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EEPO的概念
「EEPO——有效教育」就是由孟照彬教授創建的,孟教授是教育部幹部教育委員會和SDP專家組成員、雲南師大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他深入我國西部地區用了近10年時間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推廣中部、影響東部並在它為教師組織學生學習、駕馭課堂教學、教學效果評估構建了理論支撐,能指導老師進行有序、有機、有效的教育教學。更重要的是為理想的素質教育和現實的應試教育找到了平衡點。力求找到東西方教育教學的結合點,即把西方最擅長的個性、創造性與東方尤其是以中國最擅長的知識性結合起來,並使之大眾化。 「EEPO——有效教育」是一個集「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 教育教學方法,三維一體的系統操作性,實用性強。其操作技術容易被教師普遍接受,尤其是年輕教師更容易接受。它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符合新課改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上的宏觀調控,師生、生生互動的實效性,講究課堂資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其操作系統簡介如下:(一) 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組織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和社會活動中經常使用的系列方法的總稱。訓練內容包括小組學習、團隊合作、人力資源和教室資源利用、約定與規則動靜轉換、一般性激勵、學習的表達呈現、速度訓練(記憶、閱讀、寫作、記錄、計算等速度訓練)、社會實踐體驗等。1、學習組織形式有小組合作和團隊合作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是EEPO學習方式之一,也有人說它是EEPO學習方式的靈魂。它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形式,充分利用教室與人力資源,在互相關注、互相關照、互相傾聽、有親和力的氛圍中,為了完成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一般2-6人為一組。組建學習小組有五個基本元素關注、關照、傾聽、資源利用、親和力。具體操作程序包括構建學習小組、明確構建目標、規定合作要求、關注學習中的邊緣人物,所謂「邊緣人物」是指沒有參與或沒有真正投入學習的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團隊合作是在學習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更為高級的學生學習組組織形態,它至少由8人以上組成。它更注重團隊中角色分工和學生才能的發揮。組內有明確的分工,有組長、監督員、記錄員、操作員、綜合發言員、助理員、聲控員和協調員。只有明確的分工,學生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分工角色可以轉換,以便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2、學習資源有人力資源和教室資源,所謂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和與教學相關的人等,老師一個人的知識、思維、能力是有限的。教室資源包括教室牆、窗、黑板、桌椅等硬體資源和教室文化以及桌椅擺放的形式等軟體資源。作為教師要善於幫助學生開發和利用學習中人力資源和教室資源。3、學習管理方式有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4、學習目標有知識性(知識目標)、個性(情感、特長目標)、創造性(能力目標),5、學習調控手段是師生約定與規則的動靜轉換、一般性激勵。6、學習的表達呈現是學習情況的反饋,也是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過程。 (二)教師教學課型方式教師組織教學的課型方式包括許多種,這里介紹以下三種:1、要素組合方式要素組合方式重點是關注看、講、想、做、動、靜以及各要素交換使用等教學互動要素。組合不同要素的不同組合排列效果不同。其教學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順應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學生單純看,學習效果是20%,教師講、學生聽、看,學習效率只有30%,學生講、聽、看想結合,學習效果達50%,如果講、聽、看、想、動靜轉換,學習效果可達70%,如果各要素有機的巧妙組合運用,教學效果高達90%。2、「平台互動方式」,就是要抓住關鍵要素,然後構建多向度教學平台。E'{s]c C1平台互動方式的主要流程是:篩選關鍵目標——構建多向度平台——交互——老師精講(評+講)。5@yCu�6�2O194所謂「關鍵要素」是指教學中關鍵的知識點、能力點、考點、方法、思維、創造、思品、合作等。中國有效教育EEPO2X*M]ViTn 多向度是指不同渠道、不同途徑、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方式、不同個性表達等。一般地可以採用:問題——學生思考——學生做(一名學生上黑板)——教師點講——下一個問題的流程。3、哲學方式哲學方式是EEPO---有效教育的課型方式中處於核心地位。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一種很好的課型。