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國家說希伯來語
只有以色列一個國家。希伯萊語「sabra」意為「土生土長的以色列人」,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屬於中東閃含語系閃語族的一個分支,沒有母音字母,只有22個輔音字母,其文字從右往左書寫。許多文學作品和文獻是用這種語言創造出來的,今日則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和大量猶太教法典及文獻之中。
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使用人數750萬人(包括在西岸等地的使用者),195,375美國使用者。
(1)希伯來語創造奇跡擴展閱讀:
隨著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來語滅亡了兩千多年,但以色列建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像是學外語一樣學習希伯來語並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希伯來語奇跡地復活了,這在世界語言歷史上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跡。
今天的希伯來語,和兩千多年前的希伯來語是相通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衛王的年代。現代的以色列人基本可以聽得懂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對話。現代的言語能夠做到與兩千多年前的語言相通,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奇跡。
⑵ 希伯來語符號 生命 有什麼宗教意義嗎見圖片
是希伯來語Chai(生活)的意思,帶有兩個希伯來字母Cheit和Yod附加在彼此的上面,裝飾意義更強,並沒有特別宗教意義。
⑶ 希伯來語的復活奇跡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猶太人決心復活希伯來語。他是立陶宛猶太青年埃里澤·本·耶胡達。(本·耶胡達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就是:「猶太人之子」)1879年,耶胡達發表論文《事關大局的問題》,認為在現代世俗世界同化的壓力下,猶太民族作為一個民族而生存面臨大問題,而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家園,是猶太民族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
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 年來第一個把希伯來語當做母語來說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古語能夠新生,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後來,耶胡達找到了一些願意實踐他語言思想的志同道合之士。他不僅要求他們積極使用希伯來語,還堅持要這批拓荒者的子女把它當做母語來學。不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學校都講授希伯來語,但是僅作為一種了解宗教和經書的古語來講授。所以,耶胡達的要求對於祖居聖地的猶太人和定居多年的拓荒者來說,影響甚微。不過,年輕的移民們急於開創一種嶄新的生活,許多人樂於讓孩子去學這種未曾實踐過的語言。
在這個萌芽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希伯來語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不難想像,正如當時的老師所言:「氣氛濃重壓抑。難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顆種子是怎麼種下去的。我們像啞巴,結結巴巴的,要手和眼來幫忙。」 經過艱苦的摸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
終於,入學的兒童把自己看成了希伯來語事業的擁護和保衛者。曾有這樣一個報道:有人從一個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來語叫道:「還給我!還給我!」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來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猶太人慈善機構出資在海法市籌建一所技術學院 (即後來的海法理工大學)。規劃者認為,由於德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新學院中講課要用德語。消息披露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舉行了一系列的示威、罷工、罷課和抗議集會,開學典禮被迫推遲。
同樣,其他學校也開始用希伯來語講授全部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技術學院以希伯來語為唯一授課語言;第一代說希伯來語的家庭也出現了。1925年,希伯來大學的創辦成了全民族的大事。
據1916-1917年間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做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 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雖然希伯來語在1948年5月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還經受了多次挑戰,移民數往往超過了原有居民數,然而希伯來語作為存活語言的地位從未動搖。
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正式語言,使用人數750萬人(包括在西岸等地的使用者),195,375美國使用者。 隨著猶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來語滅亡了兩千多年,但以色列建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象學外語一樣學習希伯來語並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希伯來語奇跡地復活了,這在世界語言歷史上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奇跡。今天的希伯來語,和兩千多年前的希伯來語是相通的。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衛王的年代。現代的以色列人基本可以聽得懂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對話。現代的言語能夠做到與兩千多年前的語言相通,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奇跡。
⑷ 求翻譯這句希伯來語,是什麼意思
在希伯來語,「YRC」指城市,「耶路撒冷」,是指和平,耶路撒冷或「和平之城。」相傳在公元前1200年,希伯來人在他們的領袖摩西帶領出埃及,他們越過紅海,穿過西奈沙漠,來到巴勒斯坦陌生人,並創造猶太教。這主要講授了「聖經」的「舊約」是一個經典,它的神是上帝。公元前11世紀,以色列的猶太王大衛統一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色列國的,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四十多年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阿納西山口耗時多年的建猶太聖殿,基督徒誰在這里祭祀朝聖和犧牲。從此奠定耶路撒冷的神聖地位一神教的中心。
⑸ 希伯來語好學嗎
希伯來語不是很好學
⑹ 想學希伯來語!!!!!!!!!!!!!!
