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地理的角度,簡要闡述古代阿拉伯人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一二百年的時間里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
古代阿拉伯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接壤處,而且對外商貿活動頻繁,這方便了他們同時接觸東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阿拉伯也因而成了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古代阿拉伯地區地理條件優越,外無強敵。公元6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人們開始了一系列征戰,於7世紀中期建立起了包括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朗和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域的奴隸制的伍麥葉帝國。近一個世紀後阿拔斯帝國取而代之,勢力更為強盛,地域進一步擴張,社會向封建制過渡,古代阿拉伯進入全盛時期。
『貳』 結合材料說說古代阿拉伯人能創造出燦爛的伊斯蘭文明的原因
當今世界對於伊斯蘭教、伊斯蘭文明日益關注。尤其是政治學界和輿論界對於伊斯蘭文明表現出強烈而濃厚的興趣。這同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同伊斯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一致的。因此,一位世界著名的政治人物把伊斯蘭文明稱為現實國際舞台上的「舉足輕重的文明」。
伊斯蘭教同佛教、基督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7世紀中葉興起於阿拉伯半島。這一事件揭開了阿拉伯歷史的新篇章。歷史學家認為,此前的阿拉伯處於「賈黑里亞」即蒙昧時期。不久,伊斯蘭風暴便席捲了西亞、北非、中亞、西南歐等廣大地區。從此,伊斯蘭教具有了世界性品格,成為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共同信仰。在那個西方學者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的穆斯林王朝里,同一性的標志就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內涵是廣博而豐富的。「伊斯蘭」並不專指一種宗教意識、信仰體系。它同時又指稱一種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甚至時代特性。而凜然貫通於穆斯林生活所有領域並成為其「脊樑」的,是所謂的「伊斯蘭精神」。在這一精神指導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民族,在吸納原有遺產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伊斯蘭文明。
伊斯蘭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世紀,伊斯蘭文明的「百年翻譯運動」,使得希臘古代典籍完整保存下來,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指路明燈。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樣是人類文明遺產中寶貴的財富。例如在醫學方面,直至19世紀歐洲的專科院校仍用其著述作為經典教材。阿拉伯語,當它成為《古蘭經》的語言後,便迅速地向世界各地傳播,成為最活躍、最富生命力、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之一。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里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在這個時期里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能眼光看得還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講阿拉伯語的各國人民,是第三種一神教的創造者,是另外兩種一神教的受益者,是與西方分享希臘一羅馬文化傳統的人民,是在整個中世紀時期高舉文明火炬的人物,是對歐洲文藝復興做出慷慨貢獻的人們」。
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在融會具有共性的進步成果的基礎上達成的。同世界古老文明比較,伊斯蘭文明是晚出的一種文明。但是,伊斯蘭文明對信奉它的人們即穆斯林的浸潤怎麼估計都不為之過。這種作用,可以說勝過昔日任何一種文明。我們所說伊斯蘭文明,是指在伊斯蘭教氛圍中生長發育的文明。這樣說,在這一文明中,有的具有宗教性;有的就未必具有直接的宗教性品格。後者如古代科技方面的內容。《古蘭經》中充滿了智慧,這為伊斯蘭世界古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但它本身不含有近代科學的內容。妄言一句,中國古代經典似乎也應作如是觀。智慧還不等於科學。啟示與理性,一個永恆的話題,潮漲潮落,自有高下,但它們總要不無友好地互相對視著。
『叄』 阿拉伯人穿梭與三大州,創作了哪些文明成就
文化思想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與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
薩赫萊清真寺
伊斯蘭的民族完全籠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活動范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在伊斯蘭教帝國的統治下,也很少發生針對異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們交一定的人頭稅。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在亞洲和北非的影響很大,在阿拉伯帝國極盛之時,成批的阿拉伯人外出經商或是傳教,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蘭教的傳播,古蘭經所規定的「眾穆斯林皆為兄弟」的偉大理念,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阿拉伯氏族社會的根基受到極大的動搖,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間得以相互團結,共同發展。崇尚伊斯蘭教寬容,自由與平等的億萬穆斯林由衷地擁護和追隨伊斯蘭教,甚至不惜以用鮮血和生命來維護伊斯蘭教的尊嚴。
阿拉伯人的貢獻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學,數學,歷史等領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發揚和傳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學,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信徒們,去尋求知識吧,哪怕遠到中國!」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兩塊麵包,你應當用其中的一塊來換取一朵水仙花。」這表明穆聖提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在東西方交流中的貢獻: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過戰爭或是貿易傳入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公元830年,蘇丹馬蒙建立了翻譯機構「智慧宮」,從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稱為「知識爆炸的時代」。阿拉伯人翻譯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阿拉伯譯名為Almagest(至大論),西班牙人又翻譯了此書,西方人才了解托勒密的宇宙觀,哥白尼、伽利略才有批判的對象,牛頓最後才能發現萬有引力。上面提到的「智慧宮」,蘇丹馬蒙為了得到珍貴的典籍,不惜以與著作等質量的黃金作為酬勞。另外,西方人也將中世紀的科學形象地比作:「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可見阿拉伯人對文化的傳播功不可沒。
數學
阿拉伯人對數學的貢獻:阿拉伯大數學家花拉子密把代數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他寫的《還原與對象的科學》成為數學歷史上的名著,他本人也被稱為代數之父,他的著作到16世紀的時候還是歐洲各主要大學的教科書。其他的阿拉伯數學家在三角幾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們把三角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把圓周率算到17位數值,打破了中國數學家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在幾何學方面,他們把圖形和代數方程式聯系起來,成為解析幾何的先驅,後來的笛卡兒的解析幾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礎上實現的。 阿拉伯人對科學的最大貢獻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工具,結合古希臘的邏輯學發展出完善的代數學,今天的「代數(ALGEBRA)」一詞即來自阿拉伯語(AL-JABR)。波斯人奧瑪爾·海亞姆是《代數問題的論證》(簡稱《代數學》)一書的作者,在數學尤其是代數學歷史上堪稱最傑出者之一。另外,奧瑪爾·海亞姆還進一步發展了二項式定理。
