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貝克爾發明

貝克爾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3 03:18:06

① 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下,為什麼總是男追女

用經濟學解析婚姻不是我的創意,是貝克爾(Becker)的發明。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Becker首次把經濟學方法引入對婚姻行為的分析,寫了《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書,貝克爾「將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因此於199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貝克爾的著作沒有也不可能窮盡婚姻問題的各個方面,時代的變遷和國情的差異使我們有了發揮的空間。
愛情是人間最美好、最崇高的東西,千百年來被人們歌頌贊美。經濟學以人類的自私本性為假設,是研究在資源約束條件下人們如何做出理性選擇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學問,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庸俗的科學」。用庸俗的眼光來觀察崇高的愛情,確實讓人不習慣和難於接受,甚至使有些人極不高興,認為是「狗眼看人低」。但無論如何,人可以看狗,狗也可以看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你各不同」。事實上,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文學家眼裡,愛情是兩顆心靈碰撞的火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在哲學家眼裡,婚姻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人要結婚是必然性,跟誰結婚是偶然性,必然性寓於偶然性之中;在社會學家眼裡,婚姻是出於社會協作的需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政治學家眼裡,婚姻是一種政治行為,林妹妹不會嫁給焦大;在生物學家眼裡,愛情婚姻與植物受粉動物交媾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繁衍的需要。那麼,用經濟學的眼光看,愛情婚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對「狗眼」是如何看待愛情婚姻的。

②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1969-2013): 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 貢獻: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 貢獻: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 貢獻: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 貢獻: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 貢獻: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 貢獻: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佳林·庫普曼斯(美國) 貢獻:康托羅維奇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庫普曼斯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貢獻: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 貢獻: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 貢獻: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 貢獻: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 貢獻: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 貢獻: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 貢獻: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 貢獻: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 貢獻: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貢獻: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 貢獻: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 貢獻: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 貢獻: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貢獻: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 貢獻: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 貢獻: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 貢獻: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羅伯特·福格爾(美國) 貢獻:道格拉斯·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 貢獻: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 貢獻: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威廉·維克瑞(美國) 貢獻: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邁倫·斯科爾斯(美國) 貢獻:羅伯特·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 貢獻: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 貢獻: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 貢獻: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挪威)、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羅伯特·奧曼(以色列)、托馬斯·謝林(美國) 貢獻: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國) 貢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美國)、埃里克·馬斯金(美國)、羅傑·邁爾森(美國) 貢獻: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貢獻。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 貢獻: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奧利弗·威廉森(美國) 貢獻: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戴爾·莫滕森(美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塞普勒斯) 貢獻: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托馬斯·薩金特(美國) 貢獻: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美國)與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貢獻: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2013年尤金·法馬(美國)、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羅伯特·希勒(美國) 貢獻: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③ 2015美網中小德教練貝克爾說了什麼

北京時間9月7日消息,2015年美網激戰正酣,費德勒順風順水進入到16強,並炫耀自己新發明的「羅傑的偷襲」戰術,盡管這戰術在本屆美網取得成效,但貝克爾卻不以為然,表示自己這一代球員用發球能夠戰勝費德勒。
貝克爾不屑費德勒新戰術:我靠發球就能贏他
費德勒在美網的接發戰術成為看點,接對手二發時他的站位更加靠前,站在底線內,之後用切削應對接發,採取積極上網的戰術,這種戰術也被譽為「羅傑的偷襲」。
費德勒透露賽後很多人都稱贊這種戰術很酷,但貝克爾卻不覺得這種戰術有多神奇,他說道:「包括麥肯羅、倫德爾、康納斯以及我在內的這一代球員,面對費德勒時用發球能夠戰勝瑞士人。」
貝克爾還說道:「如果我們這一代球員與費德勒賽場上相遇的話,我們應該會這樣說,實話實說我們很欣賞你,可是我再說一遍,我們會證明給你看的。」實際上,當被問道對費德勒新戰術的看法,貝克爾就說了一句:「沒有什麼可說的」。
這已經不是貝克爾第一次向費德勒開火,前不久接受采訪時爆出猛料,稱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有矛盾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而費德勒根本沒有看起來那麼好,如果人們看到他的真正一面,是否還會賺這么多錢。
如今貝克爾再次站在費德勒的對立面,並不拿「羅傑的偷襲」當回事,實際上這個戰術也是偶然得來。根據費德勒的講述,他是在辛辛那提與佩爾雷練習時找到靈感,當時佩爾雷耳朵很痛,兩人都希望每一分盡量縮短一些,在教練建議下,費德勒決定在實戰中使用這個招數,但瑞士人直言如果面對身高馬大的伊斯內爾,自己的發球偷襲戰術不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④ 四大美國鋼琴品牌除了貝克爾兄弟、斯坦威還有哪兩個

