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柯赫發明

柯赫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17:22:08

❶ 求推薦幾個生物學史上比較著名的實驗

孟德爾基因分離定律,科赫結核桿菌的研究,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米爾斯坦和柯勒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艾弗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我國崔徵等人,發現細胞分裂素含量和生長素含量的比例可調控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芽和根的形成,荷蘭學者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雨水、井水、河水中的微生物,科赫發明了固體培養基,分離出炭疽芽孢桿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等,巴斯德發現了發酵原理,並發明「巴氏消毒法」。

望採納!

❷ 羅伯特·科赫的科學成就

科赫毫不動搖,他在漢勒、達萬等醫學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用固體培養基的細菌純培養法,第一次培養和分離出炭疽桿菌。又在271號樣品中發現了結核桿菌,並認為該菌是引起各型結核病的病原。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協會的會議上,他宣讀了自己發現結核桿菌的論文,所有與會者無一批評和異議。這一天成了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後他又發現了霍亂弧菌,找到了霍亂病交叉感染的途徑和治療控制的方法。他還揭開了鼠蚤傳播腺鼠的秘密,很快控制了腺鼠疫的流行。1890年,他發現了結核菌素。在科赫身邊,差不多每天都有新的細菌奇跡出現,被後人尊為細菌學鼻祖,被授予德國皇冠勛章,並因結核病研究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873年羅伯特·科赫在他30歲生日那天,他的夫人用全部積蓄買了一台顯微鏡送給科赫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科赫把業余時間全部花在顯微鏡上,潛心研究細菌與疾病的關系。1876年他分離出炭疽桿菌,這是人類第一次證明一種特定的細菌是引起一種特定的傳染病的病因。1880年他分離出傷寒桿菌,1881年他發現了霍亂弧菌,1882年3月24日他又分離出結核桿菌,並在柏林的一次醫學年會上宣布了分離出結核桿菌,這在醫學上是一次偉大的發現,那時他只有39歲。後又發明了結核菌素,給危害人類健康最甚的結核病的防治作出了寶貴的貢獻。1882年4月10日科赫在《臨床周報》上發表了論文《結核病病原學》 。
科赫不僅發現了許多病原體,而且許多細菌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技術都是他奠定的。有人統計過,科赫在醫學寶庫中,曾增添了近50種診治人和動物疾病方法。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科赫成了傳染病的剋星。1905年科赫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1910年5月27日,在德國巴登的一個療養院里,一位65歲的老人由於過度勞累心臟病發作,坐在一張椅子上靜靜地與世長辭了。即便這時,他身邊仍然帶著他那台心愛的顯微鏡。有一首紀念詩寫道:「從這微觀世界中,涌現出這顆巨星。您征服了整個地球,全世界人民感謝您。獻上花環不凋零,世世代代留美名。」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2年宣布,將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各個國家紛紛發行以抗結核病內容為主的紀念郵票、附捐郵票、防癆郵票,為該病的治療、預防和科研作出了貢獻。圖4是德國(1944年)紀念科赫誕生100周年發行的郵票。柏林,前蘇聯紀念科赫逝世50周年發行的郵票;中國、墨西哥、越南、泰國為紀念科赫發現結核桿菌100周年而發行的紀念郵票。
2003年,經過全球10個國家的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終於確認了冠狀病毒是SARS的病原體。最終判定這種冠狀病毒是否真正的元兇,依靠的是100多年前德國偉大的細菌學家科赫提出的「科赫原則」——「它必須在所有病人身上發現病原體;必須從病人身上分離並培養出病原體;把培養出病原體接種給動物,動物應該出現與病人相同的症狀;從出現症狀的動物身上能分離培養出同一種病原體。」
發現結核桿菌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為征服自然界,包括各種「不治之症」,演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危害人類的的鼠疫,在世界上曾經發生了三次大的流行,每次大流行都奪走了億萬無辜的生命,到處是「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的悲涼景象。肺結核病,我國古稱「癆病,」國外有些國家稱為「黑死病,」也曾被視為絕症,一旦染上,幾乎沒有康復的希望。此外,霍亂、炭疽、昏睡病,都曾橫行人類,給人類造成嚴重的災難。然而,人類的本質力量在於征服自然。在人類同各種疾病作斗爭中,羅伯特·科赫是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1905年他因研究結核病,發現結核桿菌與結核菌素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但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一生的工作奠定了醫用細菌學的基礎,為人類征服結核、炭疽、霍亂、鼠疫等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被人們譽為「瘟疫的剋星。」
科赫由於研究細菌所取得的成績而飲譽德國。1880年,他轉到柏林帝國醫院工作。隨後他研製出了兩種重要的細菌學技術。一是用固體培養基進行的細菌純培養法。這種方法解決了用液體培養基培養細菌時,各種細菌混合生長在一起而難以分離的矛盾。在固體培養基表面,一個孤立的細菌固定地在培養基的某一點上生長,不斷地分裂,形成一個個可見的菌斑,這些菌班是一團聚在一起的源出一個品種的菌落,然後可以把這些菌落很方便地移種到其它的培養基上或接種到動物體內。科赫通過純培養法否定了微生物形態變幻莫測的多態性學派的觀點,但是他認為微生物的形態是永恆不變的觀點,則是片面性的。為了清晰地觀察細菌的形態,科赫還發明了用苯胺對細菌進行染色的細菌染色法。同時他還發明了帶照相機的顯微鏡,能夠直接拍攝所看到的細菌。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科赫提出了一個確定病原菌的重要准則——科赫定理,即在患病的生物體內能夠找到一種致病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能夠提取並接種到健康的同種動物體內引起相同的病症,新染上疾病的動物,一定能提取與先前接種的相同的微生物。
利用這些定理和技術,科赫分離出了許多種疾病的致病菌。其最突出的發現及將他推向事業的頂峰的是他在1882年成功地分離出引致可怕的結核病的致病因素——結核桿菌,並論證了它的致病機理。1890年,他培養出結核菌素,並用來診斷和治療結核病。
哪裡有疾病流行,哪裡就有科赫的身影。1883年,他率領醫葯專家深入埃及和印度災區,研究淋巴腺鼠疫和霍亂。在那裡,他發現了致病的霍亂弧菌,提出了預防霍亂流行的方法,為此,他受到德國政府給予的十萬馬克的獎勵,並在1885年被聘為柏林大學的衛生學教授。不久,他又旅行非洲研究昏睡病。
1897年到1906年間,他通過一系列工作指出淋巴腺鼠疫的傳染媒介是寄生在鼠身上的一種虱子,昏睡病則是由采采蠅傳染。這項發現綜合其他學者關於瘧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瘧疾的新方法,即消滅攜帶致病物的傳播者——昆蟲媒介。
科赫為保護人類的健康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晚年時他因心臟病住進巴登巴登溫泉療養院,在療養期間,他還念念不忘細菌學研究。1910年5月17日,在療養院逝世。他的功績將永遠激勵人們去開辟戰勝疾病的新天地!