三角學在阿拉伯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天文學有密切關系。阿拉伯人在印度人和希臘人工作的基礎上發展了三角學。他們引進了幾種新的三角量,揭示了它們的性質和關系,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三角恆等式。給出了球面三角形和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製造了許多較精密的三角函數表。系統而完整地論述三角學的著作是由十三世紀的學者納西爾丁完成的,該著作使三角學脫離天文學而成為數學的獨立分支,對三角學在歐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近似計算方面,十五世紀的阿爾卡西在他的《圓周論》中,敘述了圓周率π的計算方法,並得到精確到小數點後16位的圓周率,從而打破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此外,阿爾卡西在小數方面做過重要工作,亦是我們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處理二項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學者。
阿拉伯幾何學的成就低於代數和三角。希臘幾何學嚴密的邏輯論證沒有被阿拉伯人接受。
總的來看,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正處於科學上貧瘠的時代,阿拉伯的數學成就很大,歐洲人主要就是通過阿拉伯數學家的譯著才了解古希臘和印度以及中國數學的成就,可見阿拉伯人對於數學的貢獻之巨大。
[1]
文學
阿拉伯人對文學的貢獻:阿拉伯文學的主要題材是詩歌和散文。《古蘭經》堪稱阿拉伯文學的典範,而且《古蘭經》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對社會、政治、道德體系全方位規劃的經典,她使伊斯蘭更是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則生動展示了古代伊斯蘭世界社會生活的斑斕畫面,高爾基在評論《一千零一夜》時,把它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里程碑」。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境內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顯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除了自身的文學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譯和改編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亞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紀伯倫的詩篇號稱當代阿拉伯文學,乃至全世界文學的瑰寶。
[1]
天文學
阿拉伯人在研究天文學
阿拉伯人對天文學的貢獻:著名的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的著作《花拉子密列表》 對後世的歐洲天文學的影響極大。花拉子密自己的名字被誤傳為「algorism」,後來該詞具有「計算藝術」的意思,即我們今天所稱的「算術」(arithmetic)(而古代的所謂算術則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數論」)。阿拉伯科學家比魯尼(973-1050)論證了地球自轉的理論,以及地球是繞太陽運轉,並精確測定了地球的經緯度。白塔尼(858-929)糾正了托勒密的許多錯誤,編制了薩比天文歷表,後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多處引用其中的數據。在天文學方面,阿拉伯人在帝國境內創建了一系列天文台,製造了大量精密的天文儀器,他們測定了地球的圓周長48001公里,已經相當准確,他們制定的太陽歷,每5000年才誤差一天。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球中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托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此外,阿拉伯人在歷法研究和制訂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蘭太陽歷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設31閏年,閏年為366天。阿拉伯天文學家使用的儀器也很先進,9世紀前後,他們已經使用了象限儀、星盤、日晷、地動儀等等。
公元829年,巴格達建立天文台,在這里工作過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學基礎》一書,對托勒密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賈法爾·阿布·馬舍爾著《星占學巨引》,後來在歐洲傳播甚廣,是1486年奧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書籍之一。
另外,塔比·伊本·庫拉發現歲差常數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動一度要大;而黃赤交角從托勒密時的23°51'減小到23°35'。把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顫動理論,認為黃道和赤道的交點除了沿黃道西移以外,還以四度為半徑,以四千年為周期,作一小圓運動。為了解釋這個運動,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恆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哲學
阿拉伯人對哲學的貢獻:阿拉伯學者法拉比對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工具論》作了全面注釋,成為「網路全書式」的學者,被譽為繼亞里士多德後的「第二導師」、「伊斯蘭東方最偉大的哲學權威」。
7世紀初,穆罕默德(約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復興了伊斯蘭教。7世紀末,一些伊斯蘭教教徒對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不滿,他們以守貧、苦行和禁慾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了蘇非派。該派的思想十分龐雜,除以《古蘭經》和「聖訓」(即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為根據外,還受到新柏拉圖學派和波斯、印度等東方古老思想的影響。該派的思想以神秘主義為特徵,尤其在 8世紀中葉以後,宣傳神秘的愛、泛神論和神智論思想,要求奉行內心修煉、沉思入迷,以達到與真主合一。
8世紀初出現的穆爾太齊賴派,是阿拉伯中世紀最早的神學-哲學派別。討論了有關真主的本質及其屬性、真主與世界的關系、人類有否意志自由等問題。
12世紀後,蘇菲派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該派形成許多宗派,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
13世紀初,伊本-阿拉比創立了所謂「一元論」的學說,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質和屬性的表現,從而把神秘主義發展為有系統的泛神論思想。蘇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蘭世界仍有很大的影響。
9~12世紀,在傳播希臘哲學和波斯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在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較多地接受古希臘羅馬哲學和各種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推崇亞里士多德,並注釋其哲學或科學著作。他們根據社會斗爭和生活實踐的需要,用從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主義那裡獲得的精神營養,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種種解釋,同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進行斗爭。這些哲學家構成了中世紀阿拉伯哲學的主體,西方學者一般稱之為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他們對穆斯林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哲學家以巴格達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為中心,分成東、西方兩支,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拿等。他們多為自然科學家或醫生,重視經驗知識,強調理性作用,對自然哲學問題和邏輯有濃厚的興趣,並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但他們仍未完全擺脫伊斯蘭神學的束縛,一般都承認真主作為最初實體和始因的存在,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真主通過理性、靈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實體流溢而出,但又主張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其間有著因果的關系,真主對世間的關系是通過媒介物間接地起作用。他們在一些具體哲學問題上,盡力排除神學,並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論或唯物論的結論。
醫學
醫院體制的建立