施坦威鋼琴引人入勝,施坦威家族的故事同樣可以打動每一個人。施坦威 公司的前「音樂會首席技師」——弗蘭茲摩爾(FRANZ MOHR)在施坦威鋼 琴公司工作了 30多年,在他的回憶錄中滿懷深情地回憶了施坦威家族的成長, 他寫道:

「……這是一個美國成功者的故事。……在19世紀的德國,美洲常常被看 作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充滿了所有的希望。1850年,施坦威全家,除 了大兒子外舉家遷到美國。諸多原因中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德國的發展受到 了限制,尤其是1848年後,由於這一年的革命使德國經濟嚴重受挫而近癱瘓,當 海因里希恩戈爾哈特施坦威格(HEINRICH ENGELHARDT STEINWEG) — 家聽到有關美洲的故事後,崇尚自由的家族精神和謀求發展的巨大可能性之誘 惑使他們產生了移民的念頭。

「另外,他們的兒子卡爾在1848年的革命中惹了政治上的麻煩。當年,他們 就把卡爾送到了美國,讓他考察在那裡辦廠的條件和前景。那時的老施坦威格 已經在鋼琴製造方面積累了 25年的經驗。卡爾急切的來信促成了這個並非輕 易能作的決定——他們全家於1850年6月29日離開家鄉,遠涉重洋。

「赴美的家族成員包括:施坦威格和妻子珠莉安娜,七個孩子中的五個。大 兒子C.F西奧多決定留在德國繼續從事修理鋼琴和調律的工作,因為他已被免 除兵役且即將結婚。西奧多在音響學和機械方面的傑出才能是眾所周知的,同 時,他還是一位優秀而成功的鋼琴演奏家。1839年,14歲的西奧多就在布朗茲 維克的音樂博覽會上演奏他父親製造的鋼琴。父親製造的鋼琴贏得了那次博覽 會大獎。舊時的施坦威父子公司55項專利中有41項是由西奧多發明的。

「施坦威格全家一到紐約,就在曼哈頓商業區購買了一套公寓。施坦威格先 生作了個明智的決定,他把三個兒子分別送到幾個不同的鋼琴製造公司去學習 語言、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制琴方法,時達三年之久。

「1853年3月5日,施坦威格更名改姓為亨利恩戈爾哈特施坦威(HENRY ENGELHARD STEINWAY) 後的鋼琴製造公司施坦威父子公司 (STEINWAY & SONS) 在紐約成立。 1855 年,施坦威鋼琴首次以其品質超群在紐約水晶 宮『美國學院展覽會』上得到公認。I860年,施坦威公司獲得了一系列博覽會和 展覽會大獎,當時的施坦威公司350個工人每周生產30架立式琴、5架平琴。

「1865年,施坦威家族發生了悲劇。由於長年辛勞,兩個兒子——查爾斯和 亨利相繼離開了人世。老施坦威剛剛68歲,兩個兒子的過世對他和整個家庭是 一個極大的精神打擊。

「此前,西奧多已將他的工廠從家鄉西森(SEESEN)遷到布朗茲維克,在德 國的業務已蒸蒸日上。當得知家中的不幸後,他毅然把自己的企業賣給了自己 手下的三個最好的工廠,動身赴美加盟父親和兩個弟弟的企業。」

正是西奧多的加盟,使施坦威公司聲名鵲起。「 1866年,可容納2000人的 施坦威音樂廳在紐約14大街正式落成。在1891年卡耐基大廳竣工前,她一直 是這個城市最大的音樂廳。」

「 1867年,施坦威在倫敦成立了分公司」。當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上,聲名顯赫的評審委員會發布官方新聞,給予了施坦威公司最高評價,施坦威 鋼琴旋即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盛會和演出場所,很快取得了數量上的絕對優 勢,戰勝了此前一直占統治地位的伊拉爾德和綺克林兩種音樂會大鋼琴。

