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創業最重要的內在驅動力是
上任以來,特朗普總統因為任性的畫風,讓走過路過的群眾都忍不住罵幾句。但不可否認的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不願「活在過去」,他折騰不止:做過航運、玩過地產、進過傳媒圈,一輩子起起伏伏經歷四次破產,卻經過一輪一輪的自我迭代,還選上美國總統。不折騰就能過得很好,是什麼驅動他不斷轉換角色,直至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福特銳際 風尚高性能SUV
廣告
福特銳際 風尚高性能SUV
不少職場人在工作中往往缺乏這種「左右騰挪」的勇氣和能力,熱議的996話題,關鍵爭議之一就是長時間工作會讓員工創造力漸失,沒有時間提升自我、喪失情趣。但反觀大佬們:周鴻禕干程序員不為外界所擾,「沒有寫過10萬行代碼,別奢談做大項目」;雷軍「必須寫夠十萬行代碼,否則想成為高手是不可能的「......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時刻保持辛勤工作的動力?生逢君今日分享工作的內在驅動力。
前段時間,一個獵頭公司的boss拋出了一個問題在網上引起熱議:大家是否發現,公司里經常出現一堆人多次開會、協調與合作,小半年還搞不定的事情,找來一個「真正懂行的人」,兩個星期就OK了。
很多事情完全不是能力or態度問題,是驅動力的問題。
比如,有人連前男友的現女友喜歡什麼牌子的口紅,大學初戀的現任老公一個月賺多少錢,這么難的事情也能輕松搞定。偏偏寫一個好用的小程序,寫幾篇像樣的文案,這些小事一拖再拖。
多年以前,我就對一個問題感到困惑:大多數人學外語始終學不好,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本科下來,學了十幾年的外語,最後還是聽、說、讀、寫全是盲區。
可是,很多歐洲小國的居民「天生」就懂幾門外語,就連中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居民,包括一些智障人士,也同時會說漢語和韓語。
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完全就是有沒有驅動力的問題。
矽谷的頂級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有一個基本判斷:「就像打籃球,身高是沒法教的一樣,驅動力也是一個沒法教的東西。這東西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你最需要的,是找到那些真正有驅動力的人加入你的事業。」
我對此有同感,盡管每個人的特長和喜好有所不同,不可能對所有事情保持一致的驅動力,但准確發掘、激發他們的內在驅動力,仍是公司管理的核心重點。
1
創業公司和百年企業,評價員工的思維方式不同
類似寶潔、GE(通用電氣)這種百年企業,評價員工的思維方式就是「找到賺錢的人」。
這些很成熟的大公司,產品、品牌、業務網路和商業邏輯,都已經很成熟了,他們不需要特別強的創新能力,更需要你能為公司積累口碑、沉澱更多資源。
在這樣的企業背景下,每個人都是機器上的一個齒輪,而且有很多備用齒輪,哪個齒輪要是松動了,進行換新就OK了。
KPI考核特別簡單,就是銷量和利潤,即使哪個新產品、新配方更有前景,掌舵的職業經理人也會更傾向於將資源投向更能保住銷量、市場份額的老產品上。
這種驅動力是非常單調的,因為應對的挑戰也單調,解決問題的方式、套路都有現成的。
創業公司更看重員工的內在驅動力,應對各種不可知的挑戰、解決更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可以說是「找到值錢的人」。
Facebook高管曾經公開表示「最擔心好員工的退化」,就是當一個人特別擅長一項技術、一項工作的時候,因為沒有遇到新的挑戰,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喪失了內在驅動力。
之後隨著公司業務的拓展、技術和產品的更新迭代,沒有驅動力的那些人,就難以掌握新的技能,「曾經的好員工」很快蛻變成為沒干勁、能力差的那一類人。
這很好理解,Facebook原本只是一個網頁版的社交平台,短短幾年時間,很快變成了一個移動社交APP,接著視頻、相片分享(Instagram)、即時通訊(WhatsApp)、虛擬現實(Oculus)、直播、短視頻等等各種新媒體技術相繼納入進來,缺乏驅動力、學習力的那些員工,跟得上這種技術創新的節奏嗎?
