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戰壕

發明戰壕

發布時間:2021-08-03 16:00:27

㈠ 華約中的蘇式戰壕系統是一種什麼樣的防禦系統

在一戰中,坦克是一種發展勝利的坦克出現在戰爭舞台上。由此圍繞坦克作戰運用產生了許多看法。。。一戰後,保守的法國陸軍實權派認為戰壕戰才是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所以將坦克當成步兵的附屬品,作為火力支援和鋼鐵堡壘,將其完全從屬於步兵遷就步兵。。。而二戰中,德軍繞過馬其頓防線,通過閃擊戰摧毀了大半個法國,證明了坦克作戰必須遵循下述原則:
1,坦克必須集中使用才會產生最大的勝利。。。
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來突破前沿防禦,而是用來突入到敵人縱深發展勝利的。。。雖然坦克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克服戰壕鐵絲網機關槍防禦體系的。。。
3,坦克必須應用於適合它的地形。。。
4,坦克必須在其他兵種配合下完成作戰任務。。。

其中,坦克運用發展最成熟的有兩種理論——大縱深作戰和閃擊戰。。。

所謂大縱深突擊作戰,是前蘇聯二戰後直到蘇聯解體所一貫堅持的軍事戰略。並形成了以地面坦克突擊為核心的完善的軍事理論。。。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是二戰以前前蘇聯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論。。。所謂突破口理論就是:將進攻部分分為幾個梯隊,其中第一個梯隊主要有步兵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備之後,在諸兵種協同突破敵人防線,擴大並鞏固突破口, 第二個梯隊主要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成,主要任務是穿過突破口,並向縱深發展勝利。。。這是一個沒有考慮到對手反應的靜態模型。在實戰中,當第一梯隊突破突破口時,往往遭到敵人反沖擊,封閉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隊還需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繼續突破。。。所以,這時候就分為兩種看法,一種是等突破口還沒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經取得決定性的進展時,就投入第二梯隊,協助第一梯隊完成突破,並發展勝利。。。第二種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隊完成突破之後,拓展並鞏固突破口之後,再投入完整的裝甲部隊發展勝利(所以又稱為純突破口理論)。。。而在戰爭實踐中,往往採用第一種更有有利。。。而何時投入發展勝利的第二梯隊是獲得勝利與否,戰果大小的關鍵,也是指揮官對戰場戰機把握能力的考驗。。。當然,不是所有的指揮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隊的時機往往難以把握,所以,在二戰中蘇聯的進攻梯隊往往不是兩個,而是三個甚至四個。。。

按照突破口理論,第一梯隊是缺少裝甲部隊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戰中,由於蘇聯步兵缺乏足夠的火力(由於素質等諸多原因,往往按照計劃炮火准備做的還行,但是在投入步兵進行攻擊的時候,缺乏協同)和防護缺乏攻堅能力。。。。所以,在實戰中,往往用於打開突破口的第一梯隊也裝備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裝甲戰斗車輛,所以一句話,坦克裝甲車輛是大量需要的。。。

但是戰爭初期,中期,蘇聯的大縱深進攻並沒有發揮(主要是被德國閃電戰打得喘不過氣來,處於戰略被動)。。。但是大縱深防禦確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衛戰(縱深達數百英里,既然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火力和裝甲力量,那麼就用距離來防禦巴,因為,坦克一次縱深進攻,會耗費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時彈葯,也就是說,坦克不是核動力,每一次經過周密的作戰准備之後,進攻距離是有限度的,將防禦縱深擴大,那麼敵人一次進攻難以突破防禦,那麼,戰役就會陷入持久化之中,優勢將隨著時間向防禦者轉化。。。當然,也只有朱可夫對裝甲戰友深刻理解的人才會做出這么一個方案)。。。