「 1880年,施坦威公司在德國漢堡成立分廠」。從此後一直延續至今天,我 們的施坦威鋼琴有了並駕齊驅的兩個工廠,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漢堡施坦威」 和「紐約施坦威」。施坦威鋼琴成為了無可爭議的世界上最完美的鋼琴。

有人認為,漢堡施坦威保持了歐洲制琴業的傳統,音色除具有前述的所有 優點外,特別突出了鋼琴樂器本身的原汁原味,音色偏重純凈、柔美,而紐約施 坦威相對則更具交響性。有一些國際頂級鋼琴家同時擁有兩個廠產的施坦威鋼 琴。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施坦威鋼琴公司的這兩家廠所生產鋼琴的技術指標 和用料完全相同,最明顯的不同是,紐約廠供應美洲市場,漢堡廠供應除美洲市場外的全球市場。外觀上,紐約施坦威一般是採用亞光漆,主要原因是紐約市對 於環境方面的保護措施,限制施坦威公司大量使用亮光漆,當然客戶可以定做 亮光漆鋼琴。紐約施坦威邊框在鍵盤兩端部分彎度為翹起的角度,漢堡施坦威 這一部分則是呈弧度的圓角。由於施坦威鋼琴80%以上由手工製作,每架琴都 各具特色,只要保養得當,永久如新。這一優秀品質舉世公認!

德國漢堡,施坦威鋼琴琴行,1909年。

⑤ 歷史上十大真實著名盜賊有幾個出現在 海賊王里

1.來自北歐的勇者 金發王 哈拉爾德一世 年輕的海盜國王
他的存在對於維京人來說就像是白矮星最後的光輝,在爆發出亮度之後便驟然熄滅.(估計FATE中的金發王就是這位)
2.海上的羅賓漢 克勞斯.施托爾特.貝克爾(one piece中海賊王原形)
"自以為是的傢伙,永遠別想得到我得財寶","我的夥伴們多少年跟我出生入死,在死亡來臨時,我願意用我的頭顱為他們請求寬恕,請允許我的夥伴們在斷頭台旁站成一排,當我的人頭落地之後繞著我的夥伴走上一圈之後,我所進過人就請你們免去他們的死刑",不愧是被稱為"糧食兄弟"的俠盜.
3.王權庇護下的野獸 紅鬍子 巴巴羅薩兄弟(one piece中七武海原形)
基督徒的死敵,歷史上最大的私掠海盜之一,被奧斯曼帝國稱為"海上的薩拉丁"(海雷丁).在北非阿爾及爾,建立了海盜王國.((one piece中沙鱷魚中奪權失敗,這位則成功了-_-!)
4.海上魔王 弗朗西斯.德雷克
先為英國私掠海盜(王下七武海?) 後成功轉為海軍 歷史上最成功的海盜投誠者之一,英西加萊海戰時,殲滅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開辟了一條邁向海上霸主寶座的道路.另外他還是海戰"縱隊戰術"的發明者,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海上的事要由船來解決,和步兵沒關系".
5.海盜爵士 亨利.摩根
先為英國私掠海盜(王下七武海?) 後成功轉為海軍中特務機構(CP9??) 歷史上最成功的海盜投誠者之一.兇猛狠毒,成功轉型之後,成為了海盜殲滅者. 6.政治犧牲品 基德船長 (超級倒霉蛋) 先為官方海盜(Piracy 其實就是海盜獵人,索隆的原型) 後因被人陷害 轉為私掠者(Privateer),後被英國大貴族欺騙,於1701年5月9日被絞刑. 7.海上殺人魔 黑鬍子 愛德華.蒂奇((one piece中黑鬍子原形) 殺人如麻,無論是任何船隻都會襲擊,是歷史上著名的無差別海盜.另外他成為了傳統意義上海盜的形象代言人. 8.黑色准男爵 巴塞羅繆.羅伯茨 (one piece中鷹眼原形)信仰基督 嚴守海盜准則(如不欺負婦女) 有著優雅氣質的海盜
9.海盜學者 威廉.丹彼爾 (one piece中羅賓原形)
成功發現澳洲 一個了不起的航海士,繪圖師(娜美?)以及冒險家.
10紅法女海盜 卡特琳娜海上的巾幗英雄 如開創整個大航海時代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終生未嫁.

⑥ 利用初中的科學知識做一些 具有科學意義的 小發明 貝克爾科技不要再來了!!!!!!!!!