那些真正好的創業公司,不是因為有了什麼驚世的技術、天才的創意,而是非同尋常的強勁進取心,就是不斷將東西做好,吸納越來越大的用戶規模,最難的事情最先做,敢於應對各個方面的不同挑戰,不達目的不罷休。
這個內在驅動力跟你有沒有名校背景、待過哪些知名大公司沒有關系。相反,那些背景好、資歷深的員工,因為退路多,反而經不起什麼風浪,更容易退出。
2
工作的內在驅動力源於何處?自我迭代的強烈願望
一個人出來工作的內在驅動力源於何處?不同人有不同情況。
如果驅動你用心工作的,是金錢、房子、面子,這無可厚非。不可否認,大部分人對物質匱乏是有深刻記憶的。
連華為科技的創始人任正非,也不否認自己當初的創業動機特別簡單,就是為了錢和生活。
不過,也有很多人的工作動力,是自我迭代的強烈願望。
② 什麼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起點和內在驅動力
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有本質的區別,動物的需要是本能的。人的需要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生存需要,一是發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維持人的生命機體正常運轉的需要;發展需要是人建立於生存需要基礎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高級需求。
③ 什麼是創新意識產生的源泉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意識有主動性和被動性兩大類。(來源楊遠鋒)
新穎性
創新意識或是為了滿足新的社會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滿足原來的社會需求,創新意識是求新意識。
歷史性
創新意識是以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為出發點的,而這種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在階級社會里,創新意識受階級性和道德觀影響制約。人們的創新意識激起的創造活動和產生的創造成果,應為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創新意識必須考慮社會效果。
差異性
4張
培養創新意識
各人的創新意識和他們的社會地位、環境氛圍、文化素養、興趣愛好、情感志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聯系,這些因素對創新意識的產生起到重大影響作用。而這類因素也是因人而異,因此對於創新意識既要考察社會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養和志趣動機。
內涵
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
創造動機是創造活動的動力因素,他能推動和激勵人們發動和維持進行創造性活動。
創造興趣能促進創造活動的成功,是促使人們積極控求新奇事物的種心理傾向。
創造情感是引起、推進乃至完成創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確的創造情感才能使創造成功。
創造意志是在創造中克服困難,沖破阻礙的心理因素,創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頑強性和自製性。
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不同,創新意識是引起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和條件,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創新意識是創造人才所必需具備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是培養創造人才的起點只有注意從小培養創新意識,才能為成長為創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教育部門應以此為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有希望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強國。
④ 什麼是人的主體性生成和實現的起點
所謂人的主體性,就是指人的主體意識和傾向以及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屬性的總和。它主要表現為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主導性和意識性。所謂活力,即指旺盛的生命力。經濟的活力則指經濟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通過經濟發展的興衰而得以實現。經濟的活力歸根結底來自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經濟自身的生命力集中體現為經濟主體的人的主體性發揮。沒有積極能動的主體,就不可能建立起具有活力的經濟;主體性的喪失,就意味著經濟活力的枯竭。
一 從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作用來看,人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1、只有人才具有價值增值的能力。人是一種能動的、實踐創造著的社會存在物。他具有不同於一般物的功能、特性和價值。人的生產和社會交往是其他價值得以存在的基本依據和前提。人正是憑借其自覺的能動性,以創造的無數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實踐活動作用於主體自身,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效應。這是人的價值的根本特點。他不僅是價值的享受者和承擔者,還是價值的創造者。他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而有目的地進行實踐創造,這是其它價值客體所不具備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具有最高的價值,是經濟發展的活的因素。
2、人本身就是一種核心的經濟資源。它一方面標示和制約著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主體性發展水平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程度;另一方面又決定著經濟活動中對其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狀況。人的主體性水平與發揮的程度極大地制約著各種資源的利用效果,從而制約著經濟活動的效益和結果。
3、人是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發動者和調控者。在整個生產生活過程中,勞動者始終加入其中,並按人的意志使再生產過程有目的的進行下去;流通過程更是人的傑作,他們因而創造成市場;生產勞動的產品,是人們分配的對象,由此導致了人們的消費活動。就經濟活動的調控來講,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說到底都是人們意志的貫徹。
4、人是生產力要素中首要的生產力。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其中唯一能動的因素。無論是生產工具的製造和使用,還是新勞動對象的發現利用,都離不開勞動者。只有活的勞動即勞動者,才能真正把各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只有通過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支出,才能使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離開了人,生產力的其它因素的功能都無法發揮,整個經濟活動也無從進行。此外,科學技術本身也是由人所推動和運用的,人也是科學技術的承擔者。科學技術對社會政治、經濟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影響來實現的。因此,科技的發展並沒有降低人在生產力中的核心位置,反而賦予人以新的意義,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從主體的功能來看,經濟的活力歸根結底來自人主體性的發揮。
1、主體性的發揮強化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人自身的能力素質、地位與作用。因為主體性的完善是與人的發展相一致的。因此,主體性越強,表明人的發展越完善;主體性發揮的程度越高,表明人在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經濟要素的組合與運作也就越有機化、最優化,從而使經濟發展充滿生機,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2、主體需要與現實經濟狀況之間的矛盾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矛盾的生成、運動與解決要依賴於人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人從事生產勞動和其它社會活動的內在動因所在。人們的歷史活動均從需要開始。人由於意識到他的客觀需要,便會以滿足該需要為目的去進行活動。人們因為有所需要,便會確定一個爭取達成的目標。在目標的鼓舞下,人們就會產生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力量,就會發動某種活動,努力發現和促進種種主客觀條件,使其需要得到滿足。正是這種「需要——生產——需要」的無限循環發展推動著經濟本身的不斷發展。人的主體性的發揮作為經濟活力之源,其重大作用正是寓於這一過程之中的,一方面,主體需要的產生不是憑空的,它是在主體對現實經濟狀況的能動分析判斷和選擇之後產生的,是具有一定現實可能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主體由需要產生的各種經濟活動更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直接結果。離開了主體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等功能特性,任何活動都是不可能產生的。正因如此,主體的需要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潛在活力。
3、人主體性發揮的最根本功能在於增強人的實踐性,包括實踐的傾向與能力。經濟發展就是主體實踐創造的結果。人是實踐創造著的存在物,實踐是主體人的實踐,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必然會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