阿拉伯人對醫學的貢獻:在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積累很豐富,阿拉伯統治下的西班牙有全歐洲最好的醫院。西班牙還保留有很多清真寺。當時阿拉伯人的醫學已經達到了現代水平,用酒精消毒,用鴉片麻醉,並進行外科手術。阿拔斯王朝在帝國境內建立了34所醫院,內部分成外科、內科、骨科、眼科、神經科、婦科。阿拉伯人在關節炎和脊髓結核診斷方面領先歐洲700年,在綁扎大動脈止血方面領先600年,阿拉伯人伊本·納菲斯在哈維三百多年前就發現了血液循環的道理。大量阿拉伯名醫的醫學著作,拉齊的24卷《醫學集成》,中亞人伊本·西納的5卷《醫典》,宰赫拉維的《醫學寶鑒》,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多次再版,在歐洲醫學界做了400到600年的教科書。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譯了大量古希臘、羅 馬醫學文獻,吸取了當時各族醫學上的成就。9 世紀最出色的阿拉伯的翻譯家們將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著述譯為阿拉伯語,譯出了關於營養學、脈搏、 葯物、發熱、結石病、胃病、癲癇、眼科、外科等醫學著作 100 余卷。阿拉伯人不僅保存了古代醫學,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們通過與希臘、波 斯、拜占庭、中亞各民族和中國唐代的科學文化交通,創造了興盛的阿拉伯醫學。
物理學
阿拉伯人對物理學的貢獻:阿拉伯人在光學上,對球面相差,透鏡的放大率,月暈,月虹等都有精湛的研究,還研究了人眼的構造,提出了現代視覺理論。 在物理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成就。阿 基米德、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從 10 世紀以後, 阿拉伯人在物理學上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學和靜力學方面成果顯著。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阿勒·哈增(約 965—1038)。他 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反 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 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
阿勒·哈增還糾正了托勒密的折射定律。托勒密斷言:入射角與反射角 成正比。阿勒·哈增特地做了一個實驗來檢驗。他把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垂 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通過盤邊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入射 角和反射角可以從圓盤上的刻度准確讀出。他發現: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和 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有在入射角較小時才近似成立。可惜,他也未能得出正確的折射公式。他還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則反射到這個軸上。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勒·哈增 問題」:在發光點和眼睛已定的情況下,尋找球面鏡、圓錐面鏡和圓柱面鏡 上的反射點。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阿勒·哈增還研究了視覺生理學。當時在阿拉伯的沙漠和熱帶地區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發達。阿拉伯人很早已經能用手術處理眼病, 關注到了眼睛的生理構造。阿勒·哈增是最早使用了「網膜」、「角膜」、 「玻璃體」、「前房液」等術語的人。他認為視覺是在玻璃體中得到的。他還反對由柏拉圖和歐幾里德提出的關於視覺是由眼睛發出光線的學說,而贊成德謨克利特的觀點,認為光線是從被觀察的物體以球面形式發射出來的。阿勒·哈增對光學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光學的誕生。
在力學方面,阿爾·哈茲尼(生卒年不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公元 1137 年發表的《智慧秤的故事》一文中,詳細地描繪了他自己發明的帶有5 個秤盤的桿秤。它既可以作為桿秤使用,也可用一個可動的秤盤在沒有砝 碼的情況下測量重物,還可以在水中測定物體的重量。阿爾·哈茲尼用智慧 秤測物體重量,同時使用一個帶有向下傾斜的噴嘴的容器,把水灌滿容器至噴嘴口,然後把物體浸入容器,通過測量溢出的水重可以確定物體的體積。他用這個方法確定了一些物質的密度。阿爾·哈茲尼還發現空氣也有重量,因此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從液 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 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 同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他還以路程與時間之比給出了速度的概念。
阿拉伯的物理學研究和它的經濟發展聯系極為緊密。在度過了從公元 10 世紀到 12 世紀的鼎盛時期後,由於阿拉伯內部灌溉農業管理不善;外部承受 了基督徒十字軍的打擊以及蒙古人、韃靼人的入侵。內外交困的阿拉伯經濟 衰敗了,阿拉伯物理學與數學一樣,也隨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學主要是繼承了希臘人的成果,並有所創新。阿拉伯物理 學為中世紀的歐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實驗、理論和方法,有力地推動了歐 洲物理學的復興。
化學
阿拉伯人對化學的貢獻:在化學上,阿拉伯人改良了許多實驗器具,運用蒸餾,升華,過濾,溶解,結晶等方法,實驗各種鹼和酸的差別與化合力,製造出酒精,蘇打,硝酸,硫酸,鹽酸,硝酸銀,氧化汞,並運用它們發展了葯品和玻璃的製造工藝以及印染技術。現代西方大量的化學名稱,化學術語都來自阿拉伯語。阿拉伯人也曾對煉金術進行過大量的研究。 阿拉伯人對科學中最有實驗性的化學的研究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並作出了卓越的成績。阿拉伯在煉金術方面名聲很大。阿拉伯人有 700 多年的煉金術史。他們 的工作中心先是在伊拉克,隨後遷至西班牙。阿拉伯人把煉金術發展為化學, 並促進了中世紀後期歐洲化學的誕生。
十九世紀以前所知的一切酸和鹼,阿拉伯的化學家們都知道。阿拉伯科學家們通過自己的成就使得實驗性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和尊敬,並證實了這種研究的價值。在這以前,實驗性研究常同魔法、巫術糾纏在一起,從而被西方傳統的學者們看作是粗俗卑下的事情而不屑一顧。阿拉伯的化學家發明並命名了蒸餾器,區別了各種酸和鹼,完成了對無數物質的化學分析,並且還研究和製造了數百種葯品阿拉伯文化的化學也來自於煉金術,7世紀時,他們就造出了消毒用的酒精,還在反復實驗中發現了多種化合物與新物質,如碳酸鈉、硫酸、硝酸、硝酸鉀、硼砂等,他們還首先對蒸餾、過濾以及純化等過程進行了描述,他們不僅用磷作原料造出了人造寶石,還成功地研製出了牛痘疫苗。
香水歷史上的一大進步發生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大規模的植物蒸餾法。12世紀,阿拉伯人發現將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緩緩釋放出香味,部分濃縮精華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對香水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地理學
阿拉伯人對地理學的貢獻: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地理學內容極為豐富而詳實,既有繪圖學與海上探測的知識,也有旅行家對山川地貌的記錄,還包括測地學如對地理學坐標甚為精確的數學測量與定量的地貌研究。學者的地理學知識不僅借鑒古巴比倫、印度、波斯與希臘的成果,而且建樹頗多,對之後航海時代的到來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繪制的地圖是繼希臘人之後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認知,並具有質的進步,與中世紀歐洲基督教世界通行採用的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寰宇圖」則有天壤之別。 另外:阿拉伯人當初征服北非的時候,到達了大西洋,他們認為到了世界最西方,因此稱當地為「馬格裡布」,到21世紀仍然稱呼北非諸國為「馬格裡布」。
歷史學
阿拉伯仍對歷史學的貢獻:中世紀阿拉伯史學既汲取了猶太、波斯、基督教歷史學的有益成分,又保持了伊斯蘭文化的鮮明個性。它的巨大成就體現在: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學著作;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歷史學家;具有廣博視野、深刻內容的對歷史、社會、文化的獨到見解。它還對西方歷史思想的進步產生過積極影響。 阿拉伯的史學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14世紀時,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最先將歷史視為關於諸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學科,他的著作《歷史導論》在史學理論方面不僅對阿拉伯而且對世界史學研究都有很大的影響。泰伯里和麥斯歐迪是公認最偉大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其成就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麥斯歐迪,被稱為阿拉伯的希羅多德,他是採用紀事本末體編寫歷史的第一個阿拉伯人。他把所搜集到的資料編成三十冊的偉大著作,可惜保存只有一部摘要:《黃金草原和珠璣寶藏》在這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中,麥斯歐迪除研究正規的穆斯林的題目外,還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羅馬、猶太的歷史和宗教。麥斯歐迪還是一位博物學家,他把關於礦物、植物、動物之間的秩序的見解總結起來,寫成一本專論,叫做《提醒和監督》。