科技發明就不要想了,發明是被人東來沒有做過的東西,你第一個做出來才叫發明。
科技小製作倒是可以,例如水果電池,地震感測儀,手搖發電機,利用四驅賽車馬達製作小船。

P.s 你不會是杭州的吧……話說我們學校只幾天也在弄這個。

⑦ 晶體管是如何發明的

首先要指出,晶體管的發明不是哪一位科學家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固體物理學理論指導實踐的產物,是科學家長期探索的結果。

早在19世紀中葉,半導體的某些特性就受到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觀察到硫化銀的電阻具有負的溫度系數,與金屬正好相反。史密斯用光照射在硒的表面,發現硒的電阻變小。1874年,布勞恩第一次在金屬和硫化物的接觸處觀察到整流特性。1876年,亞當斯和戴依發現硒的表面會產生光生電動勢。1879年,霍耳發現霍耳效應。對於金屬,載流子是帶負電的電子,這從金屬中的電流方向、所加磁場的方向以及霍耳電勢差的正負可以作出判斷。可是,也有一些材料顯示出正載流子而且其遷移率遠大於正離子,這正是某些半導體的特性。可是,所有這些特性——電阻的負溫度系數、光電導、整流、光生電動勢以及正電荷載流子,都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在19世紀物理學家面前,半導體的各種特性都是一些難解之謎。然而,在沒有揭示其導電機理之前,半導體的某些應用卻已經開始了,而且應用得還相當廣泛。1883年,弗立茲製成了第一個實用的硒整流器。無線電報出現後,天然礦石被廣泛用作檢波器。1911年,梅里特製成了硅檢波器,用於無線電檢波。1926年左右,鍺也用於製作半導體整流器件。這時,半導體整流器和光電池都已成為商品。人們迫切要求掌握這些器件的機理。然而,作為微觀機制理論基礎的量子力學,這時才剛剛誕生。

電子管問世之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電子管體積大、耗電多、價格昂貴、壽命短、易破碎等缺點,促使人們設法尋找能代替它的新器件。早在1925年前後,已經有人在積極試探有沒有可能做成像電子管一樣,在電路中起放大作用和振盪作用的固體器件。

人們設想,如果在半導體整流器內「插入」柵極,豈不就能跟三極真空管一樣,做成三極半導體管了嗎?可是,如何在只有萬分之幾厘米的表面層內安放柵極呢?1938年,德國的希爾胥和R.W.玻爾在一片溴化鉀晶體內成功地安放了一個柵極。可惜,他們的「晶體三極體」工作頻率極低,只能對周期長達1秒以上的信號起作用。

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布拉坦(W.H.Brattain)和貝克爾(J.A.Becker)於1939年和1940年也曾多次試探實現固體三極體的可能性,都以失敗告終。成功的希望在哪裡呢?有遠見的人們指望固體物理學給予理論指導。

正好在這期間,量子力學誕生了,A.H.威爾遜在1931年提出了固體導電的量子力學模型,用能帶理論能夠解釋絕緣體、半導體和導體之間的導電性能的差別。接著,他在1932年,又在這一基礎上提出雜質(及缺陷)能級的概念,這是認識摻雜半導體導電機理的重大突破。1939年,蘇聯的達維多夫、英國的莫特、德國的肖特基各自獨立地提出了解釋金屬—半導體接觸整流作用的理論。達維多夫首先認識到半導體中少數載流子的作用,而肖特基和莫特提出了著名的「擴散理論」。

至此,晶體管的理論基礎已經准備就緒,關鍵在於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1945年1月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的固體物理研究組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上面提到的布拉坦就是這個組的成員之一。他是實驗專家,從1929年起就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另有一位叫肖克利(B.Shockley),是理論物理學家,1936年進入貝爾實驗室。

1945年夏,貝爾實驗室決定成立固體物理研究組,其宗旨就是要在固體物理理論的指導下,「尋找物理和化學方法,以控制構成固體的原子和電子的排列和行為,以產生新的有用的性質」。這個組共有7人,組長是肖克利,另外還有半導體專家皮爾遜(G.L.Pearson)、物理化學專家吉布尼(R.B.Gibney)、電子線路專家摩爾(H.R.Moore)。最關鍵的一位是巴丁(J.Bardeen),他也是理論物理學家,1945年剛來到貝爾實驗室,是他提出的半導體表面態和表面能級的概念,把半導體理論又提高了一步,使半導體器件的試制工作得以走上正確的方向。

