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輪胎的起源
很早以前輪胎是用木頭、鐵等材料製成,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汽車輪胎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除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外,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現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現在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的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8年法國米西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在這里簡略介紹一下當今發展的主要幾種輪胎特徵。
歷史沿革
早期的汽車使用木製或鐵制的車輪,汽車的懸架結構也不完善,再加上路面行駛條件不好,盡管汽車行駛速度不高,但還是顛簸得厲害。有位海軍上校對乘坐早期汽車的感受如下追述:「是我初次嘗試不用馬拉的交通工具。1886年,我乘坐鐵輪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花崗石路上行駛,車子的劇烈顛簸使我聯想到葯水瓶上的說明--服前搖勻」。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橡膠輪胎的出現是汽車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提到橡膠,人們自然會想到橡膠之父查爾斯·古德伊爾。1834年,他受焦炭煉鋼的啟發,開始進行軟橡膠硬化的試驗。經過無數次失敗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硫化橡膠受熱時不發粘而且彈性好,於是硬化橡膠誕生了,橡膠輪胎製造業從此也應運而生。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 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
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除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外,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現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現在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的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8年法國米西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 。
㈡ 充氣輪胎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
18型充氣輪胎很早以前,輪胎是用木頭、鐵等材料製成,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的同時,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輪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8年法國米其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
㈢ 輪胎的發明人是誰
發明創造是個很有趣的話題,非專業人士往往能在一些領域作出驚人的貢獻,比如卡夫卡發明了安全帽,馬克·吐溫發明了內衣可調節肩帶,而汽車輪胎的發明人約翰·博伊德·鄧祿普(John Boyd Dunlop)原本是位獸醫。
好在專利被取消並沒有影響公司的輪胎生產生意,但1895年,鄧祿普最終還是選擇退出了公司,他用積蓄投資了一家位於都柏林的紡織廠,然後又重新從事上了老本行——獸醫,直到1921年在都柏林去世。
㈣ 車輪是如何發明的
你能想像車輪和陶有莫大的關系嗎?你能想像車輪和核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車輪的發明應該是在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1355年--公元前1000年)最早的車輪是一些圓形的板子,和軸牢牢釘在一起,後來,人們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與車身相連,再後來,出現裝有輪輻的車輪。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准確點說就是現在伊拉克南部。事實上,當時處於山區的人們開始逐漸遷移到大河流域,但這面臨一些列問題:河水泛濫的同時降雨量不足、石材的缺乏等,不過,好處卻是更顯而易見:土地肥沃、大量的木材、魚類......於是,灌溉出現。灌溉使食物產量增加,食物曾加導致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又使生產更多食物成為可能。於是,在這樣的循環下,冶金、犁、陶、風力包括車輪等一些列發明相繼出現。究竟這幾樣發明有什麼意義呢?
冶金——改變石器
犁——人類第一次開始使用人力以外的自然力量
風力——人類第一次開始成功利用人造力量作動力
陶——這個玩意不用我多說了吧,但我沒想到的是,它竟然和車輪有著直接的聯系
車輪——車輪的發明直接促使陶的批量生產成為了可能,想不明白這又什麼直接聯系嗎?呵呵,在《人鬼情未了》里,男女主人公製作陶器的時候,是有個玩意在轉動的,沒有輪子,怎麼轉呢?對了,車輪後來做成陶輪,陶工只需要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在上麵塑捏成器,這是能批量生產的轉折點。你能想像當時的車輪最後被運用到製造武器戰車嗎?這種在原始戰爭中具有極大威力的武器,起源就是車輪。或許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就像核能的發明是為了能源,卻也是被用來製造原子彈。