教育
穆罕默德出身貧寒,但是,他對古阿拉伯的科技和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穆聖是一個崇尚知識並鼓勵人們追求學問的人。在他和他的後繼者,率領穆斯林的鐵騎南征北戰,建立伊斯蘭大帝國的同時,古阿拉伯的教育體系也相應的建立了起來。
為了普及宗教教育,古阿拉伯人建立了小學,通常就在清真寺中教學。大多數的男孩,少數女孩以及一些奴隸的孩子在這些小學中接受免費的或收費很少的教育。學校的課程大多數都與宗教有關,每個人必做祈禱,閱讀《古蘭經》,通過《古蘭經》了解神學、歷史、倫理學和法律。寫字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學習的一項技能。不會寫的人常僱用職業抄寫員。後來,在政府的控制下,中學也辦起來了,並且得到政府的資助變成了職業學校。在這些學校里,學生們學習語法、語言學、修辭學、文學、邏輯學、數學和天文學。由於教師的薪金與學生的花費都是由政府和慈善家提供的,因此上學也不用交學費。有時,學生要經過長途跋涉去聽最有名的教師上課。就像拉丁文為所有的歐洲學生使用一樣,阿拉伯文也成了所有的伊斯蘭世界用於學習的語言。學生們得不到學位,但教師可以對個人身份給與認可證明。
阿拉伯人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和大學,幾乎所有的清真寺內都有圖書館和學校。9世紀時,阿拉伯各個大城市裡都有一些大學,其中以科爾多瓦大學最為著名。這些大學不僅傳授伊斯蘭教教義,還開設了天文、數學、醫學和法律等學科,它對後來歐洲的巴黎、牛津等大學有著重要的影響。
藝術與建築
阿拉伯世界對於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排斥具象,因此阿拉伯藝術作品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塑造。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致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徵。
伊斯蘭建築別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蘭學府、哈里發宮殿、陵墓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築、中國建築並稱東方三大建築體系。阿拉伯人仿照希臘、羅馬和波斯式建築形式,創立了風格獨特優美的新樣式,阿拉伯建築以其宏偉、壯麗著稱於世,它的外觀是巍峨的穹頂和高聳的尖塔,精美樸素的內飾雕塑和花卉鳥獸等。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和印度的紅堡、烏茲別克的布哈拉古城建築群被喻為伊斯蘭古典建築的典範。
翻譯
阿拉伯人的翻譯運動不僅時間長,而且所涉及的范圍很廣。
一、波斯典籍的翻譯
阿巴斯王朝深受波斯人的影響。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建設上,阿拉伯人無不效仿波斯人。而皈依伊斯蘭教並掌握了阿拉伯語的波斯人更是擔負起將波斯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的重任,其中又以文學作品為主。
二、希臘典籍的翻譯
早在在希臘化的時代,希臘人就曾經將希臘文化散播於西亞和北非的廣大地區。直到阿拉伯人前來征服這些地區時,仍然有許多的希臘化的城市,其中著名的就有波斯的軍迪沙普爾、伊拉克的哈蘭、敘利亞的埃德薩和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等。在翻譯運動中,精通希臘文化的聶斯托里派的基督教徒成為將希臘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堅力量。在阿巴斯王朝前期,數以百計的翻譯家不辭辛勞地將幾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臘科學跟哲學著作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三、印度典籍的翻譯
阿拉伯人通過翻譯已經譯為波斯語的印度典籍,或者直接翻譯印度典籍使得印度的文化得以傳播到阿拉伯世界。印度人對阿拉伯人的影響體現在數學、天文學、文學等方面。
『肆』 古代阿拉伯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
【1】結合材料說說古代阿拉伯人能創造出燦爛的伊斯蘭文明的原因
原因是:
(1)阿拉伯民族是個善於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 阿拉伯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有著執著的追求精神,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和兼收並蓄的態度,這個是燦爛文明產生的動力。
(2)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是文化繁榮的保證。
(3)地理位置優越,處於五湖三洲之地。阿拉伯人經常往來於亞非歐三大洲之間,帶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文化,帶回了東方的特產和先進的技術,融合了大量的東西方優秀的文化。
【2】當阿拉伯帝國處於最繁榮強盛的時期,我國正處於哪個朝代?
我國正處於唐朝。
【3】結合具體史實,簡述阿拉伯帝國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
(1)阿拉伯人將古印度人發明的0-9十個數字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2)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傳播到世界各地。(3)阿拉伯人的數學、天文學、化學和醫學等成就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4)阿拉伯人將清真寺建築風格帶到了北非、歐洲、中亞、印度、中國等許多地方,並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 (5)阿拉伯文學作品一直為世人稱道,最為人熟知的故事集《天方夜譚》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 (6)阿拉伯人還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葯等重大發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
【4】阿拉伯文化有什麼突出特點
領先地位和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國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
『伍』 在5000年前,阿拉伯人創造了哪三項文明
阿拉伯大數學家花拉子密把代數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他寫的《還原與對象的科學》成為數學歷史上的名著,他本人也被稱為代數之父,他的著作到16世紀的時候還是歐洲個主要大學的教科書
阿拉伯數學家在三角幾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們把三角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幾何學方面,他們把圖形和代數方程式聯系起來,成為解析幾何的先驅,後來的笛卡兒的解析幾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礎上實現的
阿拉伯人把圓周率算到17位數值,打破了中國數學家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
在天文學方面,阿拉伯人在帝國境內創建了一系列天文台,製造了大量精密的天文儀器,他們測定了地球的圓周長48001公里,已經相當准確,他們制定的太陽歷,每5000年才誤差一天
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工作是近代科學革命的基礎,白塔尼(858-929)糾正了托勒密的許多錯誤,編制了薩比天文歷表,後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多處引用其中的數據.
比魯尼(973-1050)論證了地球自轉的理論,以及地球是繞太陽運轉,並精確測定了地球的經緯度
在醫學方面,阿拉伯人的醫學最早達到了現代水平,用酒精消毒,用鴉片麻醉,並進行外科手術,阿拔斯王朝在帝國境內建立了34所醫院,內部分成外科、內科、骨科、眼科、神經科、婦科
阿拉伯人在關節炎和脊髓結核診斷方面領先歐洲700年,在綁扎大動脈止血方面領先600年,阿拉伯人伊本.納菲斯在哈維三百多年前就發現了血液循環的道理
大量阿拉伯名醫的醫學著作,拉齊的24卷《醫學集成》,伊本.西納的5卷<醫典>,宰赫拉維的《醫學寶鑒》,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多次再版,在歐洲醫學界做了400到600年的教科書
阿拉伯人在物理和化學上同樣有輝煌的成就
他們對光學上,對球面相差,透鏡的放大率,月暈,月虹等豆油精湛的研究,還研究了人眼的構造,提出了現代視覺理論
在化學上,阿拉伯人改良了許多實驗器具,運用蒸餾,升華,過濾,溶解,結晶等方法,實驗各種鹼和酸的差別與化合力,製造出酒精,蘇打,硝酸,硫酸,鹽酸,硝酸銀,氧化汞,並運用它們發展了葯品和玻璃的製造工藝以及印染技術
現代西方大量的化學名稱,化學術語都來自阿拉伯語。
綜上所述,其實阿拉伯人對人類文明的進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何止三大之說啊!