具體說來,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主體性制約著實踐活動的方向。主體意識性直接影響著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傾向性;主體的能動性影響著主體對客體的選擇與作用的方向;自主性規定著主體對實踐活動發展方向的把握;為我性則規定著主體實踐活動的目的指向。第二,主體性制約著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主體性強,意味著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的提高,也意味著主體意識、地位與能力的增強。這不僅使主體更自覺地從事實踐活動,也使主體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主自為性增強,使主體實踐活動的能力得以增強,從而有利於拓展實踐的廣度和深度。第三,主體性制約著實踐活動的效果與性質。主體性作為一種現實的客觀物質力量,它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成敗。實踐活動能否達到主體預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能動性、主導性的發揮程度。主體的實踐活動是否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是否與人類利益相一致,也受制於主體性的發展水平,因為主體性的高揚是與人的全面發展、與人類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相一致的。
同時,伴隨著主體實踐活動的發展,主體的實踐目的、結果與評價都對主體實踐活動產生著激勵和調控作用,這就使主體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反省自身,修正其活動,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主體目的、理想的不斷生成與實現,成就感與成功欲的不斷增強,又為主體進一步實踐創造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切實質上都是人的主體性之體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是人的實踐創造所推動的,而人的主體性又極大地制約和影響著實踐活動的能力與效果。在這一意義上,人的主體性發揮是經濟發展的現實活力所在。
4、從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歷史和現實均已證明:一旦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激發出來,就會產生強大的經濟推動力,使整個經濟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經濟得到迅速而高效的發展。反之則會使經濟活動缺乏應有的活力,阻礙社會的發展。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的企業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舉措,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主體,實際上是增強了企業和職工的主體性。其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工業平均年增長都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另據報載 被稱為華夏第一村的江蘇華西村2004年銷售收入達到260.31億元。一個村銷售收入達到這個數字,這在計劃經濟時期是不可想像的。
當前,我國正處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於已出現的、影響廣大勞動者主體性發揮的因素要保持高度警惕。如: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公共資源分布不均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仍在擴大,分配不公;一些社會群體為改革發展做出的貢獻與應得到的補償不對等;新形勢下人民內部利益矛盾錯綜復雜等等。需要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齊心協力共同解決,以激發所有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擁有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⑤ 你覺得時代快速變化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
時代快速變化的內在驅動力是科技發展。因為科技發展可以帶動國家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生產總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⑥ 如何理解"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客觀性和復雜性論斷的科學根據.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不能任意地創造歷史.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社會歷史條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經濟條件即現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以及歸根到底由此決定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條件.人們既不能任意地選擇這些條件,也不能在自己所處的條件下隨意地創造歷史,而只能首先適應和接受這些條件,以此作為自己活動的起點.這並不是說,人們在現實條件下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適應和接受現存的條件正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更好地發揮自覺能動性,積極推動歷史前進,表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隨意的.
由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到社會歷史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和實際結果是不同的.
歷史上的奴隸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他們時代的歷史創造者,他們的斗爭動搖或摧毀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由於他們不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不能提出並建立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因此,他們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
無產階級同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是新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在本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不僅能夠推翻舊世界,而且能夠建設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世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掌握了生產資料和國家政權,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也不能隨心所欲,而仍然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好地發揮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作用.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進入自覺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時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將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但從實際出發仍是人們所必須遵循的准則.
⑦ 創造意識指的是什麼
創造意識
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思維,發揮創造潛能,力求產生創造性成果的思內想觀念。
一個人創造意容識的強弱,與他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維水平密切相關,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學習和工作環境也有直接的關系。
創造意識是人們在創造活動體驗、經驗和創造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對創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覺、自發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心理准備狀態。
人的創造意識是在創造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是在對創造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創造的需要和創造需求的存在是創造的前提,創造活動首先基於創造需求的存在和人們對創造需求的認識,創造需求的存在和對創造需求的認識是創造意識和創造意向活動發生的前提。創造意識涉及到對創造的需要、創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涉及到創造活動體驗、經驗的獲得和積累,涉及到人們在創造活動體驗、經驗和創造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對創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覺、自發進行創造活動的一種心理准備狀態。
創造意識是一種心理准備狀態,它不是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是創造的前提,也是創造意識形成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