❸ 《中外科學家發明家叢書:科赫》最新txt全集下載

中外科學家發明家叢書:科赫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❹ 科赫是怎麼證明炭疽菌是引起炭疽病的罪魁禍首

當時,在歐洲的許多地區,牛羊中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炭疽病,昨天還活蹦亂跳的牛羊,第二天就直挺挺地倒下了,它們的血變成黑色。有時牛羊的主人也會傳染上這種病,身上長出大癤子,嚴重的在一陣陣咳嗽聲中死去。

科赫從農民那兒和屠宰廠找來許多患病的和健康的牛羊的血液,放在顯微鏡底下觀察,他發現,患病的牛羊血液中有許多小棍狀和線狀的微生物,而健康牛羊則沒有。

早在科赫之前,有好幾位科學家,包括巴斯德都已經發現患炭疽病的牛羊體內有這種桿狀和線狀的細菌了,但怎樣證明就是它們引起炭疽病的呢?

科赫找來一些小白鼠,把它們尾巴根部切開一個小口,然後用消毒過的木片蘸上一滴病死的牲畜的血液刮進切口。第二天,小鼠就可憐地死去了,它們的脾變得又黑又大。取一滴小鼠的血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又可以看到那種可怕的桿狀和線狀細菌了。

但是科赫還不肯輕易下結論,他是一個極其嚴謹的科學家,「要證明這些細菌是炭疽病的病源,除非能把這種細菌分離出來,看到它們生長、繁殖、引起疾病。」他想。

為了防止其他雜菌混入,科赫巧妙地設計了兩片貼得很緊、中間有凹槽的玻璃片,里邊放了一滴牛眼分泌液做營養物質,取了一點剛死去的小鼠的脾放在液滴中。他把這個裝置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桿狀細菌分裂成兩半,成百萬倍地繁殖著。

科赫從這個標本中取出一點點液體移到另一滴牛眼分泌液中繼續培養,這樣反復了8次,直到液滴中沒有一點小鼠組織,完全是純的炭疽菌為止。

科赫把這種體外培養的炭疽菌注射到羊、豚鼠、兔子等身上,結果它們都患炭疽病死去。

現在,科赫可以做結論了,正是炭疽菌引起了炭疽病。他激動地寫信把他的發現報告給著名的植物學家柯恩。

1876年4月30日,應柯恩邀請,這位鄉村醫生坐火車專程到布雷斯勞,在植物學會上連續3天演示了他的實驗。他的實驗是那樣完美無缺,轟動了整個科學界。

要證明一種細菌引起一種病,必須獲得單一的這種細菌。從巴斯德開始,人們就是用肉湯來培養細菌,各種各樣的菌混在一起,要把它們分開非常困難。怎樣才能方便地獲得純種細菌呢?科赫日夜思索著這個問題。

一天早上,科赫來到廚房,無意中發現一個煮熟的土豆,上邊長出了一些紅色和白色的斑點,作為細菌學家的科赫馬上想到,這是細菌落在上邊了,可是為什麼這些斑點的顏色不一樣呢?他用一根針挑了一點斑點上的物質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原來一種顏色的斑點上全是一種細菌,另一種顏色的斑點上又全是另一種細菌,也就是說在固體上,細菌不能自由移動了,這一發現使科赫驚喜萬分。

不過土豆的營養太少了,好多細菌不能在上邊生長繁殖。經過反復實驗,科赫終於發明了用肉湯加洋菜做成的半固體膠狀的培養基,用針尖把一個細菌挑在這種培養基上,很快就會繁殖出一個純的菌落。

科赫還首先採用染色法給細菌染色,以觀察細菌的形態,他還為顯微鏡下的細菌拍照,這些方法為人們捉拿「殺人兇手」提供了有力武器,致病的細菌一個個被分離出來,在顯微鏡下顯出原形。

在追捕「殺人兇手」中,科赫一馬當先。1882年,他發現了結核桿菌,揭開了這個曾奪去千百萬人性命,在過去被人們視為不治之症的奧秘。

❺ 606葯物是如何被發明的

說起606,這里可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位「幻想醫師」名叫保羅·埃爾利希。他是羅伯特·科赫的高徒。在科赫發明他的細菌染色法時,埃爾利希曾建立了赫赫戰功。既然染料在玻璃片上能滲入細菌,使細菌著色而死,那麼,借用染料能不能殺死侵入體內的微生物呢?他常常想,如果給活的動物染色,可以看到染料順著血液流動的情景,那就可以明白活體動物的一切了。他就試著給一隻兔子的靜脈注射一點染料亞甲基藍。他注視著顏色流經動物的血液和身體,還神秘地挑選活的神經末梢染成藍色,但不染別的部分。每次試驗,他都只能把亞甲基藍染到一種組織上。這種做法使保羅·埃爾利希升起了一個怪念頭,這引導他發明他的魔彈。他又胡思亂想起來,這里有一種染料,只給一隻動物的一種組織染色,其餘的一切組織都不管,那麼一定有一種染料,它不進攻人的組織,而只進攻侵害人的微生物,並把它們殺死。

這樣,1901年,在他的8年魔彈研究的開始,他讀到了拉弗蘭的研究報告。拉弗蘭是發現瘧疾微生物的人,最近他又忙於研究錐蟲。他拿這種有鰭的惡魔給老鼠注射,老鼠百分之百死亡。他又在得病的老鼠皮下注射砷,雖然砷殺死了老鼠體內的錐蟲,但老鼠也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這一次,埃爾利希決定試試了。錐蟲真是一種極好的研究材料,它不太難看見且易在老鼠體內生長。一定能找到一種染料,殺死老鼠體內的錐蟲,但老鼠卻安然無恙。