『陸』 阿拉伯名言
1、最好的天賦是才智,最大的不幸是無知——阿拉伯
2、思想和感受是天才中的兩大類型:——阿拉伯
3、誰要是硬要把獅子當成驢,那就讓——阿拉伯
4、高山出猛虎——阿拉伯
5、沒有寶劍的人受欺侮——阿拉伯
6、機事不密則成害——阿拉伯
7、人投人,鳥投林——阿拉伯
8、真理可以遭到傷害,但決不倒下——阿拉伯
9、別忘豺狼,備好棍棒——阿拉伯
10、出自肺腑之言,才能觸動別人的心弦——阿拉伯
11、肉爛骨頭在,為了玫瑰,也要給刺澆水——阿拉伯
12、在家裡結鄰,出門要結伴——阿拉伯
13、事實比語言更清楚——阿拉伯
14、知識的用處就是夜行人的火把——阿拉伯
15、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阿拉伯
16、誠實的人眼睛就是天平——阿拉伯
17、未曾行兵,先看退路——阿拉伯
18、家裡有一個敵人,比門外有一千個敵人還壞——阿拉伯
19、對你同樣危險的是:你朋友的敵人,你敵人的朋友——阿拉伯
20、對騙子不能誠實——阿拉伯
21、懶人沒有腿——阿拉伯
22、真理是誠實人的助手——阿拉伯
23、知識雖寶貴,但更可貴的卻在於運用——阿拉伯
24、不是每塊烏雲都下雨——阿拉伯
25、做事公正一小時,勝過祈禱五晝夜——阿拉伯
26、時常移值的樹,很少會長得茂盛——阿拉伯
27、誰想自己晚年獲得成功,就必須從青少年做起——阿拉伯
28、沒有知識的生活,就像沒有香味的玫瑰花——阿拉伯
29、有四樣東西一去不復返:出口之言,射出之箭,過去的時間,錯過的機會——阿拉伯
30、不付諸行動的希望,有如不結果實的大樹——阿拉伯
31、扇子驅不散大霧——阿拉伯
32、無論你有多少知識,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阿拉伯
33、煙滅碟和富翁一樣,愈滿愈臟——阿拉伯
34、種而無收,損失一年;目不識丁,枉度一生——阿拉伯
35、別鶴聲聲起,愁雲處處同——阿拉伯
36、和真理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阿拉伯
37、如果你喜歡和烏鴉交朋友,你最熟——阿拉伯
38、獅子再溫馴,也不要把手放在它嘴——阿拉伯
39、斃虎者飽餐虎肉,畏虎者葬身虎口——阿拉伯
40、經歷重大變故的人,容易成為智者——阿拉伯
41、健全的身體比金冕更有價值——阿拉伯
42、誰要求沒有缺點的朋友,誰就沒有朋友——阿拉伯
43、風並不按照船的要求吹拂——阿拉伯
44、諺語是語言中的鹽——阿拉伯
45、真理是良葯,謊言是病毒——阿拉伯
46、治癒愛情創傷的好葯是沒有的——阿拉伯
47、真理是一柄閃閃發光的利劍——阿拉伯
48、謬誤用一條腿站立,真理用兩條腿走路——阿拉伯
49、狼頭伸進羊圈,決不會客氣地將身——阿拉伯
50、即使砍掉頭顱,也不能收回真理——阿拉伯
『柒』 阿拉伯民族的歷史貢獻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與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蒙昧落後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伊斯蘭的民族完全籠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活動范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在伊斯蘭教帝國的統治下,也很少發生針對異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們交一定的人頭稅。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在亞洲和北非的影響很大,在阿拉伯帝國極盛之時,成批大阿拉伯人外出經商或是傳教,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蘭教的傳播,古蘭經所規定的「眾穆斯林皆為兄弟」的偉大理念,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阿拉伯氏族社會的根基受到極大的動搖,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間得以相互團結,共同發展。崇尚伊斯蘭教寬容,自由與平等特製的億萬穆斯林由衷地擁護和追隨伊斯蘭教,甚至不惜以用鮮血和生命來維護伊斯蘭教的尊嚴。
阿拉伯人的貢獻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學,數學,歷史等領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發揚和傳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學,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信徒們,去尋求知識吧,哪怕遠到中國!」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兩塊麵包,你應當用其中的一塊來換取一朵水仙花。」這表明穆聖提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香水歷史上的一大進步發生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大規模的植物蒸餾法。12世紀,阿拉伯人發現將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緩緩釋放出香味,部分濃縮精華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對香水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阿拉伯人對文學的貢獻:阿拉伯文學的主要題材是詩歌和散文。《古蘭經》堪稱阿拉伯文學的典範,而且《古蘭經》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對社會、政治、道德體系全方位規劃的經典,她使伊斯蘭更是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則生動展示了古代伊斯蘭世界社會生活的斑斕畫面,高爾基在評論《一千零一夜》時,把它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里程碑」。亞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紀伯倫的詩篇號稱當代阿拉伯文學,乃至全世界文學的瑰寶。 一、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出現和萌芽(20世紀之前)
阿拉伯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社會背景相當久遠。阿拉伯民族主義是阿拉伯人意識發展的結果。「這一意識迸發在1400年前,在阿拉伯歷史的進程中得到發展,並於現時代完成自我認識」,(註:參閱張國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歷史根源》〔J〕一文,載《阿拉伯世界》1990年第3期。)這就是現代阿拉伯民族主義意識。 但它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則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
19世紀中後期,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國勢日衰,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包圍、滲透、分割下日暮途窮,開始分崩離析,但奧斯曼個帝國仍統治著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地區。阿拉伯知識分子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下開始揭露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腐敗,要求改革,探索振興阿拉伯民族的道路。在賈馬勒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卜杜胡和穆罕默德·拉希德·里扎等人倡導早期伊斯蘭復興主義的同時,早期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開始出現,以反對奧斯曼帝國,要求改革為特點。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1848~1820年),其代表作《專制本性與奴役根源》和《城市之母》系統闡述了他的思想。他在書中深刻揭露了奧斯曼帝國的種種腐敗現象,強調奧斯曼專制統治導致伊斯蘭社會貧富懸殊;認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之間有著天然的有機聯系,伊斯蘭改革必須依靠阿拉伯人;號召建立阿拉伯帝國取代奧斯曼帝國。其核心是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阿拉伯國家。二是黎巴嫩人納西夫·亞茲基(1800~1871年)及布特魯斯·布斯塔尼(1819年~?)。他們提出「從信仰愛祖國」的口號,並於1848年在貝魯特創辦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文化社團「文化與科學協會」,提倡科學和自由,對宣傳泛阿拉伯民族主義頗具感召力。他們的思想中包含了將統一阿拉伯與熱愛具體的阿拉伯地區相聯系的內容。1878年,貝魯特出現阿拉伯地區第一個政治團體「貝魯特協會」,它號召人民起來革命,反對奧斯曼統治。三是埃及人艾哈邁德·奧拉比,他於1879年創建阿拉伯地區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祖國黨」,號召埃及人民起來反對英法殖民主義,反對奧斯曼帝國總督,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這一口號標志著早期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出現了新的涵義,即阿拉伯民族振興必須首先從謀求阿拉伯具體地區的解放做起。