它強調的是對學生散發性多重思維的培養,激勵學生創造性學習。如一題多解、對一個問題的多種看法和多種解決方法。可以通過一幅畫、一句話、甚至一個字引發學生進行大量思維能力的擴張訓練。比如秦教授上一節《手指的單獨功能與合作功能》就是一堂典型的哲學方式的課。(三)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學評價方式包括經典性評價、項目性評價。1、經典性評價主要從兩個角度評價一是對 知識性的傳授--個性的發揮--創造性的培養方面的落實情況的評價;二是對師生、生生互動情況--是否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學習能動即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的評價。2、項目性評價主要包括看、講、想、做、動、靜以及各要素交換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四)、備課方式的創新圖文結構備課方式簡潔明了,操作方便,孟教授給我們介紹的圖文結構式是「EEPO 」的橫式結構,實驗班級老師還對圖文結構的備課方式進行改造創新。五、實驗學校成功經驗的啟示1、領導重視、熱情支持,教師自願、自主積極參與、實踐持之以恆,實驗就有成效。2、近年來,興義一中頂效分校在突出「特色」、「特長」上下功夫,貫穿和諧教育這條主線,構建目標內驅型教育與模塊化教學兩個平台,開辟高考、競賽、特長三條成才通道,並在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中大膽引入了EEPO教育方式,有效促進了基礎教育課改的深入與拓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教育科研新氣象。3、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在進行「EEPO—有效教育方式」是遵循了六條原則:(1)組織參與原則,充分利用人力資源。(2)三位一體原則,「EEPO——有效教育」是一個集「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 教育教學方法,只有同時三維一體的系統操作,才能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3)目標達成原則,「EEPO—有效教育方式」為教師提供了多種操作方式,教師要因人而異選擇和創造性運用,否則學生沒有僵化自己倒是僵化起來。(4)吐故納新的原則,它源於實踐,指導於實踐,不能把它作為神化和需化。(5)少就是多的原則,目標越少,效果越好。(6)實踐運用原則,少爭吵,多實踐,讀運用。 4、能加強同一備課組、同一學科組、同一班級課任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對教學有利無害。5、實驗學校通過培訓與實踐,教師們覺得這種教學方式新穎,學得輕松、扎實。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6、符合我校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吸取實驗學校的成功經驗。在教學常規管理方面學習江蘇木並茶中學的有序管理,在教學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可以引用「EEPO—有效教育」教學方法。
⑵ 為什麼說ms教育是第六種教學方式
MS--EEPO」有效教育方法。「MS-EEPO」方式被稱為世界上第六種教學方式,有效教育創始人是雲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孟照彬。該教學方式綜合了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精華,教育理念先進,操作性強。它的中文表達式是教育效率與過程優化;英文表達式是,Effective Ecation in Partipatory Organizations;簡明表達為:EEPO。觀摩了一節課後,初步印象就是:課堂效率高,師生互動好,學生小組合作好。為了對「MS--EEPO」有效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回來後自己特地上網查了許多資料,還觀摩了網上的教案設計。通過學習孟照彬「MS--EEPO」有效教育,對教學方法的改進深有感觸,EEPO核心理念是「教育要講效率,過程要講優化」。多年來,「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處理好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如何處理師與生、生與生、教材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評價一節課。」這些問題困惑著許多教師,孟教授所總結和創造的方法論,在許多方面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讓我深受啟發。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幾點學習體會:
一、轉變角色