貝爾實驗室的另外幾位專家:歐爾和蒂爾等致力於硅和鍺的提純並研究成功生長大單晶鍺的工藝,使固體物理研究組有可能利用新的半導體材料進行實驗。肖克利根據莫特-肖特基的整流理論,並且在自己的實驗結果之基礎上,做出了重要的預言。他認為,假如半導體片的厚度與表面空間電荷層厚度相差不多,就有可能用垂直於表面的電場來調制薄膜的電阻率,從而使平行於表面的電流也受到調制。這就是所謂的「場效應」,是以後的場效應管的理論基礎。

可是,當人們按照肖克利的理論設想進行實驗時,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後來才認識到,除了材料的備制還有缺陷之外,肖克利的場效應理論也還不夠成熟。表面態的引入,使固體物理研究組的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們測量了一系列雜質濃度不同的p型和n型硅的表面接觸電勢,發現經過不同表面處理或在不同的氣氛中,接觸電勢也不同,還發現當光照射硅的表面時,其接觸電勢會發生變化。接著,他們准備進一步測量鍺、硅的接觸電勢跟溫度的關系。就在為了避免水汽凝結在半導體表面造成的影響,他們把樣品和參考電極浸在液體(例如可導電的水)中時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他們發現,光生電動勢大大增加,改變電壓的大小和極性,光生電動勢也隨之改變大小和符號。經過討論,他們認識到,這正是肖克利預言的「場效應」。

巴丁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他們用薄薄的一層石蠟封住金屬針尖,再把針尖壓進已經處理成n型和p型硅的表面,在針尖周圍加一滴水,水與硅表面接觸。帶有蠟層的針同水是絕緣的。正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加在水和硅之間的電壓,會改變從硅流向針尖的電流。這一實驗使他們第一次實現了功率放大。後來,他們改用n型鍺做實驗,效果更好。然而,這樣的裝置沒有實用價值,因為水滴會很快蒸發掉。由於電解液的動作太慢,這種裝置只能在8赫以下的頻率才能有效地工作。

他們發現,在電解液下面的鍺表面會形成氧化膜,如果在氧化膜上蒸鍍一個金點作為電極,有可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然而,這一方案實現起來也有困難。

最後,他們決定在鍺表面安置兩個靠得非常近的觸點,近到大約5×10-3厘米的樣子,而最細的導線直徑都有10×10-3厘米。實驗能手布拉坦想出一條妙計。他剪了一片三角形塑料片,並在其狹窄而平坦的側面上牢固地粘上金箔,然後用刀片從三角形塑料片的頂端把金箔割成兩半。再用彈簧加壓的辦法,把塑料片和金箔一起壓在鍺片上。於是,他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隻能用於音頻的固體放大器。他們命名為晶體管(transistor)。這一天是1947年12月23日。接觸型晶體管誕生了。

接著,肖克利又想出了一個方案。他把n型半導體夾在兩層p型半導體之間。1950年4月他們根據這一方案做成了結型晶體管。

親愛的朋友們,以上講了晶體管的發明經過,從這段史實中,你能否指出,是誰發明了晶體管?誰又是最主要的發明者?是巴丁?是肖克利?還是布拉坦?應該說,他們都是。功勞應歸於他們這個集體,他們所在的固體物理學小組。晶體管是他們的集體創造。我們不必糾纏於爭論誰的功勞大,但至少可以由此得到一條信念:科學是人類集體的事業,是人們以各種方式,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進行協作的產物。

⑧ 彪馬是哪個國家的是誰發明的都在哪裡生產呢

PUMA 彪馬品牌歷史
從一家最初只生產運動鞋的德國小鞋廠,到今天世界上的知名企業,PUMA走過了一條不為人知的發展道路。近年來,PUMA的業績蒸蒸日上,產品種類也比以前豐富了不少:除了繼續生產運動鞋以外,運動服、球類,以及手套、運動背包和手提包等配件也印上了PUMA的LOGO。