在早期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引導下,阿拉伯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反抗開始入侵的英法殖民主義勢力。 二、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與理論的形成(一戰前後到二戰前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涌。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革命,推翻了蘇丹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恢復了1876年憲法,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近現代君主立憲政府。它喚醒了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和其他非突厥民族的民族主義意識,要求廢除奧斯曼帝國的封建軍事民族壓迫,實現民族平等和改善政治經濟地位的民族解放運動驟然興起。青年土耳其黨人掌權後,受教育的阿拉伯青年先後建立了許多民族主義組織, 如1909 年成立的「青年阿拉伯黨」,1912年在開羅成立的「地方分權黨」,1913年底成立的「盟約會社」(法赫德)、在巴黎成立的「阿拉伯祖國同盟」等組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前成立的許多民族主義組織猛烈地抨擊青年土耳其黨。由於阿拉伯人對把他們的土地捲入戰爭極為不滿,一些阿拉伯民族主義領導人開始尋找脫離帝國而獨立的途徑,甚至不惜尋找外國的幫助。土耳其政府加入德奧一方作戰,引起了英國對奧斯曼帝國政策的變化。英國的戰略要地多在阿拉伯省份。為了打敗德國,瓦解奧斯曼帝國,保衛它在中東的巨大利益,英國便鼓動阿拉伯世界最大、最有勢力的哈希姆家族(註:哈希姆是穆罕默德的嫡系後裔,因此是伊斯蘭教最尊貴的家族。他們是從伊斯蘭教祖的女兒法蒂瑪和他的丈夫阿里那裡沿襲下來的。阿拉伯人對哈希姆家族懷著極大的尊重之情,把他們看作伊斯蘭聖地的保護人)的領袖、麥加的伊斯蘭教長謝里夫·海珊起來反對奧斯曼帝國,配合英國的戰略。為了報答哈希姆家族的合作,英國答應戰爭勝利後在奧斯曼境內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由海珊和他的兒子們擔任領袖。海珊要求英國承認一個北以默西納和埃達納為界,東以波斯為界,南以印度洋為界,西以紅海、地中海到默西納為界的獨立的阿拉伯王國(註:參閱國際關系研究所編《巴勒斯坦問題參考資料》〔M〕,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版,第3~ 4頁。)。於是在1916年6月,海珊率領他的三個兒子阿里、 阿卜杜拉和費薩爾以及1萬多名貝杜因人舉行了起義, 從奧斯曼手中奪取了麥加和亞喀巴,其三子費薩爾的部隊攻進了大馬士革,解放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結束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戰爭對英國人來說是勝利結束了,但諾言卻未付諸實施。1920 年4月聖勒摩國際會議打破了他們實現獨立的夢想。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取得了對巴勒斯坦、伊拉克和外約旦的委任統治權,法國取得了對敘利亞、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民族主義者的迷夢被嚴酷的現實擊得粉碎。然而,要求英法撤走,要求獨立、統一的反殖反帝斗爭在阿拉伯地區從20年代到40年代持續不斷。這種愛國熱情和要求獨立統一的願望首先在知識分子身上反映出來,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被西方稱之為「泛阿拉伯主義」。這股思潮在20~30年代先以巴格達為中心,40年代,尤其是二戰後以大馬士革為中心。一批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家,借鑒歐洲近代民族理論,結合阿拉伯人的處境和民族統一、自強的願望,將它發展為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
這一時期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費薩爾、薩·姆·沙烏卡特、阿卜杜·阿拉伊利、薩提·胡斯里等。首先,他們認為阿拉伯人是一個民族,一個政治實體,表現出強烈的阿拉伯民族意識,費薩爾在1919年講到:「我們首先是阿拉伯人,其次才是穆斯林,我們在成為穆斯林之前就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成為先知前是一個阿拉伯人。」(註: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35—36頁。 )作家阿卜杜·阿拉伊利借鑒歐洲近代民族的形成,從理論上強調阿拉伯民族的存在。1941年阿拉伊利論述了阿拉伯民族主義形成的幾種因素,他把語言作為建立穩固民族大廈的支柱;認為地理環境和氣候造就了阿拉伯民族的氣質;而世代相傳的血緣紐帶是強大的內聚力;歷史是聚集民族感情的基石;習俗是阿拉伯民族的共同標志。(註:阿卜杜拉·阿拉伊利《阿拉伯民族的構成》〔M〕,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 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120頁。)其次,這一時期阿拉伯民族的概念擴大了。作家法德爾·賈馬里在1935年指出:「阿拉伯世界包括所有那些阿拉伯文化占絕對優勢,大多數人講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流行的國家。」(註:S.G.Haim (ed) Arab Nationalism:an Anthology〔M〕,Calif.and Los Angeles,1976.第49頁。)薩提·胡斯里認為,埃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再次,強調阿拉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薩提·胡斯里認為,民族高於一切,離開了阿拉伯民族整體,個人無自由可言。他指出:「統一意味著政治上的統一。」(註: S. G. Haim (ed) ArabNationalism:an Anthology〔M〕, Calif. and Los Angeles,1976.第149頁。) 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二戰前後到60年代中期)
二戰後至五六十年代,隨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阿拉伯各國贏得了獨立。蘇聯、東歐和中國革命的影響,為阿拉伯國家實施社會主義提供了借鑒。因此,阿拉伯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及國家民族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民族主義思想體系。
1.阿弗拉克的復興黨及其理論
把阿拉伯民族主義現代化、組織化的人物是米歇爾·阿弗拉克。他出生在大馬士革貧民區,1933年從法國留學回國後,同敘利亞共產黨的一些負責人辦《先鋒》雜志, 並為《天天》報撰稿。 他的思想形成於1935年前後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當時他從傳統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泛伊斯蘭主義、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以及法國的安德列·紀德和羅曼·羅蘭等人的自由思想中吸取營養。1940年,在大馬士革他提出建立「巴斯黨」(BA』TH)。「巴斯」是阿拉伯語「復興」的意思,在宗教上有復活的含義。他的座右銘是:「拯救阿拉伯民族是自己永恆的天職。」1941年他同比塔爾開始以「巴斯黨」名義進行活動。1943年7月, 他在競選聲明中第一次把他領導的阿拉伯復興運動組織稱之為「阿拉伯復興黨」,把「統一阿拉伯民族,具有不朽的使命」作為黨的口號。(註:參閱彭樹智著《東方民族主義思潮》〔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364~365頁。)
1947年4月4日至6日, 阿拉伯復興黨在大馬士革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宣布阿拉伯復興黨成立。阿弗拉克被選為主席。在通過的黨綱中,對宗教、阿拉伯統一、個人自由、婦女解放、社會主義問題作了規定,充分體現了該黨的「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三大目標。(註:阿拉伯復興黨章程共45條。見前引S. G. Haim(ed) Arab Nationalism: an Anthology〔M〕, Calif. and Los Angeles, 1976。第233~241頁。)他把統一放在了第一位,強調阿拉伯人為統一民族,他們的祖國是不可分割的政治經濟實體,而要實現統一就必須反對殖民主義。他把自由放在第二位,主張阿拉伯祖國必須從殖民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使阿拉伯人民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命運和財富,使個人自由同民族解放同步發展。他認為「社會主義」是「公正、合理的經濟制度」(註:阿卜杜勒·馬克立《當代阿拉伯政治文選》〔C〕邦景祖譯,第34頁。 轉引上海社會科學院情報所編《當代亞非拉社會主義思潮》〔M〕, 上海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第125~126頁。)。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是軀體,而統一則是它的靈魂。所謂統一的具體藍圖是;建立阿拉伯聯邦,這個聯邦不但是世俗國家,而且是社會主義國家。