「MS—EEPO」有效教育把老師是課堂的主角轉化為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方法我教你學,老師要把知識講懂、講透,課堂上沒有學生活動,沒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實際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實施「MS--EEPO」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教師既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又要以夥伴的身份融入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要相信孩子們,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課堂的每一分鍾教學都是有效的,不讓學生有走神的機會,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希望,課堂就「活」起來了。這樣才會全面了解學情變化,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二、重視單元組教學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MS—EEPO」有效教育把所有學生分成單元組參與教學。「MS—EEPO」學習組織形式有小組合作和團隊合作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是EEPO學習方式之一,也有人說它是EEPO學習方式的靈魂。它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形式,充分利用教室與人力資源,在互相關注、互相關照、互相傾聽、有親和力的氛圍中,為了完成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一般2-6人為一組。組建學習小組有五個基本元素:關注、關照、傾聽、資源利用、親和力。具體操作程序包括構建學習小組、明確構建目標、規定合作要求、關注學習中的邊緣人物。這種學習方式消除了個別學習帶來的孤獨感,掃除了膽怯的心理障礙,使每個學生都能排除干擾,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團隊合作是在學習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更為高級的學生學習組織形態,它至少由8人以上組成。它更注重團隊中角色分工和學生才能的發揮。只有明確的分工,學生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分工角色可以轉換,以便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
單元組教學參與面廣,使得學生人人都是學習者,人人都有討論的權力,每個人都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單元組合作學習,可以起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組內成員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學生不僅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還從小組夥伴那裡學習,知識來源更加豐富,學習興趣更高更濃。
三、把禮儀融入課堂
這是EEPO有效教育教學的一大內容,就是讓學生們在課堂上不僅僅是獲得知識,還在一言一行中,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和素質,站姿、傾聽、神態等都有講究。
通過理論學習,我體會到孟教授「三性(知識性、個性、創造性)、三動(互動、主動、能動)」教育思想的前瞻性;通過教學觀摩,讓我感受到MS—EEPO的引進為課堂注入了活力與靈氣,以及它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學生們在互動中,體驗到人格尊重、主動參與的樂趣和能動性的提升,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受到極大的激發。孟教授給了我許多嶄新的理念、值得深思的方法與策略,而這些不是一兩天能領悟的,但只要我們繼續深入學習研究相關理論並和實踐有機結合,就一定會有收獲。
⑶ 什麼是MS--EEPO有效教育
「MS_EEPO有效教育」它的英文表達是 Effective Ecation in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 的簡稱。
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的。「EEPO——有效教育」是一個集「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 教育教學方法,三維一體的系統操作性,實用性強。
孟照彬:MS-EEPO創建者,有效教育(EEPO)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局主席,新教育文化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五大教育猜想實驗研究首席教授,教育部-李嘉誠項目咨詢評估專家,中-加CIDA咨詢培訓與課程設計專家,教育部-聯合國兒基會SDP專家,教育部教學儀器咨詢培訓專家。
⑷ 關於EEPO教學法