在二戰中突破口戰術逐漸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黎明,技術(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燈戰術)營造突然性,利用佯動,佯攻等牽制迷惑敵人,突破口往往選擇在適於裝甲突擊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並在狹窄正面展開,航空兵炮火准備在戰役發動時往往按照計劃對突破地段進行火力准備,營造一種兵力火力壓倒性的優勢等等。。。前面說過,在蘇德戰場初期,蘇軍由於處於戰略被動,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戰術,但是在戰爭末期,蘇軍的突破口戰術才稍見成效。。。比如,白俄羅斯等連續發動的十次戰役(我國的劉伯承元帥曾在南京軍事學院講解分析過)蘇軍對盤踞我國東北倭國精銳關東軍的突擊。。。而在戰後,蘇聯為了謀求對北約的戰略優勢,將突破口戰術發展成大縱深戰略,即強調在寬大的正面上,實施多點(多個窄正面)突破造成敵人防線的崩潰,同時,快速向敵人縱深插入,切斷敵人補給,佔領交通樞紐政治中心,奪取機場,摧毀指揮通訊中心等。。。在核時代,集結在一起的兵力往往是個巨大的目標,很容易遭到敵人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打擊。。。所以,集結

㈡ 戰壕是誰發明的

戰壕是由散兵坑演化來的.歐洲進入火葯武器時代後,初排縱列作戰的正規士兵外,出現散兵,就是不排隊列作戰的步兵,這些士兵相當與現在的偵察兵或者尖兵,他們一般監視敵人或者作戰時會為自己挖一個小坑用來躲避炮彈,後來騎士戰法退役了,沒人願意和敵人站在幾十米開外對射,所以散兵坑被演化成戰壕,用來保護士兵

㈢ 曾國藩發明一戰術,剿滅了太平軍,歐洲人學會後殺了1000萬人,到底是什麼戰術這么厲害

太平軍英勇善戰,擅長近戰,而清軍擁有強大的火器,但是在近戰發揮不優勢,曾國藩針對太平軍喜歡沖殺近戰的特點,發明一種「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

所謂「結硬寨」,就是修築碉堡、戰壕等防禦工事,步步蠶食太平軍領地;所謂「打呆仗」,就是以防禦工事為依託,抵抗、消耗太平軍實力,同時謀求切斷敵軍糧道,最終達到耗死對手的目的。

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呆仗」。由於協約國國力雄厚,最終活活拖死了德國,就像清朝拖垮太平天國一樣。而在這場「呆仗」中,雙方有1000多萬名軍人戰死。

曾國藩發明「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輕松的改變了戰局。

㈣ 戰爭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發明改變了戰爭形態呢

作為現代戰爭的一部分,工兵鏟的出現把戰爭模式帶進了令士兵們噩夢般的塹壕戰。

早期步槍因為射速慢,每分鍾僅能夠發射兩到三發,當然精確度也是相當感人。

因為早期步槍們的不爭氣,讓呆板的線式戰術因此風靡了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

這種戰術有呆板呢?小編給各位演示一下,一個90人的3X30的方隊,在滑膛炮的掩護下,踩著鼓手的鼓聲,以每分鍾74步,每步74厘米的速度向對方軍陣前進,等雙方的距離進入百步的時候,開始一起開槍,在百步范圍內以最大殺傷敵人,接近後再以刺刀戰的方式消滅對方。

之後各國的軍隊看到陸軍神器的精彩表現後,便都有樣學樣,都為各自作戰部隊和工兵部隊裝備了工兵鏟。

二戰時,元首下令對工兵鍬進行了改良,於是圓頭鍬和可折疊鍬出現。同一時期的美帝工兵鍬也是圓頭的,它的鍬頭較寬弧度也比較大,鍬柄末端為T字形結構,更方便抓握但是當做武器來用就不太方便了(沒辦法,美帝的塹壕戰經驗太少了)。小鬼子的工兵鍬也趕潮流有圓頭與三角頭兩種。老毛子的軍鍬為方頭,前端尖銳,鍬體兩側有較寬的刃口(這一看就是為了搏殺用。