1902年,埃爾利希動手獵逐微生物。

他買來大批健康的老鼠,然後讓錐蟲感染他們,看著老鼠一個個病倒。他開始試驗不同的染料。

一批,二批,三批,四批……成千頭小白鼠全部死掉了,從來沒有一隻在注入了錐蟲後會重新復活過來的。

一種,二種,三種,四種……近五百種五顏六色的染料全部試完了,可是沒有一種染料能夠挽救這些小白鼠的生命,在死去小白鼠的血液里,依然充滿著許許多多繁殖起來的錐蟲。

一天早上,蓬頭垢面,嘴上還叼著雪茄的埃爾利希來到實驗室,對他的助手講,如果把染料的結構稍稍變動一下,譬如加一個硫基,也許它們在血液里溶解得更好,也許能殺死錐蟲。

新的試驗又開始了。

這一次,他們把加了硫基的染料注射到快死的老鼠體內。鏡檢的結果看來,血液中的錐蟲數量越來越少,可老鼠也在呻吟聲中痛苦地死去。

又失敗了。

畢竟,加入疏基的染料殺死了錐蟲。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預兆啊!

時間又過去了幾年。

博覽群書的埃爾利希這天突然看到一篇報道,報道說:在非洲黑人中間流行一種由錐蟲感染的昏睡病,感染了此病的黑人在昏睡中大批死去,有一種名叫阿托西的葯可以殺死人體內錐蟲,但卻使病人雙眼失明,再也看不見一絲光亮。看到這篇報道,埃爾利希為之一振,染料加入硫化物可殺死錐蟲,如果把阿托西改變一下,通過改造,一定可以既殺死錐蟲,又不損傷眼睛。

說干就干。保羅·埃爾利希組織他所有的實驗工作人員開始對阿托西進行改造工作。

沒有白天,沒有黑夜;

沒有節日,沒有假日;

實驗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經過改變了化學結構的「阿托西」已經用到第605種了,但是小白鼠依舊是死亡,不過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斗爭中,埃爾利希有了充足的信心,對付錐蟲的魔彈一定可以製造出來,哪怕要試驗一千次,二千次,無論如何,勝利一定會到來。

1909年到來了。

這一年,埃爾利希已年過50,他的日子不多了,在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魔彈606終於發明了。606,它的大名是「二氧二氨基倡砷苯二氫氯化物」。它對錐蟲的功效之大,正如它的名稱之長一樣不凡,一針下去,就肅清了一隻老鼠血液里的錐蟲,而且至關重要的是它從不使老鼠瞎眼,也從不把老鼠的血化為水。

606的發明,使非洲人從昏睡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而且,經過後來的改造,606還可以殺死其他一些微生物。

❻ 為什麼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學奠基人

巴斯德發現了挽救了法國的絲織業和酒業,發明了狂犬疫苗,炭匷病療法和發現雞瘟的微生物。並且粉粹了自然發生學說,科赫主要發明了微生物染色技術和固體培養基,並且看到了結核桿菌

❼ 人類是如何發現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如果我說,所有疾病像感冒、流感、鏈球菌性咽炎,都是四處飄散的有毒煙霧導致的,你多半會覺得這很荒謬。

別擔心,確實很荒謬。

不過曾經好幾百年裡,人們確實以為那是致病原因,人們稱之為「瘴氣」學說。而且從普通百姓到醫療機構都接受這一說法。

數據主導研究,挑戰既有觀念,科學家因此推翻了百年舊觀念,引發了一場革命,讓公共衛生領域受益匪淺。

不過這也不禁讓人思考,哪些現今廣為人接受的科學觀念會讓後人也覺得荒謬至極呢?

正如每個科學家都會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❽ 生物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