一、有效教育概念就是把西方擅長的個性、創造性與東方擅長的知識性有機的整合起來,並使之大眾化的教育。即是將西方教育的優勢和中國傳統教育的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的第六種教學方式。有效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共分五大板塊。二、五大板塊。(一)、課型方式。1要素組合方式 2平台互動式 3哲學方式(二)、學習方式。1小組學習 團隊學習(三)、評價方式。1經典性評價 2單要素評價 3學科性評價 4項目性評價 5過程性評價(四)、備課方式。1圖文備課式 2模塊結構式(五)、管理方式 1單元組管理 2 E ---S管理 3邏輯框架管理三、經典表達方式。三性合一:知識性 個性 創造性一般表達方式:互動 主動 能動(一)、知識性的五性:1是什麼的知識 2為什麼的知識 3何時何地的知識 4誰的知識 5怎麼做的知識(二)、個性:1、聽:善於聽的學生只佔5分之1 2、看:善於看的學生只佔5分之1 3、講:善於講的學生只佔5分之1 4、做 :善於做的學生只佔5分之1 5、綜合性:善於綜合的學生只佔5分之1(三)創造性:人家沒有說過的話,你說了。人家沒有做過的事,你做了。人家沒有組合過的,你組合了。(四)互動:1、師生互動 2、生生互動 3、人機互動(五)主動:1、主動前要教,教多少由目標而定。 2、主動前要講策略。(六)能動:1、興趣 2、產生動機 3、效應 效應包括一八效應 二八效應 三八效應四、E-----MS要素組合式: 就是在課堂上將看、聽、講、想 、做、動靜轉換,這7個要素同時起用,用不同的方式刺激學生,同時將強化次數上升,一個知識點至少要強化7到12 次,學生才能掌握。專家研究使用學習卡,可提高7到12倍。所以在課堂上採用小組學習並用學習卡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這樣可以使強化次數上升,提高學習的效率。
⑸ EEPO有效教育的課型有哪些
EEPO(Effective Ecation in ParticipatoryOrganizations)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中文表達為:有效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的,簡稱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創造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西部五省區得到大面積推廣(我市天等縣2008年開始試點),取得了很好的反響,被稱為第六種教學方式。有些教師單獨從教學組織形式來看,好像學生全程參與和合作學習,因此形像地稱為「參與式教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它的核心理念是有效——時間有效、資源有效、教學效果有效,如何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些有效,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MS-EEPO是一個方法系統,因此不能單獨地從教學這個環節來認識它,應該從備課、教案、上課的組織、效果的評價等全方面來認識它,下面是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備課與寫教案環節
平時備課是想到哪寫到哪,有很大的隨意性,EEPO的備課則是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MS-EEPO」要求在充分地研究教材與學生的前提下,首先確定的是課型方式,由課型方式決定自己的教學步驟與策略。
1、框架:首先根據內容確定一節課的整體框架,大致分為多少個節點(參見EEPO教案示例中的圓圈,每個圓圈就是一個節點),每個節點要佔用多長的時間(時間軸),有哪些基本任務(即要解決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去解決——通常書寫在節點時間軸的下方),明確每個節點要達到何種目標(一般書寫在節點時間軸的上方),明確一節課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強化次數(基本知識和技能始終要抓好)。
2、步驟:確定節點後,根據每個節點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小組內交流與評價——小組展示探究結果——教師評價」的基本流程,完成問題的解決,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生生互動(含組內互動和組間互動)——師生互動」多維度的參與到學習中,或許這就是EEPO的精髓——參與式合作學習。
3、策略:每個節點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以EEPO「要素組合方式」為例,教學中「七個要素輪換著用」,它的基本方法是:師生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依據生理、心理和目標任務,環境條件的變化,把人在認知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七個基本要素「看、聽、講、想、做、動、靜」單列或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來交替進行。這就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大多採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方式,據資料顯示:教師不講,只讓學生看,效果只有20%;教師講,學生聽與看,效果只有30%;如果學生聽、講、看結合起來用,效果可達70%;如果七種要素都能巧妙運用,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要求。因此,在備課中,要思考好「聽、講、想、做、動、靜」七個要素如何交換著用。同時將基本知識與技能強化次數上升,一個知識點至少要強化7到12 次,學生才能掌握。專家研究使用學習卡,可提高7到12倍。所以在課堂上採用小組學習並用學習卡(扶中的學案其實是學習卡的更高級形式)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這樣可以使強化次數上升,提高學習的效率。
