煙袋。結果他抽了第一口就發現上當了。原來這御賜煙袋的桿是水晶石做的,他猛地一吸,煙袋鍋里的火往回一倒,直接燙著了他的嘴唇,頓時火燒火燎的。和英知道康熙的意圖,從此以後再不敢抽煙了。而康熙的戒煙手段也效果奇佳,真的讓很多人戒了煙。
『伍』 《兩桿大煙槍》故事發生哪個年代
電影《兩桿大煙槍》是導演主題類型是奇幻,犯罪和喜劇,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蓋·里奇對電影的構思非常獨特和顛覆。表現從一種新派電影的風格。那麼犯罪和喜劇兩個類型我就不過多的解釋。對於奇幻電影導演不會強調一種時代背景和發生時間,這個也是科幻電影和奇幻電影非常重要區分的一個方面(但是不是全部包括啊,這是較為明顯和重要的區別之一)。那麼如果我們從故事邏輯層面分析,電影《兩桿大煙槍》還是可以看出是英倫地區的90年代。
『陸』 煙槍都有那幾種,比較出名的名字
深圳億安消防煙槍和沈陽奧博斯煙槍質量比較好 。
『柒』 鴉片煙槍的材質有哪些
最初時候不過抄是一些紈絝子弟習於 奢靡,才吸食鴉片,後來卻慢慢發展至官吏、縉紳, 甚而工商、士人、婦女、僧尼、道士也有吸食,煙具、煙鋪等觸目皆是官吏、縉紳所用的煙具(煙槍, 煙燈)較為名貴, 煙槍有玉鑲的,有象牙制的林林種種.一般販夫走卒用的只是竹製的煙槍而已.現存民間名貴的煙槍很少.
論毒品輩分,鴉片應屬於第一代毒品。據說,生鴉片是在文火上熬成熟鴉片,再通過煙槍吸入呼吸道的。因此,煙槍是吸食鴉片、令人染上毒癮的主要工具。據說,現在毒品已從「黑」走向「白」,鴉片已經落伍,所以,煙槍也就此成為「古玩」。但鴉片戰爭前後,鴉片和煙槍卻是中國上下的心頭之患。1838年8月27日,以「虎門銷煙」而聞名於世的湖廣總督林則徐,親赴武昌校場督促焚毀繳獲鴉片,同時銷毀的還有逾千支煙槍。
當年鴉片尚未傳入中國,煙槍已悄然流行。英國人發明煙槍後,作為禮品贈送與清朝的達官貴人和紈絝子弟,隨後便有源源不斷的鴉片招搖入市,隨後便有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和一連串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捌』 清代吸鴉片用的煙槍值錢嗎
嗯,其實和鴉片本身比起來用具是沒有多值錢的。但是作為上層人士的玩物,不同材質的煙管就會不一樣了。有普通的竹管,這不怎麼值錢。但是如果是比較好的木質,黃花梨甚至是玉制的,這就貴了去了。
『玖』 歷史上老百姓把清朝末年的一些清兵稱為煙槍隊因為這些軍隊人人都帯一支鴉片煙槍。
這些軍隊肯定沒有戰鬥力.原因是這支軍隊的官兵身心健康受到毒品毒害,喪失了勞動力,自然也就喪失了戰鬥力.
這些軍隊軍紀肯定很差.原因是這些官兵上了毒癮,為了滿足毒癮,會不擇手段去掠奪老百姓的財物,自然不會有好的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