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干支紀年什麼時候發明的

干支紀年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03 05:09:52

1. 干支紀年法是誰的發明是從那一朝代開始實行的

干支紀年據說出自黃帝時代,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
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2. 干支紀年法是誰的發明是從那一朝代開始實行的

干支紀年據說出自黃帝時代,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
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3. 我國的天乾地支紀年記月記日,記時,什麼時候開始用的,誰發明的黃帝時代

干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以後。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此時,干支紀年也有使用,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干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但是用天乾和地支搭配紀日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4. 干支紀年法和歲星紀年法是什麼時候出現和使用的

我想應該有必要先講述一下中國的紀年法:

一、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後世還有干支紀年法。

a. 歲星紀年法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xiāo消)、諏(zōu鄒)訾(zī姿)、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等十二個。古人認為歲星(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次星次。假如某年歲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運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紀為「歲在玄枵」,其餘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左傳》襄公三十年裡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事實上歲星並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范圍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

b.太歲紀年法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對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紀 丑
2.玄枵 子
3.諏訾 亥
4.降婁 戌
5.大梁 酉
6.實沈 申
7.鶉首 未
8.鶉火 午
9.鶉尾 巳
10.壽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在這里就不再多說了,節約空間!!!!

c.干支紀年法

干支,俗稱為「天乾地支」,共有六十個,是由天干與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60個組成一個循環,反復使用。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國古代用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歲星在戰國時期,干支在西漢。歲星紀年在前,干支紀年在後。至於是否能重疊使用這個問題的確切意圖是什麼呢?如果你願意,你大可交叉使用呀,只是,你自己別混淆了?至於古人,干什麼還要研究那一部分人交叉和重疊使用這兩種紀年法? 現在已經使用公歷啦, 公歷和農歷不是可以重疊使用嗎?

那麼你認為能不能重疊呢?為什麼不能重疊呢?

5. 天乾地支紀年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干支,俗稱為「天乾地支」,共有六十個,是由天干與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60個組成一個循環,反復使用。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國古代用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前720年)二月己巳,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干支紀年則是從東漢建武三十年(54年)才開始。

6. 干支紀年究竟始於何時

沒確定的時間。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7. 干支紀年法是如何紀年的是何人發明的

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在所有的紀年歷法裡面時間最長,最早可達上古時期。干支其實是一個總稱即天乾和地支。把天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下來,正好一周就是六十,然後也是一周一周地排,循環下去,然後就把這個叫做干支表。每一個干支表的起點就是立春。

干支紀年法到底是誰發明的,無法考據。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知道干支紀年的出現時間,但是卻無法從已知的資料裡面得知發明者。干支紀年法,可以和現在國際上使用的一個歷法並列。干支紀年法其實遵循的就是宇宙上一些天體運動規律,也算是我國現在使用的陽歷和陰歷的結合。干支紀年法的使用時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8. 天乾地支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一些學者從我國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稿》這本書說道,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9. 天乾地支的紀年法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乾的含義

天乾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相傳黃帝時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乾地支之由來。

閱讀全文

與干支紀年什麼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