反映到教案上,就要求教案中反映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化(不能模稜兩可,要具有可測量性),教學內容要問題化(知識分解成問題),教學過程要實踐化(重視探究過程和學生的參與度而不是結論的得出),由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造成課堂上瞬息萬變,因此EEPO格式的教案要有很大的寬容度,不大可能去設計每一個細節的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老式的問答式詳案就不適用了,只能大致確定基本節點、節點完成的任務及用時,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隨機應變。詳細請參閱教案示例。
二、上課的組織
EEPO的核心理念,即「有效教育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的」。我們都知道,教與學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方面,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所以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孔子在論述教育時,曾說道:對於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對於我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對於我做過的東西,我會理解。我們可以將孔子的智慧做一修改並擴充,使之成為我們EEPO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信條:對於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傳統的滿堂灌)。對於我聽過和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一點(自學和講授)。對於我聽過、看過並問過問題或與人討論過的東西,我會開始理解(討論法)。對於我聽過、看過、討論過和做過的東西,我會從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探究式學習)。對於我教過另外一個人的東西,我會掌握(EEPO模式的深層次)。因此,EEPO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學生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小組討論學習………………………解決問題
組內評價和組間交流………………掌握知識 ←相當於教別人的層次
教師評價……………………………輔助作用
這種組織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師不再是導演,只是一個觀眾,而掌聲就是評價,會讓主角願意更賣力地表演。
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一般都是在學生領完合作任務後,便有一個人在組內發表自己的想法,而其他人只是在做觀眾。甚至還有一些小組成員乾脆做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說說笑笑,實效性何從談起;這樣的課堂看似注重學生的參與,可學生的學習能力怎能提高。EEPO有效教育把小組合作的操作模式進行了細化,分別從小組的構建、目標的明確、合作要求、關注邊緣人物、成果展示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闡述,每個小組成員之間都能努力做到互相關注、互相關照、互相傾聽、而且他們能努力營造有親和力的氛圍,為了完成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助性學習。只有精心的組織教學,並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學效率的最優化才會得以實現。(我校目前正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試點,有許多地方要完善)
三、評課
EEPO創始人孟照彬教授再三強調:教學中主動權能不能交出去,交出去多少,交出去後還要看能不能收得回來,這是衡量學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標准。評課要從學生參與度這方面去衡量
EEPO的評課模式要求能記錄時間線,活動及活動目標,目標達成程度,基本知識技能的強化次數,並試圖分析存在問題和改進意見。(見示例)
下文附孟照彬EEPO有效教育原文,供大家研讀
一、有效教育概念
就是把西方擅長的個性、創造性與東方擅長的知識性有機的整合起來,並使之大眾化的教育。即是將西方教育的優勢和中國傳統教育的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的第六種教學方式。有效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共分五大板塊。
二、五大板塊。
(一)、課型方式。1要素組合方式 2平台互動式 3哲學方式
(二)、學習方式。1小組學習 團隊學習
(三)、評價方式。1經典性評價 2單要素評價 3學科性評價 4項目性評價 5過程性評價
(四)、備課方式。1圖文備課式 2模塊結構式
(五)、管理方式 1單元組管理 2 E ---S管理 3邏輯框架管理
三、經典表達方式。
三性合一:知識性 個性 創造性
一般表達方式:互動 主動 能動
(一)、知識性的五性:
1是什麼的知識
2為什麼的知識
3何時何地的知識
4誰的知識
5怎麼做的知識
(二)、個性: 1、聽:善於聽的學生只佔5分之1
2、看:善於看的學生只佔5分之1
3、講:善於講的學生只佔5分之1
4、做 :善於做的學生只佔5分之1
5、綜合性:善於綜合的學生只佔5分之1
