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順笛發明者

順笛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8-03 00:42:23

⑴ 笛子是誰發明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⑵ 長笛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長笛是最早產生的木管樂器之一。遠在古埃及時代,「長笛」一詞的含義很廣,是指所有的管樂器,不管其性能或自屬性如何都用這個概念。
在亞洲,早在2400多年前就出現了橫吹的笛子(我國漢代時稱為「橫吹」)。以後橫笛由斯拉夫民族傳到西方,首先在德國運用,因此歐洲人稱之為德國長笛。
橫笛比豎笛有更多的優點,發展比較快,17世紀就被人們所公認。到18世紀中葉,很笛已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樂器,並在舞台藝術中出現,成為戲劇參加者。
據傳,德國長笛最早曾在呂里的悲劇《依齊達》(1677)中使用過。不久法國長笛在歐洲占據了主要位置,許多法國音樂家還將其編為真正的樂隊樂器。
第一位改良長笛的卻是英國人戈登。他把長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進,然而他的改良沒有進行到底。徹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從改良運指法與音色入手,以後,於1825年將徹底的管形與音鍵加以改革,並且對音鍵的機械裝置作了各種補充。波姆式徹底不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鍵,而且機械裝置上具有校正杠桿,可以把各音鍵按照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使基本音孔與補充音鍵使用起來同樣方便,這到底豐富了長笛的音色和表現力。

⑶ 笛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丹麥發明的

⑷ 笛子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是華夏先祖,中國人發明的。笛子是古老的傳統樂器,現在常用於中國民間音樂、中國民族樂團、戲曲、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在管樂器中還可分為短笛、長笛、風笛、直笛、陶笛五種。

⑸ 笛子起源於中國嗎

笛子起源於中國嗎?

答: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那裡出土的16支完整的用鶴鳥肢骨所制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導致了中國先秦音樂史的補寫,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距今8700年前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己具備七聲音階結構,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中最為久遠的樂器,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早中晚三期的20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八孔骨笛,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同時是世界上同期遺存中最完整而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以上結論,是的。

⑹ 笛子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那是在我國遠古時期,西南有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勤勞的苗族人在那裡居住。

在一個苗族寨子里,有一個年輕壯實的小夥子叫竹郎,他以編竹筐為生,由於他每天都與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覺得翠綠的竹子是有靈性的。

竹郎隨手拿起一片竹葉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悅耳的聲音。久而久之,竹郎的音樂聲打動了一位叫笛妹的美麗姑娘,每當竹郎吹起竹葉時,笛妹都會跟著唱。

有一天,調皮的笛妹手裡拿著一節節的竹子,她問小夥子說:「這個管子你能吹響嗎?」

聰明的竹郎想了一想,他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間鑽空,又在上面挖了幾個小孔。這樣一來,竹郎吹出的聲音比竹葉更好聽了,還能吹出不同的調來。

動聽的音樂吹進了笛妹的心坎里,竹郎把它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姑娘。因為小夥子叫竹郎,笛妹姑娘便把這個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笛子,是我國一種吹管樂器,後來,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此外,還出土了一個原始時期橫吹的銅笛,這些都可以證實,笛子是產生於我國遠古時期的。

後來,人們又在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這些骨笛是用鳥禽肢骨製成的,已有7000餘年歷史。

這些骨笛是豎吹的,它們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與後來人們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階。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後來笛子音調完全一致。

在黃帝時期,我國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都生長著大量竹子,這些竹子便是製作笛子的最原始的材料。

這一時期,我國以竹為材料是笛樂器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因為竹子比骨頭振動性好,發音清脆。還有,竹子便於加工。在當時已經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這說明我國竹笛的歷史極其悠久。

笛子在古代被人們稱為「篴」,後來漢代學者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記載:

笛,七孔,竹筩也。

後來,人們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

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就有人篪、笛不分,認為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

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

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饗時演奏的主要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漢、晉時期,根據音律學,人們制出了長短不同的笛子。晉朝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其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

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一直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唐人劉系做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陳晹《樂書》卷148中記載:

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導而七竅,橫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鳴而助聲,劉系所作也……。

也就是說,至少從唐代開始,具有我國膜笛音色特點的笛就出現了。笛膜,是中國笛最獨特的標志之一。但唐以前的笛是否貼膜,已無文獻可考。

唐朝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一個朝代,詩歌得到了繁榮,竹笛藝術也在這個朝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立部伎,鼓笛喧。」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古體詩《立部伎》的第一句。

在唐代宮廷,樂吏以演奏方式和技藝精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坐部伎」,以樂工在堂上演奏而得名;另一類是「立部伎」,以樂工立於堂下演奏而得名。唐玄宗對笛子十分偏愛,他本身就是一位笛子演奏家。由於笛子這一樂器在唐代宮廷中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也就造就了一批水平高超的樂師。李謨,便是其中之一。

李謨是開元年間唐教坊首席笛手。據說有一次李謨在瓜洲吹笛。當時江上舟船很多,人聲喧鬧。當李謨吹出第一聲笛音,喧鬧的人聲立即停下來。待到吹奏數節後,靜謐的江面上似有微風颯颯拂來。稍頃,滿江的舟子、賈客,都發出欷歔之聲,哀、嘆、悲、怨溢於言表。當時人們都說李謨吹笛,天下第一。

⑺ 笛子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聞名於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典型遺址河姆渡,先後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貴的骨笛,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這批笛子多用禽骨製作而成,長約6——10厘米,直徑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橫開2個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內還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動,吹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新疆塔吉克族還流傳著一種叫「那依」的笛子,和這種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鷹的翅膀骨製成的,一頭粗,一頭細,細的一頭橫開了一個音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橫開一個吹孔、六個音孔的骨笛,這幾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樣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興趣和關注,不少專家在專門研究它。我國天津的劉士鉞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劉士鉞是位殘疾人,可他毅力驚人,自學成才。他用英文撰寫的論文《中國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國漢諾市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考古會上被宣讀後,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在法國發表的有關中國骨笛的論文,也受到一致贊賞。劉士鉞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為國際民間音樂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劉士鉞在他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骨笛的產生要比世界其它國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製作一個吹孔、六個音孔、具有現代橫笛雛形的骨笛,確實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趙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學做過一次《笛藝縱談》的學術報告。他說中國骨笛產生於生活,我們祖先在食鳥獸肉、吸骨髓時,發現管狀骨可以發出聲音,於是逐漸將它發展成為了笛子。會上,被譽為「水鄉神笛」的趙松庭的弟子蔣國基還用仿製的骨笛作了演奏,其聲音高昂脆亮,十分動聽。
浙江省餘姚市有位年輕的教師陸洲,採用4公斤以上的公雞腿骨,將骨髓抽干、洗凈,用砂紙打磨光滑,然後挖孔,仿製成造型逼真、音色優美的骨笛。陸洲還創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勞動生活的骨笛獨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陸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獲得成功。演奏和作曲雙雙獲獎。香港的音樂家張向華先生,用陸洲贈給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樂會上做了演出,結果轟動全場,被譽為是「整個音樂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

⑻ 笛子是誰發明的

笛子的歷史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閱讀全文

與順笛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