將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聯系在一起,是阿弗拉克對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被後人稱之為「阿拉伯社會主義」。作為阿拉伯復興黨的創始人,他曾於1929~1934年在巴黎求學期間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思想。但作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他主張反對本國貴族,更要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2.納賽爾主義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國。革命勝利後,納賽爾繼承了塔哈·海珊的埃及民族主義和薩提·胡斯里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理論,吸收了國際上的社會主義思潮,發展成為納賽爾主義並付諸實踐。
「7.23」革命後,納賽爾撰寫了《革命的哲學》一書,闡述了他的民族主義思想體系。其基本要點:一是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指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必須反對本國的反動政府,進行一場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暴君的政治革命。二是開展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指出阿拉伯民族主義「將致力於摧毀阿拉伯地區的外國勢力」幫助每個阿拉伯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三是實現阿拉伯民族統一。強調「當每個阿拉伯國家處於分裂或孤立的時候,其後果只能成為帝國主義控制的國家,一旦它們團結起來,就將變得強大,能夠反對任何侵略」;(註: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著《革命的哲學》〔M 〕, 張一民譯, 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55頁。)四是實現埃及在阿拉伯、非洲以及伊斯蘭世界的領導作用。他在《革命的哲學》一書中把阿拉伯、非洲大陸和伊斯蘭世界稱為「三個圈子」,強調埃及必須緊密與之聯系在一起。「我們的活動不能不圍繞著這些圈子進行,不能不竭盡全力在這些圈子裡有所作為。」納賽爾強調,歷史使命確定埃及要在三個圈子裡擔任「光榮的英雄角色。」(註: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著《革命的哲學》〔M〕, 張一民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44頁。)
我國著名史學家彭樹智教授認為,納賽爾主義經過了三個發展層次,即埃及民族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社會主義,並認為納賽爾主義的三個層次是一個遞進的發展過程。第一個層次的埃及民族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原型和基礎;第二個層次的阿拉伯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擴大和延伸;第三個層次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是納賽爾主義的深化和完成。(註:彭樹智著《東方民族主義思潮》〔M〕,第427、431頁。
1957年埃及民族民主革命大體實現了初步目標,在初步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後,納賽爾的目光開始轉向國外。1958年,埃及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標志著納賽爾在阿拉伯民族主義實踐方面由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轉變為以「實現阿拉伯統一」為主要內容。他還試圖在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推行「統一」計劃。1961年9月,埃、敘統一破裂, 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統一」嘗試也遭失敗。這表明阿拉伯民族主義力量在「統一」、「聯合」的口號下都把自身的利益,把本國本集團的利益放在首位,都企圖使自己處於主導地位,最後不是破裂就是名存實亡。埃、敘合並的失敗,證明在政治領域,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證明不承認阿拉伯各國的主權現實,強行與他國「統一」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962年「阿聯」全國人民力量代表大會通過的《全國行動憲章》指出:「阿拉伯統一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可能出現多種多樣的形式和許多階段來達到最後目標。」(註:彭樹智著《東方民族主義思潮》〔M〕,第430頁。)這表明納賽爾總結了經驗教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納賽爾說,阿拉伯民族主義政策就是「不結盟、積極中立和消滅(帝國主義)勢力范圍,不左不右,實現聯合團結,不搞分裂。」(註:彭樹智著《東方民族主義思潮》〔M〕,第430頁。)1961年9 月,納賽爾同鐵托、尼赫魯等人發起了不結盟運動。這時,納賽爾所倡導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在對外方面的重心由推行「阿拉伯統一」轉向在第三世界推行「不結盟主義」。
1962年5月,納賽爾提出了阿拉伯社會主義, 作為深化埃及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導理論。從此,納賽爾開始了他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的理論闡述和具體實踐。1967年「6.5」戰爭中埃及戰敗, 納賽爾的聲望有所下降。他於1970年去世。但納賽爾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社會發展模式在阿拉伯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阿拉伯政黨遵循納賽爾主義,希望走納賽爾的道路來振興國家。
3.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泛阿拉伯主義
敘利亞和伊拉克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盛行的國家。復興黨創建於敘利亞,流行於伊拉克。巴格達和大馬士革先後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中心。
1947年4月阿弗拉克在敘利亞成立了阿拉伯復興黨後,1952 年又與泛阿拉伯主義議員阿克拉姆·胡拉尼於1950年創立的阿拉伯社會黨合並,正式取名阿拉伯復興社會黨,60年代初,復興黨已經發展成為敘利亞的一個龐大的黨組織。復興黨的活動范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所以在它成立後,不斷向外發展,先後在伊拉克、黎巴嫩、約旦建立了支部。該黨的綱領是「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60年代,復興黨相繼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奪取政權,成為阿拉伯世界僅有的兩個復興黨執政的國家。
從1968年7 月開始執政的伊拉克復興黨政府一直堅持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黨的領導人,特別是薩達姆·海珊就是狂熱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他們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對阿拉伯民族主義理論進行了充實和發展,並在實踐中付諸努力。1979年6月, 伊拉克總統貝克爾與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在巴格達簽署《政治宣言》宣布成立「兩地區政治統一指揮委員會」,實現黨政、司法、國防、軍事指揮、經濟、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統一決策。1980年2月8日,在紀念復興黨1963年首次奪權的大會上,新任總統剛8 個月的薩達姆發表了著名的《民族宣言》,提出了關於發展阿拉伯國家間關系的八項原則(註:《阿拉伯民族宣言》8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是:1. 拒絕任何外國軍隊和外國基地在阿拉伯地區的存在;2.禁止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使用武力反對另一個阿拉伯國家,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阿拉伯國家間可能發生的爭端;3.第二條原則同樣適用於阿拉伯國家的鄰國;4.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反對任何一個外國侵犯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主權;5.恪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6.堅持完全中立和不結盟;7.阿拉伯國家間應建立積極的、發展的經濟關系;8.伊拉克准備對每一個阿拉伯國家和遵守這一宣言的任何方面遵守這一宣言。)。執政後的薩達姆一直高舉泛阿拉伯主義大旗而在中東乃至世界倍受矚目。