那你不用在國內學希伯來語,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裡面有個Rothberg International School,專門教希伯來語的,從零基礎到高階都有,你直接去那學完事兒。
北大北外的希伯來語專業也都是到羅斯伯格海外學院研修一年的,所以何必繞遠再考本科專業。
⑺ 以色列國建立後,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希伯來語的復活,可以說是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人是誰
埃利澤·本·耶胡達
希伯來語(עברית 或 I'vrit,讀音: EEvreet [ivr\it])屬於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或屬閃含語系閃語族),為猶太教的宗教語言。過去的二千五百年,「希伯來語」主要用於《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面的研究,自從20世紀特別是以色列復國以來,「希伯來語」作為口語在猶太人中重新復活,漸漸取代取代阿拉伯語、猶太西班牙語和意第緒語(或稱為「依地語」,猶太人使用的國際交流語),以色列建國後將「希伯來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採用希伯來語字母書寫;另一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
中世紀和18世紀之間,希伯來語除了引進某些依地語成分外,變化不大。但1882年初,猶太人在後來成為以色列人居留地的地方重新定居,復活一種共同語成了當務之急。希伯來語口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獲得全面新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一個叫做埃利澤·本-耶胡達的年輕俄國猶太人。他為復活希伯來語奔走呼籲,並在一切場合帶頭說希伯來語。但他曾遭到少數人的反對,這些人認為用《聖經》的語言來描述一些世俗的事情是瀆聖的。
本·耶胡達與希伯來語的復興
希伯來語曾是古代猶太人的語言,《舊約·聖經》就是用古希伯來語寫成。當猶太民族流散到世界各地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接受了當地的語言,遂使希伯來語同當地語言混合使用,如西亞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基本上都說阿拉伯語;中、東歐的猶太人把希伯來語與德語相混合,形成了意第緒語;西南歐和拉美的猶太人講古希伯來語與西班牙語混合而成的拉迪諾語。自中世紀以後,希伯來語逐漸成為猶太教拉比們在舉行宗教活動和祈禱時使用的書面語言,及學者們研究古代歷史和宗教,進行詩歌創作及篆刻碑銘的文字,作為日常口語的希伯來語已經死亡了。猶太復國主義創始人西奧多·赫茨爾在日記中就曾寫到:「我們當中有誰能用足夠的希伯來語去買一張火車票呢?」因此在19世紀復國主義運動之初,赫茨爾所構思的猶太國藍圖中,國語不是希伯來語,文化也不是希伯來文化,而是德語和日耳曼文化。但歷史卻給了他一個嚴肅的譏諷,盡管他是猶太復國主義之父。
最初到以色列的猶太移民,他們的復國動機更多的是政治,而非宗教。但本·耶胡達(出生於立陶宛的俄國猶太人家,1881年和全家一起移居巴勒斯坦)認為,僅僅通過建立政治實體來達到復國的理想只是表面的,是這遠遠不夠的。猶太人在進行政治上的復興的同時,必須通過一種文化,使之真正擁有青年一代。實現猶太文化復興的唯一途徑,便是喚醒古老的希伯來語。從此開始,好似寂靜的荒原響起了一聲呼嘯,在漫漫一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本·耶胡達成為在日常生活中第一個使用希伯來語的人。在世紀的變換前後,他在耶路撒冷走街串巷,身體力行,宣傳使用希伯來語。他的這種行動曾遭到店主、銀行家和一些猶太人的冷嘲熱諷,許多人認為他是瘋子。同時他也受到巴勒斯坦正統猶太教徒的敵視和反對。在他們看來,希伯來語是神聖的語言,只能在宗教活動中使用,將其用於日常生活是對宗教的褻瀆。為此,他們向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土耳其政府告發,說本·耶胡達煽動猶太人造反,使耶胡達受到監禁和審判。但耶胡達並沒有被嚇倒,他一如既往,為復興希伯來語而奔波。他首先以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為教學試驗對象,要求他們學習和使用希伯來語。他禁止妻子講俄語,在他們的孩子剛出生時,就對他講希伯來語,而且不許他跟說其他語言的孩子一起玩,以免受其他語言的影響。他的教學方法及成功經驗令當代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愕然。