㈤ 發明坦克的目的是什麼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在這場無法避免的戰爭中,機槍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戰場變得異常殘酷。屍橫遍野的慘狀也使英國的軍事家歐內斯特·斯溫頓上校心中極為沉重。看來,要面對敵軍的機槍、大炮,又要能突破鐵絲網和戰壕,必須發明出一種全新的戰鬥武器。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斯溫頓心中冒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將一種較先進的履帶式拖拉機裝上鋼鐵外殼,寬大的履帶使它在松軟泥濘的地上暢行無阻,履帶上凹凸不平的花紋可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不容易打滑,此外,履帶就像個大輪子,車體有多長,輪子就有多大。只要壕溝的寬度小於履帶著地長的一半時,就可以輕松地涉水過河。在當時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的支持下,斯溫頓上校和克勞姆普頓上校開始了新戰車的研製。

㈥ 被稱為「絞肉機戰役」的是哪個戰役

凡爾登戰役。

在一戰眾多著名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可以說是一戰中破壞最大、更是人類史上最長的單一戰役,為人類戰爭史揭開血腥新一頁。

1916年2月21日,德軍開始炮轟法國東部凡爾登鎮,觸發長達10個月的炮戰,投入炮彈數目多達3200萬枚,逾30萬名士兵陣亡。這場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不僅是一戰中破壞最大、更是人類史上最長的單一戰役,且交戰方首次把「大規模殺傷作戰」的概念應用在戰場上。

(6)發明戰壕擴展閱讀:

凡爾登戰役歷史背景:

1914年德國沒有能取得迅速勝利,歐洲戰場在西線形成膠著狀態的戰壕戰,交戰雙方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1915年,德國的幾次努力進攻都沒有能夠奏效。德國將軍馮·法金漢認為如果對法國加強打擊,迫使法軍投入所有兵力,會使法國因消耗而亡。

他選擇了位於默茲高地上的凡爾登要塞作為主要進攻點,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國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鑰匙」之稱。可以使法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㈦ 迫擊炮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求解答

迫擊炮由臼炮演變而來。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順攻城戰中,日軍官兵離俄軍戰壕很近,普內通火炮和機槍無法發揮威容力。俄國炮兵軍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托(en: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彈道高、射程近的特點,和旅順城防司令康德拉堅科將軍一道設計出了第一門迫擊炮,其炮身為海軍的47毫米臼炮,安裝在輪式炮架上,便於推行。
然而戈比亞托發明的迫擊炮是由海軍臼炮改裝而來,雖然射程近,但無法拆成可攜帶的部件,步兵小單位作戰使用起來仍然不方便,因此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en: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㈧ 挖戰壕到底有啥用處 現代戰爭還需要麼

先了解下戰壕的構造
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交戰方處於對峙時,掘土成壕,可以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戰壕不可以挖直的,必須是w型的。不然一旦敵人進入戰壕,延壕架起機槍就......,戰壕的深度、寬度並不是定死的,但是一般要以可以掩護住人的整體為宜。

戰壕不可以挖直的,必須是w型的
戰壕坑道一般要有兩個以上的出口,而且必須是彎曲的,坑道口應該向下傾斜(也是不能讓人家輕易就扔進一個手榴彈或者一陣機槍。毒氣也不容易灌進來)。防止被炸塌了全都活埋了,條件允許出口越多越好。並且要注意通風口的設置分布合理和隱蔽。深度根據對抗的敵火威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
戰壕在實戰中的運用
一般是步兵作戰才挖戰壕,大都是作為掩體和防線,特別是在雙方對峙狀態下挖戰壕成為必然的選擇。一戰中沒什麼機械化部隊,交戰雙方在戰場上還是以戰壕戰為主,看看電影《戰馬》里戰場的鏡頭就知道了,各種縱橫交錯的戰壕,出了戰壕就是滿地的鐵絲網阻擋步兵前進;二戰中歐洲戰場機械化部隊多了,但是步兵依然是戰場的主要戰鬥力量,該挖的還是要挖,畢竟十幾萬幾十萬人纏斗在一起總要有個位置躲子彈啊,蘇德戰場這種情況就很多,而在中國、東南亞、太平洋戰場仍然還是步兵對抗步兵為主,戰壕依然滿地都是。
再往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由於戰場環境(朝鮮多山、越南多叢林)並不適合機械化部隊施展,戰壕還是跑不掉,再再往後到了中東那幾次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及之後的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機械化運動戰逐漸成為主流。