這些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革伴隨而行,導致了後來階級的出現。
㈤ 第一個汽車輪胎的誕生地,哪個國家哪個公司
你好。
很早以前輪胎是用木頭、鐵等材料製成,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並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採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汽車輪胎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於生產,這一成就除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外,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於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採用簾布之後,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採用炭黑,胎體不用,現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現在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准化,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的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於1948年法國米西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於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在這里簡略介紹一下當今發展的主要幾種輪胎特徵。
㈥ 充氣輪胎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古代的二抄輪運貨牛車靠著木輪子嘎吱嘎吱響地行進。當牛車在路途中意外遇到碰撞時,貨物和乘客可能會騰跳起來。後來的金屬輪子也好不了多少,盡管也像19世紀公共馬車那樣,車輛中因裝設了懸架系統使情況略為改善。
19世紀的工程師們認為,問題可以由橡膠來解決。他們製作了一些沿著輪緣排列的實心橡膠輪胎。這些輪胎提供了一種軟墊層來緩沖某些撞擊,並幫助輪子緊貼道路。
19世紀時,有兩個發明家產生了製造可膨脹輪胎的想法。羅伯特·湯姆遜設計了一種皮革胎,並且在1845年獲得了專利。但成功的設計是蘇格蘭人約翰·鄧洛普在1887年提出的。
鄧洛普的兒子抱怨他的三輪踏車在圓卵石路上持續彈跳時,造成了損壞。鄧洛普終於製成了一種從洛門打進空氣而使它膨脹起來的輪胎。當輪胎包住車輪時,它看上去有點像埃及的木乃伊。開始時,人們嘲笑鄧洛普的「木乃伊輪胎」。然而它們得到了騎三輪車人的喜愛——特別是那些賽車手,他們認識到用充氣的新輪胎能跑得更快。
使充氣輪胎更加實用的一項發明是凹面的或盤形的輪緣,它有助於輪胎固定在車輪上。英國工程師C·K·韋爾奇在1890年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
㈦ 是誰發明了充氣輪胎什麼時候
早在1836年,比利時人迪埃茲就曾提出過充氣輪胎的看法。1845年,英國米德爾塞克斯的土木工程師羅伯特·W·湯姆遜發明了用皮包裹,內充空氣或馬毛的輪胎,但沒有實際使用。1888年居住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蘇格蘭獸醫約翰·伯德·鄧洛普,看到自己兒子自行車的實心橡膠輪在石頭路上顛簸很厲害,於是用一根通過活門充氣的管子,外面塗上橡膠作保護層,做了一個氣胎。這種氣胎纏在車輪上,要修補內管的的刺孔,必須首先用苯把塗的橡膠泡下來,修好後再塗上橡膠。這種新輪胎一開始受到人們的嘲笑,但他的兒子騎此車參加比賽獲得了第一名,於是此項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鄧洛普為他的發明申請了專利,放棄了獸醫職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輪胎製造廠,開始生產橡膠輪胎。從1894年起,早期大批量生產的「希爾德布蘭德」和「沃爾米勒」牌摩托車正式使用了鄧洛普輪胎。 法國的安德烈·米許林和愛德華·米許林兩兄弟的米許林公司1892年發明了一種可以拆卸的充氣橡膠輪胎,過去只有專門修理工才能處理的爆胎事故,現在一般人一刻鍾就可以修理好了。這一發明影響了整個世界。1895年,米許林兄弟第一次派裝有可拆裝輪胎的「閃電」號小汽車參加巴黎—波爾—巴黎汽車塞。輪胎汽車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並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1908年,米許林公司研製出了雙式車輪,有效地解決了重型汽車的輪胎負荷問題。1937年,米許林公司又研製出了子午線輪胎,這種命名為「蠅籠」的輪胎胎面,由多層簾布層加強,並用分層鋼絲簾線層箍緊。這些簾線層均與輪胎鋼絲垂直排列,極大地改善了輪胎行駛方向的穩定性。1981年,英國鄧洛普公司又發明了一種新型輪胎,在穿孔的情況下汽車仍可繼續行駛,而輪胎不會從輪輞上脫出。胎冠內表面塗有聚凝膠,既是密封劑,又是潤滑劑。這種輪胎的安全壽命僅為2.5萬千米
㈧ 輪胎是誰發明的
抄沒有明確記錄,襲最早的輪胎是由木頭製造的,這從中國古代的戰車上和國外的紳士馬車上都能看出。後來,當探險家哥倫布在1493-1496年第二次探索新大陸到達西印度群島中的海地島時,發現了當地小孩所玩的橡膠硬塊,這使他大吃一驚。後來他把這個奇妙的東西帶回了祖國,若干年以後,橡膠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車輪也逐漸由木製變成了硬橡膠製造。
輪胎是在各種車輛或機械上裝配的接地滾動的圓環形彈性橡膠製品。通常安裝在金屬輪輞上,能支承車身,緩沖外界沖擊,實現與路面的接觸並保證車輛的行駛性能。輪胎常在復雜和苛刻的條件下使用,它在行駛時承受著各種變形、負荷、力以及高低溫作用,因此必須具有較高的承載性能、牽引性能、緩沖性能。同時,還要求具備高耐磨性和耐屈撓性,以及低的滾動阻力與生熱性。世界耗用橡膠量的一半用於輪胎生產,可見輪胎耗用橡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