經過不懈的努力,本·耶胡達逐漸獲得了成功。1884年,他與別人創辦了第一份希伯來文報紙,1889年建立了「希伯來語言協會」。1904年在收集和創造了數千個新詞彙的基礎上,他編出了第一本現代希伯來語辭典,這在現代希伯來語的發展中,可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到1910年前後,已發展成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舉行集會要求在學校正式使用希伯來語教學的形勢。
本·耶胡達的卓越貢獻,還在於他通過教育和寫作實踐,成功地把希伯來語從一種復雜生硬費解的老式語言轉化成一種簡單、邏輯性強的現代語言。在重建希伯來語的語法結構、發明新詞彙和使古老的希伯來文字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方面,本·耶胡達的貢獻,無疑為新的希伯來文化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復興希伯來語的過程中,耶胡達緊緊遵循簡明性和實用性這兩個原則,他很清楚,語言是要為所有普通百姓服務,而不是為學者服務。所以,當代希伯來語一定要突出簡明、實用的特點,使成千上萬的移民容易學習和掌握,這也是耶胡達復活希伯來語成功的根本所在。
希伯來語的復活,不僅是使之成為以色列的國語,應該說它已成為猶太復國主義核心的組成部分。其最典型的例證表現在以色列猶太人的取名上。在本·古里安執政的近20年時間里,政府曾要求政府機構或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都必須使自己的姓希伯來化。本·古里安本人身體力行,他在1906年移入巴勒斯坦時叫大衛·格林(Darid.Greene),後改名為希伯來式的本·古里安。希伯來語的復興不僅創造了語言學上的奇跡,還帶來了希伯來文化的復興,它不僅是猶太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從作為日常語言已經死亡了2000多年希伯來語在以色列的再次復興,這一近乎奇跡的行為說明民族主義所蘊涵的巨大的感染力和激情,也說明了一個民族是否要恢復某種傳統,與這項傳統中斷、消失的時間無關,因為不論其時間長度是幾百年,還是幾千年,對於自認為是某個永恆單位的民族而言,那隻不過是白駒過隙,只要這個民族的成員認為值得恢復這項傳統,恢復這項傳統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復興,有利於增強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是否要恢復某項傳統的最大理由。
在希伯來語復興的初期,也曾遭到不少人的攻訐,說什麼復古主義,毫無意義的舉動,可它成功了,現在希伯來語的復興被眾人認為不僅是使之成為以色列的國語,應該說它已成為猶太復國主義核心的組成部分,它的復興被認為不僅是創造了語言學上的奇跡,而且也是猶太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是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⑻ 以色列的希伯來語為什麼當年消失了兩千多年,後來又出現
古希伯來人屬於閃米特人,和阿拉伯人屬於兄弟民族,它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時游牧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草原,之後進入了迦南地區(巴勒斯坦地區)。公元前十一世紀,在迦南地區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後來分裂成了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幾百年後,被巴比倫帝國攻佔,人民被擄到巴比倫成為奴隸,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帝國後,猶太人被允許回巴勒斯坦地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佔領該地區,後爆發了反抗羅馬帝國的大規模起義,猶太人被陸續趕出了故土並流散到世界各地。