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堯舜禹有什麼優良品質
優良品質:
1、堯生活簡朴,克己愛民。
2、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3、禹與群眾同甘共苦。
堯舜禹是繼黃帝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三個傑出首領,當時的社會還處於原始社會,因此並不屬於什麼朝代。只從夏以後才出現了奴隸社會的政權體制。當時的社會首領實行的是推選制和禪讓制。
(1)大舜的發明擴展閱讀:
1、堯的故事:堯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堯在位七十年兢兢業業為廣大民眾著想,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他首創禪讓制,而非繼承製,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堪重用,於是決定禪讓給舜,堯的舉動受到了萬世的敬仰。
2、舜的故事: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舜帝是堯帝禪讓給他的,舜接位後,勤勞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
3、禹的故事:禹又稱為大禹,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個人。在堯在位的時候大禹就助堯治理洪水,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2. 濟南大舜視頻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濟南大舜視頻發展有限公司是2002-07-1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解放路30-1號7號樓11109室。
濟南大舜視頻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102740975524T,企業法人李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濟南大舜視頻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視頻技術的開發;品牌策劃;國內廣告業務;會議及展覽展示服務;工藝美術品設計、製作;動漫設計;計算機平面設計;禮儀慶典服務;攝影服務;廣播電視設備的銷售、安裝、調試、租賃、技術咨詢;電子產品的開發; 計算機軟硬體、計算機及配件、機械設備、照明器材、五金交電、日用品、建材、裝飾材料的銷售;礦山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築裝修裝飾工程;電子工程;園林綠化服務;消防設施工程;公路工程;防水防腐保溫工程;建築機電安裝工程;管道工程。(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濟南大舜視頻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 大舜電視劇中「東夷」是哪裡
東夷又稱夷,不同時期指不同群體,即早期東夷與之後的東夷所指的群體有所區別,早期東夷是華夏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周朝時的東夷則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東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是非特定的一個民族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到了周朝,肅慎也被歸入東夷的范圍。再往後,日本和朝鮮也被歸入東夷。東夷並非民族概念,而是對生活在東方的不同民族的統稱,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種族、傳統和起源。早期東夷中有許多部族屬於華夏族群。
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稱。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
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東夷骨刻文中已經發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
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屍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商與東夷發生過多起戰爭,殷商多次征討東夷使得元氣大傷,最終被周趁機取代。後周也與東夷頻繁戰爭。
中文名:東夷
釋義:古時對東方各民族的統稱
4. 誰知道舜帝和大禹是什麼關系
都是黃帝的子孫,舜把權力「禪讓」給了禹。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在《尚書》和《史記》等先秦古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
幾千年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觀點認為,上古時期堯帝、舜帝和大禹權力的更替過程,採取的是「禪讓」的方式。從考古學來講,陶寺遺址存在了大約300年,基本上是和堯舜禹時期對應的,可以證明堯舜禹確實存在。
但根據《史記》記載,堯帝在位98年,舜帝在位50年。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待,結合上古時期的人均壽命,這么長的在位時間不合情理。
因此,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堯帝和舜帝很可能並非一個人,而是包含了數代統治者。根據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其統治階層的傳承關系更像是世襲制的,因為發現了許多家族式的貴族墓葬群,其中甚至出現了5代皆為貴族的現象。
(4)大舜的發明擴展閱讀:
上古時期的人物:
1、黃帝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關於黃帝具體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氏族,學術界仍然存在爭議。我們暫且遵照司馬遷的觀點,認為黃帝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2、顓頊
顓頊是昌意的兒子,黃帝的孫子,因才能出眾黃帝直接傳位給他。祖父直接傳位給孫子很正常,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據說也是效法上古時期黃帝「立賢」的做法。
3、帝嚳
帝嚳是顓頊的親侄子,黃帝的曾孫。帝嚳是五帝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對後世歷史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為他的嫡子後稷是周朝人的先祖,庶子契曾輔佐大禹治水,是商朝人的先祖。
4、堯帝
堯帝又名放勛,是帝嚳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史記》記載堯帝是位長壽的帝王,他在70歲時發現了舜帝,90歲時退居二線,將帝位禪讓給舜帝,118歲時去世。
5、舜帝
舜帝30歲時被堯帝選中並開始考察,50歲時接受禪讓繼承帝位,在100歲時去世。這樣算來,舜帝比堯帝年齡小40歲。《史記》中記載,舜帝也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和堯帝同時代的他,已經排到了黃帝的第九代玄孫。
6、大禹
夏朝先祖大禹的父親,就是因治水失敗被堯帝所殺的鯀,而鯀的父親是顓頊,大禹也是黃帝的玄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堯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禹
5. 大舜文化有哪些
大舜史稱舜帝、帝舜、虞舜等,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奠基人,為社會道德規范的建立和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家都對大舜給予很高的評價,《尚書》記載「德自舜明」,《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中罕有的具有最完整的文化構成要素的從未間斷的歷史最久遠的一門獨特文化。所謂具備最完整的文化構成要素,是指一門文化同時具備了十方面的構成要素,即名稱要素、地域要素、時間要素、代表人物要素、史實要素、演化要素、承傳(即不間斷)要素、所創物質和精神財富要素、發展程度要素、在歷史及人類文明史中所處地位的要素。舜文化不但具備所有上述文化的構成要素,而且其內涵相當博大全面。過去人們談及舜文化,多側重人倫孝悌方面的影響,因為舜被列為古代的二十四孝之首。舜及舜文化可以歸結為以下十大方面:
政治上「公天下」的真正倡導和執行者。儒家所樂道的天下為公,最推崇的典範莫過於唐虞盛世時堯禪舜、舜禪禹之例。堯禪舜雖是易姓而王,畢竟有翁婿傳位之嫌。惟舜禪禹,才是昭之於世的公天下的大舉動。他禪位的不是一般的易姓,而是被他殺掉的鯀的兒子禹,這體現出他真正不計個人事後安危,出於公心,賢不避仇的氣度和胸襟。
施仁政,寬五刑,立至聖人極之念。舜在試政和施政的整個時期,治國理念以施仁為至要。他處處以「仁」為行動之指南,御世之圭臬。他極力提倡並推行五常之教,並將上古傳統的五刑刺面、割鼻、剁腳、閹雄、處死等酷刑用流放代替。他主張「不虐無告」,即不虐待鰥寡孤獨沒有依靠的人;「不廢困窮」,即對困苦貧窮的人不要拋棄不管。他對下邊的人平易不講排場,對黎民仁義寬厚不苛刻,實為後世「仁政」思想的發軔之源。
建國一統,以法治政,促成中華民族大一統凝聚力的形成。據典籍所載,舜在治國施政過程中,把統一律歷和度量衡作為己任。舜在登封泰山時,便開始進行統一律歷、度量衡的工作。他的終生理念,是要建立天下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族同宗、樂同律、時同歷、賓同禮的大一統社會。這樣的同文、同宗、同律、同倫等的作法,為炎黃子孫成為具有永久向心力的民族奠定了基礎。
先人後己高尚品格的身體力行者。舜在執政後也處處親歷艱險,事必躬親。他所到之處,總是勸農授耕,所以天下多犁山(歷山)。他把親自耕墾或教墾的土地,分給別人,自己卻未留一寸地。故《史記?蘇秦列傳》載「舜無咫尺之地」,其先人後己的品行,舉不勝舉。
民族和睦的執政先哲。舜在年輕時便是調解勸和的有名人物,氏族方國間的紛爭往往經他一調解便和好如初。在他執政後,更是以除亂安邦為能事。其中,「除四凶」之事,便是其中典型。所謂四凶,是當時與堯有利害沖突的幾個大氏族。舜採取睦族方略,用氏族(民族)平等、互相融合的治國之策安定了天下。其中,據淮南子「原道」載:「舜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國,納肅慎」。其「理、朝、徙、納」四策,正是舜的民族和睦政策的創造,遠古時代創立中華大家庭的聖明之舉。全面審視和評價舜「除四凶」的真正用意,是重在使其「變」而融,而非逐而裂。因而史書稱贊他「天下化之,蠻夷率服」,「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廣納賢、善任賢的聖明之君。舜在施政時,公開招賢,賓四門,立誹謗之木,設敢諫之鼓,所以能「明四目,達四聰」,廣納四海之賢。這個做法,後世確有效法者,但多變味。舜之廣納賢,不以當權者個人的好惡親疏為標准,不僅敢於起用堯未起用的八凱、八元、十六族和其他賢人,而且力排眾議起用禹,顯示出用人為公的真正氣度。他對自己的子女親屬並無重任。舜還善任賢,對所任之職,又五年一巡狩,三年一考績,以防諸侯威福任己,自專一國。
勇於發明,善於革新,努力發展生產的遠古時代的大行之人。據史載,舜是鑿井、制犁的發明人,也是陶器的改進者。舜所到之處總是教人鑿井,讓人離水而居,避免水患;教人治陶,故使陶「不窳」;他還教人制犁耕田,所以天下到處有犁山(歷山)。舜井、歷山之多,正說明舜授人以技,改善民生的業績遍布天下。
禮儀之邦的先創人。禮儀之邦乃我中華之譽稱。舜為禮儀之教,設規立矩,做出了非常具體的努力並付諸了實施。他賓四門,設五教,立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甚至服飾亦有因人而異之定製。這樣做,在當時起到了告別荒蠻,提倡文明,使族人行之有規、禮之有度的作用。後經歷代特別是儒家的演繹,其禮儀之繁,幾近到了難以記憶的程度。但不管怎樣,舜對禮儀的創設,對我中華重禮儀、守信用的民族性的形成,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創韶樂,立萬舞,設二學,為創立中華原始文化作出了不世之功。據史所記,舜是簫的發明者,又是韶樂的發明人。韶樂發展到後世竟讓孔子聞而「三月不知肉味」。舜立萬舞,傳之四極八表。他設大小二學,養國老於上庠,即大學;養庶老於下庠,即小學。這是所傳五帝時設學「成均」的進一步細化。後世三代,設學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之庠則源虞舜之學的稱謂。舜可謂人類有記載的最早的設學的創始人。