(一)生物工程的發展階段
生物工程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七個階段:
(1)發酵原理的創建:1857年,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提出了「在化學上不同的發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論斷,從而為發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純種培養技術的發明:1881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發明了營養明膠上劃線以分離細菌純種的方法,後經其助手海斯夫人的建議,改用更實用的瓊脂來取代明膠,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純種分離技術的發展;
(3)酶及其催化功能的發現:1897年,德國化學家布赫納用磨碎酵母菌的細胞汁對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並由此開創了微生物生物化學和酶學研究的新紀元;
(4)深層通氣培養技術的建立:1942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救護傷員的迫切需要,推動了青黴素深層液體發酵技術的發展,並導致在發酵工程中具有革命性和普遍意義的生物反應器技術的建立;
(5)體外基因重組技術的問世: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恩等人和博耶等人將大腸桿菌中兩種不同特性的質粒片段用內切酶和連接酶進行剪切和拼接,獲得了第一個重組質粒,然後通過轉化技術將它引入大腸桿菌細胞中進行復制,並發現它能表達原先兩個親本質粒的遺傳信息,從而開創了遺傳工程的新紀元;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的出現:日本的千(火田)一郎等於1969年首先將固定化氨基醯化酶應用於DL-氨基酸的拆分工作,1973年,他又進一步用固定化細胞連續生產L-天冬氨酸,開創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工業應用的新局面;
(7)細胞和原生物質體融合技術的建立:1962年,日本的岡田善雄利用仙台病毒的促融作用,首次誘導了艾氏腹水瘤細胞的融合;1974年,高國楠利用PEG(聚乙二醇)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融合的實驗;1979年,生達利用操作簡便、快速和無毒的電脈沖技術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融合。從此,細胞融合技術在動、植物和微生物新種的培育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指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或者生物組織、細胞及其組分)的特性和功能,設計構建具有預期性狀的新物種或新品系,以及與工程原理相結合進行加工生產,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一個綜合性技術體系。其內容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工程和蛋白質工程。這些生物技術將廣泛應用於醫學、農業、環保、工業及海洋開發等。生物工程是當今世界的重要高科技領域。
1 醫學生物技術
基因工程作為醫學發展的重要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因重組技術研製的核酸或蛋白質類葯物,已經應用於臨床。同時,許多生物工程新葯正准備推向市場,應用於臨床,前景十分廣闊。自80年代以來,僅日、美兩國開發的生物技術新葯就達224種,其中日本117種,美國107種。而且,大部分葯品是重組DNA葯物或重組蛋白質葯物。從市場份額來看,在美國,到2003年將有15%葯品為生物技術產品。生物技術葯物分為兩大類:一是用於疾病治療的葯物,另一類是用於疾病的預防。
生物技術在傳統葯材生產中也將起到重要作用。用於葯材生產的植物細胞經過基因重組、接種、誘導、篩選高產優質的細胞系,經過培養及大規模生產,提高中葯產量。此外,中草葯含有的有效成分絕大部分是次生代謝產物,它們的合成途徑非常復雜,往往有幾個或幾十個酶參與。因而,找出形成特定產物的關鍵酶,就成為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傳統葯材有效成分的關鍵步驟之一。利用酶的特異性表達來生產具有高產量、高純度、副作用少的有效成分——單體,是傳統醫葯發展的方向。
基因治療技術的發展,從開始臨床試驗至今已近10年,其發展速度可謂日新月異,目前有90%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在美國進行。基因治療在疾病的病種選擇上,已從經典的、孟德爾遺傳方式為主的單基因隱性疾病擴展到復雜因子決定的疾病,如腫瘤疾病及愛滋病。估計到21世紀初,臨床上能廣泛應用生物技術治療這些復雜疾病。
2 農業生物技術
近幾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之快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中尤以轉基因動、植物研究開發最為活躍,應用轉基因技術將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基因引入動、植物體內,對家畜、家禽及農作物進行品種改良,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如將決定高產基因及決定優質的基因轉移到農作物中,可產生既高產又優質的新品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口味及習慣也發生了變化,農作物的產品也在隨之改良以適應人們的需要。