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希伯來語被定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語言之一,政府開始大規模推行希伯來語教學,出現了「學生教家長說母語」的特殊現象。希伯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之中。現在的希伯來語與2000多年前的古希伯來語幾乎相同,現代的以色列人基本可以聽得懂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對話,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奇跡。如果我們現在聽唐朝時的漢語基本是很難聽懂的,它真是既古老又年輕,現在約有800多萬人在使用。
⑼ 上帝用希伯來語叫什麼
הושע
耶穌(公元前6年 / 2年 至 公元 29年 / 36年)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他也被稱為拿撒勒的耶穌,或耶穌基督。耶穌2字音譯自希臘文「Ίησους」,景教稱為移鼠,英文譯為「Jesus」,是希臘文「Ίησους (Iēsous)」英語化後的寫法,而「Ίησους」本身則是由希伯來語「יהושע (Yehoshua)」或希伯來亞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ישוע (Yeshua)」希臘語化後而來,「יהושע」或 「ישוע」 的意思是 「耶和華是救世主」,音譯為「約書亞」。「基督」2字源自希臘文Χριστός(拉丁化的寫法是Christós),源自音譯為「彌賽亞」的希伯來文מָשִׁיחַ(阿拉米語是משיחא,阿拉伯語聖經是يسوع ,古蘭經記載是عيسى,伊斯蘭教漢譯為「麥西哈」),意思是「擦油凈身的人」,或譯「受膏者」、「受傅油者」、「受傅者」,也就是「被膏油澆灌的人」,「膏立」或「傅油」(也就是把膏油倒在「受膏」或「受傅」的人頭上)是古希伯來冊立君王的神聖儀式,細節詳見《舊約·撒母耳記》先知撒母耳膏立掃羅和大衛做王;「彌賽亞」和「基督」都是頭銜、尊稱,在《舊約·以賽亞書》和《舊約·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
耶穌基督有非常多的頭銜:人子、中保(保惠師)、大祭司、君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醫生、神的兒子、羔羊、好牧人(善牧)、明亮的晨星(曉明)、大衛的兒子(大衛的子孫)、大衛的根、老師(音譯「拉比」或「拉波尼」)等等
「耶穌」是中文對於Jesus的翻譯而「基督」則是耶穌的頭銜之一,意思是救世主,彌賽亞。
⑽ 希伯來語的是如何「復活」的
希伯來語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公元前70年,羅馬人毀掉了猶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猶太人被逐出家園流落世界各地。他們使用寄居國的語言,致使希伯來語作為口語逐漸消失了(但其書面語依然存在)。許多文學作品和文獻都是用這種語言創造出來的,如今則主要保留在《聖經》、死海古卷和大量猶太教法典及文獻之中。
19世紀後半葉,有一個名叫耶胡達的猶太青年決心「復活」希伯來語。1879年,耶胡達在《事關大局的問題》一文中說,為了保證民族延續和民族復興,猶太人必須重說希伯來語。耶胡達決心在與其他猶太人交往時只說希伯來語,他的第一個孩子成了近2000年來第一個把希伯來語當母語的孩子。1884年,他開始編輯一份周報,進一步宣傳他的思想。同時,為了證明母語能夠新生,以供現代社會使用,他著手編纂一部字典,並積極擴展詞彙量。1890年12月,他組建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即今希伯來語研究院)以發展這項事業。
經過艱苦的努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勒斯坦地區全部使用希伯來語的幼兒園、中小學和專業學校已達64所。據1916年~1917年統計,巴勒斯坦地區8.5萬猶太人中有3.4萬人把希伯來語當作第一用語或日常用語。有意義的是,其中農業定居村和特拉維夫市75%的兒童及33%的成年人說希伯來語。希伯來語的延續得到了保證。1923年9月29日,英國託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希伯來語已成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