孝悌治家,愛親尊師的千古垂範。古人言舜,首必言孝。雖然舜家中父頑、母(後母)嚚、弟傲,他又經歷塗廩、掩井諸難,但他仍不失孝道,終為人子之范,史列二十四孝之首。他入政之後,又徽征五典,即主張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更是尊師好學的先哲,亦是修身治國的垂範者。他施政處事主張「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舜所率先垂範的這些主張,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形成產生過巨大影響。
6. 大舜、管仲、孔丘、孫武、墨翟、孟軻、諸葛亮、王羲之、賈思勰、李清照、戚繼光、蒲松齡的資料
舜: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諸馮(諸城)或者姚墟,為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為有虞氏首領。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2] 。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今山東惠民),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墨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孟軻(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布局,為後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網路全書。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自稱異史氏。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外蒲家莊人。 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花大量時間,不斷向民眾搜羅資料,再編輯成冊,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
7. 堯舜禹時代有酒嗎,大舜里就有酒。
一說
杜康
為黃帝時期人物(另一說為夏朝人物),如果按照這么說杜康發明酒應該在
堯舜禹
之前。
8. 中國最早的珠算是誰發明的
徐岳早在(15
)世紀,(徐岳)就發明了算盤。
算盤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工具。在加減乘除的運算里,熟練掌握算盤的人比起現代化的電子計算器速度差不多,加減的運算使用算盤還比電子計算器快。
關於算盤的發明,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在《古算衍略》中說珠盤之法,始於明初郭伯玉。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七《算盤》條,據陶南村《輟耕錄》有走盤珠、算盤珠之喻,證明元代已經有算盤。宋代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裡面一家葯店的櫃台上放著算盤,可見宋代社會上算盤已經普遍使用。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東漢數學家徐岳在《數術紀遺》里就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說:「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可見漢代已有算盤,只是製作的形狀與今天的算盤有些不同,但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以下各珠當一,這種結構還是同現在的算盤一樣。明朝程大位《演算法統宗》是專講珠算的書,卷末載有《盤珠集》、《走盤集》,說是元豐(1078-1085)、紹興(1131-1162)、淳熙(1174-1189)以來的刻本,這些都是北宋南宋時的珠算書,可見北宋時珠算已有專書。以上這些說法,是根據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三十二《書程大位(演算法統宗)後》之說。英國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關於「珠算盤」一節也採取了凌廷堪的說法。
現在看來,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也不始於徐岳。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的天目先生,天目先生為他講了十四種古演算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珠算的發明最晚也在東漢時代。我國古代用籌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比籌算更方便的珠算,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和進步。漢以後,對算盤和計算方法又不斷有所改進和發展,現在的算盤和計算方法在宋朝時代已經有了。
9. 黃帝部落的起源
黃帝部落的起源於山西。
黃帝部落,就是有熊氏,史料記載有熊氏在新鄭,新鄭地區有類似遺跡,也處於河邊,黃帝部落有熊氏在此地的可能性極大。黃帝鑄鼎原遺址就在廟底溝地區靈寶,黃帝戰勝炎帝之後或建都於此地,此地發掘的遺址和黃帝有關,目前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所以,黃帝有熊氏部落,處於仰韶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交集的前沿廟底溝,史料記載黃帝出生於壽丘,這個壽丘並不是今天山東壽丘,而是史料中大舜曾經生活過的壽丘,那麼這個壽丘就是在冀州,這個冀州也不是河北,而是山西,特別是運城盆地一代。
(9)大舜的發明擴展閱讀: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10. 大舜劇中發明了哪幾種東西
象棋,刑法,貝類貨幣,井籀等