農作物病蟲害是造成農業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常規方法是噴施化學農葯,但農葯的使用既費錢又污染環境及農產品。因而,利用轉基因技術把抗病、抗蟲基因導入農作物中,使之可避免或減少病蟲害。到21世紀初,將有更多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推廣應用。
轉基因動、植物技術的應用不僅會為人類解決吃飯問題,也會對醫葯事業產生影響。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是21世紀發展的趨勢。如將某些葯用蛋白質基因轉移到奶牛中,其乳汁就含有該蛋白質,這不但成本低,而且產量高。用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的重要物質有:α—栝樓素、血管緊張肽轉化酶抑制劑、抗體、細菌和病毒的抗原、腦菲肽、表皮生長因子、促紅細胞生成素、人生長激素、人血清蛋白、干擾素及水蛭素等。將人的基因轉移到豬中,豬不僅能生產人體白蛋白,而且其器官可供人類的器官移植。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葯物質或新葯通過生物反應器製造和生產。
3 海洋生物技術
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NOAA)估計,全球海產品的捕撈極限在1.0~1.5億噸之間。近年來,由於全世界的捕撈活動急劇上升,捕撈量已達極限。因此,海洋養殖業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產量已具有重要意義,將決定生產周期短的基因轉移到生產周期長的魚、蝦中,得到生產周期短的魚、蝦新品種,這樣,年產量會大大提高。又將魚生長激素基因及抗凍蛋白基因轉移到魚中,培育出的新品系不僅生長快,且抗病能力強。生物技術的應用不但促進了海養殖業,也對保護海洋生物起到積極作用。
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它們的生活環境與陸地生物不同,海洋生物都處在高鹽、低溫和高壓環境中,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因此,海洋生物有很強的再生能力、防禦能力和認識能力,這些獨特的功能與它們體內的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衰老作用。如從海鞘中提取的海鞘素β(Didemnimβ)具有抑制白血病細胞生長、治療白血病的作用,從蘭綠藻中分離到的糖脂具有抗HIV-1作用。目前,已發現的海洋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物質已有數千種。隨著對海洋生物進一步研究,更多有用的物質將被發現。至此,利用生物技術提取及製造這物質用於人類,已是21世紀的重要課題。
4 環境保護生物技術
環境污染將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命構成威脅。在高度工業化的今天,其生產排放的廢棄物及人類生活中的垃圾共同構成了主要污染源,這些污染物對大氣、水域、土地的侵襲,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如何處理這些工業廢物及生活垃圾,就成了環保的重要課題,現代科學發揮生物技術特別是微生物技術的優勢,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廢棄物進行有效治理,按利用→回收→再生產→再利用,不斷循環使之資源化,變廢為寶,實踐證明是可行的。用特定微生物分解污染環境的石油物,用生物技術手段構建含有「自殺基因」的微生物,不僅能分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如甲苯、二甲苯等,而且當其完成自己的使命後,「自殺基因」就使微生物自我毀滅,這種有用的微生物不會對人類及環境再次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人類對能源、資源的利用也要合理化,無污染地利用。這樣,到21世紀,我們生活的環境將變得更好。
海洋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保護海洋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資源。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因此,應用生物工程手段將能富集重金屬和降解海洋石油的基因工程菌和基因工程藻類構建及培養出來,應用於海洋保護。另外,海養殖業中遇到的病蟲害,也需利用生物工程手段預防、治療,這樣,不但提高海產品產量,也防止病原微生物傳入人體,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5 其它方面的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的應用日益深廣,不但對醫學、農業造成影響,也對工業生產產生影響,生物冶金技術、生物信息工程的出現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預計,到21世紀,生物工程的發展,生物技術的應用將滲透到各領域各行各業。各種動態表明,世界生物技術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❾ 606的發明經歷了哪些過程