(三)創造性:人家沒有說過的話,你說了。人家沒有做過的事,你做了。人家沒有組合過的,你組合了。
(四)互動:1、師生互動 2、生生互動 3、人機互動
(五)主動:1、主動前要教,教多少由目標而定。 2、主動前要講策略。
(六)能動:
1、興趣
2、產生動機
3、效應 效應包括一八效應 二八效應 三八效應
四、E-----MS要素組合式:
就是在課堂上將看、聽、講、想 、做、動靜轉換,這7個要素同時起用,用不同的方式刺激學生,同時將強化次數上升,一個知識點至少要強化7到12 次,學生才能掌握。專家研究使用學習卡,可提高7到12倍。所以在課堂上採用小組學習並用學習卡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這樣可以使強化次數上升,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要素組合方式
基本概念:「要素組合是EEPO方式最基本的課型方式,也是EEPO方式中最簡明也最易掌握的課型,掌握要素組合這種課型,就能為學習其他課型打下扎實的基礎。
1.要素:指的是課堂教學中:聽、看、講、想、做,加上動靜轉換這七個基本元素。
2.組合:不同要素的不同組合、排列,教學活動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它的組合形式有五千多種(5040),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3.要素組合方式的基本形態,就是七個要素換著用。充分調動學生感官,順應學生學習心理、生理特點,讓學生能全神貫注地投人學習,這樣可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性。
實施要義:「要素組合方式」課型。適用於所有的教學活動,屬於基礎課型形態。要素組合方式在九大課型的教學活動中所佔的分量在60%左右。
操作要點:
1.聽、看、講、想、做、動、靜七個要素換著用,組合著用,並適時進行動靜轉換。動靜轉換主要靠組織形態的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大組活動來調節。一般情況下,生理心理決定了一節課小動2-4次,大動1-2次是比較適宜的。
2.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組合,發揮合作學習的效力,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首先的問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問題,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特別是訓練學生的小組水平、大組水平、約定、表達呈現方式。良好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習效益,實現要素組合方式的基本保證。
3.事先約定、快速流程檢測效果,快速傳遞信息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約定與快速流程檢測的結合,是迅速、有效轉入下個環節學習的前提。流程檢測的目的,一是快速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二也是為了節省時間,減少無效教育狀況的出現。流程檢測得到的結果:如果80%以上的學生達到要求即可轉入下一環節的教學,如不足50%就要及時或課後或下一節課補救。
4.調集一切要素強化知識點、考點、演化點是教學考試質量的關鍵。
訓練關鍵點一要注意梯度;二要考慮向度;三要充分用好學生這個人力資源,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迅速打開思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資料鏈接:
為什麼要進行要素組合?
原因有三:
1.多年前,西方人完成了要素組合的效果測試,證明要素組合能提高學習效率。
西方人進行要素組合測試的效果如下:①教師不講,只讓學生看,效果只有20%。②傳統的講授式,教師講,學生聽與看,效果只有加30%。③如果學生講、聽、看結合起來用,效果可達50%。④如果講、聽、看、想加動靜轉換,效果可活70%。⑤如果7種要素都能巧妙運用,90%以上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要求。
2.人的專注時間有限。到了一定時間就要進行動靜轉換,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專注時間只有7-8分鍾,中學生專注時間12-15分鍾。如果超過這個時限,學生注意力就會開始分散。分散的損耗率,第一時限為15%,第二時限為30%,第三時限為50%。因為課堂上能照顧到的學生一般只達到50%,所以加上不能照顧到的學生的損耗率,超時限的平均損耗率就會達到75%。因此要適時進行動靜轉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3.知識要點、訓練關鍵要素要強化到一定的次數,才能記住記牢。要達到一定的次數不能靠重復。要適時進行動靜轉換並組合運用五個學習要素。反復強化關鍵要素,才能提高效率。知識要點、訓練關鍵要素強化基本量和理想量分別是:母語12-11次,17-22次;數學7-12次,12-17次;外語17-22次,22-32次;實驗教學活動3-5次,5-7次。
因此,要使學生把握知識,形成能力還得遵循教育規律,訓練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二、哲學方式
基本概念: 哲學方式是九大主流課型之一,在EEPO教學方式中處於核心地位。它體現的是一種哲學辯證的關系。它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關聯的。它的一個重要調控藝術「少就是多」。它可以通過一幅圖一句話、一個字,對學生進行大量思維能力的擴張訓練。哲學方式是操作藝術的高級形態。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是培養思想家的秘密武器。
