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這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回炮。
小說答中的一聲炮響,指的不是作戰用的炮,你問的是大炮還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⑵ 最早的後裝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最早的後裝炮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在形式上與近代後膛炮不同。
明朝火銃結構工藝和性能比元朝的第一代火銃更好,種類也多,既有銅鑄的,也有鐵制的;既有輕型的,也有重型的;既有相當於現代迫擊炮的短身管大口銃,也有類似現代榴彈炮的身管較長的小口銃.此外,為了提高發射速度,還製成了三眼銃,七星銃,子母百戰銃等多管火銃;還有採用幾個子銃輪換裝填火葯和彈丸的方法來提高裝填速度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後膛炮.
2.這種火炮出現在明朝對北方游牧部落的戰爭中。至遲在明中期於謙守衛北京城時就有了。
3.西方已知最早的第一門後裝炮
現藏於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後裝炮,制於1460~1470年,口徑為5厘米,炮筒的後部有一個敞口,可裝放預先填好彈葯的子炮。
4.19世紀中葉以前,各國使用的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這種火炮雖然在近代戰爭中發揮了空前強大的威力,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顯的缺陷。1846年,義大利少校卡韋利造出了一種在炮膛內刻有兩條旋轉來復線,使用圓柱形炮彈後膛裝填的後膛來復線式火炮,使火炮技術有了變革性的飛躍。不久,英國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產了一門後膛裝填的線膛炮,不過,他是用盤旋的6角炮膛來代替旋轉的來復線的。同前裝炮相比,後裝炮由炮口裝彈改由炮尾裝彈,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閉鎖炮門和緊塞具,解決了前裝炮因炮彈彈徑小於火包口徑所帶來的火葯燃氣外泄的問題;炮膛內刻制了螺旋膛線,同時發射尖頭柱體定裝炮彈,使炮彈射出後具有穩定的彈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陸戰掩體和軍艦服倉內裝填炮彈,既方便又安全。由於後裝炮具有較多的優越性,所以各國便競相研製。
5.西方陸軍大規模裝備後裝炮大約是在1850--1870年間。到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就有很多後裝炮了。
⑶ 從「地轉子」到線膛炮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公元13世紀後,我國發明的火葯及管形火器經阿拉伯國家傳入歐洲。到14世紀初,歐洲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繼製造出了類似我國火銃的金屬管形火器——火炮。此後,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過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相繼研製出將火炮安裝在炮車或炮架上的新式先進火炮。如葡萄牙製造的「佛郎機」火炮、荷蘭製造的「紅夷大炮」等。這些先進火炮後來又在侵略者入侵我國的戰爭中傳入我國,促進了我國火炮的發展。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我國購買和仿製了許多較先進的火炮。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收復我國領土台灣的作戰中,曾使用當時較先進的火炮,將荷蘭侵略者打得狼狽而逃。
早期的火炮,都是從炮口裝填炮彈的炮管內膛光滑的「滑膛炮」,稱為「前裝滑膛炮」。這種火炮操作很不方便,威力較小,射擊精度也不高。為了增大炮彈的威力,人們將球形炮彈改為長圓形炮彈。雖然裝葯量增多,殺傷威力增大,但發射後在空中仍像個醉漢,不是東倒西歪地搖晃,就是在空中翻跟頭,精度很差,且打不遠。為解決這個難題,人們受孩子們玩的「地轉子」(即陀螺)尖朝下快速旋轉而不倒的啟發,研製成功了使炮彈在空中高速旋轉以保持飛行穩定的線膛炮。
1846年,義大利人卡伐瓦利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門線膛炮,並將火炮從炮口裝炮彈改為從炮管後端裝填炮彈,即後裝線膛炮。以後人們不斷研究改進,使後裝線膛炮不斷完善。這種火炮在炮管內壁製作了幾條螺旋形膛線,在炮彈上嵌裝1~2條鋼彈帶。由於銅較軟,韌性好,在發射葯氣體的壓力下彈帶很容易嵌入膛線,使炮彈急速旋轉起來,極大地提高了火炮的精度、速度和威力。後裝線膛炮的出現,是火炮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
⑷ 誰發明了線膛炮
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製成功後裝螺旋線膛炮,這種火炮第一次採用從火炮後回部裝彈(前裝已經難以實施)答,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這種火炮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主戰武器。線膛炮實現了火炮結構重大變革,是古代火炮與近代火炮的分水嶺。
⑸ 人類歷史上線膛炮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製成功後裝螺旋線膛炮,這種火炮第一次採用從火炮後版部裝彈(前裝已經權難以實施),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這種火炮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主戰武器。
⑹ 「線膛炮」的出現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線膛炮的出現,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項了不起的發明。與當時同口徑的內滑膛炮相比,線膛炮的射程容增加了1~2倍,彈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擊精度提高了4倍。同時,由於不再從炮口裝葯裝彈,而是改為後裝,所以線膛炮的發射速度快多了。
⑺ 後膛火炮的發明者是誰
19世紀70年代前後,西方各國的冶金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先是德國克虜伯鋼廠發明以坩鍋鑄造大鋼塊,能製造大口徑之鋼炮。克虜伯鋼炮在普法戰爭中大顯神威,聲名大振。戰後各國紛紛採用克虜伯鋼材製造火炮,使炮身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法國在1865年發明平爐煉鋼法後,也開始使用高質量的鋼
材製造炮身。英國在1878年由托馬斯改進了貝色馬1856年所創造的轉爐煉鋼法,降低了鋼的含磷量,製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奧國則由馬卡梯斯少將於1874年發明了硬青銅炮
⑻ 滑膛炮與線膛炮的區別
1、性質不同:線膛炮是在炮管內刻有不同數目的膛線的火炮。滑膛炮就是炮管內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
2、膛線不同:滑膛炮沒有膛線,線膛炮則有。
3、作用不同:滑膛炮的作用是在於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 有如陀螺定軸性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線膛炮是炮身管內壁有膛線的火炮。發射時彈丸沿炮膛膛線旋轉前進,出炮口後具有一定的轉速,可以保持穩定飛行。
(8)線膛炮發明擴展閱讀:
坦克炮的發展:
早期的坦克炮主要是線膛炮。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線膛炮的性能要比滑膛炮優良得多,註定了線膛炮是當時坦克炮發展的主流。隨著裝甲部隊作戰需求的不斷豐富以及目標特性發生的較大變化,對坦克炮威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線膛炮的優勢變得不再突出。
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為滑膛炮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峰迴路轉,滑膛炮又重新登上了歷史舞台。20世紀60年代後,世界各國都把注意力轉向了滑膛炮,滑膛坦克炮得到了極大發展,目前滑膛炮已成為各國主戰坦克的主流武器。
⑼ 線膛炮的歷史發展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適應性,現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彈、破甲彈、穿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外,還配有各種遠程榴彈、反坦克布雷彈、反坦克子母彈、末段制導炮彈以及化學炮彈、核彈(見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壓制和摧毀從幾百米到幾萬米距離內的多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