早期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提出的、復興黨領導集團繼承並發展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理論主要有以下主要內容:一是民族高於國家。這是復興黨創始人阿弗拉克最早提出來的觀點,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基石。薩達姆認為,在阿拉伯世界存在著「各國自身利益和阿拉伯利益」兩個范疇,而「民族責任感高於一切個人和地區的利益」。二是復興阿拉伯。基於古代阿拉伯歷史輝煌所產生的民族優越感和對復興這種輝煌的強烈渴望,復興阿拉伯成為泛阿拉伯主義的重要內涵。三是阿拉伯統一。統一阿拉伯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幾代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夢寐以求的目標。薩達姆時代,復興黨領導集團意識到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並非易事,轉而把這一理想定為長遠的終極目標,採取局部統一向全面統一的漸進方針加以實現。此外,還強調阿拉伯國家團結合作,與外部世界和平共處;阿拉伯世界一致對外;並認為經濟合作和均貧富是阿拉伯統一的基石。(註:參閱王@①著《巴比倫戰車伊拉克》〔M〕,時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8頁。)
復興黨領導集團所倡導的泛阿拉伯主義涉及國家建設、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等重要內容。它倡導的獨立自主、反對大國干涉阿拉伯內部事務,主張加強阿拉伯國家的團結,要求發展民族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追求社會平等,堅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政策,這些都代表了阿拉伯人民的根本意志,因而是積極和進步的。但是復興黨的泛阿拉伯主義也存在著重大弊端。首先,在阿拉伯世界主權國家已成現實的情況下,它所倡導的阿拉伯統一有明顯的超現實性,即使是平等協商式的「統一」也很難行得通,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合並」計劃均告失敗即是證明。從理論上說它也存在一個重大弊端,即過分強調「阿拉伯利益」而忽視各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和主權,模糊了國與國之間正當的利益界限。如伊拉克把自己作為阿拉伯利益的代表者,事實上把伊拉克置於其他阿拉伯國家之上,這違背了「相互尊重主權」這一最基本的國際關系准則,在實踐中極易導致踐踏他國主權的「強制統一」。日後,薩達姆正是犯了這一方面的錯誤,發動了兩次海灣戰爭。其次,復興黨所倡導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民族高於國家」這種觀點,在二戰前各個阿拉伯國家尚未獨立的情況下,有其存在的客觀合理性,對於指導阿拉伯民族各個分支加強團結,共同開展反對西方統治的斗爭,有其積極的指導意義。但是,在二戰後阿拉伯獨立國家紛紛建立,國家主權現實已被確定的條件下,繼續堅持「民族高於國家」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就明顯違逆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它極易導致對其他阿拉伯國家主權的漠視。伊拉克復興黨領導集團正是這樣。在他們的頭腦中,國家主權意識相對淡薄,充滿對「阿拉伯統一」的虛幻渴望。這種心態導致對國家利益空間的超現實界定,為侵略擴張慾望的滋生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綜上所述,阿拉伯民族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在內容上,從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腐敗統治,要求民族平等,發展到帝國後期要求自治和獨立。在英國委任統治期間,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提出了反對殖民主義,要求獨立、統一、振興阿拉伯民族的思想。二戰後隨著阿拉伯國家逐步走向獨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阿拉伯民族主義理論在繼承了歷史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傳統的同時,又吸收了社會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西方的平等、自由等思想,最典型的是納賽爾主義和阿弗拉克的復興黨理論。阿拉伯社會主義雖然是由阿弗拉克提出的,但把它付諸實踐的是納賽爾,所以納賽爾的影響遠遠大於阿弗拉克。此後,由納賽爾主義派生出名目繁多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流派,其中較著名的有以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復興黨倡導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利比亞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論」以及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自管社會主義」等。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是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潮的全盛時期,70年代中、後期伊斯蘭復興運動崛起,阿拉伯社會主義開始走下坡路。但伊斯蘭復興主義運動仍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上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有人稱之為伊斯蘭民族主義。他們要求用伊斯蘭教來振興阿拉伯民族。
從形式上來看,阿拉伯民族主義經歷了一個從政治民族主義向經濟、文化民族主義演變的過程。政治上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雖然在目前處於低潮,但它並沒有消亡。它的經濟和文化層面,或稱之為經濟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仍很活躍,並以強勁的勢頭向前發展。自二戰後「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盟」)成立以來,阿拉伯國家相繼成立了經濟理事會、阿拉伯勞工組織、阿拉伯經濟與社會發展基金組織、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工業發展中心和阿拉伯農業發展組織等機構。80年代初,海灣6國還成立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在政治上取代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是國家民族主義,因為國家民族主義符合當今阿拉伯國家的現實。展望未來,隨著阿拉伯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地區一體化的潮流勢不可擋,經濟上的一體化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一體化,所以阿拉伯民族主義組織「阿盟」將會和歐盟、東盟一樣,成為一個政治經濟集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阿拉伯民族主義還遠未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捌』 古代阿拉伯人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一兩百年的時間里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呢
1、政治上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是文化輝煌的外部條件
2、地處亞歐兩大文明交匯的位置,吸收了亞歐文明的長處
3、重視文化教育,建立智慧宮(集學院、圖書館、翻譯館)
『玖』 阿拉伯人根據什麼創造了數字
不是。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版拉伯數字。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權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元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計數的十進位法。由於定位計數,同一個數字元號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數值。如果某一位沒有數字,則在該位上寫上「0」。「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於完善,意義重大。 十個數字元號後來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由於採用計數的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本身筆劃簡單,寫起來方便,看起來清楚,特別是用來筆算時,演算很便利。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阿拉伯數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希望採納
『拾』 B站上有彈幕刷屏「沙烏地阿拉伯有句名言」是什麼意思
「沙烏地阿拉伯有句名言」出自日劇《legalhigh》,是男主角的口頭禪。彈幕發「沙烏地阿拉伯有句名言」意為「古人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