戰壕在一戰和二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空中精確打擊也成為重要的攻擊手段(科索沃戰爭北約連續空襲幾十天,陸軍根本就沒幹啥,戰爭就結束了),步兵的作用逐漸弱化,交戰雙方狂挖戰壕的情況就沒那麼多了,而且交戰人員的數量也銳減,基本沒有一片戰場幾萬十幾萬一戰二戰那種大兵團對抗,特別是美國參加的幾次戰爭,由於壓倒性的技術優勢,戰爭的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步兵的戰場主要是城市,面對的也是以游擊戰為主的抵抗,戰壕由於不可移動因此顯得不再那麼必要,更多的時候是挖散兵坑。但是戰壕並沒有消失,作為對峙時的防守措施,在朝韓邊境和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依然包含有幾百上千公里的戰壕。

㈨ 戰壕什麼時候出現的

ˇ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交戰方處於對峙時,掘土成壕,可以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興起與熱兵器時代。ˇ
ˇ由散兵坑演化來。美國南北戰爭(1861-65)和日俄戰爭(1904-05)都出現了塹(戰)壕戰,塹(戰)壕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造成了最多的傷亡。ˇ

㈩ 一戰中發明的武器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 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飛機 一般普遍認為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有部分人認為是由克雷芒·阿德爾或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發明。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的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的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已用於作戰,當時飛機的速度已達180~220千米/時,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轟炸機載彈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速度達到750千米/時,轟炸機載彈量可達10噸左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發動機由活塞式發展到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80年代飛機的升限已超過30000米,最大速度超過3倍音速,航程超過20000千米,最大載重量超過100噸。當然,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更為驚人。不僅可以用於偵察、轟炸,而且在預警、反潛、掃雷等方面也極為出色。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飛機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當然,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給人類也帶來了慘重災維,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毀滅性破壞。但是和平利用飛機,才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
H.S.馬克沁發明的機槍。 馬克沁1883年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讓馬克沁機槍一舉成名的戰役要數一戰索姆河戰役。1916年7月,協約國軍隊為了報凡爾登戰役的一箭之仇,在1916年7月1日發動了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憑著人多勢眾,像潮水一樣躍出戰壕沖向德軍的陣地時,得到的是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的回應,英國軍隊一片片倒了下去,一天內竟死了整整6萬人。到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馬克沁機槍的火舌下,可以說歐洲整整一代人喪命於機關槍下。索姆河戰役後,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重機槍的威風持續了40年之久,對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傳出很多神話,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的敵人沒有一個活著回去的。
化學武器 是以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步形成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制式武器的。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w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戰(wwⅱ)期間在歐洲戰場,交戰雙方都加強了化學戰的准備,化學武器貯備達到了很高水平。關於化學武器中劑的研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則是神經性毒劑;在亞洲戰場,日本對我國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從wwⅱ結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戰爭和大規模武裝沖突不斷發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學武器和被證實的有美侵朝戰爭、美侵越戰爭、原蘇聯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開始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在進攻失利、失去主動權的緊急時刻使用化學武器對扭轉被動局面、最終實現停火發揮了重要作用。化學武器雖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非常規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會議,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以及前不久(1993)聯大通過的全面禁止和徹底消毀化學武器公約等。我國政府和人民一貫主張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格恪守《公約》,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發明戰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