說起「606」,還里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一位「幻想醫師」名叫保羅.埃爾利希,他是羅伯特.科赫的高徒?在科赫發明他的細菌染色法時,埃爾利希曾立下了赫赫戰功?既然染料在玻璃片上能滲入細菌,使細菌著色而死,那麼,借用染料能不能殺死侵入體內的微生物呢?

保羅常常想,如果給活的動物染色,可以看到染料順著血液流動的情景,那就可以明白活體動物的一切了?他就試著給一隻兔子的靜脈注射一點染料亞甲基藍?他注視著顏色流經動物的血液和身體,還神秘地挑選活的神經末梢染成藍色,但不會染別的部分?

每次試驗,他都只能把亞甲基藍染到一種組織上?這種做法使保羅.埃爾利希升起了一個怪念頭,這引導他發明他的魔彈?

他又猜想,既然有一種染料只給動物的一種組織染色,其餘的一切組織都不管,那麼一定有一種染料,它不進攻人的組織,而只進攻侵害人的微生物,並把它們殺死?

這樣,1901年,他的8年魔彈研究開始了,他讀到了拉弗蘭的研究報告,拉弗蘭是發現瘧疾微生物的人,最近他又忙於研究錐蟲?他拿這種惡魔給老鼠注射,老鼠百分之百死亡?他又在得病的老鼠皮下注射砷,雖然砷殺死了老鼠體內的錐蟲,但老鼠也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這一次,埃爾利希決定試試了?錐蟲真是一種極好的研究材料,它不太難看見且易在老鼠體內生長?一定能找到一種染料,可以殺死老鼠體內的錐蟲,而老鼠卻安然無恙?