1993年到2001年,PUMA營業額增長了接近兩倍;2002年增長了50%到達9億歐元;稅後的盈利額增長了84%,達到0.73億歐元。而在股票市場方面,2001年PUMA的股票價格上升了168%,成為當年德國最成功的股票;2002年再度上升97%,穩坐德國股票100強的亞軍席位。當我們為這些數字驚嘆的同時,不禁要問到,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到PUMA獲得這樣令人艷羨的成功呢?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是PUMA最困難的時期,當時的PUMA被看作是落伍品牌,眾多百貨公司紛紛將PUMA的運動鞋放到低檔品的櫃台上,PUMA公司負債累累。1993年,當年僅29歲的JOCHEN ZEITZ上任董事會主席後,採取了許多有效的精簡和節約措施,使得PUMA在一年後又重新盈利。

為了讓產品重新回歸高檔領域。PUMA開始注重與優秀的、帶領潮流的產品設計家合作。1990年,有七位知名設計師與PUMA合作,現在已經增長到50名。設計師的創意多了,設計水平自然也就高了,PUMA產品的檔次和價位自然就提升起來。1990年時的PUMA運動鞋一度只賣20馬克,而今天一雙PUMA的高檔球鞋可以賣到250歐元。

一款名為「THRIFT」的運動鞋,與PUMA另一款老式產品「TOP WINNER」很相似,只是設計家們以舊的襯衫、褲子、領帶和錢包作為原料來生產這個系列,並稱其為「有靈魂的運動鞋」。這樣,一款原本平平無奇的產品經過重新包裝,價值馬上被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在銷售方面,PUMA採取了限量發行策略,將PUMA產品的價值推到了另一個高度。例如:PUMA THRIFT一共就只生產了510雙,自然購買者趨之若鶩。如今,PUMA的高檔運動鞋大都只能在一些特別的PUMA專賣店買到。這樣,想將這些PUMA運動鞋弄到手,就要下一番苦功啦!憑著這種策略,PUMA的產品總能保持一種令人狂熱的崇拜度。

「明星效應」是產品宣傳必不可少的因素。PUMA的代言人都是世界級的體育明星,這在PUMA的歷史上已是由來已久:1962年球王貝利腳穿PUMA球鞋和他的巴西隊友們一起奪得了世界冠軍;1985年貝克爾與他的PUMA運動鞋和網球拍一道贏得了溫布頓網球賽;1986年足球巨星馬拉多納穿著PUMA的「KING」球鞋,把大力神杯捧回了阿根廷;當年,女子網球霸主威廉姆斯身穿PUMA網球服馳騁在球場上;英俊瀟灑的義大利國家男子足球隊的運動員們,PUMA為他們量身定做了球衣;就連麥當娜在她的世界巡迴演出中,也是腳踏PUMA。

正如JOCHEN ZEITZ一直追求的那樣,如今的PUMA,就是代表著酷、反叛與潮流。但是,也有一些品牌專家認為,PUMA這種號稱自己是引領潮流的生活方式的做法是一種冒險。因為每一種潮流都只能是短暫存在的,當PUMA的產品不再趕得上潮流的變化時,它的營業額和利潤將會大幅下降。

對於這種說法,JOCHEN ZEITZ反駁道,相當一部分潮流品牌歷經數十年風雨而不倒,他們對市場有著持久的吸引力,只要經營得當,緊跟潮流並沒有什麼危險。而一些銀行界的代表也站在PUMA公司的一邊,他們不認為PUMA這一個成功的例子即將走到盡頭。「也許PUMA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速度會有所減緩,但是潮流是幾乎不可能走回頭路的了。」

你不必跳得很高,你不必跑得很快,只要你好動、愛玩,PUMA就可以讓你變成最酷的人。

⑨ 求有關創造力運用的事例

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開發的創造潛力。吉爾福特說:"創造性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於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於整個人口中間,"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科學研究表明,創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腦長期進化的產物,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自然屬性,它是隨著人的大腦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大腦的進化而進化,因而它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應具有的潛在能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創造力都是天賦的。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首先是因為發育中的人腦在大腦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大腦的可塑性及其變化,將導致學習、記憶、行為以及精神等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大腦的可塑性具有終生性的特徵,這使得神經系統形態與功能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人類對大腦的利用率,一般人僅僅為10%,即使是傑出的專家學者,也不會超過30%。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將創造力劃分為普通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認為普通的創造力是每個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消除受挫感,為人類提供一種對於自己以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偉大的創造力是指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力,能給人類創造偉大的成就和推動社會進步。
所以簡單的說,做飯做菜就是創造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貝克爾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