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用整塊石頭鑿成圓形做水井口
很古老吧? 你看過新百娘子傳奇嗎? 裡面就有。哈哈哈
㈡ 古代人根據太陽的投影設計出來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日影儀
㈢ 古時候計量時間的工具是什麼
遠古時候日晷,發明人已經不祥,日晷樣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樣,上面插一根鐵或者石頭,通過石頭指示輪盤上的刻度從而知道時間。
然後是利用銅壺計時,最早的銅壺,聽說產生在周朝,青銅器時期,銅壺裡面裝有水,通過滴水,計時,銅壺上有一浮標作用的標尺,水位下降,木頭下降並指示出相應的時辰。
PS以下是計時工具的發展過程
從日晷到銫原子鍾
在古代,人們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只是以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早在周漢時期,就有了計量時間的儀器。最早的計時器是一種水時計——漏壺,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漏壺 日晷
另一種計時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圓形的石板中間豎立一根鐵針,石板周圍刻著時辰標記,隨太陽的東升西落,鐵針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時間來。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觀星台,表高40尺,圭長128尺,重18噸,使日影長度讀數可准到0.1毫米。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存有日晷這一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鍾表業也在飛速發展。從機械擺鍾到電子手錶,各種鍾表,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對於我們日常中的計時,這些鍾表就已足夠了。
但是,地球的自轉並不是一天 24小時絲毫不差,它在10年左右就會相差一秒。例如1992年就要潤一秒鍾。因此,更精確的計時標准勢在必行。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權度會議通過了新的時間標准:
1秒鍾=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經歷的時間。
這種銫原子鍾即使用三十萬年,誤差僅一秒!1992年的潤秒就是由這一銫原子鍾所確定的。目前,科學家們又在探索更高標準的計時系統,理論上預言用激光所建立起來的時間標準的精度還可以提高一萬倍!
㈣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五、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4)古代為記錄時間創造了一個圓形的東西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的不同
一、稱謂不同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二、方法不同
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三、計算不同
古人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
㈤ 古代計算時間有哪些工具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圭表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㈥ 古代有什麼物體是圓的
蹴鞠、日晷 、輪子(馬車後面的)、 圓的木桶 ······還有人的頭還有很多,這回答夠簡略嗎????????知道你坑爹吧!!!你這樣你媽媽造嗎??
㈦ 古代用來記時間的那個石頭的東西叫什麼來著
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稱為」日晷「,又叫「日規」。
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故而它的計時原理也和太陽有關,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並劃分時刻。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面上刻有刻度。
日晷上面的刻度並不是都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7)古代為記錄時間創造了一個圓形的東西叫什麼擴展閱讀:
日晷是我國古代人民根據」立竿見影」的效果來發明出的計時工具。但這種計時工具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它們需要太陽。沒有了太陽,比如碰上陰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這時一種突破太陽光限制的計時工具-----漏刻應運而生。
據記載,西周時候就已經有了漏刻,所謂「漏」就是壺,可用來裝水亦可泄水,前者為受水型漏壺,後者為泄水型漏壺,「刻」即是記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從漏壺中滴出,水位下降,壺中的箭刻也下降,從而確定時間或滴水進壺中,水位上升,箭刻上升來指示時間。
早期都為泄水型漏刻,受水壓力的影響較大,水位高時,水滴下落過快,水位低,水滴下滴過慢,造成誤差。後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恆定的水量注入漏壺,提高了記錄時間的精度。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還創造性的採用多級漏壺以來平衡水的流速。
㈧ 古代計算時間的東西有什麼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早在公元前7世紀,中國就開始使用了。
據說,日晷還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圭表是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
最常見的設計是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跟著變動。
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針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因此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真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平太陽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㈨ 想問一下這個古代圓形字 圖案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中間是個「幸」字吧?周邊是蝙蝠,寓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