1902年,埃爾利希動手獵逐微生物?他買來大批健康的老鼠,然後讓錐蟲感染他們,看著老鼠一個個病倒?他開始試驗不同的染料?一批,二批,三批,四批……成千隻小白鼠死掉了,從來沒有一隻在注入了染料後會重新復活過來的?

一種,二種,三種,四種……近500種五顏六色的染料全部試完了,可是沒有一種染料能夠挽救這些小白鼠的生命,在死去小白鼠的血液里,依然充滿著許許多多繁殖起來的錐蟲?

一天早上,蓬頭垢面,嘴上還叼著雪茄的埃爾利希來到實驗室,對他的助手講,如果把染料的結構稍稍變動一下,譬如加一個硫基,也許它們在血液里溶解得更好,也許能殺死錐蟲?

新的試驗又開始了?這一次,他們把加了硫基的染料注射到快死的老鼠體內?從鏡檢的結果看來,血液中的錐蟲數量越來越少,可老鼠也在呻吟聲中痛苦地死去,又失敗了但加入硫基的染料殺死了錐蟲?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預兆啊!時間又過去了幾年?

博覽群書的埃爾利希這天突然看到一篇報道,稱在非洲黑人中間流行一種由錐蟲感染的昏睡病,感染了此病的黑人在昏睡中大批死去,有一種名叫阿托西的葯可以殺死人體內錐蟲,但卻使病人雙眼失明,再也看不見一絲光亮?

看到這篇報道,埃爾利希為之一振,染料中加入硫化物可殺死錐蟲,如果把阿托西改變一下,通過改造,一定可以既殺死錐蟲,又不損傷眼睛?

保羅·埃爾利希組織他所有的實驗工作人員開始對阿托西進行改造工作?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節日,沒有假日;實驗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改變了化學結構的「阿托西」已經用了605種,但是小白鼠依舊是死亡,不過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斗爭中,埃爾利希有了充足的信心,對付錐蟲的魔彈一定可以製造出來,哪怕要試驗1000次,2000次,無論如何,勝利一定會到來?

1909年到來了,這一年,埃爾利希已年過50,在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魔彈「606」終於發明了?「606」的大名是「二氧二氨基倡砷苯二氫氯化物」?

它對錐蟲的功效之大,正如它的名稱之長一樣不凡,一針下去,就肅清了一隻老鼠血液里的錐蟲,而且至關重要的是它不會傷害老鼠的眼睛,也不會把老鼠的血化為水?

「606」的發明,使非洲人從昏睡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而且,經過後來的改造,「606」還可以殺死其他一些微生物?

染料在玻璃片上滲入細菌

❿ 免疫系統的歷史沿革

1798: Jenner(愛德華 琴納)嘗試接種法從而開啟了免疫學的大門;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禦霍亂,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發現了巨噬細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嘗試使用被動免疫療法治療破傷風;
1900: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 紅十字會建立;
1901年,丹麥人貝林發明白喉抗毒素及破傷風抗毒素;
1905年,德國人科赫發明結核菌素;
1906: Pirquet發現了過敏症;
1910: Dale發現了組胺並建立了抗組胺劑工業;
1922: Fleming發現了溶菌酶和青黴素;
1944: Medawar嘗試皮膚移植(但排斥反應劇烈);
1947: Owen發現了孿生子間相互不產生排斥;
1951年,南非籍瑞士人塞勒發明黃熱病疫苗;
1954年,美國人恩德斯、韋勒和羅賓斯發明脊髓灰質炎疫苗;
1957: Isaacs和Lindemann發現了干擾素;
1959: Gowans發現了淋巴循環;
1960: 淋巴細胞修飾;
1961: 發現了免疫反應和甲狀腺之間的關系;
1966: 發現了T-B細胞關聯反應;
1971: 發現了T細胞抑制效應;
1974: Jerne推斷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論構架;
1975: Milstein及Kohler制出單克隆抗體;
1980: 官方宣布天花滅絕,但是…;
1981: 天花絕了,艾滋來了;
1984: 發現T細胞受體結構;
1987: 發現I型MHC結構。

閱讀全文

與柯赫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