實施要義:「哲學方式」適宜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教學素材,並能由一點散開去的課。可單獨作為思維訓練課上,也可滲透到學科教學的某一環節。兩周上一次為好,至少一個學期要上兩次。
操作要點:
1.使任意一個教育素材個性化,是上好「哲學方式」課的前提。這里要注意「任意一個素材,並使之個性化。」任意一個素材,如:一張紙、一幅畫、一首小詩、一段文章、一道算式、一個數、一個水杯……
2.營造一個充分自由民主的研討空間,並且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小組、團隊……),進行梯度形態下的思維擴張,再擴張。
3.哲學方式課倡導的理念是不依附任何學科不解決學科問題,不下結論,只重思維開發的訓練。
哲學方式的課有三個看點:①看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②看學生思維是否得到打開(即一堂課有多少個思維向度)。③看學生思辯的過程(批判能力和答辯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迅速處理、收集信息,特別在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出來後,老師要及時捕捉關鍵點,加以點撥、引申;在問題匯集強化中,迅速地進行個性化的問題強化、篩選、補充……
三、平台互動方式
基本概念:平台互動方式就是要抓住關鍵要素,然後構建多向度教學平台。這里的關鍵要素指的是,本節教學中關鍵的知識點、能力點、考點、方法、思維、創造、思品、合作等。「多向度」指的是,不同渠道、不同途徑、不同思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個性表達。
平台互動方式主要流程:
篩選關鍵目標—構建多向度平台—交互一老師精講《評+講》。
實施要義:平台互動式同哲學方式一樣適宜思維的訓練,不同的是,它適宜所有的學科,可解決學科的重點、難點問題,是EEPO十大教學方式中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
操作要點:
1.從示意圖上可見,每一個平台的構建,都有具體的內容,有思維擴張的要求,(向度的數目)有達成的目標。它與一般教學環節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強化關鍵要素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學生能進行一定梯度形態下的互動式學習。
2.關鍵不宜太多,小學一堂課,一般是1-3個關健點.中學一堂課一般是1-5個關鍵點(平台不宜太多〕
3.第三個操作點「交互」一定里充分。每人一個向度,交互後變成多向度。多向度的目的就是從多角度來刺激關鍵點,強化關鍵點。
4.在多向度達成後,教師要迅速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以便在評中講,講在點上,講在關鍵處。
5.平台方式的課,交互很多,一般要與「團隊水平」這種學習方式配套。因此必須把學生訓練成團隊水平。
四、二元方式:
基本概念:二元方式是EEPO教學方式的一種,他的教學過程分為兩個區域。即「一元區」、「二元區」。「一元區」的要求是充分地「想」,設計做的方案,「二元區」的要求是科學地「做」,嚴格地按方案「做」。從「想」到「做」的有效實現是通過二次排序這座橋來完成的。
實施要義:二元方式動手實踐性強,適合理、化、生、科學等學科的教學。是培養科學家的武器。
操作要點:
1.想是第一個操作點。這里,一方面教師要設置想的寬松環境.讓學生充分進行個性化,創造性地想;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出個性化的方案,並不斷地修改完善。
2.「二次排序」是二元方式的重要操作點。
二次排序。即在信息極大擴展並得到多種方案時,以重要性和可行性所進行的排列、篩選。
第一次排序。以重要性為依據,在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一些重要信息。
第二次排序。以可行性為依據,在第一次篩選的基礎上,再進行篩選。
通過二次排序,將擴展的思維集中到一個方案上來,然後就此進行方案設汁,再進入二元區「科學地做」的階段。
3.做特別強調學生是在設計好個性化方案的前提進行嚴格地、科學地做,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在想與做的過程中,反思是很重要的。它決定了由想到做這個過程的反復性。在嚴格地按方案做的前提下反思。然後調整修改方案,再做、再反廈,這是二元方式的常態。
4.二元方式的課。每次一般是2節課或許還需要課外時間來完成。它是一個過程訓練。
體驗方式基本概念。體驗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確地體驗、感受、表達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交流討論,使自己得到強化與演化。
實施要義:體驗方式課型非常適宜思品、社會、作文等學科教學。它也可與哲學方式或其它課型相結合,產生新的課型,再運用於其他學科的教學。
操作要義:
1.關鍵是要找到能讓學生產生「兩個值」體驗的教學素材,構建模擬體驗的平台。
兩值指的是兩種不同的心理體驗,(如,盲人過馬路的心理休驗,扶盲人過馬路的心理體驗)
2.在兩值互換體驗後,必須要組織好分別討論,讓學生充分地說清理由並交流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是的重要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